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安塞腰鼓(方案B)

发布时间:2019-06-03 10:57: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7 安塞腰鼓(方案B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基调,体会文章的铿锵激越。

2.品读场面描写,探究文句的深意。

3.理解文章中短句的运用及排比句、感叹句的作用。

教学重点

把握主题,感受文章的阳刚之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下载有关安塞腰鼓的画面。

学生:听田震《黄土高坡》的录音,体会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查找安塞腰鼓的历史资料。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 碍,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1.观看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

2.听磁带录音,体会铿锵激越、满怀豪情的语气,可以模仿朗读,把握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的变化,学习激情朗读的技巧。

3.老师范读,学生比赛朗读重点段,当场评出最佳者。

4.请同学上讲台讲一讲安塞腰鼓的历史:它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在古代,它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整体感悟

1.本文是高原生命的火热颂歌,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是生命和力量的颂歌,是一曲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它是属于黄土高原的,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创造出此等奇观。作者是陕西人,曾是高原一位浪漫诗人,他对黄土高原深深的情结由来已久,文中体现了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与倾心爱恋。此文曾获鲁迅文学奖。

2.分组讨论,抽代表谈谈初读此文的感受。(各抒己见,言之有理者受鼓励)

3.找出文中标志文章脉络的语句好一个安塞腰鼓并探究其作用:这句反复出现了四次,使文章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感情到达高潮。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研读与赏析

1.分男女生朗读全文并理清文章的结构。

文章的结构:表演前安静的腰鼓表演中激昂的腰鼓表演后寂静的腰鼓

2.快速浏览全文,准备抢答:

a.文章的主题: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歌颂阳刚之美。

b.黄土高原人的性格:朴实、粗犷、开朗,安塞腰鼓舞姿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热。

c.哪段用的反义词最多?找出来,并谈谈它们的作用。

冰冷——燥热恬静——飞溅困倦——亢奋

作用: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安塞腰鼓奇伟磅礴,雷霆万钧的能量。

品读场面描写:宏伟的场面(5~13),雄壮的响声(14~17),击鼓的后生(18~22),奇丽的舞姿(23~27)。

问题探究

(要求:请同学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大家共同解决。)

1.怎样理解遗落了一切冗杂的深意?

启示: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

隆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它模拟腰鼓声的回响,重叠使用是为了形成排比句势,突出腰鼓声释放的磅礴能量,还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渲染它的奇特效应。

3.为什么要和江南对比着写?

黄土高原的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只有安塞腰鼓才能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江南流水则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

4.排比句和感叹句的作用:

增强句子的语势,使文章气势恢弘,雄浑有力,节奏感强,充满旋律美,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5.短句的运用:

为了传达勃发的生命激情,作者使用了一连串短语,使文章语句铿锵有力,节奏像波浪一样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请同学找出文中类似的短句仔细研读和体味,并且试作简要分析。

6.研读文中静态描写的地方。

开篇即以静写声,蓄势待发,让人联想起暴风雨前的宁静,结尾的静是有声写无声,将后生们搏击完毕,凝气喘息的情形展露得淋漓尽致。如:以鸡啼声来反衬寂静。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d67d349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65.html

《17 安塞腰鼓(方案B).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