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第一阶段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1.1.1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特点随堂演练

发布时间:2019-04-05 03:18:4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1.1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特点随堂演练

1.(2015·唐山二模)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中国早期的昭穆之制 (  )

A.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

B.是在分封诸侯之后逐渐形成的

C.有利于形成礼制化的封建新秩序

D.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

【解析】A。昭穆制度是宗庙制度之一,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贵族内部亲疏贵贱,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A正确;昭穆之制是与分封制同时形成的,B错误;昭穆制度属于古代宗法制度,与礼乐制度无直接关系,没有体现“礼制化”的特点,C错误;昭穆制度与神权无关,D错误。

2.(2015·全国卷II高考·T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解析】A。材料表明,汉宣帝认识到要与掌管地方大权的郡太守共治天下,而且强调其优劣,即“良二千石”,而后来的帝王又反复重申这种观念,说明地方吏治的好坏关乎国家安危。故A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地方分裂割据的问题,也没有强调地方服从中央,B不正确。材料中提及的是汉代的治国观念而不是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沿用,C不正确。历代帝王面临着与汉宣帝同样的治国难题,在观念上是一脉相承的,但在政治实践上未必如此,D不正确。

拓展延伸】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认识

(1)相同点:①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②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

(2)不同点:

(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意义:一是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二是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3.(2015·福建高考·T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解析】B。由唐宋以来分散相权、加君权的政治演变趋势,再根据题干材料对元代中书省众大臣处理国家事务的相关规定,可判断只有B正确。具体解析如下:

加固训练】(2015·洛阳二模)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执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统率本省军队。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 

(  )

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

【解析】C。材料中“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说明地方长官没有较大独立性,A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中央对地方官监察的信息,B错误;材料中“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也不能……”的信息说明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C正确;材料中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是皇权加强,D错误。

【拓展延伸】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

(1)一个集中: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2)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三个趋势:分割相权集中皇权,加强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控制日趋严重。

(4)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进一步加强→明清空前强化。

4.(2015·潍坊二模)唐代科举从形式上看和过去的孝廉、秀才有继承关系,只是当门阀盛行时被举为秀才、孝廉的人必定出于世族,而唐代并无此限制。材料旨在说明唐代科举制 (  )

A.继承了选官方式 B.促进了经学发展

C.扩大了举荐范围 D.淡化了门第出身

【解析】D。唐代科举制是考试选官制度,以往选官方式是察举制,A错误;唐代科举制考试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促进了经学发展,但材料没有体现科举考试内容,B错误;唐代科举制是考试选官制度,不是举荐,C错误;从材料“只是当门阀盛行时被举为秀才、孝廉的人必定出于世族,而唐代并无此限制”说明淡化了门第出身,D正确。

5.(2015·北京高考·T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解析】A。由材料中的信息可知,时任给事中的李藩驳回了“锷可兼宰相”的诏书,说明给事中有审议、封驳诏书的权力,据所学知识,唐朝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议,所以A符合题意。宋朝的枢密院掌管军权,没有审议之权,而明清时期,中央官制中已经没有了宰相,所以时期不符,CD不正确。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之所以革之(:废分封制),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政制的意义。

(2)比较材料一、二,分析柳宗元和黄宗羲对于中央集权制度的不同态度并说明原因。

【解析】(1)题第一问,从材料一概括观点为郡县制,目的还是维护皇帝私利,但有利于“公天下”形成;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意义回答即可。第(2)题第一问,从材料一“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可知柳宗元肯定郡县制,从材料二中可知黄宗羲认为君主为一己之私,危害天下,体现出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第二问,结合唐朝和明末的时代背景和柳、黄观察问题的视角说明原因。

答案:(1)观点:秦始皇以郡县取代分封,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或局部引用原文)意义: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沿用。(或其他合理的两角度)

(2)态度:柳宗元肯定郡县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

原因:①观察角度不同。前者注目于郡县制的客观效果;后者注目君主主观目的。②时代背景不同。柳宗元所处的时代正值藩镇跋扈,中央政府权力衰微,故柳宗元作《封建论》强调郡县制是大势所趋,藉以提倡中央集权。而明朝废相后皇帝专权独断以至于亡国,所以黄宗羲批判帝制自专。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e9d7cee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03.html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第一阶段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1.1.1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特点随堂演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