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一枝花

发布时间:2019-03-05 02:51: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岭南一枝花
作者:欧伦彬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6

        【摘要】乐昌花鼓戏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至今已有350多年历史。其剧本取材广泛,语言幽默诙谐,曲调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流畅,表演艺术独具特色,为广大民众解除了劳累和生活中的烦恼与忧愁,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文学艺术价值和民俗学价值。

        【关键词】乐昌花鼓戏;剧目;音乐;特征;价值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乐昌花鼓戏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至今已有350多年历史。其剧本取材广泛,语言幽默诙谐,曲调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流畅,表演艺术独具特色,为广大民众解除了劳累和生活中的烦恼与忧愁,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文学艺术价值和民俗学价值。

        清朝时期,乐昌花鼓戏流行于三溪、秀水、坪石、庆云、黄圃等北面乡镇。清末民初,南面的乐昌城关、附城、廊田、北乡、长来、河南、五山、九峰和相邻的曲江、仁化、乳源三县部分地区也在流行,是在当地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

        一、乐昌花鼓戏的历史渊源

        乐昌花鼓戏,俗名唱花鼓或曰调子戏,起源于乐昌民间圈地作场而演唱的灯彩歌舞——“踩矮台唱调子。其雏形始见于清康熙年间的乐昌城关《乐亭碑记》记载,用锦绣相鲜以为色,宫、商、角、微、羽互合以为成声,吹昌山之紫箫,盘曲,杂陈往古。早期的演出活动,文献记录可见于清康熙五年(公元1660年)的《乐昌县志·风俗》述:立春先一日,坊民扮戏剧。” “清歌急管,达曙洋洋,扮魑魅侏儒之像,以衣饰相丽,沿市婆娑,类古之傩者。延至清代中叶,已出现以此为职业的班社。据三溪琅头村《邝氏族谱》所录下手戏台碑志云:海、澄、清三房子弟,为春祈秋报,增娱乡里,曾不为势阻,资管弦以邀,组建了余庆堂班社,并登上新建戏台,创为扮演。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专业和业余艺人的共同努力,先后成立了县专业剧团和80多个业余演出团队。文艺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则不断收集、整理、移植、改编和创作,丰富了乐昌花鼓戏剧目的表现内容,促进了这一地方戏曲的发展。1956年和1957年,一代名伶何万杰带领由三溪艺人组成的业余戏班主演的花鼓戏《打鸟》,参加了粤北(韶关)专区汇演和广东省农村业余剧团汇演,并分别获得演出和演员一等奖及优秀剧目、优秀演员、优秀演出奖,受邀到各地巡回演出,以其独特的风格,被专家和省、市报刊誉为岭南一枝花。改革开放后,它成为乐昌的一大文化品牌。1994年和2006年,《粤北民俗大观》《中国戏曲志·广东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分别刊登了有关乐昌花鼓戏的文章及曲牌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d974c02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50.html

《岭南一枝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