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课堂实录(深圳第二实验学校同课异构活动)

发布时间:2019-02-27 23:40: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祭十二郎文》课堂实录(深圳第二实验学校同课异构活动)

执教者:黄晓鸿(深圳外国语学校)授课对象:深圳第二实验学校高二理科创新班时间:2018.01.10 PPT:

黄老师:同学们好。 学生们:老师好。黄老师:好,坐。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同学们都做了预习,知道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一篇非常深情的散文,一篇非常深情的祭文。PPT:

黄老师:苏轼这样评价过这篇文章,他说,“惨痛悲切,皆出于至情之中,不期然而然也”。在《古文观止》中吴楚材有这样的评语,他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所以同学们在预习或者在朗读的时候,肯定也感受到了这篇祭文的深情了。那么你们可不可以找出一两句,你觉得最为深情的句子,读一读。 学生们:(开始小声试读) 黄老师:找出来,我们请同学们来读一读。段宗辉。 段宗辉:我找的是第二段的最后两句。 黄老师:读一读。段宗辉:“‘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这句话就是他嫂嫂跟他说的话,就是说韩氏的两代男丁,就只有我还有韩愈他的侄子,谈的时候,韩愈他还很小,但是他听得懂这句话,只是不知道这其中的一些悲凉,也就是韩氏这个家族的悲凉。 黄老师:好,明白,请坐。我们只读出来,不需要翻译鉴赏。李浩。 李浩:“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 黄老师:好,还有哪位同学?好,这位男生。 男一:“两世一身,形单影只”。还有后面一句,“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就这两句。 黄老师:都很深情。好,既然语言深情,我们就要读出这种深情,不要用我们的冷漠……这个词有点重,不要用我们的漠然去面对别人的深情。好不好? 男二:我觉得这一句,“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就是表达了对他孩子的深切的感情。 黄老师:逝者不可追,那时候情感只能投放在他们的孩子身上,对吧?好,你来。 男三:我觉得是“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黄老师:恩,特别好,生死难以相伴。这位女生。 女一:跟他一样。 黄老师:好,这位女生。 女二:“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黄老师:恩,好。这位女生。 女三:“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 黄老师:“以为”!这种“以为”啊,也就是无法再挽回。好的,同学们刚才都很深情的朗读了自己认为这整篇文章最至情的地方,我觉得都很好。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事实上,你们选用的大多数语言,都涉及了一种人称的写作。作者在这篇祭文里面着重用了哪一种人称? 学生:第二人称。黄老师:第二人称,作为倾诉的对象。所以我们会发现,这种深情的表达真是自然而然的,而这种自然而然里边,可能又有着某种言语写作的因缘的。所以我们今天一起透过这篇文本的言语的表达方式,来感悟这篇祭文的深情。PPT:

板书:因言语悟深情——品读《祭十二郎文》PPT:

黄老师:我们之前学过一篇文体相似的文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那篇文章是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讲,是篇悼词,那篇文章用了第三人称的写作。而第二人称写作恰是《祭十二郎文》的一个特色,老师找了这样的一些语言,这些饱含深情的语言多次出现了“汝”字,大家读到“汝”字的时候,不妨做重音处理。好,一起来读一下。带着我们的感受,“中年,兄殁南方…”开始。PPT:

学生:“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与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黄老师:大家告诉我,这么多的抒情性语言里边,都有“汝”这样一种人称,通过这样反复的诵读,你读出了什么感受?作者为什么要用“汝”这样的人称进行写作?谁可以来回答我的问题。这位男生。 男四:我觉得用“汝”的话,就是把这份感情更加强烈地表达了出来。如果用其他的人称,比如说第三人称,表达就没那么具体,不能把这种悲痛、深沉,清晰的表达出来。黄老师:“汝”使我的表情更加的强烈,清晰。请坐。那么,为什么用“汝”这样一个人称,就可以使我表情达意能够更加深沉、清晰、强烈呢? 学生:(举手) 黄老师:好,来。 男五:因为用第二人称就更有亲切感,“他”这种第三人称就有种对别的人说的感觉,但是他面对的是自己亲侄子的死去,所以必须得用“汝”这么亲切的人称,才可以更加好地表情。 黄老师:很好。“汝”这个人称带着温度,它很亲切。他刚才说了,也许对一个陌生人,或者对一个朋友,我们用“他”这样的第三人称,因为“他”是属于众人的,而十二郎却是属于我的。十二郎属于我,他作为血脉至亲与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有一种血缘的沉重。情真意切。好,还有没有同学想鉴赏的? 女四:我觉得他如果用“汝”的话,就像是面对面的跟他在说这样的话,就不生硬,就像是握着他的手,然后非常非常悲痛的跟他说话,这种情感,可以更加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就像是真真实实的对你说着。 黄老师:感同身受。这位女生她很有文学水平,她的文学水平表现在,她善于描述画面,韩愈好像是跟他握着手,然后很深情的跟他面对面的说着,是吧?“跟他面对面的说着”,你可以变成二字词语吗?就是一种…… 学生:倾诉。 黄老师:对,“倾诉”。还有吗?还有什么词语? 男六:直抒胸臆。 黄老师:“直抒胸臆”,直接的表达我的感情。这是告白,对吧?这是交流,这是倾诉,这是告白。也就是说,韩愈有着一腔的深情,他必须跟他这个血肉相连的侄子,在他死去的时候,进行一场内心的私人化的,秘语式的告白。所以他很自然的用了“汝”这样一种人称。同学们,可是像这位女生所说的,拉着手,面对面的诉说、倾诉、告白。他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这个人要听得见,并且要回馈啊。可是我们知道十二郎这个时候怎么样? 学生:死了。 黄老师:死了,已殁了,是听不见也答不了了。面对一个无法听见,无法回复的亡灵。你却一厢情愿地诉说,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向一位同学) 男七:这文章里写了,他们有一段时间都没有见面了,面对面的谈话也是很少的,但韩愈是很想跟他见面的,但是他却突然得到他已死的消息,内心肯定就感觉……用一句不太恰当的话,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这种感觉。 学生:(笑声)黄老师:“子欲养而亲不待”不太恰当在于它辈分的错误,但是情感是相同的,就是亲人想要有一种长久的相聚,甚至是赎罪式的相聚,但是老天却没有给你这种机会带来的痛苦失落。韩愈的声音消散在空漠的时空之中,这是一次没有回答的诉说。同学们,我们发现这实质是一颗不能自已的心灵,它才会发出这样的声音。所以这场诉说它是存在于谁与谁之间的?学生:我与你之间的。黄老师:所以我们发现文本不仅仅有“汝”第二人称的选用,你发现有“汝”的地方,就有……学生:“吾”。PPT:

黄老师:“吾”,很好。老师做了个统计,在这个文本里面,“汝”一共出现了42次,“吾”出现了39次。我们再回过来看文章,有“汝”的地方真的就有“吾”。我们再齐声的读一读这些句子,在“吾”和“汝”的时候重读,来感受一下,这两个紧紧相连的人,被命运所强行拆分的痛苦。“中年,兄殁南方…”开始。

PPT:

学生: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与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黄老师:哪位同学读一读其中的一两句?读出“吾”与“汝”之间斩不断的情缘,却被命运活活斩断的悲痛。谁来? 学生:举手。 黄老师:好,这位女生。 女五:我读后面两句。“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与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黄老师:好,老师指导一下,你再来读一遍。读得慢一些,慢就有咏叹的味道,然后把“汝”“吾”再重读,看看怎么样。“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开始。 女五:“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与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读得有味道了) 黄老师:嗯,很好,有进步。好,我们就一起来读这两句,代入我们的想象,带着我们的感受,一起读。“汝病……”开始。 全体学生:“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与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读得很深情)黄老师:真的是“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啊!《祭十二郎文》中,作者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并举的写法,来表达出“汝”殁“吾”哭的深深的情感。板书:因言语悟深情——品读《祭十二郎文》“汝”殁“吾”哭以诉请PPT:

黄老师:老师发现,这篇祭文,当写到他们共同的遭遇的时候,韩愈有失常态,他的语言甚至是啰啰嗦嗦,多有重复,这与韩愈一贯的文风不符。我们知道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认为自己的文章,是继两汉文风的,两汉文风是“古朴简素”,以最简明的语言来表达最精炼的意义,也符合语言的“经济学原则”。可是,当他面对这段遭遇的时候,他的语言多有累赘,我以四到六自然段为例,我用了三种颜色标注,红色和红色重复了,蓝色和蓝色重复了,而紫色和紫色部分又重复了。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读完之后,你们来告诉老师,他为什么这个时候,语言会多次重复,会有这样的赘笔?“去年……”开始。PPT:

学生: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黄老师:为什么这样唠唠叨叨,反复出现相同的语言呢?作者是有意为之,还是一种没有办法控制的所谓的语言失常? 男八:我觉得其实应该都有一点。首先,如果用修辞手法来看,它应该是类似反复的修辞手法,一般来说,它有一种增强语气的作用。但是我觉得他这里面虽然文字是差不多的,但是有的意思是相反的。就比如那个“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下面还出现了一次,但标点符号变了。第一次是反问,它是有一种不相信的感觉。我兄长这么好,这么有德行,为什么会绝后呢? 黄老师:嗯! 男八:为什么就死了呢?而下面出现的那一次就是一种很悲痛,就像恍然大悟一般的感觉。一棒打醒!就发现我的兄长真的是绝后了啊,我的侄子真的是已经逝去了啊。虽然他文字是一样的,但是感情是不一样的。韩愈他自己倡导“文以载道”,我觉得他这里恰恰表达意思表达的是不一样的,能把他想表达的复杂感情表达出来,我觉得这就不算是唠唠叨叨。 黄老师:表面上是文字的重复,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是吧?这种情感的变化你从哪一两个字中可以得知? 男八:我感觉是“乎”。 黄老师:“乎”变成了“矣”。这两个字是语气助词,这两个语气助词一变,就从一种心存侥幸的发问,到了万念俱灰的自我回答。对吧?心里的情感发生了转变,说得很好。还有同学想分析吗?这里为什么会多次出现语言的重复呢?这个男生…… 男九:我也比较认同他的观点。前面说的“汝”和“吾”,在这里有重复,第五段还有两个词也重复,一个是“信邪”,一个是“梦邪”。他“汝”和“吾”的一直重复表明他对“汝”说话,一开始很不相信,认为好像就跟做梦一样,是悲痛欲绝的感觉。“梦邪”、“信邪”就是既像梦境,又感觉非常的绝望的感觉。 黄老师:很好,请坐。这位同学他还帮老师找出来了另外的重复。“信然邪?”“其梦邪?”,后面的“信也”、“梦也”又出现了重复。这种重复他分析出来,是作者的迷离恍惚,如梦似幻。对噩耗忽来,难以接受所产生的精神幻灭。就是这种情绪。还有吗? 男十:他这种写法,和他平常的写法是不太一样的,就是比较多的重复。其实一个正常人,他失去自己的亲人或者是自己的爱人,都会受到精神上的打击,所以他这样写,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他们之间感情的深厚,也表现出韩愈他心中的悲痛。 黄老师:请坐。受到精神打击的一种难以控制的情绪。这种难以控制落于笔端,就是重复吧?大家可以看一看,这三处重复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面对这些内容的时候,他就会重复?这位男生。

男十一:因为他想自己年长又衰弱,但是他侄子又年轻,身体又好,但是却死去了,这简直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因为他的侄子的死去,他其实是感到了命运的不公。所以他是多少会有一点愤怒的。 黄老师:对谁的愤怒? 男十一:对他们的命运。 黄老师:对命运的愤怒。你为什么要这样捉弄他的…… 男十一:侄子。 黄老师:还有谁? 学生:兄长。 黄老师:嗯,兄长。对不对?请坐。很好,对命运的愤怒。为什么这样捉弄十二郎?为什么这样捉弄我的哥哥?我的哥哥有如此的圣德,却湮没于世。我哥哥中年而亡就已经是一痛了,然而富圣德,而子又夭,真是痛上加痛啊!所以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他由悲痛而产生了一种愤怒,于是他向谁发问啊? 学生:命运。 黄老师:向命运发问。所以“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好,我们读一下这几句话,读出这种愤怒。“所谓……”开始。 学生:“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黄老师:同学们,愤怒之后他找到解决的办法吗?他对抗得了命运吗?对抗不了!于是产生了一种什么情绪啊?愤怒之后是什么? 学生:无奈。 黄老师:对命运不可知的无奈。同学们,韩愈在这里,他侄子的死,让他感受到了这个家族的悲剧。哥哥的悲剧,侄子的悲剧,他们相继死亡,这个家族似乎受到了命运的诅咒。这是一个短命的家族是不是?韩愈试图在想办法,如果必然短命,那为什么不让我先死,来换得侄子的生?那为什么要让强者、少者去死,而让一个老者、衰者去活呢?可是上天听不到我的呼唤。这真是韩愈的一次自言呓语啊。板书:因言语悟深情——品读《祭十二郎文》“汝”殁“吾”哭以诉请“赘笔”自言以放情黄老师:他放任自己的感情,奔腾而出,汹涌而至。好,各位,韩愈有这样的痛苦,他有没有找到一些方法试图去弥补,去解决啊?好,你说一下。 女六:后面就想等他侄子的小孩子服完三年的丧之后,把他带回来然后亲自去养他。 黄老师:读出那句话。 女六:“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黄老师:恩,很好。韩愈要把他们的孩子养大。这是韩愈的安排。韩愈准备在哪里养大他们的孩子? 学生:伊颍之上。黄老师:伊颍之上。对。他已经无心仕途,只愿置几顷薄田,把孩子养大。韩愈深刻的感受到,这是一个被命运诅咒的家族。他侄子的死,让他彻底对自己的功名丧失了任何的兴趣了。既然阳寿功名不可兼具,他便愿意只守在伊颍之上,来抚养后代,愿他们能够成才,甚至只是成长,因为这些孩子可能也难存活啊。在十二郎生前的时候,韩愈有没有用过一些方法使他们这个家族赶紧团聚起来呢? 学生:有。黄老师:在第几段?学生:第三段。十二郎生前的时候,韩愈是努力想团聚的。PPT:

黄老师:我们在读第三段的时候,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注意到,作者在行文之中,有一些看似无意义的,闲散的语言在里面,这些语言暗藏了某些意味。老师在读的时候,发现,在这一段里面韩愈对年份特别关注。“其后四年”,“又四年”,“又二年”,“止一岁”,“明年”。我就觉得为什么要这么关注呢,这些语言好像没有特别实在的意义啊。我把它们换一换行吗?全部换成“后”,大家来读一读,看看这样子与文本的对比中,你读出了什么不同的意味。“吾年十九……”开始。PPT:

学生:“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后,而归视汝。后,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后,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后,请归取其孥。后,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后,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黄老师:好,再读一读文本。把红字部分重读。“吾年十九……”开始。PPT: 学生:“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黄老师:本来,时间状语我们不应该做重读的,但是我们现在反其道而行之,把它重读,通过重读和全部改为“后”,你读出来在这样闲散的笔调里面,他其实暗藏着什么吗? 学生:(举手) 黄老师:好,来。 男十二:我感觉,他在强调年份,“吾年十九,始来京城”是说我年少意气风发,去京城考试做官。其后四年,强调了一下,实际上是说,这四年,大家都想着来日方长,我们还有机会再见。他不停地强调年份,实际上就是在慢慢的细数着,一年又一年又一年的细数着,然后最后你却突然离开我。他很清楚记得每一个年份,每次年份,要么是邀请十二郎的年份,要么是与他相见的年份,韩愈本来就想着,这本来是一个挺好的人生,我去外面奋发,等到功成名就,我再来见你。可是没想到,在这个途中,你就突然离我而去了。我感觉他强调这个年份是想强调一下他跟十二郎相处的时间短,相隔却如此之长。 黄老师:与十二郎相见的时间是如此之短,而相见与相见之间的间隔又如此之长。间隔是多少年?四年、四年、两年,对不对?几年的相隔,只为一次短暂的相遇。这是这位同学告诉我们的。他还告诉我们,就是韩愈对时间非常的在意,对吧?我本来还守着时间,几年复几年,我为生命中的几个几年做了一个切分,我本想几年与几年的停顿只是一个驿站,没想到你却突然离我而去,于是本来可以历数时间的驿站,没有想到,驿站却成了终点,对吧?这是这位同学刚才给我们的第二个思路。文本哪一句讲到了十二郎突然的离去?一起读出来。 学生:“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黄老师:很好。“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为什么,突然离开我,然后就死了呢?哎呀,这个真是太深的伤害了。好,刚才这同学其实还有第三个信息点,文本说“吾年十九,始来京城”,文本只讲了我去京城,而这位同学他敏锐的补出来他是来干什么?学生:考试做官。黄老师:何以见得?你怎么知道,怎么读出他来京城是为了考进士? 女六:后面他去各个地方去做官,辅佐丞相啊。 黄老师:嗯,辅佐丞相啊,汴州、徐州,这是做官的经历。那么跟“始来京城”有什么关系? 女六:因为他要去京城考试,后来才有可能去做官。 黄老师:后面就是仕途的开展。这一段从内容上,事实上是讲他自己的什么经历? 女六:仕途的经历。 黄老师:对,仕途的经历,很好。各位可以用一个形容词形容一下他的仕途经历吗?(指一位同学)

男十三:曲折。 黄老师:为什么? 男十三:因为前面“是年,吾佐戎徐州”,然后后面他又离开了,然后后来他又贬谪徐州了,然后…… 黄老师:就是不断的变换工作岗位是吧?请坐。是因为他所辅佐的人出了问题,所以他不断的变换工作岗位。“曲折”,还有没有别的地方可以体现曲折的?你们想想,他到什么时候才做了官的?十九之后“又四年”,“又四年”,“又二年”。十九岁考进士,到二十九岁,才开始当官的。我想问一个问题,他的宦海沉浮,他的官场经历这么曲折,跟十二郎有什么关系?来。 男十四:我想的是自己如果当官当得好一点了,就把十二郎接过来,但是没等到这个时候,他就已经…… 黄老师:文本有没有出现接十二郎的语言? 男十四:有。“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 黄老师:前面。“请归取其孥”是吧? 男十四:对。黄老师:还有吗?好像还有。男十四:“使取汝者始行”,“将成家而致汝”。黄老师:好,很好。当官当得好的话,他想要去接十二郎来相聚。“相聚”这个词我觉得还不够味道。你可以说,十二郎与其说要跟他团聚,不如说要对他……学生:投奔。黄老师:发现了没有?他做官的目的是为了使十二郎也能活得好,使这个家族活得好。他一路仕途没有达到这个效果,所以他想,我不如西归,回到十二郎你的身边来振兴我族的家业。所以大家发现作者写这些语言,事实上不是写的一个人的荣辱,而是整个家族的兴衰,而作者的感情没有喷薄而出,而是将他的一腔深情节制暗藏在“其后四年”、“又四年”等表年份的词语中,这是我们是能体会到的。板书:因言语悟深情——品读《祭十二郎文》“汝”殁“吾”哭以诉请“赘笔”自言以放情“闲笔”叙事以节情PPT:

黄老师:好,我们今天从言语的方式来感受文本的深情。那么我们的单元指导告诉我们……,一起读一读。学生:(散文),“散”不是散漫杂乱,无论结构是整是散,语气是急是缓,都要有气脉贯注其间,形成全篇的有机联系。黄老师:我想请问各位,通过我们的解读,你觉得《祭十二郎文》贯穿全文的气脉是……?学生:情!黄老师:是这一腔深情,对吧?板书:因言语悟深情——品读《祭十二郎文》“汝”殁“吾”哭以诉请“赘笔”自言以放情“闲笔”叙事以节情黄老师:所以又回到了课堂的开头。PPT:

黄老师:苏轼说“惨痛悲切,皆出于至情之中”。《古文观止》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都是一个“情”字啊。PPT:

黄老师:今天我们从言语到深情来体悟本文,看似是从技巧出发来体味文章深情的,然而苏轼告诉我们,这篇文章是“不期然而然也”,《古文观止》也告诉我们,韩愈“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这种技巧的运用不是作者刻意为之,而是情到深处,自然流露。所以我们在学习散文的时候,也不要陷入纯技巧的工具理性中,而是要培养自己成为一个至情至性之人。情到深处,必成佳作。学生:(鼓掌)黄老师:下课!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92afdc7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d0.html

《《祭十二郎文》课堂实录(深圳第二实验学校同课异构活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