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帝制的终结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发布时间:2019-09-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四讲 帝制的终结: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经典案例与解析

案例一: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9051020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号召,要把三民主义之理想“输灌于人心,而化为常识”。继《民报》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外各地遍设宣传机关,出版书报杂志。据统计,1905年至1907年革命派主办的报纸、杂志达60余种,其它革命出版物“无虑百数十种”。这些刊物都在不同程度上阐述了同盟会的革命主张。
对此,康、梁等人十分恐惧,公然宣称“今者我党与政府死战,犹是第二义,与革党死战,乃是第一义。”梁启超以《新民丛报》为阵地,连续发表文章,抨击同盟会政纲。随之,革命派也组织有力的回击。这样,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双方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辛亥革命网:《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大论战》 [解析] 1905年至1907年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展开了论战。次大论战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影响之深远,都是前所未有的。
1、关于革命与改良的界定
一种意见认为,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暴烈的行动,是消灭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实现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向另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变。它是飞跃,是质变,通常表现为自下而上的暴力行动。而改良则不破坏统治阶级的政权基础,只要求统治阶级在保持其统治的条件下作某些让步,依然保存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它是渐进,是量变,通常是以自上而下的非暴力形式进行的。另一种意见认为,革命与改良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在斗争的方法与手段上有所不同:前者采取暴力手段,后者采取非暴力手段。……但是,验之于中国近代史,那些被称为改良的政治运动也有要求质变的。(梁友尧、谢宝耿同编著:《中国史问题讨论及其观点》,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4-437
页)
就此次论战来看,双方对于旧王朝的态度、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与实现国家和社会变革的方式等都有本质的区别,彼此态度鲜明,界限明晰。通过此次论战,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但这场论战也暴露了自身思想理论方面的缺陷,这也反映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
2|、双方论战的焦点与核心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良派说,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的干涉、瓜分,使中国“流血成河”“亡国灭种”,所以要爱国就不能革命,只能改良、立宪。革命派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改良派认为,中国“国民恶劣”“智力低下”,没有实行民主共和政治的能力,只能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拯救中国与建设中国都必须直接推行民主制度。
3)要不要社会革命。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革命派强调,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地权失平”的现象,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3“两条道路”与“三方角力”
革命派一面要发动武装推翻清朝的战斗,一面要从政治路线上同保皇的改良派作斗争;反过来,保皇的改良派一面要花很大的气力对付革命派,另一面为了保皇立宪,仍要同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争夺;同样,清朝政府也是在两面的格斗中挣扎。在这个两条道路(革命与改良)和三方(革命,改良,朝廷)角逐的形势下,革命既是那时的趋势,革命派也就成为时代的主角。而保皇的改良派既然同慈禧太后顽固派还在继续较量,也还存在着立宪的微弱前景,这就使他们作为新派人物的颜色并没有完全脱落,还有些号召力,特别是对那些从封建营垒中渐次苏醒过来而又害怕革命的人们。所以清朝政府仍把康有为、梁启超同孙文一起列为“诸逆”要它的驻外使节认真访拿。(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3-44页)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发展的主流是由爱国而革命,即由抵抗外国侵略要求祖国富强而必须推翻满清政府,是为了国家的独立、自由、富强而革命,这与洛克、卢梭等人强调个人的自由、平等、独立、人权,为这些东西而斗争而革命,并不完全相同。国家的独立始终是中国革命的首要主题。孙中山认为:“外国革命是由争自由而起,奋斗了两三百年,生出了大风潮,才得到自由,才得到民权。……民族主义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但欧洲当时是为个人争自由。到了今天,……万不可再用到个人身上去。要用到国家上去。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到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国家,要这样做去,便要大家牺牲自由。(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18-319页)

案例二: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辛亥革命是中国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给人们带来了 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促使社会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然而,拥有强大势力的袁世凯很快就窃取了革命果实,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开始了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随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的失败使得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绝境,旧民主主义革命就此终结。对此,人们常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甚至还有人认为,关于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的概括也是矛盾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呢?
[解析] 所谓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其实是对胡绳观点的误读。他在其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提出:“如果脱离中国近代革命史的全过程来观察问题,也许会把辛亥革命看作不过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它并不是不结果实的。他进而指出:“辛亥革命的胜利鼓舞中国人民继续奋斗。它的失败又给中国人民中的先进分子以深刻的启发,使人们逐渐觉悟到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不可能的,必须另外探索新的道路来求得国家的独立富强和人
民的自由幸福。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6
因此,只要结合中国近代革命的历史过程来辩证看待,全面审视,注意事务的对立统一性,我们就会清晰地认识到辛亥革命“并不是不结果实的”,也不会认为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的概括是自相矛盾的了。
1.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大门。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特别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民主精神日益高涨,社会新风日益树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极大进步。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2.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
毛泽东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是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一是从根本上说,在帝国主义时代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失去中国这个被剥削、奴役的对象。

二是从主观上说,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弱点和错误,其主要有: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三是从客观上说,中外反革命势力的联合力量远远大于革命的力量,也即: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就官僚、立宪派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682ddb0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cc.html

《第四讲帝制的终结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