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曹刿论战有感

发布时间:2012-04-04 22:10: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曹刿论战》的思想

读《中国通史》中的《曹刿论战》,偶尔有点感觉。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哪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读后感

论和谐。鲁庄公在齐鲁多次交战,又连续败阵的情况下,可以说是国难当头。鲁庄公能够与曹刿对话,并且是在曹刿的步步逼问的情况下,这足可以看出鲁庄公诚心纳谏,一个隐居大夫能够与国君这校对话,这是一种何等的和谐。

论仁政。另有故事为证,可窥鲁庄公的儒家思想——仁道。鲁庄公八年,齐公子纠管仲逃到鲁国。次年齐桓公发兵击败鲁国,鲁国杀子纠(《左传》称齐人取子纠杀之,齐向鲁索回管仲,鲁人施伯认为齐欲重用管仲,将会对鲁不利,劝庄公杀管仲,庄公不听,把管仲归还齐。鲁庄公十三年,鲁庄公会齐桓公于柯,曹沫劫持齐桓公,逼他退还齐侵占鲁的土地,桓公答应后才释放他。桓公欲背约,管仲谏之,终于归还齐侵占鲁的土地。这一历史事实让我们看到战争并非不讲仁义,而是你有情我义,历史上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论战略。在曹刿的指挥下,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靠的不是兵力,而是战略。曹刿对“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论断是对士气的精辟分析和论述,想办法消耗敌军精力,这是空城计,从另个一角度来看,曹刿按兵不动是以守为攻。曹刿认为“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是对敌情的估测和精细考虑,然后“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是从敌军的细节着眼,确认敌军真正大乱,方始进攻。如果曹刿只强调兵力,他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招兵买马,加强训练,到头来恐怕打不过齐军,还会弄得人心慌慌、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曹刿这是用心计打败了齐军,这是需要智慧的呀!

论虚实。曹刿为什么不主动出击,主要是因为鲁国兵力不足,故意按兵不动,让敌军弄不清鲁国有多少人马,这是曹刿论战的虚。曹刿稳住军队,不轻易出击,直至齐军“三而竭”,响起战鼓,奋起追击,这是曹刿论战的实。如果鲁国虚张声势,反而可能会让齐军看出破绽,将自己全部曝露在敌军的眼皮底下。

论时机。齐军一开始势气逼人,总觉得一定会打败鲁国,但齐军将领不能正确分析时局,盲目出击,大伤元气,错过了最佳的时机,不晓得“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的道理。养兵与打仗义不同,“养兵千日”重在“养”,养兵象打仗、不分昼夜;要讲养兵之道:养兵练为上,练兵精为上,练兵不讲科学,盲目是从,必将损兵折将。

循,必取之;悖,必咎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d61cfc08bd63186bcebbcaf.html

《谈曹刿论战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