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试题汇编(二)

发布时间:2019-01-17 12:04:5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单元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试题汇编(

一、选择题

1.“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下列思想与“国之命在人心”内涵基本一致的是(

A.有教无类,因材施教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2.据《通志》载“曹氏,叔振锋,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于陶丘,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由此可见导致曹姓形成的制度应该是(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3.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 诸侯争霸 B. 百家争鸣 C. 商鞅变法 D. 铁器与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4.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可以互相转化,如好学生可能变成坏学生,而坏学生也可能变成好学生,成语“塞翁之马,焉知非福”就是这个道理,这体现了下列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A. 孔子 B. 孟子 C. 韩非子 D. 老子

5.如果把“商鞅变法”“铁器牛耕的推广”与“百家争鸣”作为一个学习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

A. 奴隶制繁荣 B. 诸侯争霸 C. 思想活跃 D. 社会大变革

6.在下列历史事件中 导致王朝更替的是

A. 盘庚迁殷 B. 牧野之战 C. 周公东征 D. 制礼作乐

7.公元前340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年轻富商李有为,想获得爵位的途径是(  )

A. 发奋读书,考取功名 B. 弃商务农,努力耕织

C. 上战场杀敌立军功 D. 利用经商获利,大量购置田产

1C 2C 3D 4D5D 6B 7C

8.某班举行一场辩论会,辩题是:战国争雄的利弊。认为“利大于弊”的主要理由是(

A. 后期战争具有统一性质

B. 战争造就了军事家

C. 战争破坏性很强

D. 战争促使兵器、兵种改进

9.史书上记载春秋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说明当时出现什么现象(

A. 个体农耕已经取代了集体耕作

B. 奴隶消极殆工

C. 土地被极少数人占有

D.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10.西周后期,曾出现一次以平民为主的运动,将当时的统治者周厉王赶下了王位。这次事件是______。(

A. “国人暴动” B. 盘庚迁都

C. 牧野之战 D. 涿鹿之战

11.用齐鲁代表山东应追溯于古代的什么制度(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世袭制 D. 郡县制

12.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一书。他是(

A. 老子 B. 孔子

C. 庄子 D. 墨子

8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战国争雄的认知,难度较大。战国争雄从本质上说,前期战争具有兼并性质,后期战争具有统一性质。因此,战国争雄是“利大于弊”,故A正确;战争造就了军事家和战争促使兵器、兵种改进是战国争雄的利,但不是主要原因;战争破坏性很强是战国争雄的弊。因此,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战国七雄的争霸战争给人们带来了灾难,但在争霸战争中,国家数量不断减少,利于国家统一。

9A

【解析】题干材料“公作则迟”,“分地则速”中的“公作”指贵族役使劳动者在封地田亩中集体耕作;“分地”指地主把土地分给个体农民耕种,收取地租。A项题干材料反映个体生产取代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故A选项正确;B项奴隶消极殆工,是奴隶社会的现象,而 “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现象出现在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故B选项错误;C项土地被极少数人占有,是土地所有制形式,与题文中 “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现象不符合,故C选项错误;D项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是 “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出现的原因,故D选项错误。

10A

【解析】根据题干“西周后期,曾出现一次以平民为主的运动,将当时的统治者周厉王赶下了王位”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公元前841年,因不满周厉王的暴政,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棍棒、农具,围攻王宫,赶跑了周厉王,这一事件被称为“国人暴动”,所以答案选择A

11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山东之所以被称为“齐鲁”,是因为它是古“齐国”和“鲁国”的所在地,而齐国和鲁国,最初是西周分封的诸侯所占的封地。A项禅让制是民主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与题意不符;C项世袭制从夏朝开始,但是和山东被称为“齐鲁”没有关系;D项郡县制是秦朝在地方实行的制度,和山东被称为“齐鲁”没有关系。故选B

12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一书,A项符合题意;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13.(武王)封功臣谋士,……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材料体现的是

A.周初分封 B.商鞅变法 C.秦设郡县 D.汉初分封

14.著名史学家傅乐成先生认为:秦国举国上下都以对外战争为主要出路,倾力向外发展,自然战无不胜。这是因为秦国

A.鼓励农业生产 B.承认土地私有 C.建立县制 D.奖励军功

15.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下列措施中对战斗力提升帮助最大的是

A.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 C.推行县制 D.重农抑商

13-15 DBB

1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字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17.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的东方智慧。2015年,他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讲到: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习近平主席引用的这一观点出自于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18.有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兵荒马乱的时代,又是一个最为自由、最为开放的时代,它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最能反映这一状况的历史史实是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C.佛教传入中国 D.西学传入中国

19.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 名人》中的第75 位名人的评语是孔子之前对人类思想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75 位名人是

A.老子 B.墨子 C.孟子 D.庄子

20.中华民族具有“和为贵”“亲仁善仁”的文化传统。先秦时期,提出“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16-20 ACBAB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后请回答:(8 分)

材料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材料二: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对立双方互相转化,还主张“无为”。

材料三: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还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材料四:主张“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用严酷刑罚镇压人民反抗,以维护国家统治。

1)材料一中的“子”是指谁?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2分)

2)分别写出材料二和材料三的代表人物及学派。(4分)

3)当时各派思想家都四处游说,但大多未受到重用。材料四是谁的主张受到秦国统治者的青睐?(写出代表人物及学派)(2分)

21

1 孔子;“仁”(2分)

2)老子; 道家;(2分)孟子;儒家(2分)

3)韩非子 ;法家(2分)

22.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大秦帝国》,吸引了无数观众去了解秦朝的历史。

材料一 《大秦帝国2:纵横》讲述了商鞅变法后日趋强大的秦国,惠文王任用张仪,再一次君臣携手,纵横捭阖,一次次突破外交困局和险局,奠定了泰国强大的基础。

材料二 启良先生在《中国文明史》中说:秦朝建立后,实现了“海内为郡县,法令为一统”。郡县是相对于分封而言的,二者之不同,既是中央对地方控制方式之不同,亦为王权的大小之不同。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公元前356年泰孝公任用商鞅,”君臣携手"变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

2)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会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3

3)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黄鹏同学和刘芳同学产生了分歧(见下图),两位同学评价商鞅变法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评价历史上的改革与变法? 3

4)材料二中两种政治制度在”中央对地方控制方式”上有何不同。2

22.(1)背景:铁农具牛耕大量使用,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2

2)支持。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3

3)一位着眼于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一位着眼于变法者的个人命运。采用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着眼于变法(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社会的发展。(注:持不同看法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

4)中央对地方控制方式:分封制:分封诸侯,世袭统治;郡县制: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泰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君臣携手"变法的历史背景是铁农具牛耕大量使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秦孝公开始任用商鞅变法,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会支持商鞅变法。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也可以使国家富强,促进社会的进步。

(3)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两位同学评价商鞅变法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分别是一位着眼于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一位着眼于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应该采用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着眼于变法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社会的发展的方法评价历史上的改革与变法。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两种政治制度在”中央对地方控制方式”上的不同之处是:中央对地方控制方式:分封制:分封诸侯,世袭统治;郡县制: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两者虽然方式不同,但目的一样,都是为了加强君主的统治。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e1469b6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da.html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试题汇编(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