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一单元 第1课《公平、正义 人们永恒的追求》教案 鲁教版

发布时间:2018-12-23 20:32: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单元 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责任

第一课 公平、正义——人们永恒的追求

一、我们向往公平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公平意识,理智对待社会不公平现象,努力维护社会公平,积极参与良好的合作。

2.能力:在社会生活中,与人进行良好合作,提高自己与别人公平合作的能力。

3.知识:懂得公平的含义,知道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内容主要进行公平、正义和责任意识的教育,是学生学习国情、国策的必要前提。本课时从公平的含义、公平对于合作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社会公平的表现和维护社会公平四个方面逐层展开,对学生进行公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公平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维护社会公平。学好本节课,可为进一步学习国情、国策和理想教育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教学重点是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教学难点是公平的含义,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正确认识。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对学生进行公平教育。基于课标、教材和学情实际,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整合,主要从公平的含义、社会公平的主要表现、公平对于合作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维护社会公平四个方面逐层展开。教学流程为:情景导入、自主感悟——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回顾生活、拓展升华——成果交流,积累收获。

教师通过拓展材料,合作互动,引导学生树立公平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维护社会公平。

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师以案例教学为主,结合社会热点设置问题进行探究。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关于有关公平的案例资料,了解学生对公平的认识现状。

学生:走进生活,了解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公平现象。

教学过程

环节一 情景导入 自主感悟

1.展示公益宣传图片:

请问:图片1女孩渴望什么?反映了什么工程?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2.展示枣庄四十二中美丽的校园及先进的教学设施图片(),与图2对比。

请问:你有何感悟?

学生:教育资源不均衡,我国存在严重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教师:总结学生的感悟,引入新课《我们向往公平》。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创设情境,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引起学生对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这一问题的关注,为整堂课的展开创造契机。)

环节二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活动一 众说纷纭话公平

1.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展示资料:99日上午,在第2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大连考察并看望师生,与基层教师座谈。李克强指出,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力支撑。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要缩小城乡和区域这两个最大的差距,就必须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这样才能使发展更均衡、社会更和谐。

请问:你认为材料核心内容是什么?你如何认识?

学生:探究交流,互谈认识。

社会公平。公平意味着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个人既要承担应分担的责任,又能得到应得到的利益。

教师深化:承担责任→获得利益(成正比)

教师:如果一个人所承担的责任与所获得的利益不成正比,会是什么情况呢?请看案例。

2.呈现案例:课本P3—4页“李明参与科技制作的准备但未获奖”的材料。

探究话题:你认为获奖证书没李明的名字对他公平吗?说说你的判定依据?

体验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感悟公平的含义。

总结展示:公平意味着参与合作的每一个人既要承担应分担的责任,又能得到应得到的利益。公平要求对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都要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和统一。李明该不该获奖的问题就很明朗了。

关于权利和义务的对等统一,可以让学生举例:

如受教育既是权利,又是义务。中学生在享有受教育权利的同时,应积极履行义务,即好好学习,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如果一个人大学毕业,却不知孝敬父母、回报社会,这对父母和社会则是不公平的。

3.播放视频: 薄熙来庭审纪实

资料:国徽高悬,法庭庄严。2013822日至26日,被告人薄熙来涉嫌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在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公诉人指出,被告人没有提出否认指控事实的证据,陈述、辩解中还存在许多相互矛盾的地方。法庭对薄熙来及其辩护人的发言申请均给予了许可,保证了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有充分时间发表意见。薄熙来当庭表示,感谢审判长公平公正,法庭审理是人道的、文明的。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我们就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就能从源头上、根本上遏制特权思想、预防权力腐败、维护法律尊严。

请问:薄熙来为什么说法庭公平?你认为该案如不依法审理对谁又不公平?

学生:小组交流看法,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所选案例、视频具有典型性和实效性,问题设计具有层次性,教师点拨恰到好处,以突破难点,理解公平的含义。)

活动二 走进生活识公平

1.课本情景剧

依据课本P4—5页“王某和刘某合作开店”的材料,学生自排小品。(课前准备所需物品,要求情节活泼生动。)

探究话题:(1)王某的做法对刘某公平吗?为什么?

2)王某的做法会导致什么结果?我们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互动探究:根据对公平的理解,思考解决上述问题。

总结展示:公平是合作不可缺少的条件。失去公平,合作很难成功。我们在与他人合作时,要树立公平意识,努力维护合作公平。

2.大师的纠结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得了诺贝尔奖后,反而更争名夺利,搞得两个人关系破裂,成了仇人。据说,杨、李关系破裂的导火线,是论文署名问题。在第一篇论文完成后,按惯例合作者的署名应按姓氏英文首字母的顺序排列,应该是“李政道和杨振宁”。但是,杨振宁提出,如果李政道不介意的话,他希望排在前面,因为他比李政道大四岁。李政道对这一要求很吃惊,勉强同意。李政道自己在当时和他人合作写论文时,就几次违反他所谓的“国际惯例”,让自己成为第一作者。在第二篇论文署名时,李政道说服杨振宁按国际惯例改了过来。署名问题给二人带来裂隙,李政道决定不再和杨振宁合作。之后,虽然他在普林斯顿又工作了一年半时间,但是他们没有再合著论文。

你认为大师的纠结是什么?材料有何启示?

学生探究略。

教师点拨: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公平,不要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如果是这样,本山大叔和范伟一定会合作出许多更优秀的节目,真遗憾啊。

3.真情诉说

自己平时是怎样与同学合作的?

学生:实话实说。

(设计意图:通过小品欣赏,分析现实生活中“大师的纠结”,让学生明白: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合作,良好的合作需要公平。既明晰了“合作与公平的关系”,又让学生加深了对“公平的含义”的理解,达到了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活动三 观察社会辩公平

1.公平面面观

结合课本P6-7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列举社会公平现象。

学生: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教育生活等方面分别列举社会公平现象。

教师:点评学生所答,师生共同归纳“社会公平的主要表现”。

2.反思不公平

展示资料: 赵作海冤案

赵作海,男,1952年出生。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老王集乡赵楼村人,被称作河南版“佘祥林”。1999年因同村赵振晌失踪后发现一具无头尸体而被拘留,2002年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刑2年。2010430日,“被害人”赵振晌回到村中,201059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认定赵作海故意杀人案系一起错案,宣告赵作海无罪,同时启动责任追究机制。

心灵感悟:看过材料后,谈谈你的感受?

举一反三:我国社会还存在哪些不公平现象?

反思改进:面对这些不公平现象,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畅谈心灵感受;列举不公平现象;列举国家为维护社会公平在各个领域中采取的重大措施。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并为下面的教学巧妙过渡。

(设计意图:“公平面面观”意在引导学生对我国社会公平现状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社会公平,以此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反思不公平”意在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还存在不公平现象,国家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实现社会公平。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公平问题进行辩证思考。)

活动四 大家一起促公平

1.赵作海冤案(续)

201058下午,省法院召开审委会,认为赵作海故意杀人一案是一起明显的错案,审委会决定:一、撤销省法院(2003)豫法刑一复字第13号刑事裁定和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2002)商刑初字第84号刑事判决,宣告赵作海无罪。二、省法院连夜制作法律文书,派员立即送达判决书,并和监狱管理机关联系放人。三、安排好赵作海出狱后的生活,并启动国家赔偿程序。给予赵作海国家赔偿及生活困难补助共计65万元。目前河南省高院纪检、检查部门对此已立案调查,对不负责任的审判人员追究责任。当年审理该案的商丘市中院刑一庭的三名法官已经停职,涉嫌刑讯逼供的民警已经被刑拘。

探究话题:国家为什么启动错案、冤案追究机制?说明了什么?

学生发言略。

2.呈现案例:课本P8“温家宝总理帮助农民工讨薪”的故事

探究话题:温总理帮助农民工追讨工资对维护社会的稳定有什么重要意义?

互动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总结展示:温总理帮助农民工追讨工资,可以维护社会公平,意义重大:

①能促使社会合作取得成功,有利于社会合作的不断延续。

②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③能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减少或避免社会冲突,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教师点拨:以三个“有利于----”为纲,便于识记。

3.课堂小辩论

有同学认为:维护社会公平是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的责任,与青少年无关。

互动探究:学生分组辩论,明晰观点。

教师总结:维护社会公平,不仅要靠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的力量,而且要靠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努力。树立社会公平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又不侵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是对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社会将越来越公平,生活越来越美好。

4.激情一刻

师生同唱《好汉歌》上半部分。

歌词中“路见不平一声吼,风风火火闯九州”,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各自观点。

教师:公平的界定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它要求参与合作的每一个人都要实现权利、义务的对等和统一。我们应在遵守道德和法律的前提下,维护社会公平。没有原则的江湖义气往往会害人害己。希望大家做事三思而后行。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参与辩论、同唱《好汉歌》等来体会维护社会公平的意义,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社会公平。)

活动五 沐浴公平的阳光

1.“总理”和“农民”无贵贱之分

910,李克强总理会见出席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企业家代表。李克强表示,对于中国政府来说,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而最大的民生就是就业。李克强说,中国政府首先将会长期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第二,要持续地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第三,要发展与就业政策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培训。第四,要促进就业的社会公正。推进就业中的机会平等,机会平等是社会公正的一个基础。总理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领域和岗位都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总理”和“农民”这两个岗位也没有贵贱之分。

请问:你认为李克强总理的观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观点。

2.倾听老师的心声(学生齐朗诵)

让公平之剑高悬

我们付出很多 可有时收获很少 责任和利益之间 让我们忐忑苦恼 为什么有的人蔑视公平 而有的人却苦苦追寻?

原来啊 公平是合作的前提 公平是道德的底线 有了公平你我才和谐 有了公平社会才长治久安

让公平之剑高悬 让你我绽放笑脸 日子越来越好 生命如秋叶般静美

生命如夏花般绚烂!

请问:“有的人”是哪些人?老师拙作主旨何在?(有的人指强权者和弱势群体,主旨是“我们向往公平”)

3.关注希望工程

中国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大眼睛”苏明娟今年已经29岁。2006年苏明娟从安徽大学金融管理系专科毕业,2007年进入安徽省工商银行工作,随后受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安徽)赛会志愿者招募组委会邀请,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安徽赛会志愿者招募形象大使。苏明娟1983年出生在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一个普通的农家,父母靠打鱼、养蚕、养猪和种田、种板栗为生,一家人过着辛劳拮据、简朴的乡村生活。国家为实现教育公平而实行的“希望工程”改变了她的一生。17年后,大眼睛苏明娟已出落得亭亭玉立,刚刚大学毕业的她,已被安徽一家银行录取,她没有辜负希望工程给她带来的改变,她把在她身上沉沉的爱都化作了动力来回报社会。

1)“大眼睛”苏明娟的经历说明了什么?

2)请你为西部中学生写一份100字左右祝福语。

学生活动略。

播放音乐:《越来越好》,歌声中结束新授。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总理言论、小诗欣赏、关注“希望工程”等活动,使学生明晰维护社会公平的主体不仅包括政府和社会组织,还包括每一个社会成员。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树立公平意识,增强责任感,为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作出自己的贡献。)

环节三 回归生活 拓展升华

1.“异地高考”是2012年“两会”期间最热门的教育话题。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不论外来务工者是多是少,所有地区都必须要出台有关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地方政策。山东省在全国率先突破高考户籍限制,从2014年起将允许非山东省户籍考生在山东省参加高考。

1)“异地高考”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说明什么?

2)列举你身边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如成绩作弊、值日偷懒、歧视后进生、给同学起绰号等)

3)假如你遇到类似的事情,你打算怎么办?

2.漫画欣赏

1)说说漫画“公平”有何寓意?

2)写一句倡议公平的宣传标语。

3.各抒己见

你认为右图哪种现象会增加社会不公平感?为什么?

环节四 成果交流 积累收获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__________

2.今后我将这样做:__________

教师点评:略。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有利于学生把课堂学习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内在素质,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寄语

我们向往公平,我们渴望公平,我们期待公平。公平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最起码底线。在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追求自己的“中国梦”的今天,公平则有更多的现实意义。让我们一起努力,让社会公平的阳光普照每一个角落!

板书设计

1.公平的含义

2.公平的主要表现

3.公平的作用

4.努力维护社会公平

课堂检测

(一)我来选择

1.良好的合作需要公平,要实现公平,参与合作的每一个人都要:(

A.获得的利益要小于所承担的责任 B.获得的利益要大于所承担的责任

C.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和统一 D.只讲奉献,不讲索取

2.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了取消农业税、调整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等一系列措施来维护社会公平。政府的上述举措:(

①能消除社会上的一切矛盾 ②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③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④能减少或避免社会冲突的发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我来判断

3.近期,官员子女违规提拔事件屡屡曝光,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和政府形象。当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时,中学生张斌说:维护社会公平是国家和社会组织的责任,与我们中学生关系不大。

判断:(

理由:

参考答案:1.C 2.D 3.错误,引导学生从维护社会公平角度来分析。维护社会公平,不仅要靠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的力量,而且要靠每个社会成员的努力。

课外作业

搜集学校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并就这些现象如何解决给学校提出建议。

教后反思

本节课充分利用教育生活案例,结合时政热点问题,多种形式地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感悟、合作探究,形成新知识,发展新能力。贯彻了教育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较好地践行了生本教育理念。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深入思考教学内容,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积极参与合作小组的讨论,在智慧碰撞中汲取别人的正确观点,实现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课堂教学做到了活而不乱,学生受益匪浅。教学过程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课堂拓展资料旨在拓宽学生视野。上课前教师应组织学生排练一下小品,以免影响课堂进度。

二、为正义高歌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规则意识,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具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

2.能力: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能力。

3.知识: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分清什么是正义行为,什么是非正义行为。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节,本课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帮助学生分清社会生活中的正义和非正义行为,激发学生的正义感,树立起强烈的规则意识,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既有正面的、积极的现象,也有反面的、消极的现象,初中学生对所接触到的一些负面社会现实,往往感到迷茫,产生疑惑,甚至盲目效仿。因此,安排本课时教学内容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支撑本课时问题解决的主要是增强青少年学生规则意识的法治教育和培养学生正义感的道德教育的相关知识,是对学生进行公平教育基础上的自然延伸。

影响中学生判断与辨别能力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上是由于社会生活纷繁复杂,诸多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都不可避免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主观上是由于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很不成熟,思想认识和道德评价能力较差,时常分辨不清美与丑、是与非、荣与辱的界限。因此,对于客观原因,要依据规则进行冷静的分析,而从主观上则要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引导,增强学生的正义感。

本节课共由两个层次组成。其中,第一层次《分清生活中的正义和非正义行为》是教学重点;第二层次《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是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习和掌握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的标准,感悟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养成正义行为。教学主要围绕六个活动而展开:“残忍的较量——情景剧之张聪的“纠结”——情景剧之张聪的“执拗”

——情景剧之张聪的“主题班会”——评选正义之星”,具体通过 “情景导入,自主感悟——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回归生活,拓展升华——成果交流,积累收获”四环节实施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与策略

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以情境分析法、自主探究法为主,以情景剧、主题班会、现场评选、记者访谈等为主线,以“正义行为”为核心,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达到质疑解惑,成果共享的目的,让学生在情境中领悟,在讨论中明理,在案例中发现,在探究中提高。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景导入,自主感悟

师:有一首歌曲叫做《高楼万丈平地起》,曾经红遍中国的大江南北;有一篇小学课文,题目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有一个成语叫做饮水思源。这些歌曲、文章、成语,都在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要学会感恩。请看我们现在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以及我们城市乡村的每一座高楼大厦,都离不开一个既普通又响亮的名字,那就是农民工。可,农民工的名字虽响,他们的利益却在很多工地无法得到保障。

活动一:残忍的较量

1.师:有句诗叫“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在有些地方,农民工讨薪难,难于上青天。请同学们来看以下两个视频:

师:辛辛苦苦打完工老板不给钱,苦苦哀求去讨薪却被殴打致残。面对怎样的事情,每一个有良心的人都会义愤填膺。下面,请同学们谈谈各自的感想。

生谈略。

师:刚才几位同学谈的都很好。我们相信这种事情毕竟只是极少数,而且我们也相信,在新一届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像此类农民工讨薪难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少,最终趋于消失。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我们枣庄政府的做法。

(师多媒体展示)

看来,我们枣庄政府还给了农民工们一个充满正义的社会。只有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生活的才会有幸福感,社会正气才会得以大力扶持,人们才会“为正义高歌”。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今天的话题——为正义高歌。

教师板书课题,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两段具有强烈震撼力的视频和一段网络新闻报道,让学生引发对正义的思考,全身心投入情境,便于导入课题。)

环节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2.师:前一段时间,网上曾出现了一些救人和助人者反被冤枉的案例,也导致了人们对路遇有难者是否进行求助产生了犹豫。这不,九年级的张聪同学在上学的途中就遇到了这样一件事,让他很“纠结”。

活动二:情景剧之张聪的“纠结”

3.教师多媒体播放情景剧《正义少年:张聪》——

张聪在放学的路上,看到一位被车撞伤的女士,自己助人为乐将她扶起并送往医院。可后来伤者不仅不表示感谢,反指认他为“肇事者”,使这起案件成为起备受全国关注的“搀扶门”。在警方的调查取证中,张聪听人说,这起事故自己起码要赔十几万。张聪陷入了“纠结”……

师:张聪纠结了,大家纠结了没有?如果你是张聪,你会怎样想?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生①:太气人了,今后遇到这样的事,再也不救了。

生②:我觉得事情总会有真相大白的时候,不管怎么说,人总是要救的。

生③:张聪的行为是正义的,我相信正义必胜!……

师:老师也和大多数同学的观点一样,相信正义。下面,我们继续来看案例的结果。(多媒体播放视频)

经过警方十多天的调查,这起备受全国关注的“搀扶门”终于真相大白。尽管伤者家属没有表示歉意,尽管这件事给张聪带来了的巨大压力,但张聪表示,他从没有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以后碰到这样的事应该还会帮,不过先要拿个手机录个相,求个自保。

师:张聪的案例再次向世人说明,社会正义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教材中指出,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情,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那么,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如何来区分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呢?或者说,划分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的标准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课前预习进行小组探究。

各学习小组讨论探究,师巡回指导并鼓励生积极回答。

师在生回答后引领进行知识点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对主人公张聪的“纠结”心理描写,延伸出当今社会热点问题“正义”的两难情境,加深了学生对主要知识点的记忆。)

活动三:情景剧之张聪的“执拗”

4.师:张聪成了媒体上下宣传的“名人”,并被同学们选举为班长。当了班长后,他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协助班主任制定一系列制度并带头执行。可接下来,张聪的做法却被同学们认为过于“执拗”。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看我们班同学表演的课堂情景剧《张聪的“执拗”》。

小刚:过两天就要期末考试了,我要好好准备,争取再次拿个第一名。

小华:(拍拍小刚的肩膀)小刚,我们俩的关系这么好,这次的期末考试,你一定要给我看看你的试卷。

小刚略显为难。张聪正好经达,听见了他们的说话。

(期末考试中)

小华:小刚,把你这几道题的答案传过来。

小刚想了想,还是将答案传给了他。小华奋笔疾书,将答案抄写完毕。然后,又从怀中掏出事先藏好的小抄,开始抄写其它题的答案。整个过程被张聪看见。

(试卷分析课)

老师:本次考试,小华同学进步很大,被评为我们班的“奋进生”。同学们有没有意见?

张聪不同意,将整个事情的经过向老师陈述。小华被取消了获奖资格,小刚也被点名批评。

小华:你太不够意思了。你怎么能向老师举报我?

张聪:考试不能作弊是我们班的制度。是制度,就应该具有正义性;就必须得坚持。

小华:你太执拗了!你不说老师又不会去调查。

张聪:我只有这样做,才能体现出制度的正义性。

师:同学们,我们如何理解张聪所说的“正义制度”及“制度的正义性”?请各学习小组展开讨论探究。

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师巡视指导并鼓励生积极回答。

生: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程序就组成了正义制度。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规则和程序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制定的。没有正义制度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

师对生以上回答给予积极评价。

5.师: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完成下面的表格。(展示课件)

师:结合刚才所学,请各学习小组讨论一下,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

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师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生:正义行为,应该得到政府、社会及人们的赞扬和支持。非正义行为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正当权益,必然遭到道德谴责或法律制裁。

师对以上同学的回答给予积极评价。

设计意图:以张聪的“执拗”引领学生对正义制度的思考,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比较切合当前学生的心理认知特征和心理接受特征。)

活动四:情景剧之张聪的“主题班会”

6. 师:小华自从被张聪举报后,一直耿耿于怀。张聪也一直想找个机会和小华沟通一下,让他对自己的做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机会终于来了,班主任告诉他,下周的班会,由他来主持,主题是“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班会开始了,首先,张聪给大家讲了一个关于制度的经典故事。(多媒体展示)

张聪点评:哈佛的做法似乎太过于不近人情了,然而,这却恰恰体现了哈佛人所一贯珍视的理念——让校规看守哈佛。将“制度和规则”作为整个社会的基石,是西方社会长期以来所遵循的传统。正因为靠着这些近乎死板的制度,哈佛维持了世界一流学校的尊严。同样,对于我们来说,尊重和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也应是一个现代人应有的品格。没有这种品格,就难以真正在社会上立足,更不可能成为自觉坚持正义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张聪的故事和点评,让学生能从另一个侧面理解制度、规则和程序对于维护“正义感”的重要性,为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建立制度基础。)

活动五:评选正义之星

7.师:在社会生活中,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判断的标准就是要看其是否符合正义标准。按照正义标准对人对事、做人做事,违反正义标准的事坚决不做,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的集中表现。

下面,我们就根据正义标准,评选出我们班级的“正义之星”。各小组预先评选出一名正义之星候选人,然后选派代表进行演说,谈谈评选的理由。

各小组积极行动起来,评选正义之星候选人。

师引导“正义小记者”结合教学实际,对正义之星候选人分别进行采访。

各学习小组选派代表演说自己的思路和做法。

师对以上活动给予高度评价。

8.师:听了小记者的采访,结合课前的预习,请各学习小组讨论探究——怎样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各小组讨论后,师鼓励生积极回答,并引领生进行知识点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评选活动和采访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正义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学会在生活中坚持正义,践行正义。)

环节三:回归生活,拓展升华

9.师多媒体播放图文资料——

(消息来源:春城晚报)201383日下午,云南澄江抚仙湖发生不幸的一幕,两名儿童溺水,两名青年奋不顾身救人。结果,两名儿童最终得救,然而其中一位救人青年却不幸失去了生命。更令家属们无法接受的是,打捞小伙子遗体时打捞队竟索要2万元打捞费。对此,有人质疑打捞队要价2万元,是对奋不顾身的英勇行为的一种折煞。

某校九年级八班准备以此热点材料为背景,结合班级实际,举行一次主题班会。

1)请你为这次班会拟定一个主题。

2)假如你是这次班会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开场白。

3)慧眼明辨:我们该以谁为榜样,又该谴责谁?为什么?

4)真情交流:对救人青年和抚仙湖打捞队,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解析】本题运用时政材料考查学生对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的理解。第(1)问只要符合题意就可。第(2)问只要是可以烘托气氛,激起学生的尊敬模范作用的文字都可以。第(3)问是考查学生对正义和非正义判断标准的理解和运用,分清哪些行为是正义和非正义行为,答出判断标准,并从情感上做出要以英模为榜样,谴责打捞队收钱捞人的不道德行为。第(4)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要依据教材知识,正义行为应该得到社会的赞扬,非正义行为必然会遭到道德的谴责或法律的制裁。并能有所拓展,按层次整理好答案即可。

【参考答案】(1)学英模,见行动或我以英模为榜样等。

2)云南青年舍己救人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引导同学们自觉以英雄楷模为榜样,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班决定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我们要学习他们见义勇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学习他们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云南青年勇救落水儿童的行为是正义行为,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抚仙湖打捞队收钱捞人的行为是非正义行为,在生活中我们要谴责这种行为。因为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的判断标准是:凡是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行为,反之,就是非正义行为。

4)①救人青年:你们见义勇为,搭救了儿童的生命,弘扬了社会正气,是正义之举,一定会赢得大家的赞扬和支持,全国的青少年都会以你们为榜样,向你们学习。我校全体同学也以你们为榜样,掀起了学英模、见行动的高潮,好人好事层出不穷。②抚仙湖打捞队:你们的行为引起了民众的强烈愤慨,这种行为突破社会道德底线,是不义之举。希望你们三思而后行,否则会遭到道德的谴责甚至法律的制裁。

环节四:成果交流,积累收获

【教师寄语】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有关正义的问题,学习了有关正义的知识,这对我们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坚持正义标准,增强规则意识,实施正义行为,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为构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让我们共同祝愿:让正义之剑刺向邪恶,让正义之光驱走黑暗,让正义之歌响彻神州!

【音乐启迪】

多媒体播放歌曲《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师生共同演唱,在教师寄语中结束新课。

(设计意图:用一首激动、深情而又温馨的歌曲,再次激起师生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掀起课堂高潮。)

附: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 我国相关制度的规定体现了正义,下列制度中,不属于正义制度的是( )

A.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B.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C.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 D.平均分配制度

2. 有正义感的人,应该做到( )

①有正义感的人要懂得正义的基本要求,不伤害他人,不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

②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能够采用正当方式,奋起抗争

③看到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他人身上,能够见义勇为,匡扶正义

④把正义升华为自己的道德信念,践行正义,伸张正义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情境分析

3. 20133月,公安部通报上一年度山东省公安机关共侦办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21起,打掉恶势力团伙499个,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724起,缉捕涉黑涉恶重点在逃犯罪嫌疑人59名,查结全国“打黑办”督办、转办线索112条,督办线索查结率为72.7%、转办线索查结率为61.9%,沉重打击了黑恶势力的嚣张气焰,赢得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应怎样分清生活中的正义和非正义行为?

(2)材料中的黑恶势力被铲除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一、1.D 2.D

二、3.(1)凡是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行为,反之,就是非正义的行为。

2)正义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社会生活中的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没有正义制度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一批黑恶势力被铲除,是维护社会正义的表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课外作业

搜集你所知道的一些正义感较强的人物事迹,感悟正义及伸张正义的社会意义,制作一份以正义为主题的手抄报,在班内宣传。

教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从道德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正义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本节课依据课程标准,围绕三维目标,特别是能够按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来实施教学。在民主、平等、竞争的氛围里,采用文字资料、表格、漫画等多种形式来启发、引导学生,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交流,合作探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教学中设计了若干情境剧,设置了两难问题,较好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给予了积极评价。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以优秀的传统、先进的文化、正确的理念、积极的行为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学资料的选取也体现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原则。

本节课创新性地对教材进行了整合,通过对主人公“张聪”的想法和做法进行探讨,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移情,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成了学习目标。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a53a904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e6.html

《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一单元 第1课《公平、正义 人们永恒的追求》教案 鲁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