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专题06 逍遥游(预+讲)(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5

发布时间:2020-03-27 01:12:4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逍遥游

【本节要点】

1.探究文章的艺术特色

2.探究文章的论证细节。

【教学过程】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章的艺术特色。

探究活动

从内容、语言、手法等角度探究《庄子》的艺术特色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艺术手法的题目,注意题干,内容主要是选材,《庄子》善于运用语言说理,语言主要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庄子》善于运用比喻,手法主要是奇特的想象,抓住这些选取文中的例子进行赏析。注意答出效果。

【讨论明确】

1.借用寓言说理。

《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3.想像丰富,意境开阔。

(1)是在想像中夸张,如在想像鲲鹏形象时,作者极写鲲鹏之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发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写寿之长,曰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曰大椿:“以八千为春,八千岁为秋。”都极尽想像夸张之能事,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2)是在想像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与之相对应的,明说斥鴳之小,暗指人的渺小。大如鲲鹏尚不能逍遥,何况渺小之人呢!

写冥灵、大椿之长寿,也暗喻了人生短暂,连长寿之人彭祖也只能算“小年”。这种“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对比都是在想象中完成的。

(3)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于“逍遥”境界的想象和创造,并将这种想着具体化、形象化、实则是蕴涵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作者否定争名夺利的世俗之人,追求逍遥,但自己也摆脱不掉人生的羁绊,在这种矛盾的情感之下,就借着这种大胆夸张的想象来寄寓自己的理想。

要点二:探究《逍遥游》中的“大鹏”的例子。

【探究活动】

读庄子庄子的文章以简练著称,而《逍遥游》中“大鹏南徙”在文中反复三次,这是不是没必要的简单重复?

【教师释疑】

答题时注意反复的作用,反复从内容上讲主要是强调的作用,从形式上讲主要是增强音韵美,此文主要是从内容上强调,还要注意反复的每一次都有程度加深的作用,答题时注意这点。

【讨论明确】

庄子开篇叙大鹏,是为了创设一种逍遥的境界,好像大鹏达到了真正的逍遥。

后引《齐谐》,写大鹏“去以六月息”,再写野马、尘埃“以息相吹”,是为了说明在空中活动的事物,不论大小都需要凭借风。

接着庄子写大鹏高飞时仰观俯瞰,说明大鹏高飞要以无限的高空为背景。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这个句子是对上文的归结,“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与上文“去以六月息”句相照应,“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则是与“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句照应。这个归结句子说明大鹏南徙,不仅需要凭借大风,而且还要凭借高空。这就为驳斥蜩与学鸠作了铺垫。

庄子每次引用都有深意,他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逐步深入地来说明他的逍遥游的观点。所以这些反复是为了深化自己的观点,表现庄子高超的思辩力和逻辑性。

【课堂提升】

下文选自《逍遥游》的最后一节,读后请回答问题:

惠子(宋国人,姓惠名施,做过梁惠王的相。惠施本是庄子的朋友,为先秦名家代表,但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chū,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但木质粗劣不可用)。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塗,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狸,lí,野猫。狌,shēnɡ,黄鼠狼)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指出游的小动物。敖,通“遨”,遨游);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捕兽的机关,就是夹子,碰到机关就会自动关闭。辟,通“闭”),死于罔罟(ɡǔ,网的总称)。今夫斄牛(牦牛。斄,lí),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指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A.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 B. 立之塗,匠人不顾。

C.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D.东西跳梁,不辟高下。

【答案】拥通臃(一说通“痈”),塗通途,莫通漠,辟通避。

【解析】

(2)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A.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塗,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答案】A我有一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主干粗大臃肿,但是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大路旁边,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同样是大而无用,大家都会离去,不理睬你。B.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让它生长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然后你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尽量直译,要一准文中的关键词语。

(3)在这段文字里,惠子对庄子给予了什么评价?惠子是怎样得出这个评价的?

【答案】惠子对庄子的评价是: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依据是:樗树大而无用,“匠人不顾”,用的是类比推理的方法。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找出文中的论点,探讨说理的方法和技巧。

(4)庄子是怎样反驳惠子的?

【答案】惠子说大而无用,庄子先撇开不说,从反面说小而有用之物,黄鼠狼是很小的动物,它能灵利地去捕猎物,却往往被诱捕了去,丧了性命,这是“用”的结果。庄子用这个寓言说明,惠子一味追求功利的“用”,其本身就是错误有害的。接着以斄牛为喻,进一步指出,有用无用、大用小用,不能简单地在同一层次上议论,要从不同层次上去看。高层次的大用,在低层次看来很可能是无用;而低层次的有用,从高层次而言则是无用。在上面论说的基础上,庄子正面反驳惠子所说的樗树无用的观点,指出如果让它受斧斤之害,从这个低层次来看,则是无用;但如果把它放入“无何有之乡”,从这个高层次来看,你可以“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则是大用。

【解析】

试题分析:惠子说庄子之言大而无用,庄子当然不能说我的话怎么有用,于是从“大而无用”入手,把惠子大而无用的说法驳倒了,惠子的观点也便不攻自破。

(5)在这段文字里,庄子用了许多比喻,这些比喻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庄子用黄鼠狼的故事比喻世人,意思是人如果像黄鼠狼猎物一样,一心去捕捉机会,追逐名利,只能是以害人开始,以害己告终。庄子用斄牛作比喻,说明人的“用”有大小高低之分,大的事物不一定有小用。庄子用“无何有之乡”比喻他追求的理想境界,这境界就是不“候敖者”、不“执鼠”、“不夭斤斧”,一句话摆脱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做到“无为”“逍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ee7b70c35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31.html

《高中语文 专题06 逍遥游(预+讲)(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