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样题

发布时间:2022-11-10 12:40: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样题

一、名词解释

1.区域:
地理学把"区域"作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理单元;
经济学把"区域"理解为一个在经济上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 政治学一般把"区域"看作国家实施行政 管理的行政单元;
社会学把"区域"作为具有人类某种相同社会特征(语言、宗教、民族、文化的聚居社区。

2.社区—— 由一定区域内人们组成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进行社会生活的社会有机体。

3.农村社区——
农村社会区域共同体,是以主要从事农业为特征的居民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社会组织、社会制度、活动中心、认同意识的人群共同体。

4.经济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低下的劳动生产率逐步上升,人口压力有所减轻,严重的失业状况有所缓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缩小,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等等经济结构不断变动与优化的过程。
5.社会发展—— 以经济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观点是:社会发展是旨在消除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而导致的各种负面的社会效果,从而促使社会各系统的功能得到加强。我国学者认为,社会发展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导致社会结构与功能的不断优化与强化的过程。

6.经济增长论——
二战结束以后,一大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纷纷摆脱了原宗主国的控制而独立。如何振兴本国经济,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自然成了这些国家的政府和人民所面临的迫切问题。另外,西方各国为谋求战后重建,同样面临着战后经济迅速恢复的问题。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都期望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目标。

7.增长极限论—— 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模式,在给大多数国家带来GNP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是影响经济增长的5个主要因素,这五种因素的共同特点是它们的增长都是指数增长。人口的增长将直接形成对粮食指数增长的需求。未来粮食的供给,决定于土地和淡水的数量,还决定于农业资本,农业资本的形成word资料


又依赖于资本投资。而允许资本存量增长的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未来粮食生产的扩大实际上决定于不可再生资源的可利用性。至于环境污染有些直接与人口增长或农业活动有关,有些直接与工业增长和技术进步有关,有些与两者都有关系。由于地球是有限的,空间是有限的,地球吸收污染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经济增长就会在今后一百年内某个时期达到极限,即世界末日就会到来。
8.综合发展观——
发展不单单是一种经济现象,而是经济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过程,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 构优化、政治民主、文化变迁、科技进步、自然协调、生态平衡等各个方面。它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同一发展的两个方面,经济发展是社会其他方面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还强调发展应当是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

9.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定义包括两个关键性的概念:一是人类需求,即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基本需要应被置于压倒一切的优先地位,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长远地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二是环境限度,如果它被突破,必将影响自然界支持当代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

10.区域发展战略——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11.平衡发展理论—— 在产业发展方面、区域间或区域内部各地区间基本保持同步与平衡发展。
产业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的关联互补作用,主张在区域间或区域内平衡部署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即在区域间及其内部对各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以使工农业、轻重工业、 一、二、三产业及原料、加工工业等各部门基本得到协调平衡发展。
12.不平衡发展论——
社会经济发展要根据不平衡发展规律,有重点、有差异、有特点地发展,而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进行发展。并认为在不平衡系统中总是存在着支配性的因素,它代表整体的行为。

13.贫困恶性循环论——
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
14.大推进理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强调产业word资料


间的关联互补作用,主张同时对各部门进行大规模投资,使工农业,一、二、三产业,轻重工业各个部门都得以平衡发展,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发展。

15.低水平陷阱论——
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不发达经济的痛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

16.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应努力使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剌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剌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17.中心一外围论——
在考虑区际不平衡较长期的演变趋势基础上,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中心区发展条件较优越,经济效益较高,处于支配地位,而外围区发展条件较差,经济效益较低,处于被支配地位。因此,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生产要素从外围区向中心区的净转移。
18.人力资源—— 能够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力的能力,即已经投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活动和尚未投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的人口的能力。
19.农村社会现代化——

20.农村城市化——不仅指城市规模、数量的不断扩大与增加和大量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还包括农村产业结构由农业型经济转变为工业型经济、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社区扩展的过程。
21.人口老龄化——

22.贫困—— 人们由于缺乏获得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参与基本的社会活动的机会,以至于
不能维持一
种个人生理和社会文化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以及由于缺乏必要的自然、经济和制度环境word资料


而不能提高生活水准的发展能力。
贫困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生存状态,贫困是由于资源的匮乏而使生活水平低于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这里所说的资源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文化的和社会的。
其二是发展状态,贫困是制约人们摆脱贫困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制度环境等诸种因素的动态过程,缺乏发展的手段、能力和机会。
23.贫困线—— 贫困线的划定有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之分。
A.绝对贫困线在国际上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以人们的收入状况来确定的收入法;二是以人们基本生活必需的货物和服务来确定的直接法。
B.相对贫困是指与同一社会内其他成员相比而言的生活水平的低下,相对贫困线的确定也就可以从社会其他成员生活水平的测量中获得。

24.社会保障—— 国家依法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方式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供安全保障的行为、制和制度的总称。

————————————————————————————————————————

二、问答题
1.什么是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 经济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人们生活水平有所
提高,低下的劳动生产率逐步上升,人口压力有所减轻,严重的失业状况有所缓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缩小,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等等经济结构不断变动与优化的过程。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般认为,经济增长的含义较窄,通常指纯粹意义上的生产增长,而经济发展的涵义较宽,除了生产数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和某些制度的变化,经济增长的结果不一定是经济发展,可能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结果。产出的增长、经济规模的扩大进而导致经济系统结构的优化,才是经济的发展。但这并不是说,可以离开经济增长而谈发展。但经济增长仅仅指量的变化,而经济发展则是指量与质的共变。

—————————————————————————————————————————————

2.简述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 word资料


二次大战以后,无论是第三世界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社会问题的干扰,社会发展研究也流行起来,并同解决阻碍经济发展的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由于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社会问题不一样,因此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对社会发展概念的理解也各异。
A.以经济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观点是:社会发展是旨在消除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而导致的各种负面的社会效果,从而促使社会各系统的功能得到加强。
B第三世界由于面临着如何振兴本国经济、走上真正自主发展的道路,以及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政治民主与社会进步,在与外部世界平等交往中重新确立自己在整个世界体系中的地位问题,因此把社会发展理解为铲除阻碍经济发展的社会障碍,这些障碍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口因素,包括人口增长、密度、结构、规模;二是制度,主要指社会的阶级、阶层制度以及家庭、生产资料所有制度、宗教制度;三是个人的因素,如文化程度、价值取向等因素。
C.我国学者认为,社会发展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导致社会结构与功能的不断优化与强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包括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有机体规模的增大或社会系统的作用水平的提高,又包括社会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合理化,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 3.简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A(区别)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低下的劳动生产率逐步上升,人口压力有所减轻,严重的失业状况有所缓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缩小,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等等经济结构不断变动与优化的过程。
社会发展:以经济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观点是:社会发展是旨在消除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而导致的各种负面的社会效果,从而促使社会各系统的功能得到加强。
B.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表现为:一方面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脱离经济发展的社会发展是一句空话,任何最优越的制度,没有以高度发达的经济作为基础是不可能体现其优越性的。
另一方面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重要保证。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增进人们的幸福,促使人的潜能的发挥,也就是说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同时只有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才能保证经济发展顺利进行。因此,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保证。
———————————————————————————————————————— 4. "综合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综合发展观认为,发展不单单是一种经济现象,而是经济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过程,发展包括经济增长、word资料


经济结 构优化、政治民主、文化变迁、科技进步、自然协调、生态平衡等各个方面。它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同一发展的两个方面,经济发展是社会其他方面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还强调发展应当是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
———————————————————————————————————————— 5.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3
答: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
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决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
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 6.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4
(1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
(2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 (3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
(4技术进步还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
———————————————————————————————————————— 7.简述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 2)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 3)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

———————————————————————————————————————— 8.简述平衡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平衡发展主要指在产业发展方面、区域间或区域内部各地区间基本保持同步与平衡发展。
产业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的关联互补作用,主张在区域间或区域内平衡部署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即在区域间及其内部对各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以使工农业、轻重工业、一、二、三产业及原料、加工工业等各部门基本得到协调平衡发展。
———————————————————————————————————————— 9.简述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对农业的促进作用。
农村社区的非农产业获得一定发展以后,就可能对当地农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A首先,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其他剩余生产资料提供了更加充分利用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当地社区资源配置的效率,增加了当地社区及其成员的收入。
word资料


B其次,在相当数量的剩余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以后,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可以扩大人均生产规模,提高从事农业生产本身获得的收入。
C再次,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可以加速农产品市场的发展。
———————————————————————————————————————— 10.简述威廉姆森的"区域成长"理论。
威廉姆森的“区域成长”理论认为: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区域间成长的差异将会扩大,倾向不平衡成长,即区域发展差异的扩大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之后,随着经济发展,区域间不平衡的程度将趋于稳定,当到达发展成熟阶段,区域间经济水平发展的差异逐渐趋于缩小,倾向平衡成长,此时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缩小,又构成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这是一种有时间变量的不平衡发展理论,即所谓倒“U”字型理论。
————————————————————————————————————————
11.简述梯度推进理论的主要内容。
1)区域经济的发展盛衰,主要取决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及转移,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各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 2)由科技进步引致创新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思想以及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因此,产业结构的更新,促使地区经济向高梯度发展和集中。
3)产业结构的更新随着经济发展的时间推移和生命周期的衰退,逐步有次序地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多层次转移。
4)梯度推进过程,是在动态上产生的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既产生经济向高梯度地区进一步集中,对周围地区起支配和吸引作用,又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也将造成地区间两极分化。
———————————————————————————————————————— 12.简述增长极理论的主要内容。
“增长的极限”的中心论点是: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主要因素,认为这五种因素的共同特点是它们的增长都是指数增长。
A.人口的增长将直接形成对粮食指数增长的需求。
B.未来粮食的供给,决定于土地和淡水的数量,还决定于农业资本,农业资本的形成又依赖于资本投资。 C.而允许资本存量增长的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未来粮食生产的扩大实际上决定于不可再生资源的可利用性。
D.至于环境污染有些直接与人口增长或农业活动有关,有些直接与工业增长和技术进步有关,有些与两者都有关系。
E.由于地球是有限的,空间是有限的,地球吸收污染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经济增长就会在今后一百年内某个时期达到极限,即世界末日就会到来。
————————————————————————————————————————
word资料



13.简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式:
1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既包括在农业内部由种植业向林、牧、渔业的转移,也包括由农业部门向工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非农业部门转移。
2.农村劳动力区域转移:自农村改革以来,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已使得不少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劳动力为寻找就业机会开始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中相对廉价劳动力。
3.农业劳动力的城乡转移: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人口和就业变动的现象。
————————————————————————————————————————

14.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措施?
————————————————————————————————————————

15.农村社会现代化内涵和特征? 农村社会现代化:农村居民利用近现代工、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发展农村经济,优化农村社会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最终实现城乡融合的过程。
特征:1)农村社会现代化是以城市工业的发展为前提。 2)农村社会现代化是以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基础。
3)农村社会现代化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变迁,而且是一个自然过程。 4)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融合。
————————————————————————————————————————

16.试述农村城市化的基本涵义。
对城市化的理解人们经历了由浅入深的过程:早期理论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然后,人们渐渐发现在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中伴随着城市数量的增多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于是把城市化进一步定义为:城市区域的扩大、城市数量的增多、城市人口的集中和增加等这样一系列变迁过程。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城市对农村的作用也日益加强,即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方式不断地渗透到农村社区,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城市化的理解,认为城市化不仅指城市规模、数量的不断扩大与增加word资料


和大量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还包括农村产业结构由农业型经济转变为工业型经济、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社区扩展的过程。

————————————————————————————————————————

17.简述农村社会现代化与农村城市化的关系。
A.农村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农村城市化,农村城市化是农村社会现代化的伴生物,是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推动力,也是一个重要标志。
B.农村社会现代化与城市化相辅相成,即一方面,随着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推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逐渐减少,大批农业劳动者转向其他行业,农村“职业非农化”趋势会日益明显,与“职业非农化”相伴而生的便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另一方面,农村社会现代化有赖于城市化的发展,因为农村各项事业的现代化、尤其是农业的现代化,必须依赖城市提供各种现代先进的物质、技术装备;再次,农村城市化程度是衡量农村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农村社会现代化的目标是通过农村城市化实现城乡融合。
————————————————————————————————————————

18. 简述我国扶贫政策的主要政策措施。

————————————————————————————————————————

19. 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

20.简述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界定的总体原则:一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二是与本国农村现实发展水平相适应。具体来说,确定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发展的原则。我国农村虽经过改革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显得非常落后。 2)以人为中心的原则。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要体现以人为中心的思想。
word资料


3)城乡协调发展原则。农村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区域性可持续发展。 4)因地制宜的原则。
————————————————————————————————————————

三、论述题
1.试述发展观的历史演进过程。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一个从“经济增长”到“增长极限论”,再到“综合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论”的历史演进过程。
经济增长论:这种观点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的形成与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二战结束以后,一大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纷纷摆脱了原宗主国的控制而独立。如何振兴本国经济,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自然成了这些国家的政府和人民所面临的迫切问题。另外,西方各国为谋求战后重建,同样面临着战后经济迅速恢复的问题。
增长极限论: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模式,在给大多数国家带来GNP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一系列问题。60年代末,人们开始对“发展就是增长”的思想进行全面反思。
综合发展观:在对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模式进行全面反思的过程中,除形成了像“增长极限论”这样的悲观论点以外,另一种新的发展观——综合发展观也应运而生。
可持续发展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在环境问题遍布全球并愈演愈烈的现实中,在采取了各种各样科学技术手段而未能根本奏效的情况下,反思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所走过的发展道路以后,所得到的认识。

———————————————————————————————————————— 2.论可持续发展观。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定义包括两个关键性的概念:一是人类需求,即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基本需要应被置于压倒一切的优先地位,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长远地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二是环境限度,如果它被突破,必将影响自然界支持当代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
布伦特兰的这个定义至少体现三个原则:公平原则,包括代内与代际间的公平;二是持续性原则,在环境承载限度内发展经济,满足当代人与后代人的需要,实现人类的长远发展;三是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并且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
显然,可持续发展强调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其内容包括自然的可持续性、经济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又不可分割。
————————————————————————————————————————

word资料


3.试述区域发展的条件。

————————————————————————————————————————

4.试论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A.战略目标是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战略思想的集中反映,一般表示战略期限内的发展方向和希望达到的最佳程度。
B.战略重点是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任务,它是关系到区域全局性的战略目标能否达到的重大的或薄弱的部门或项目。
C.战略方针是指实现战略目标的总的策略,总的原则,是规范地区发展行动的指南。 D.战略措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步骤和途径,是实施战略的手段。
————————————————————————————————————————

5.如何认识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

6.如何认识农村传统家庭保障与现代社会保障的关系? ————————————————————————————————————————

7.试比较平衡发展理论与不平衡发展理论。 ————————————————————————————————————————

8.联系实际说明区域发展理论在我国的应用。
1)平衡发展理论在现阶段是无法实现的,特别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域差异极大的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不可能平衡地安排投资方向和生产力布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和企业都应讲求最佳经济效益,强行推行平衡发展不会获得较好的效果。
2)不平衡发展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并可实现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如果忽略了word资料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就把握不了中国的经济现实与发展趋势,改革开放的实践已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不平衡发展是主要的理论基础。但考虑到我国向东部沿海地区实行倾斜的政策造成了地区间差距的扩大,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矛盾问题,因此在实施不平衡发展的同时,应当进行协调发展。而且,不平衡发展也并非总是向东部沿海倾斜,我国“九五”及2010年计划已开始向中、西部倾斜。
3)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少研究者提出应实行不平衡协调发展战略,认为在不平衡推进中,应把重点发展和协调发展结合起来,注意协调产业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关系。具体说来,将东部地区的发展和中、西部地区、边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结合起来,以东部沿海地区的重点建设和优先增长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实现沿海与内地和东、中、西三大地带各地区经济有序的连续增长和协调发展,在缩小区际政策梯度差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协调区际关系,减少区际间的矛盾和摩擦,充分发挥东、中、西三大地带各自的优势。
4)各种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均较少涉及可持续发展观。我国中、西部发展决不能走东部沿海地区“先发展(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因此,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工厂、企业不能原封不动地搬过来,对高污染的工艺和工厂则应拒之于门外。对新的企业,无论东、中、西部地区,都应注意厂址的选择和“三废”处理问题,一些资源性企业要特别强调综合利用和提高资源利用率。
5)各种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都有其应用价值和适用条件,同时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以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影响和争论都最大的“梯度推进论”而言,梯度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的现实,表现在地理梯度、技术梯度、产业梯度、经济发展水平梯度等方面,因此,当较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以其资金、技术、管理、产品等优势向低梯度地区推进,是客观实际情况使然,同时也是一些欠发达地区所欢迎的。但问题在于这种推进不一定要按照梯度的顺序,因为即使在较发达地区内部也存在着不同梯度,更不能按东、中、西三大梯度顺序进行推进。再者,以技术梯度总体而言,东部沿海地区要较中、西部地区高出许多,但中、西部的航空、航天技术,军转民中某些技术及部分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其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中、西部的某些资源开发技术也是领先的,完全可以逆梯度推进;第三,中、西部的发展应该高起点,有条件采用高科技就不走传统技术的老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也决不是东部沿海地区才能办到,中、西部地区某些方面同样具有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条件,特别是资源开发方面的技术、设备。这些都是梯度推进论较明显的局限性。
6)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中,首先应对区域划分的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标准。不同的区域划分会产生不同的对策,这是研究区际收入差异、区际经济增长率差异、区际经济联系方面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按东、中、西三个大地带划分,仅能在实行宏观调控方面有一十分粗略的导向,而在付诸实施时,则需要更具体地对三大地带中的各省市、自治区甚至各县的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具体的研究,将会发现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是极其不平衡的,存在着不同级别的增长中心,虽其辐射力不同,但可以采取中心辐射与梯度推进相结合的方式来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发展,而在几个省交界处的落后地区,则可由几个省联合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word资料


————————————————————————————————————————

9.试述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及开发战略。
必要性:
农村人力资源是一种非常特殊资源,它既是劳动资料的消费者,又是劳动资料的生产者,其它资源的开发潜力有限,只有人力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只要开发得当,就是用之不竭的再生资源。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潜在的人力资源十分丰富,积极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既是21世纪我国农村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其本身也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
开发战略:目前,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相当低,使得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的潜在优势变成了现实的劣势。因此,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农村人力资源的特点,从优化农村人力资源配置角度出发,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
10.试述我国农村城市化的道路与模式选择。
————————————————————————————————————————

11.论我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战略措施。
1)把农业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农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农业生产的好坏,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2)进一步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
3)合理开发农村资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坚决保护各种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实现农村社会现代化的长远方针。 4)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的繁荣。农村城市化是农村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振兴我国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
5)积极发展农村科技事业,促进农村社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
6)开展政治体制的改革,培育农村基层社会组织,实现农村社会的协调发展。 7)给农村社会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
————————————————————————————————————————

12.试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政策措施。
word资料


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需要建设的具体制度又有很多,就目前而言,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与愿望是实现“生(存)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因而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三项制度建设是其重点。
1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
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支持、农民群众与农村经济组织共同筹资、在医疗上实行互助互济的一种具有医疗保险性质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
3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以后,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使得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word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5c651c434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98.html

《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样题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