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精神 百年丰碑

发布时间:2013-04-22 14:35: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清华精神 百年丰碑 ■张树伟 整理 所谓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其成长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追求、文化传统和行为准则。清华精神,是清华走过将近百年风雨历程所积淀而成的总体上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外优秀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是历代清华人的团体意识、主导意识。 “明耻图强”的爱国奉献精神 一所大学只有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获得发展的巨大力量。20世纪初叶,借助于满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变革和美国政府从精神上控制中国的企图,清华起源于1911年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设立的清华学堂。清华学子曾沉痛地把母校比作“国耻纪念碑”。早期耻辱感成为历代清华人心中深深的烙印,相比其他高校有着更强烈的感受。耻辱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个挑战、一种障碍,又是一个机遇,一种锻炼,更是一种忧患意识,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明耻”后立志“雪耻”,必然需“图强”,这是一个逻辑的必然。强烈的明耻图强愿景与强烈的责任意识,成为清华重要的文化基因和清华人前行的巨大动力,也铸就了清华精神的核心——“爱国奉献”精神。 “明耻图强”的爱国奉献精神,是清华园永恒的主旋律,虽然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集中到一点就是把民族、国家、人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以民族、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追求。清华大学确定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奋斗目标时就明确指出,这并不仅仅是为了学校的发展,而是要努力使学校成为科教兴国的国家队。实施“985工程”后,学校更加明确地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要努力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方面提出的要求,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成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 “严谨务实”的科学求真精神 严谨务实、注重实干、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是科学求真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清华精神的重要特色。建校的特殊背景,使得清华科学求真精神的传统体现了传统文化倡导的“躬行”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接受了美国讲究科学实证精神等主流思潮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朱自清先生就把清华精神归结为“实干”二字。“行胜于言”的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也是这种精神的体现。1952年的院系调整,清华被改造成为一所工科大学。同时,学校强调深入贯彻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教育,清华精神中的科学成分得到了强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把实事求是的作风表述为: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他、不唯洋 ,只唯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既脚踏实地,又敢于创新,努力探索和遵循办学的客观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继承与创新、坚持与超越统一在办学实践中。 “人文日新”的进取求新精神 “人文日新”的用意,原本是道德人格的刷新,清华人不断地为其赋予新的内涵,它至少体现出三层含义:其一,自身的文明要与日俱新;其二,通过自身的人文过程促进学术与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学校建设的日新;其三,要肩负起化民成俗,引领社会,建设国家的责任。“人文日新”的立足点在于“新”,它影响并体现了清华人在严谨求实的基础上,勇于求新、不断创新、终身维新的精神,这是清华精神的又一特色。梅贻琦校长在《大学一解》中,提出求学问的最后目的,最大精神,由《礼记·大学》头一句话来表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从哲学上讲,“止于至善”既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理想,即塑造完美的人格,追求最高境界。2002年,朱镕基总理曾深情地谈到“为人为学,追求完美”的清华精神给予的教育。还有不少清华人将清华精神表述为“追求卓越”。“止于至善”、“追求完美”与“追求卓越”是同一个含义,都是体现着清华人的进取求新精神。首先,这种进取求新的精神表现在清华学人追求卓越的理论提升和现实期望。其次,这种进取求新精神体现在活到老、学到老,一以贯之的学习与追求上。再其次,它体现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高标准要求。 “海纳百川”的包容会通精神 清华老校歌唱出的“海能卑下众水归”,意味深长地指出,只有胸怀博大,容纳百川,而不拘一己之见,才能眼光远、视野宽,高瞻远瞩,使自己的学问焕发光辉,它体现了“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理念。“海纳百川”的包容会通精神,是清华精神的另一个特色。它主要涵盖了会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民主、独立精神等特质。首先,它体现为会通“中西、古今、文理”的精神。其次,它体现为一种强烈的团队协作精神。再其次,体现为独立、民主的精神。 以上4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清华精神的不同侧面,是有机的整体,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它们均统一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校训贯穿了近百年的办学历程,是清华精神的总纲和辐射源。在做学问和做事情方面,“自强不息”是强调不畏困难艰险,力求做得最好和无止境的追求,促使清华人树立一流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学习、工作中不断树立高标准,不断超越过去、超越自我,永远追求卓越。在为人 处世方面,“厚德载物”是强调突破自我局限,尊重他人,关注社会,视野宽广,胸怀博大,能够听取不同的意见,兼容不同的文化,并且促使清华人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努力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敬业乐群,无私奉献。它与新清华时期“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随着社会进步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它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所代表的基本精神却一直没有改变,引导和激励着一代代清华学子为人、为学并重,既爱憎分明又宽容大度,既出类拔萃又谦逊纯朴,既敢为人先又埋头苦干,既长于用脑又善于动手,为了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而不懈努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的处理方法。“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实际上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清华人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表明清华人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融合在一起。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e26e0de360cba1aa811da66.html

《清华精神 百年丰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