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袁振国主译

发布时间:2018-06-30 18:51:1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袁振国主译

第一章 教育研究的性质和特征

第一节 教育研究的性质

一、研究的经验本质

二、研究的系统过程

三、教育研究的效度(结果的精确性和推广性)

四、教育研究的信度(研究的可重复性)

五、研究范式的多样性

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分类

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目的不同)

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不同)

三、一般研究方法

第三节 理论的作用

第四节 研究过程中的活动

一、确定研究问题

二、收集资料

三、分析

四、总结结果和得出结论

第二章 研究问题的确定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选择

第二节 研究问题的陈述

一、常量、变量和操作性定义

二、假设与问题的陈述

三、假设的种类和形式

第三章 查阅文献

第一节 文献检索

第二节 查阅文献活动 

一、信息来源

二、图书馆

三、期刊文献

四、索引和摘要

五、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

六、元分析报告

七、《教育研究评论》

八、论文

九、辞书

第三节 运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

第四节 为文献综述选择研究资料

第五节 筛选和总结信息

一、摘要或小结

二、组织信息

第六节 解释和利用信息

一、批判性阅读

二、写综述

三、参考文献

四、准备文献目录

第四章 交流研究成果

第一节 研究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问题的确定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四、研究的意义

五、研究计划的其他部分

第二节 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导言,包括对问题的陈述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第三节 研究报告的其他部分

一、摘要

二、参考文献和文献目录

三、附录

第四节 研究报告的通稿

第五节 会议论文指南

第六节 在论文委员会上的论文答辩

第五章 评价研究报告

第一节 报告中的错误和缺点的类型

第二节 对研究报告主要部分的评价

一、绪论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四、结果

五、结论、建议和启示

第三节 评价报告时的总体印象

第四节 期刊的审稿过程

一、提出的审稿意见

二、发表标准

第五节 对研究计划的评价

第六章 定量研究的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设计的目的

第二节 控制变异的概念

第三节 良好设计的特征

一、排除偏差

二、避免混淆

三、控制无关变量

四、检验假设时统计的精确性

第七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实验设计的含义

一、实验变量

二、“被试”一词的使用

第二节 好的实验设计的标准

一、实验效度

二、实验效度的干扰因素

第三节 仅施后测控制组设计(略)

第四节 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略)

第五节 所罗门四组设计(略)

第六节 因素设计

第七节 重复测量设计

第八节 对实验结果的解释

第九节 随机性和代表性

第八章 准实验研究

第一节 效度问题

第二节 仅施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第三节 前测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第四节 时间系列设计

一、单组时间系列设计(无控制组)

二、多组时间系列设计(有控制组)

三、时间系列设计的变型(增加观测次数或插入多次实验处理)

第五节 单一被试设计

一、A-B设计(内在效度最差)

 二、A-B-A设计

第六节 行动研究与准实验研究

第九章 非实验性定量研究

第一节 非实验性定量研究:范围和描述

一、事后追溯研究

二、调查研究

第二节 调查设计

一、纵向设计

二、横向设计

第三节 调查研究方法论

第四节 问卷调查

一、题目的编制

二、题目的格式

三、附信

四、问卷的格式(应吸引人、易懂)

五、提高回答率的方法

六、鉴别不回答的原因

七、不完全的和可能不真实的回答

八、网络调查

第五节 访谈调查

一、访谈题目

二、访谈的进行

三、错误的潜在原因

四、电话访谈

第十章 定性研究的研究设计

第一节 定性研究的认识论

第二节 研究设计的组成

一、工作设计

二、工作假设

三、资料收集

四、资料分析和解释

五、编码

六、撰写结果——深描

第三节 定性研究的设计类型

第四节 透视定性研究

第五节 定性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第六节 技术在定性研究中的运用

一、定性研究中计算机软件的功能

二、定性研究中的计算机软件

第十一章 历史研究

第一节 历史研究的价值

第二节 历史研究中的信息来源

第三节 历史研究的方法论

一、确定研究问题

二、收集和评价原始资料

三、综合信息

四、分析、解释、形成结论

第四节 历史研究中的定量方法

第五节 对历史研究报告的评论

第十二章 人种学研究

第一节 教育人种学的性质

一、现象学特征

二、整体和全局的视角

第二节 人种学研究的概念图式

第三节 人种学研究的过程

一、确定研究的现象

二、确定对象

三、假设的生成

四、收集资料

五、分析

六、得出结论

第四节 教育人种学研究举例

第五节 人种学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一、信度

二、效度

第六节 人种学研究的作用

第十三章 混合法、建模法和德尔菲法

第一节 混合法

一、混合法举例:准实验和调查

二、混合法的优势

第二节 建模法

一、建模的步骤

二、建模法举例

三、建模法总结

第三节 德尔菲法

一、德尔菲法的过程

二、德尔菲法的变式

三、德尔菲法举例

四、使用德尔菲法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十四章 抽样设计

第一节 随机样本的概念

一、随机选择和随机分配

二、随机数字表的运用

三、运用计算机进行抽样

四、抽样误差与抽样偏差

第二节 抽样设计的原则

第三节 分层随机抽样

第四节 整群抽样

第五节 系统抽样

第六节 确定随机抽样样本容量的注意事项

第七节 有目的抽样

一、全面抽样

二、最大差异抽样

三、极端个案抽样

四、典型个案抽样

五、同质抽样

六、有目的抽样的其他变式.

七、目的样本的样本容量

 

第十五章 测量与数据收集

第一节 测量的概念

一、测量量表的种类

二、测量的信度

三、评估信度的经验性方法

四、各种类型测验的预期信度系数

五、测量的效度

第二节 教育研究中变量的测量

第三节 用于测量的测验和问卷

一、学业和技能方面的成就测验

二、态度测验

三、能力倾向测验

四、等级量表

五、观察系统

第四节 到哪里寻找测验信息

第五节 计分和数据整理

一、数据编码

二、数据文件举例

第十六章 数据分析:描述统计

第一节 统计数值的多种含义

第二节 分布

一、描述分数的分布

二、标准分(z分数)

第三节 相关——一种关系的量数

一、相关的应用

二、不同的相关系数

第四节 计算机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第十七章 数据分析:推断统计

第一节 推断统计的应用背景

第二节 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

一、假设检验和抽样分布

二、建立置信区间——继续前例

三、假设检验中可能的错误

第三节 通过统计量推断参数:综述

第四节 参数分析

一、t分布——另一种抽样分布

二、方差分析

第五节 非参数分析

第六节 相关分析

第七节 选择恰当的统计分析方法

第八节 对统计分析的评论

第九节 元分析

 

 

 

 

 

 

 

 

 

 

第一章 教育研究的性质和特征

第一节 教育研究的性质

经验的、系统的、有效的、可靠的、多种形式的。

 一、研究的经验本质

二、研究的系统过程

步骤: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三、教育研究的效度(结果的精确性和推广性)

1、内在效度:结果可以被精确解释的范围。 

2、外在效度:结果能被推广的人群、情境和条件。

四、教育研究的信度(研究的可重复性)

1、内在信度: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

2、外在信度: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

五、研究范式的多样性

1、实证主义者——目的是为了找到因果关系

2、后实证主义者——目的是剔除对结果的其他可能的阐释

3、建构主义者——从数据中通过验证来形成理论

4、变革主义者——认为社会建构受种族、文化、经济等其他因素影响

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分类

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目的不同)

1、基础研究:指向具有普遍性,目的是扩展知识

2、应用研究:指向特定的问题,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的问题。

行动研究:应用研究的一种,强调对基层的日常问题的解决

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不同)

1、定性研究:从属于自然主义的范式;采取整体的方式阐释自然情境;主要依靠叙事性的描述,旨在理解社会现象。

2、定量研究:根源于实证主义;强调事实、关系和原因;主要依靠统计结果,旨在确定关系、影响及原因。

三、一般研究方法

1、实验研究:包含实验变量,受研究者人为操纵;参与者随机指定

2、准实验研究:包含实验变量,受研究者人为操纵;参与者被“自然”分配

3、非实验性定量研究:没有实验变量;多是调查研究

4、历史研究:研究过去的问题、现象、运动等

5、人种学研究:对特定情况下的教育的制度、过程和现象提供科学的描述

第三节 理论的作用

1、概念:是一个命题或一系列命题,我们试图借用它们以系统的方式来解释一些现象。

2、作用:为研究提供框架,它可以(通过概括)被用于综合和解释研究结果。

第四节 研究过程中的活动

一、确定研究问题 二、收集资料 三、分析 四、总结结果和得出结论

第二章 研究问题的确定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选择

研究问题的选择涉及阅读、讨论、概念化,通常,它是一个与问题相关的因素被考虑时不断迫近问题的过程。

研究问题的方式:

1、密切结合某个导师或多个导师的研究方向,确定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或确定一个研究方向分支方面的问题

2、通过与其他学生展开讨论,一些研究生深入到研究中,对问题的选择有自己的见解

第二节 研究问题的陈述

研究问题的陈述应该简洁明了,并确定研究活动的关键因素(变量)。

一、常量、变量和操作性定义

常量:一个研究中对所有个体都保持不变的特征或条件。

变量:一个对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数值或条件的特征。

1、自变量和因变量

2、变量的其他种类:控制变量、调节变量、混淆变量

3、操作性定义

概念:是一种规定性定义,它具体说明了需要界定的变量或条件的操作步骤或特征。

二、假设与问题的陈述

概念:假设是对问题的解决、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或某些现象的性质的推测或提议。

特点:应该有确切的理由;应尽可能直接和清楚地说明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或效应;应是可检验的。

三、假设的种类和形式

1、实质性假设和统计假设(种类)

实质性假设:又叫研究假设,是对研究变量的结果进行的一种假想性的陈述。

统计假设:是关于研究总体的一个或多个参数的描述。

2、定向性研究假设和非定向性研究假设(方式)

3、与问题陈述有关的假设举例

4、来自研究文献的例子

第三章 查阅文献

第一节 文献检索

查阅文献的方法:互联网;图书馆

查阅文献时的问题:

1、有关具体的信息源;

2、有关信息是如何组合和总结的;

3、哪些信息与研究课题有关?研究水平如何?

查阅文献的意义:

1、为研究提供内容参考

2、更具体地限制和确定研究课题及假设

3、告诉研究者在本领域内已做了哪些工作

4、提供一些可能对当前研究有用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5、对研究方案提出一些适当的修改意见,以避免预想不到的困难

6、把握在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差错

7、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材料

第二节 查阅文献活动

一、信息来源 二、图书馆 三、期刊文献 四、索引和摘要

五、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 六、元分析报告 七、《教育研究评论》 八、论文 九、辞书

第三节 运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

将描述语和连接符andor组合使用可限制或者扩展检索。

第四节 为文献综述选择研究资料

第五节 筛选和总结信息

一、摘要或小结

摘要是对根据具体领域从研究报告中获得的相关信息的总结。包括书目登记、问题、对象、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二、组织信息

第六节 解释和利用信息

一、批判性阅读

二、写综述

三、参考文献

传统的脚注或更简短的方法,如著者出版年制或著者页码制。

四、准备文献目录

第四章 交流研究成果

第一节 研究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

研究计划讨论准备做什么研究,怎么作,以及为什么要作这一研究。

一、问题的确定

二、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提供研究问题的背景和来龙去脉,使人们认识到研究的必要性,表明撰写人在该领域占有了丰富的知识。

三、方法或步骤

研究活动的描述要不厌其详,而且各环节之间的连贯性要明确。

四、研究的意义

研究的意义可以建立在预期成果的基础上,预期成果的形式可以是产品或过程。

五、研究计划的其他部分

首页、摘要、预算、时间进程、研究人员资历、附录

第二节 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导言,包括对问题的陈述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四、结果

对量化结果的报告通常运用图表的形式呈现结果。图表的内容排列必须适当,组织要符合逻辑。

五、结论、建议和启示

第三节 研究报告的其他部分

一、摘要

二、参考文献和文献目录 著作、论文、电子资料

三、附录

第四节 研究报告的通稿

第五节 会议论文指南

第六节 在论文委员会上的论文答辩

关于回答问题的建议:

1、认真倾听问题,以防止答非所问;

2、回答问题要简洁完整;

3、如果不理解所提出的问题,可请求发问者重复问题或对问题加以阐释;

4、如不知如何回答问题,就实话实说,不要不懂装懂;

5、在头脑中精心构思答案、选择用词,不要急于作答,尽量运用精当的专业术语。

第五章 评价研究报告

第一节 报告中的错误和缺点的类型

第二节 对研究报告主要部分的评价

一、绪论

绪论应该说明:研究问题是什么?在教育界中它适合哪个研究领域?研究意义是什么?

二、文献综述

当评价文献综述时,应考虑与研究问题的相关性、组织结构、综述中前人研究之间的连续性、总结性段落等方面。

三、方法或步骤

评价研究方法或研究程序部分是一个关注研究如何实施、研究工具、数据收集、研究设计、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过程。

四、结果

应该清晰地呈现研究结果,且研究结果是直接由数据分析而来,它们应该是完整统一的。

五、结论、建议和启示

结论应该根据研究结果直接推论而来,这部分应该考虑到研究的外部效度,并且对整个报告进行总结。

第三节 评价报告时的总体印象

第四节 期刊的审稿过程

一、提出的审稿意见

二、发表标准

问题提出;研究的设计与逻辑;证据来源;测量和分类;数据分析和解释;报告中的伦理问题;篇名、摘要和标题。

第五节 对研究计划的评价

主要关注两点:研究计划的重要性;研究计划的质量。

第六章 定量研究的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设计的目的

为具体的研究提供问题的答案;控制变异。

第二节 控制变异的概念

变异可以被量化成一个正实数。零变异表明在某一区域所有的分数都是相同的。

控制变异的方法:

1、随机化——能将变量的影响平均地分配到研究组群中去

2、设定自变量因子——能使研究者确定这些因素的影响

3、保持因子恒定——使潜在的变量减弱成常量

4、统计控制——调整因变量的分数以便去除控制变量的影响

5、控制方法的结合运用

第三节 良好设计的特征

一、排除偏差

二、避免混淆

混淆:两种或者更多的变量的效应不能被区分开来。

三、控制无关变量

四、检验假设时统计的精确性

当样本量扩大和额外变量被考虑进研究设计时,统计精确性也会随之提高。

第七章 实验研究

实验是一种研究情境,在此情境中至少涉及一个自变量,即实验变量,它会受到研究者的精心操控或改变。

第一节 实验设计的含义

实验设计是实验中确定、安排变量所用的结构。

一、实验变量

二、“被试”一词的使用

第二节 好的实验设计的标准

标准:充分的实验控制;不加人为修饰;比较的基础;通过数据获得充足的信息;非污染的数据;相关变量间没有干扰;代表性;省力原则。

一、实验效度

1、内在效度:自变量和因变量相关联的因果推论效度

2、外在效度:实验结论的外推范围

3、结构效度:对自变量结构和因变量结构的明确界定

4、统计结论效度:对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的精确性检验

二、实验效度的干扰因素

1、内在效度:偶然事件;成熟程度;统计回归;测量手段;损失率等

2、外在效度:测验的交互作用;实验处理的负效应;多重处理干扰等

3、结构效度:单一操作偏差;对结构缺乏充分的说明;实验环境里的假设猜测等

4、统计结论效度:低统计力;违反统计测验假设;测量的信度等

第三节 仅施后测控制组设计(略)

第四节 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略)

第五节 所罗门四组设计(略)

第六节 因素设计

所罗门四组设计就是属于因素设计的范围。因素设计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在单一设计中,自变量被称为因素。设计的单元取决于进行组合的自变量的水平。

第七节 重复测量设计

重复测量设计:指相同的被试在因变量上被测量了不止一次的设计。(RG1 X O1 O2 O3)(RG2 — O4 O5 O6

时间系列设计:包含有重复测量,并且在两次测量之间插入一次实验处理。(RG1 O1 O2 X O3 O4 O5)(RG2 O6 O7 — O8 O9 O10

第八节 对实验结果的解释

方法:1、对于某一特定的实验结果,它的意义是什么?

2、怎样的比较可以确定是否存在某种影响?

第九节 随机性和代表性

第八章 准实验研究

准实验研究:指在实验中,使用原始组作为被试,而不是随机安排被试接受实验处理。

第一节 效度问题

当考虑到准实验研究的效度问题时,应该对于它的缺陷有清楚的认识,并对实验组间的对等性进行确定,同时在逻辑的基础上对其可能的代表性和可推广性加以论证。

第二节 仅施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包含与实验处理次数一样多的实验组,再加上一个控制组。使用原始组进行实验,仅在实验处理实施后测量被试一次。(G1 X O1)(G2 — O2

第三节 前测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有助于检测实验组间的相似程度,其前测的分数可用于统计控制或产生增益分数。

第四节 时间系列设计

对一个或多个原始群体组进行重复测量,并在至少一个组的两次测量之间插入实验处理。

一、单组时间系列设计(无控制组)

二、多组时间系列设计(有控制组)

三、时间系列设计的变型(增加观测次数或插入多次实验处理)

第五节 单一被试设计

进行重复测量,同时它还适用于单一变量规则——一次实验仅改变一个变量。

一、A-B设计(内在效度最差)

在基线条件下观测单一的被试,直到因变量趋于稳定。接着将实验处理引入实验,再对被试进行相同次数的观测。

二、A-B-A设计

在紧接着实验处理后又引入了一段基线时间。

第六节 行动研究与准实验研究

行动研究通常包括原始组、个体,或者至少是没有经过随机选取的参加者,可能还包括实验处理,这样的研究可称为准实验。

第九章 非实验性定量研究

第一节 非实验性定量研究:范围和描述

是一种使用范围很广的研究,它包括对现状的研究,以及事后追溯研究,其本质为因果比较和相关。非实验定量研究是描述的、因果对比的、相关的。

一、事后追溯研究

1、事后追溯研究:是一种事后的、自然情境下的实验研究。研究者不能控制任何变量。

2、因果比较研究:也可以用来指代事后追溯研究,是探索非实验情境中自变量的影响,是一种数据分析的方法。

3、相关研究:就是事后追溯研究,主要研究自然情境中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调查研究

第二节 调查设计

分为纵向设计和横向设计两种。区分特征:收集资料的地点、样本的性质。

一、纵向设计

1、纵向设计:涉及随着时间推移收集资料的调查和在特定时间内及时收集资料的调查。

2、趋势研究:是在一段时间内对研究总体的纵向研究,通常要从总体中取样,再测量随机样本。常常用于较长一段时间的态度和观点研究。

3、群体研究:是在一段时期内对特定群体进行的纵向研究。

4、专门对象研究:是对同一样本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测量的纵向研究。样本可以代表一个特定总体或一般总体。

二、横向设计

横向设计:是指在某一时间对一个样本或者对一个以上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总体的样本收集数据。

平行样本设计:从两个或多个总体中同时选择样本,并进行与同一个研究问题相关的研究。

第三节 调查研究方法论

计划;抽样计划的发展和应用;访谈程序或问卷的构建;数据收集;数据的转化;分析。

第四节 问卷调查

一、题目的编制

简单法则:为了获得必要的信息,题目越简单越好。

二、题目的格式

类型:选择题或迫选题;开放型题目

三、附信

四、问卷的格式(应吸引人、易懂)

五、提高回答率的方法

跟踪程序:对于问卷调查而言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应事先做好计划。

六、鉴别不回答的原因

七、不完全的和可能不真实的回答 漏答会使结论出现偏差。

鉴别不真实回答的方法:

1、不可能的回答 2、范围和频率难以置信 3、答案组合不可能 4、诚实性题目

八、网络调查

第五节 访谈调查

跟问卷调查相比的优点:

1、如果访谈被允许进行,就不会存在不回答的问题。

2、访谈可以提供一个深入挖掘、详细阐述和澄清术语的机会。

3、调查的完成可以做到标准化。

4、由于开放性题目获得回答,调查显得更加成功。

5、有助于避免题目回答的遗漏。

6、能获得一些有关个人的数据 缺点:时间和精力上代价高昂。

一、访谈题目

二、访谈的进行

对访谈者进行培训;当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访谈者,应检测他们之间的一致性,确保访谈对象不受其影响。

访谈者应该准备好框架性提纲,在友好和实事求是的气氛中进行,以便获得有效的信息。如果可能,应对所作的回答的精确性予以核实。

三、错误的潜在原因

1、访谈对象的回答效应;

2、访谈人员的倾向性;

3、进行访谈时不一致、不适宜的方法。

四、电话访谈

第十章 定性研究的研究设计

第一节 定性研究的认识论

说明了如何进行定性研究的基础理论——研究是如何收集和分析资料的,如何推导出结论的。

第二节 研究设计的组成

一、工作设计

是为了更好开展研究的一个最初的计划。其主要内容是关于研究的对象或场所的选择、资料收集的时段,以及确定可能的变量等方面的决策。

二、工作假设

关键要素:

1、从观察、谈话和书面材料中搜集资料

2、作记录以便抓住问题

3、从不同的信息源对问题作持续地比较

4、对信息中的主题或理念进行编码或分类

5、在备忘录上记下代码间的联系

6、为澄清理论,将信息、代码和备忘录排序

7、撰写结论,并清楚地阐释从结论中总结出来的理论

三、资料收集

1、根据研究这是否与他的研究对象相互作用,可以将资料收集方法分为交互性的或非交互性的。

2、在定性研究中观察、访谈和收集、查阅档案是常用的方法;记录当事人档案和记录口述史资料也是可能采用的方法。

3、当事人档案:一个熟练的观察者在一段较长时间内,对身处自然的、非人为控制的环境中的一个人,通常是一个儿童,所作的叙事性描述。

四、资料分析和解释

五、编码

是对资料进行编组和归并的过程。实质上,它是定性研究者们“从资料中发现他们有了什么研究内容”的过程。

1、可能性编码

被试对研究现象的认识;背景或环境编码;被试对人或事的认识;过程编码。

编码系统的重要特征:准确地捕捉到被编码的资料中的信息;捕捉的信息有助于描述和认识研究中的现象。

2、编码举例

三个重要结构:目的、自主性、对话模式 六、撰写结果——深描

第三节 定性研究的设计类型

1、个案研究(历史组织个案研究、观察性个案研究、多个案研究)

2、多情境研究

第四节 透视定性研究

1、漏斗法。从一般性的研究问题开始,随后研究过程中,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变得更集中、更直接或范围变小。

2、修改分析式归纳法。从更为特殊的研究问题或论点开始,然后试图去覆盖研究现象中的所有情况,得到综合的描述性模式。

第五节 定性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1、定性研究者倾向于将信度看做所收集的资料与研究情境中实际发生事件的吻合程度,而不是不同研究者之间的一致性。

2、定性研究的效度多半是建立在合乎逻辑的基础上的,对效度提出的争议要求有大量的实证材料和全面的描述。

第六节 技术在定性研究中的运用

编码、词汇检索、超文本

一、定性研究中计算机软件的功能

对处理机械性的任务,如查询和整理描述性资料是有帮助的,但是它不能完成概念化的任务。

二、定性研究中的计算机软件 Atlas. ti. NVIVO7

第十一章 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是一个寻找事实,然后使用这些信息去描述、分析和解释过去的系统过程。情景和解释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要素。

第一节 历史研究的价值

1、能为教育问题的决策提供蓝图

2、问题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并有可能更圆满地解决。

3、对预测未来趋势也是有用的

第二节 历史研究中的信息来源

1、原始资料。即书面记录。

2、第一手资料。原来的或该事件或经历的首次记录。

3、第二手资料。至少被转手一次的关于该事件的叙述。

第三节 历史研究的方法论

一、确定研究问题

可以是和问题一起形成的假设或议题。在分辨研究问题,且在报告这一研究的过程时,避免关键术语使用的模糊和不一致是很重要的。

二、收集和评价原始资料

1、外在批评(文献在哪里产生,什么时候产生,谁记录的)

2、内在批评(文献内容的意义、精确度和值得信任的程度)

三、综合信息

四、分析、解释、形成结论

研究者应注意到对结果不同解释的可能性。

第四节 历史研究中的定量方法

对某些研究来说,特别是那些涉及许多组资料(如人口调查资料)的研究,定量方法也可以有效地使用。这些资料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

第五节 对历史研究报告的评论

1、提出研究问题,并带有支持性的背景

2、假设或问题可包括在其中,观点(基本假设)也会呈现,它们会被支持或驳斥

3、给出论据,并对多种来源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

4、在论据基础上提出结论 专业杂志上的报告

第十二章 人种学研究

第一节 教育人种学的性质

人种学:既指研究过程又指研究过程的结果,这一结果是指人种学研究的书面报告,即被研究事物的人种学报告。

教育人种学:为特定情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全貌的和科学的描述过程。 一、现象学特征

强调在“亲历者的眼睛和头脑里”现象意味着什么,强调被研究者看待他们经验的方法。

1、自然主义的特征

现场研究:研究者观察在自然情境下正在发生的情况,不用控制变量、模拟或从外部强加一种结构于其上。 情境性:对结果的解释依存于收集资料的情境。

二、整体和全局的视角

假设更可能来源于资料而不是产生在研究之前。

第二节 人种学研究的概念图式

人种学研究重点关注组织或团体,它们是以有规律的、结构化的方式互动的群体。

组织可以看作是由文化组成的,而文化是由观念构成的。

第三节 人种学研究的过程

人种学研究的过程是整合的过程,各种研究程序在过程中是并行不悖的。总的来说,起点是研究问题的确定,终点是结论的得出。

一、确定研究的现象

预示性问题:研究此现象时要具体探讨的因素和议题,以及研究的焦点问题。其多寡是由研究的本质和和外延决定的。

二、确定对象

在确定对象的同时,还需要明确提出实施研究的条件和限定性,以保证研究的可行性。

三、假设的生成

在人种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中,随时可能提出假设,也可以随时修改假设。

四、收集资料

通过参与式观察者的观察得到的。基本形式是现场笔记。

分类:积极的参与者、特权的观察者、限定观察者。

1、观察——最基本的方法 现场笔记分为描述式和分析式。

描述式现场笔记描述事件、地点和观察者所处的状态,内容是未经组织的、粗糙的,事后需整理;

分析式现场笔记包括针对观察做出的推论和解释。

2、录像

可以获取更多信息;能反复观看;减轻了现场记录的负担。 录像过程可能会影响当时的情境;可能会错过一些镜头场景以外的事件。

3、访谈 关键线人:

4、查阅其它资料来源

5、三角互证法

是定性研究效度的交叉验证,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技术或资料,它根据多种资料来源或多种资料收集方法的一致性,来评估资料的真实性。

五、分析

包括从观察、访谈和其他资料来源中整合信息。进行分析的步骤:给资料的页码编号;至少读两次资料。

1、编码(主要编码、次属编码、附录编码)

2、运用数字

人种学研究中运用数字可以比单纯地使用描述性语言提供更具体的信息。

六、得出结论

第四节 教育人种学研究举例

第五节 人种学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一、信度

提高内在信度:运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三角互证法;运用丰富描述。

提高外在信度:全面地对研究方法进行描述。

二、效度

提高内在效度:尽可能控制无关变量;抑制可能的观察者效应 提高外在效度:两种推广类型(聚合型;一般型)。一般型推广:肯定判断、后设判断。

人种学研究中的外在效度是建立在肯定判断之上的一般型推广,通常是基于后设判断的标准之上来讨论的。

第六节 人种学研究的作用

通过对现象的经验性描述,对教育、理论发展和理论检验作出贡献。它侧重于研究事情是怎样的和为何如此。

第十三章 混合法、建模法和德尔菲法

第一节 混合法

混合法指的是同一研究中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可以既包

括定量方法,又包括定性方法。

一、混合法举例:准实验和调查

二、混合法的优势

1、能让研究者充分利用每种方法的优势

2、对不同的听众都具有吸引力

3、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4、能解决多种多样的问题

第二节 建模法

又叫模型法,指将很多变量间的关系概念化,并把统计模型与概念化的理论拟合。

一、建模的步骤

建模法的目的是获得表示一系列观测变量的假设结构的模型。这些变量可能包括潜变量(存在的或潜在的但尚未观测到的变量)。

1、生成概念化模型 2、模型界定 3、模型拟合 4、模型评估

二、建模法举例

三、建模法总结

第三节 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序列问卷,系统地引发和收集对某一专题的判断,该序列问卷渗透着总结性信息和从先前反应得来的反馈观点。

 一、德尔菲法的过程

1、问题界定 2、组成德尔菲专家组3、首轮问卷:对最初主题的意见 4、后续问卷及反馈分析

第二轮调查问卷是主题探讨阶段,其内容基于第一轮的反馈。 第三轮调查问卷是达成一致意见或结论的阶段,结论建立在这一轮的反馈基础之上。

二、德尔菲法的变式

共识式德尔菲法。纸笔问卷,倾向于专家们意见的集中和一致。 政策德尔菲法。在政策研究领域中应用,旨在形成反对观点。 对抗式德尔菲法。在对抗情境中做决策。 e-德尔菲法。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

三、德尔菲法举例

四、使用德尔菲法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专家组遴选是非常重要的。专家组成员必须是该研究领域的专家,他们必须承诺参与德尔菲各轮调查的全部过程。德尔菲调查问卷反馈的质量依赖于专家组成员的素质。

第十四章 抽样设计

第一节 随机样本的概念

随机样本:就是概率样本,总体成员被选入样本的概率都不为零。在简单随机样本中,总体各成员被选到的概率相等。

一、随机选择和随机分配

随机选择:个体被随机选择为总体的代表。

随机分配:总体中的成员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小组或不同的处理中。

二、随机数字表的运用 可以用于随机选择和随机分配。

三、运用计算机进行抽样

抽样框:指包含所有抽样个体或基本要素的名单

抽样比率:是样本容量与总体容量之比值,用n/N表示。

四、抽样误差与抽样偏差

抽样误差:当随机样本被用来代表总体时,抽样误差是指由随机波动产生的变异。

抽样偏差:会造成失真,这是由选择或形成样本的方式引起的,样本对总体不具有代表性。

第二节 抽样设计的原则

1、目标定向。对抽样方法进行设计时要以研究设计和研究目标为依据。

2、可测性。能作出对推断统计非常有用的样本变量的有效估计

3、可行性。应用某一抽样设计的实际活动已被证明在现实情境中是行得通的。

4、经济性。研究目标要与可得资源相吻合。

第三节 分层随机抽样

把一个母总体分为两个或更多的子总体叫做“层”,然后再从每层中抽样。所有层在样本里都得以代表。 层中样本容量的分配方式:平均分配。从每层的子总体中选择相等数量的样本个体。 按比例分配。每层分配给样本的个体数目与它的容量成比例。

第四节 整群抽样

以群为单位,从较大的包含多个群的总体中随机选择出样本,被选群内的所有成员都被包含在样本之中。

第五节 系统抽样

样本的第一个个体被随机选定后,其他的个体就可按一定规律取出。

可能出现的周期性问题:

对总体成员进行的排序会导致周期性问题的出现。

第六节 确定随机抽样样本容量的注意事项

大样本的统计精确度和统计检验力高于小样本。

第七节 有目的抽样

有目的抽样和随机抽样的不同:选择程序不同;抽样运用的逻辑不同

一、全面抽样

样本中包含所有研究案例的抽样。

二、最大差异抽样

使特征的差异达到最大的选择。

三、极端个案抽样

对那些有不寻常的研究案例进行选择。

四、典型个案抽样

五、同质抽样

六、有目的抽样的其他变式

链接式抽样:又叫网络抽样或“滚雪球”抽样,指由最初被选择的个体提供适合做样本的其他个体的名字。

关键个案抽样:关键个案是指那些能够很好地证明某一论点的或者因某些原因而在整个事件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的个案。

内部抽样:以关键线人为基础,被抽取访谈的学生和回顾的资料都是为了最大化地显示差异和特性。

七、目的样本的样本容量

第十五章 测量与数据收集

第一节 测量的概念

按规则给对象或事件赋值。赋值的对象是事件或物体。

一、测量量表的种类

称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等单位)量表、比率量表。它们所含的信息由最少到最多。

二、测量的信度

测量工具在测量它所测量的对象中的一致性,信度系数包括从0-1.0在内的任意数值。

三、评估信度的经验性方法

平行式或替换式、重测法、分半法、库德-理查森方法、克龙巴赫α法。

只用一次测验求出的信度系数反映的是测验的内部一致性,用两次以上测验求出的信度系数是对测验等值性或稳定性的估量。

四、各种类型测验的预期信度系数

五、测量的效度

效度就是测量手段测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1、与内容有关的依据:取样的充分程度

2、与效标有关的依据:共时性和预言性

3、与结构有关的依据:逻辑的和经验的分析

第二节 教育研究中变量的测量

第三节 用于测量的测验和问卷

一、学业和技能方面的成就测验

常模参照测验:测量结果要和称做参照组的群体的测量结果作比较。

标准参照测验:着重测量各种技能,没有常模组进行对照的成就测验。

熟练程度测验:能够详细说明已掌握成绩的标准。

二、态度测验

目的是测出被试典型的行为

1、利克特量表

分若干等级点,通常是5点,一般都是典型的奇数数字,如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的5个等级点。

2、语义差别量表

是与某个单词或概念有关的一系列形容词,这些形容词成对出现;填表者在量度上指明与自己感受相应的位置。

三、能力倾向测验

能力倾向:获得成绩的潜在性。能力倾向测验测出的是潜在能力的间接证据。

四、等级量表

提供一个陈述或项目以及相应的应答分级量度,请被试按自己的理解判断回答哪一量度最适合。 五、观察系统

观察者在课堂之类的情境中记录所发生现象的方法。用以在被观察的情境中对预先确定的行为进行记录,以使行为数量化。

第四节 到哪里寻找测验信息

第五节 计分和数据整理

一、数据编码

通过编制一个编排格式,区分和组织数据以便为分析数据作准备。

二、数据文件举例

第十六章 数据分析:描述统计

第一节 统计数值的多种含义

统计:用以描述数据并破解其含义的方法。 描述统计:描述定量数据的方法和量数。

第二节 分布

分布:由一种变量的全部分数或观察值组成的一组或一批数据。

一、描述分数的分布

基本要求:需要知道分布在测量量度上的定位;需要有分布形态的信息;需要有对分布形态的鉴定。

1、集中量数:反映了分布的位置。平均数、中数、众数是最常用的集中量数。

2、差异量数:可解释分布的离散情况。全距是一种未经处理的量数。最常用的差异量数是方差和标准差。

3、分布的形态

正态分布(对称的)、偏态分布(负偏态分布、正偏态分布)

二、标准分(z分数)

标准分是经过转换而获得的,它以标准差为测量单位,这样,某一分数就可以用它与平均分的标准差来解释。

1、标准分的特征

其分布形态与原始分数分布相同,但其均值为0,标准差为1

2、标准分的计算

以观测分数与观测分数均值之差除以标准差。

第三节 相关——一种关系的量数

相关: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或联系程度。

相关系数: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个量数。它可取-1.00+1.00之间的任意值。

一、相关的应用

预测:根据已知变量的值去估计另一变量。预测的精确性随预测变量和标准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二、不同的相关系数

皮尔逊积差相关:适用于等距量表测量的变量。 影响选择相关系数种类的最重要因素是变量的测量标准。

第四节 计算机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计算机分析数据的优点:功能多、速度快、计算精确、较易获取。

第十七章 数据分析:推断统计

第一节 推断统计的应用背景

通过较大群体的子群体数据或通过总体的样本数据来推论该较大群体的情况。

在推断统计中,统计量是样本的测量值,参数则是总体的测量值。对参数的推断是从统计量中获得的。

第二节 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

在推断统计中,假设是关于一个或多个参数的陈述。

参数估计可以通过点估计和区间估计来实现。点估计是用单值估计参数。区间估计是在测量量表上确定一个包括参数可靠估计值的区间(或称置信区间)。两种方式的估计都通过样本数据。

一、假设检验和抽样分布

假设检验的步骤:

1、列出零假设和备择假设

2、确定零假设的抽样分布

3、计算样本统计量

4、参考抽样分布中的样本统计量

5、得出结论

二、建立置信区间——继续前例

三、假设检验中可能的错误

两种可能犯的错误:拒绝一个正确假设,或者没有拒绝错误假设。一旦对假设作出决断,就有可能犯其中一种错误。

第三节 通过统计量推断参数:综述

第四节 参数分析

参数假定:

1、测量的因变量至少应用等距量表测量

2、观察值或分数之间相互独立

3、分数(因变量)是从正态分布总体中抽取的

4、当两个或多个总体为研究对象时,它们应具有同质的方差

一、t分布——另一种抽样分布

由一族分布组成,该族是许多统计量的抽样分布。每一个t分布由一个自由度值确定。

二、方差分析

用于检验两个或多个总体平均数相等的零假设。需要计算两个方差估计值的比率。该比率以F分布为其抽样分布。F分布由两个自由度值来确定。

方差分析中,只包括一个自变量,叫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同时包括两个自变量的方差分析,称为两因素方差分析。

第五节 非参数分析

对总体的假定要求很少,它们可用于分析等级量表和称名量表测得的数据。

x2分布:包括一族分布,每个具体分布都由一个自由度值来区别。

x2检验:可用来检验关于样本分布是否符合理论或假设分布的假设。又叫拟合度检验。

第六节 相关分析

协方差分析:是一种对因变量进行统计调整的方法。这种调整是以因变量与被称为协变量的另一变量的相关为基础的。

第七节 选择恰当的统计分析方法

第八节 对统计分析的评论

第九节 元分析

它处理收集到的相当多的定量研究数据,把各研究的结果整合起来以便得出普遍结论。

它要求对效应值作定量处理,并要求建立选择元分析所需研究案例的标准。是一种综合大量独立开展的研究成果的统计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6b87c7902d276a201292e86.html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袁振国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