必修一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轮复习)教师版

发布时间:2016-09-24 10:23: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高二年级历史学科一轮复习导学稿(教师版)

主编人:彭硕 备课组长:陈莉 学校审批领导:吴智勇

协编人:高二历史备课组 定稿日期:2014618

一、课题: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二、课型分析:本专题的三节课均属于政治课型

三、课时安排:5课时(单元课)

四、专题总论:中国现代史的分期:

11949—1956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1956—1966:十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31966—1976: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时期 41978—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五、考纲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六、考点.重点与难点说明

1.考点: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

2)“文革”中民主法制遭受严重破坏的典型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3)“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一国两制的含义、理论新的意义;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2.重点与难点

重点: 建国初期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新时期的民主政治;“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实践。

难点: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

基础过关:

考点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的成立

1.历史条件

(1)军事上:随着 三大战役的先后胜利,人民解放战争得以胜利发展。

(2)思想路线上:__________ ______召开,确立了党的工作重心从 转移到 ,明确了今后以 为一切工作中心,把我国从 社会转变到 的总任务。

(3)组织上:1949年,中国人民______________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通过了施政纲领《 》,规定了我国的国体是新民主主义即 的国家。

2.意义

(1)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 的国家。

(2)是一个以____________为领导、__________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二、新中国成立初的三大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1.条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奠定了 基础和 基础。

2.标志:________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点:宪法体现了___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_____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类型的宪法。

3)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 的全新阶段。

(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确立:1949年举行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式确立: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 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人民政协作为________________统一战线的形式继续存在。

3.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_ _________ ____的方针,标志着 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法律依据:《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定。

2.建立:到1958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1965____________正式成立。

3.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保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拓展延伸: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的异同

2.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

1)政党地位:在多党合作制的关系中,共产党处于政治领导的唯一政党,这种领导地位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而为全国人民个各民主党派所公认的,彼此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在组织上是独立的。

2)政党关系:政治上是密切合作关系,共产党不独揽政权,各民主党派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即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

3)合作基础:坚持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4)合作方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

3.中国不采取西方民主制度的原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选择

1)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

2)从国家性质上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大表大会制;

3)从代表的阶级利益上看: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从经济基础上看:人民大表大会制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的。

4.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历史因素: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民族之间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分别照顾各民族的风俗和习惯。

民族间相互同化,相互影响。

在近代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结成了深厚友谊。

(2)现实因素:

民族分布是大杂居、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相对稀少;汉族聚居地区,人口密度过大,经济发达程度高于少数民族地区。

各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的规定。

5、从多元史观(革命史、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角度,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革命史: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2)现代化:为国家的政治建设(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石。

3)文明史: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4)整体世界史:冲破了帝国主义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6、列举你所知道的中共创导或领导的历次统一战线名称,并说明每一次统一战线的主要任务。

1)革命统一战线(1924——1927年),任务打倒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统治,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1945年),主要任务是驱逐日本出中国;

3)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6——1982年);主要任务是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成并建设社会主义;

★问题提升:

1.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中共成立以来第几次转移?上一次转移的大致时间哪一年?,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转以后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转移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党的工作重心每一次转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二次转移;上一次是在1927年下半年;转移的主要原因是国民大革命失败,中共在城市力量弱;转以后党的中心工作是开展土地革命;转移成功的标志是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当的每一次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基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从内容上看《共同纲领》具有怎样的性质?从权力上看,政治协商会议在当时的地位如何?在中央政府的组成成员中,毛泽东、朱德、刘少奇、高岗、林伯渠、周恩来、罗荣桓是中共党员、宋庆龄、李济深、张澜、沈钧儒是民主党派,这种政府成员的组成有何特点?它体现了我国的一项什么制度?

解析: 从内容上看,《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从权力上看,政协履行当时最高权力机关的功能;从中央政府组成成员看,组成特点是多党组成,中共主导;

体现中共领导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制度。

3、结合教材P68页,分析我国境内的民族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从何时开始的?经历了哪几次重大分裂?你认为导致分裂的原因有哪些?现阶段我国的统一问题主要是什么?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是什么?

解析:1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从全国范围来看,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陆地边疆地区。第二,从地区分布来看,各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第三,从具体分布来看,各民族分布是大杂居、小聚居。前两个特征和第三个特征中的小聚居,在我国民族分布图上可直接读出来;大杂居的特征需要辅助文字说明,例如,没有一个县或市的居民是由单一的民族构成。

2)作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从秦朝开始的;主要经历了三国魏晋南北朝(220——589年)、五代十国辽宋夏金的分裂(907——1279年)两次大的分裂;

3)分裂的原因: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具体原因有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的尖锐。

4)现阶段的统一问题是台湾问题;历史原因是国共两党内战;现实原因是国际反华势力及台湾的台独势力的阻挠。

4、(2010年四川文综卷37)人的尊严意味着对人本身的尊重。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公平、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更有效的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 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

——(据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3)根据材料四,概括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3分)这些变化对人民当家作主有何作用?(4分)纵观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的演变,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3分)

解析:变化: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由偏向大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3分)。更有助于体现人民意愿;更有助于人民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4分)。民主进程一度被打断,但整体上仍在向前推进(3分)

★巩固练习:

1(2014·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国旗的变迁记载着历史的演变历程。从下列中国国旗的演变中,能深刻体现的是 (  )

A.政权更迭   B.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C.国家领土的变化   D.国家性质的变化

解析 从国旗的演变无法看出国际地位的变化和国家领土的变化,排除BC两项;国旗的变化表面上反映了政权更迭,实质上从中可以看出国家性质的变化。故选D

2.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3.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4(2012·广东文综,1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1954年宪法制定的背景和目的。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的目的是为了用宪法规划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的进程,故B项符合题意。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是《共同纲领》的目的和作用,A项错误;双百方针的提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是在1956年,CD两项错误。本题易错选D项,主要原因是对相关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理解错误。

答案 B

5.下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

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派别很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

6. 1950413,周恩来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说:“我党中央从来没有直接向中央人民政府下过命令。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法律命令都是党的创意,许多重要的文告都是先由党拟定初稿(不经过党的准备、考虑,是没有的),然后经过政协全国委员会或政务院讨论通过。”以上材料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国家政权 ②建国初期,党在处理党政关系问题上比较慎重 ③建国初期就已经出现以党代政的现象 ④中央人民政府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8.(2010年北京卷文综)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92013·宁波十校一模·3826分)国家结构与民族问题是政治中的重大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联邦既像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

——摘自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联邦制有何积极影响?(6分)

【答案】1它较好地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使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同时也确保了各州的灵活性与独创性,这为美国的繁荣与稳定奠定了基础;4分)美国是近代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联邦制的国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2分)

材料二 “每省对于其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整理统御之责;但于各省之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此新政府之成立,不必改其历史上传来之组织,如现时各省本皆设一督或一抚以治理之,联邦办法亦复如是。但昔之督抚为君主任命,后此当由民间选举。即以本省人民,自为主人。形式仍旧,而精神改变,则效果不同矣。

——选自孙中山《与<巴黎日报>记者的谈话》(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至二十三日间)

2)当时孙中山为什么主张在中国实行联邦制?(6分)

【答案】2)孙中山认为实行联邦制吸收了美国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之长,有利于建立民主制度;(3分)同时又有利于联合宣布独立各省共同推翻清政府。(3分)

材料三 以下两则材料选自《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中国政治经济现状与受压迫的劳苦群众

……至于蒙古、西藏、新疆等处则不然:这些地方不独在历史上为异种民族久远聚居的区域,而且在经济上与中国本部各省根本不同,因为中国本部的经济生活,已由小农业、手工业渐进于资本主义生产制的幼稚时代,而蒙古、西藏、新疆等处则还处在游牧的原始状态之中,以这些不同的经济生活的异种民族,而强其统一于中国本部还不能统一的武人政治之下,结果只有扩大军阀的地盘,阻碍蒙古等民族自决自治的进步,并且于本部人民没有丝毫利益。

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及其目前的奋斗

……(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四)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实行自治,成为民主自治邦;

(五)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主张民族自决自治的原因。材料三中的联邦制与材料一相比有何不同?(8分)

【答案】3)少数民族经济比汉族落后,无法实行汉族地区的政治制度;2分)实行少数民族自治自决有利于反对军阀统治2分)(答强其统一于中国本部有利于强化军阀的统治亦可得分);中共吸收了苏俄民族政策的理论。(2分)中共主张只在局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联邦制;美国是全国都实行联邦制。2分)

4)后来中共的民族政策有何变化?试举2例说明。(6分)

【答案】4)中共不再提民族自决而主张民族自治。2分)《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都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自治;2分)先后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2分)(例子合适即可得分)

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可归纳为一、二、三

一个前提:新中国的成立。

两个文件:《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考点二 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及其历史性转折

一、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956

(一)背景

1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从生产资料 制向公有制转变, 制度在我国基本建成

2、苏共第 代表大会,打破了对社会主义苏联的迷信

31956年毛泽东发表《 》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主要内容:提出加强社会主义 建设;重申与民主党派“ ”;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做到 ”、“ ;强调发展党内民主,反对

(二)评价: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二、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

1.原因:毛泽东把在社会主义一定范围内存在的 进一步扩大化,“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2.导火线:1965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 》的文章

3.标志:196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 全会的召开

4.危害:文革破坏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摧残了 ;肆意践踏了国家的 ,给党和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三、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

1、主题报告:《 、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2、内容:

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 ”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 为中心;

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④作出实行 的伟大决策。

3)意义: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 ;开创了建设 的新道路;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的 从此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四、发展与完善

1.初步构想: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了 的报告,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出初步构想,强调必须解决政治体制中权力 的问题。

2.修订宪法:1982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经全面修改的《 ,这是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它规定了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 ,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进 ,成为新时期 的总章程。

3.加快步伐:中共十五大提出 的历史任务1999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 国家”写入《宪法》,把这一方略以 的形式确定下来。

★拓展延伸:

“文革” 发动的根本原因及深刻教训和启示

(1)“文革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内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2)深刻教训和启示:要准确紧抓社会的主要矛盾以确立工作重心;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两类矛盾,防止混淆和失误;反对个人崇拜,防止个人专断,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党的建设;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不放过任何发展的机遇;必须深入持久的进行民主法制教育;必须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

★巩固练习

1. 下面是某一时期顾客到商店买东西的一段对话:(顾客)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我买牙膏。(售货员)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你买几支?(顾客)造反有理。我买两支。(售货员)要狠斗私心一闪念。交款!请问这是哪一时期 (  )

A.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解析 C 文化大革命期间,倾思想不断发展,阶级斗争观念膨胀。顾客到商店买东西,要先和售货员对讲一段语录,才可以交易,是为了体现出革命的精神。

2.“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建国以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其发生的原因是

①毛泽东对国内形势估计错误 ②党内出现了一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③中共由于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环境中,容易将党内正当的意见分歧看作是阶级斗争的反映,并采用阶级斗争的方法处理 ④权力过分集中、个人崇拜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3.以下是某位同学在探究某一重要课题时绘制的图片,他形象地用曲线描述了这一探究主题的发展趋势,你认为这一课题是 (  )

A.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

B.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

C.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

D.新中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史

解析 B 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新中国外交的转折点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而图片中的转折点在1978年,A项错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末遭受重大挫折,而不是在19661976年,C项错误;新中国统一大业取得突破是改革开放后,之前不存在开端或者挫折D项错误。

考点三 祖国的统一大业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

基本内容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 ,港澳台实行 1.酝酿: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 》,宣布采用 统一祖国;建议海峡两岸实行 、通邮、 和探亲旅游。

219819月,叶剑英明确指出就实现祖国统一提出 条方针政策,提过国共两党 谈判,明确 了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

2.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 的伟大构想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 》中阐述了这一思想,并获得大会通过。

二、“一国两制”的实践——香港、澳门回归

1.香港问题的解决:回归时间: 年。

2.澳门回归祖国:回归时间: 年。

3.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1)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 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 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2)标志着中国在完成 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为国际社会以 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基本方针:

2、进展状况:

1 年元旦实现两岸真正停火;

2 年逐步打破了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

3199210月,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共识,史称“

4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519951月,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持 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拓展延伸:

1. 中央政府处理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政策的异同

1)相同点: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实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保护私人财产和外国在当地的经济利益。

2)不同点:台湾问题国共两党的内战遗留问题,属于内政问题;港澳问题则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涉及国际关系;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港澳则派驻中国人民解放军。

2.“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之间的异同

1)相同: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2)不同:

①设立的区域不同:特别行政区是在港澳台设置的,而民族自治区是在少数民聚居的地区设立的;

②自治程度不同:特别行政区具有“高度自治权”,民族自治区有“一定的自治权”;

③社会制度不同:特别行政区保持资本主义制度,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

④解决的问题不同:特别行政区是为了实现中国和平统一而设立的,民族自治区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而设立的。

★问题提升

1结合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为什么我国政府会在1979年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解析:(1)国际形势:两极格局对峙,美苏争霸,美国暂时处于劣势,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而与中国建交,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成为可能;

2)国内形势: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阶级斗争为纲,党的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2.台湾问题出现的历史原因是什么?台湾问题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清朝以来,历届中央政府为维护台湾领土主权和祖国统一进行了哪些斗争?近代以来,台湾几次与大陆分离?原因是什么?

解析:1)历史原因:国共两党的内战;属于内政问题

21681年清政府派施琅攻打台湾,从郑氏家族手中收回台湾;1945年,中国打败日本,中华民国政府收复台湾。

3)分离:第一次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直至1945年;第二次,1949年,因内战失败,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海峡两岸分离至今。

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思及其实践可归纳为一、二、二、一

一个构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两地回归: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

两大障碍:岛内分裂势力和外国反华势力。

一大期盼:两岸和平统一。

2.图解祖国统一大业

★巩固练习

12012·天津文综历史·20“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22012·江苏历史·101987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 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3.(2009·上海单科·24)“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42013·宁波二模·18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召开后,全国各大报纸的报道中都有这样一段:“根据总监票人报告,有效票3040张,其中同意票3037张,反对票没有,弃权票3张。现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由本次会议通过。”据此可以了解到 ①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 ③中国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 ④该会议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52013·金丽衢十二校一模·221974年,在西沙海战期间,蒋介石收到一份急电:中共海军导弹护卫舰,企图穿越台海海峡。蒋介石命令:让路。当天,人民海军的导弹护卫舰顺利通过台海海峡,这是25年来的第一次。蒋介石这一态度反映了( )

A.新中国海军力量的强大 B.中美关系的改善

C.“九·二共识”具有历史基础 D.海峡两岸关系开始解冻

6.20121月三明市期末质检13题)周恩来总理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主要是讲中国共产党跟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党派的存在与否,不取决于任何政党或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由客观的历史发展所决定的。……”材料中“客观的历史发展”是指( )

A.新民主主义革命 B.新中国的成立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改革开放

7.20121月绍兴市高三期末质检15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下列文献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初步构想的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邓小平在1980年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C.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

D.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

8.20123月绍兴市质检17题)从将法仅当作统治和控制社会的工具,提升到将法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治国方略的高度,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和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下列文献中明确提出这一理念的是( )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D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9.(20123月江苏百校高三大联考9题)20103月温家宝说:“我去台湾的愿望依旧是那么强烈,因为我认为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不要因为50年的政治而丢掉5000年的文化”。这段话不能表明 ( )

A.对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 B.热爱祖国的情感

C.大陆对改善两岸关系的最大诚意 D.坚持“一国两制”的原则

20世纪上半期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几部法律文献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19491954年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eb6e5f952ea551811a687a5.html

《必修一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轮复习)教师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