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音乐文化

发布时间:2013-04-23 15:33: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黑土音乐文化

[ ]《黑土音乐文化》

[ ]音乐

[ ]多媒体教学设备、录音机、竹板、手绢、扇子等

[ ]一课时

[教学理念]

遵循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弘扬民族音乐为宗旨,学生为本、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培养自主学习音乐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目标]

通过黑土音乐文化“现象”的研究和探讨,体会黑土地上四种音乐表演形式的各自风格特点及内在的相互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艺术潜能。初步掌握民歌的唱、秧歌的舞、二人转的扭、龙江剧的韵。并通过聊、看、听、唱、舞等形式,来感受黑土地上红红火火的音乐文化,黑土人朴实、豪爽的性格,了解黑土地上的民俗、民风、民情,感受黑土音乐无穷的魅力,从而喜爱家乡的音乐文化,弘扬本土音乐艺术。

[教学方法]

本课将我们生活的这片黑土地上的音乐文化,以东北二人转作为线索,以民歌作为引导,顺其发展,将秧歌及龙江剧等东北特色音乐形式展现出来,以本土的多元音乐文化为背景,体现东北音乐浓郁的地方风情。用“聊天”、“说话”等形式进行教学,课堂始终保持活波、轻松的气氛。用教师的设问引出学生的问题,然后总结归纳学生所说的内容。为避免牵着学生的思路走,注重人文关怀,不离谱地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充分起到“导学”的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自主地学习,主动参与到课堂中的聊、看、听、唱、跳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来,学习的热情高涨,使学生们有着持久自主的参与意识。

为了培养和丰富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别注重教学过程和方法。本课是以介绍黑土音乐文化现象为主体,把枯燥的音乐知识与民俗民风融入到民间的一些生活小故事中,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掠奇”、“欲讲便收”等心理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鼓励大家查资料,教学中采用互教互学的师生互动关系,达到资源共享,使学生获得东北音乐文化的知识,得到和谐的发展。

[自评]

《黑土音乐文化》一课,选自黑龙江省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初中第五册第三单元“龙江剧”一课。收集有关东北音乐的资料,通过筛选、整合,进行教材重组。

本课是一节以“谈课”、“聊天”为主要形式的研究性学习课。教学中遵循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弘扬民族音乐为基本观念。以学生为本,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养成关注音乐的习惯,喜欢从传媒中聆听音乐、了解和积累音乐信息,愿与师生交换所收集到的音乐材料,交流音乐感受,为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教学达到的目标

1、能够初步了解“东北民歌”及“二人转”的演唱风格,掌握东北秧歌的“十字步”、“耍手绢”等技能技巧。体验和感受东北民歌的唱、秧歌的舞、二人转的扭、龙江剧的韵。

2、通过聊、看、听、唱、舞等形式,来感受黑土地上红红火火的音乐文化,黑土人朴实、豪爽的性格,了解黑土地上的民俗、民风、民情,感受黑土音乐无穷的魅力,从而喜爱家乡的音乐文化,弘扬本土音乐艺术。

教学突出的特点

1、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用“聊天”的形式展开教学,在教学思路上,用“掠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想象能力,教师起到“引领”作用。

在教学中用教师的设问引出学生的问题,一问一答的聊天形式进行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顺着教学主题的思路走,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如:本课在谈到秧歌具有诙谐幽默的风格特点时,师:“秧歌队被围得‘水泄不通’是为什么呢?”生:“因为有踩高跷、划旱船、耍龙灯的,特别好玩”。师:“是的,传统秧歌除了娱乐场所表演的形式外,还有其它一些形式。想一想,还有一个角色更吸引人,最逗的那是谁呢?”学生们恍然大悟,生:“——丑角”。师:“有哪些角色呢?”生:“孙悟空、猪八戒、大头娃娃等”,师:“还有个叼大烟袋的老太太,那老太太耳朵上带着一串什么呢?”生:“红辣椒!”师:“它们象征着什么呢?”生:“红红火火、吉祥如意、双喜临门······”这一问一答的聊天形式将东北这片黑土地上的民俗、民风、民情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都深刻地印在了学生们的心中。使学生通过想象,在唠嗑中掌握了知识技能,从生硬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2、利用东北地方方言的幽默风趣,民间俗语、典故对学生进行激“情”引“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本课教学内容是黑土地上的音乐文化,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聊到东北秧歌的步伐时,老师引用赵本山小品中的一句话“走两步”,用来鼓励学生体验秧歌的步伐,师:“谁能到前面来给大家‘走两步’、‘走两步’、扭两下!”随着大家的笑声,学生们象在开联欢会一样,全然忘了课堂上的的拘谨,很放松的扭了起来。又如:在谈到东北的气候时,形容冬天冷教师用了“嘎嘎冷”、“飕飕的西北风”、“拔凉拔凉”等又配合上动作,既幽默、风趣又使学生感到了东北冬天寒冷的气候特点。在探讨二人转时,采用民间的小故事及流传的典故为主线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如:通过俗语“双玩儿”和“千军万马就我们俩”来介绍二人转的种类;用“猫冬”、“挂锄”来了解二人转的形式;“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来介绍二人转的无穷魅力;用“四功一绝”、“九腔十八调”展示二人转的表演技巧及音乐的多样性。教师这样一环套一环的引导,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展开对家乡音乐文化的充分想象。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了解二人转、走进二人转、喜欢二人转。同时更加了解我们生活的这片黑土地上的民俗、民风、民情,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生活经验。

教师用舞蹈动作辅助于教学,师生在“互动”中学习知识,主动参与音乐实践。

在谈到东北民歌时,为了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民歌是源于生活、创造于生活、表现于生活,大家纷纷来演唱自己熟悉的民歌,如:几位女学生演唱《摇篮曲》时,老师伴着学生的歌声,做出哄宝宝睡觉的动作,亲切自然,学生随之入境,歌声更加恬静优美了。男同学在演唱描写赫哲人打鱼情景的《乌苏里船歌》时,教师随着节奏做出了摇浆、撒网的动作,在教师的感染下,学生也随着节奏晃动起来,学生的演唱声刚落,老师便大声的唱起了反映浓浓生活气息的民歌《新货郎》,边唱边表演‘送货郎’淳朴、实在的形象。在讲的东北秧歌时,教师表演《看秧歌》的舞蹈片段,同学们被精湛的舞蹈技艺所吸引,报以阵阵掌声,感受到了东北秧歌中的“美”、“浪”、“俏”、“艮”等东北舞蹈的韵味,这时,教师抓住这一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兴奋点,把许多手绢和舞蹈扇子抛向学生们,顿时课堂上一片欢腾,学生们扭的扭、耍的耍、抛的抛、跳的跳,好不热闹,把本课推向高潮。通过师生“互动”,在感受东北秧歌风格的同时,体会了秧歌道具——扇子、手绢在表演中所起的作用。教师抓住学生感受东北音乐、体验东北音乐的最佳时机,让学生亲自实践,初步掌握了东北舞蹈表演的技巧。这一环节的安排充分体现出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基本观念,贯穿于教学中贯穿于教学中的全过程,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的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

4、挖掘学生资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们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新的备课方式的转变之一就是挖掘学生资源,调动和发挥学生的智慧和学习的主动性。本课教师有这样一段设问:“我们谈到也感受到了东北民歌、东北秧歌都源于生活、创造与生活,那么东北还有一种最受人们喜爱的民俗音乐是什么呢?”生:“二人转。”师:“对了!那你对二人转知道多少呢?谁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纷纷拿出有关二人转的资料和影片,还有正热播的电视剧《刘老根》的片段等,老师把这些资料通过筛选放给大家听、放给大家看,同学们通过互相交换资料、传递信息,将以前不太留意的东北二人转,现在都津津有味地探讨起来,通过学生查找资料,创设一切有利机会,将教材、学生、老师三方面的资料综合在一起,增大了教育的信息量,丰富了教学内容,并做到资源共享,使学生更生动、更有效的展开深入的研究,真正实现了音乐课程理念。

[点评]

本课通过“黑土地音乐”文化现象的研究和讨论,使学生初步了解到黑土地上的(四种)音乐表现形式的各自风格、特点及内在的相互联系,教师选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肢体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音乐潜能,初步掌握民歌的唱、秧歌的舞、二人转的扭,龙江剧的韵,使学生在说说唠唠、听听看看、哼哼唱唱、扭扭跳跳的欢乐气氛中,在感受黑土地上的红红火火的音乐文化,从而使学生更加喜爱家乡的音乐文化。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af4564c33687e21af45a9c2.html

《黑土音乐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