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模板

发布时间:2011-06-09 20:00: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文献综述

03汉语言文学 20034921112 莫庆才

一、国内研究现状

故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温馨回忆。当人们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的象征——城市之后,人们在情感上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拆散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故乡,一个遥远而又亲近的梦,这就是人类的乡土情结。在中国,从现代乡土小说的奠基者鲁迅到茅盾、沈从文、废名、汪曾祺、孙犁、刘绍棠、到贾平凹,那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始终被他们痴情地关注着。

贾平凹作为农民的血统的儿子,在其心灵深处,对于生他养他的乡土怀有难以割舍的眷恋,在他长达30年的写作生涯中,始终用一双热切的眼光焦灼地关注着乡村生活的巨大变化。从早期的《鸡窝洼的人家》、《腊月·正月》到后来的长篇小说《浮躁》、《高老庄》,直至最近推出的长篇新作《秦腔》,毫不夸张地说,这些作品已经构成了一部中国当代农村变革的历史。与过去的长篇相比,《秦腔》更是一部呕心沥血之作,它浸透着作者的迷惘和辛酸,寄寓着作家的一颗破碎的灵魂。在这部小说中,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当代乡土变革的理性的探索与揪心的忧思;另一方面,对于作为精神与生命之源的乡村文明逐渐被现代商业文明侵蚀的颓废情景不得不唱着凄凉的挽歌在《秦腔》中,他站在更高的角度俯瞰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点上,城乡二元结构被整合为一元化结构过程中带来的矛盾,展现了由前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型时期乡土的异动。作者通过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强烈的撞击,细腻地勾勒出当代农民情感的沉浮与心灵深处的波澜,以留恋和回望的眼神,摄取了中国乡村如同夕阳西下般苍凉的残照,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皈依。

二、主要著作(论文)的主要观点

李星的《当代中国的新乡土化叙述——评贾平凹长篇新作<秦腔>》(《小说评论》,P7173)分了上下篇,对《秦腔》的乡土话叙述进行论述。

上篇是对中国农村的多角度透视:首先,小说《 秦腔》里面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学意义和价值。如作为中国村社的清风街多层次多类型的家庭形态,父亲作为大家长对儿子小家庭的影响,女子在家庭生活中的位置,以及大家族或名门、望族家长对村级政权的影响与彼此关系等等。可以看出,中国农村经过土地改革,集体化道路,虽然在八十年代初土地又回到各家各户,但村委会作为中国社会最低一级行政权力机构,村主任、村支书或许有选举的名义,但其最终决定权往往在乡级政权;其次,在历史的社会学的透视的同时,贾平凹在《 秦腔》中还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的表现与思考。事实上建大市场在清风街并非盲目之举,给它带来了繁荣,吸引了外地商人,同时也将色情等社会丑恶现象

带到这里。在这方面,贾平凹是冷静而忠于现实的,尽管他对夏天义投入了更多的情感和尊重;再次,贾平凹对农村现实的透视还是文化的观照。在清风街这乡村世界中,秦腔这一古老的剧种,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和文化力量,在村民日常生活、文化娱乐、精神需要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并形成一种民俗风情,地

域特色,以至可以说秦腔是秦人(不只陕西)的精神故乡。然而,在农村社会的转型和传统农业文明的衰落中,它也走向了自己的衰落,并与传统思维方式、传统观念的衰落而同步。在《 秦腔》后记中,贾平凹说:“父亲的去世使贾氏家族在棣花街的显赫威势开始衰败”。这里说的其实也是夏天智。所以小说中关于夏天智葬仪的铺排叙写,就有着浓重的悼念一种文化精神、一种人格在尴尬中逝去的意味。

《秦腔》的现实意义不只在于对于与农业文明相关的文化精神的悼念和哀惋,还在于对新的生产关系,新的文化因素和新的人格力量的发现和肯定。与秦腔这种传统文化开始衰落的同时,是流行歌曲与乡村流行歌手这种新兴市民文化的开始俘获乡村年轻一代的心。

下篇是主观情感氤氲的新乡土化叙述。清风街是世纪之交的历史和现实清风街是世纪之交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背景下的中国农村,贾平凹的写作初衷也是在中国现代化语境中,写农民与土地心情复杂、处境尴尬的矛盾,但是笔者却不愿意用所谓“ 农村题材”或现实主义的宏大叙事来概括它,因为在从作品现实到甚至有些自然主义的细致描绘中,究竟弥漫着作者十分浓重的主观情感。在《 秦腔》后记一文中,贾平凹坦言他写的就是自己的家乡,他说“我的故乡是棣花街,我的故事是清风街,棣花街是月,清风街是水中月,棣花街是花,清风街是镜里花”;“我以前写过,那都是写整个商州,真正为棣花街写的太零碎太少。“我决心以这本书为故乡树起一块碑子”,“现在我为故乡写这本书,却是为了忘却的回忆。”这些同前文所引的对记者谈话中所说的,写近20年农村变化的说法是有差别的,差别就在于一个是所谓现实主义的宏大的叙述姿态,另一个是为了对家乡忘却的回忆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无疑,这两者都是作者真实的写作动机,而且可以说都在文本中实现了。但是最终决定作品审美风貌的,即作品之所以是这样一种结构而非另一种结构,是这样一种音韵和情感基调而非另一种基调,是这样一种叙述风格,而非另一种叙述风格,却是作者的情感心灵需要的主观视角。

正如小说所说的:“清风街的故事从来没有茄子一行豇豆一行,它老是粘糊在一起的。”互相粘连的人和事在时间流动中就有了故事,在空间拓展中就有了情节。故事、情节在积累和演进中,就有了质的曲折和人物命运的发展变化。这时你突然发现在清风街世界中一些人死了,一些人衰了,一些家族败落了,而一些家族,一些人却升起了,许多的生活细节,许多的事件,许多的人物命运,构成了一幅饱满的现实的中国农村的生活图画,你触摸到了它活跃的生命和跳动的脉搏。

黄志刚的《论贾平凹小说乡土情结的发生与发展》(《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月,第21卷第2期)认为,作为山地的儿子,贾平凹尽管寓居都市多年,仍时常称自己是个“乡下人”,都市的喧嚣与堕落使厌倦,令他痛苦,在都市中,他只能深情地关注、回望着故乡,感受着乡土的亲切与温馨。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与作家思想的趋向成熟,贾平凹小说中呈现出的对故土爱恨交织的乡土情结也在发展变化,在不同阶段显示不同的具体主题内涵。通过对贾平凹小说不同阶段显现的乡土情结主题内涵发展变化轨迹的探寻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社会转型给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带来的深刻发展与变化,随着作家人生经历的不断丰富,贾平凹乡土思想与意识不断走向深入。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这就是作家对社会转折时期中国乡土社会与传统乡土文化由衷、诚挚地忧患与关怀。

三、个人看法

对于本次毕业论文的写作,我是早有准备的。不仅查看了中国期刊网上的许多资料,还认真分析前人的研究,在指导老师的启发下探究出新的角度。在前人“对中国农村的多角度透视”的写法经验,我紧扣《秦腔》文本,从“乡土生存的原生态素描”、“乡土观念的冲突”、“乡土文化的传承与流变”三个角度,对《秦腔》中的故土情结的性质进行分析把握。为了充分论证观点,我对夏天义、夏天智、君亭等三个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剖析,使论点更加充实有力。

另外,我除了对贾平凹以往小说中故土情结的表现形式进行梳理归纳之外,在《秦腔》这部新长篇小说中,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在《秦腔》中,有复杂的人事纠葛,有新社会的变化与冲突,也展现了农村许多社会问题,但贾平凹是以一种俯视的姿态来统摄农村生活。尽管整个过程没有一个确定的焦点,但我们仍然可以在这些琐碎的场景切换中拼凑出现代农村的面貌。正如鲁迅的《故乡》,开头是“回去”,最后是“告别”。在创作理念上,《秦腔》与《故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故乡的回望是为了对故乡的告别。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09af72db4daa58da0114ab9.html

《文献综述 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