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蒲台的苇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3、采蒲台的苇
王雯娟
教学目标:
1精心阅读,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和体会“清白”“冀中名胜”以及“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等词句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复述“妇女们用孩子作掩护保护村干部”这一情节。阅读课文,提出疑问,通过朗读与品位语言理解文中“没有!没有!等词句表达的情感,并体会作品的语言表达特点。
3了解白洋淀“人”和“苇”的关系,感受白洋淀人民宁死不屈、与外来入侵者英勇斗争的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并较深刻地体会采蒲台“人”和“苇”的关系。
2、简要复述文中讲述的内容。教学准备:
学生:1、默读课文,找找文中哪些句子的理解有困难,在书上做好批注。
2、收集资料,了解白洋淀相关信息。教师:阅读孙犁《白洋淀记事》,制作相关媒体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媒体出示苇塘的图片
:同学们看,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河淀相连,那的苇是最有名的。(图片看到了吗?有芦苇的地方必定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知道是为什么吗生:芦苇的根是连着的。
师:对。苇根连着苇根,苇叶拉着苇叶,哪怕是狂风骤雨,苇也非常的坚韧和团结,绝不倒下。
1、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犁的小说《白洋淀纪事》当中的一篇《采蒲台的苇》,齐读课题,预备齐——(生齐读13采蒲台的苇)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指导“蒲”的读音。
3、思考,单单从题目看,课文应该写些什么内容?板书:苇
4、你们通过预习后认为这篇课文是主要写苇吗?(生:不是)那它主要写了什么呢?板书:人
5、小结:是的,课文表面上写的是苇,实际上是为了写苇区的人民宁死不屈的抗敌精神。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板书:苇——人二、了解课文大意,理清叙述结构
1、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根据老师黑板上的提示给文章分段。2、教师板书:人和苇的关系
英雄的故事
第一段:1——2节;第二段:3——11
三、学习第一部分,感受人和苇的紧密关系。
1、师:人与苇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读读课文12节,想想可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紧密”(板书)
2、你从哪些句子,哪几个重点词了解到的?

▲人靠苇生活
1)生交流并出示句子: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2)指名读句子,落实重点词“寄生、依靠”(板书)
:"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内,吸收他的养分,对不对?人们在苇塘里穿行,靠苇塘生活,那么苇塘就是它们的——(生齐说:家园
师:那么人们在苇里穿来穿去干什么呢?(打苇、晒苇、编苇席……)是的,在和平的时候,人们依靠苇生活,那么在战争时期,人们在苇里穿来穿去又会干些什么呢?学生交流。
师小结:是啊,我们联系上下文知道了在战争时期,这片芦苇掩护着人们与敌人周旋,与敌人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战斗,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深深地扎根在苇草之中,白洋淀的人们因此与这片土地产生了不可分割的真挚感情。还有吗?
3)生:我找到的是第二小节"到处是一垛垛"(师正音:一垛垛第四声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从这里看出苇很多,因为苇很多,所以人们的生活是离不开苇的.
:这些打下的苇在妇女们的手里——翻滚着。你知道这些苇可以用来干嘛:我知道这些苇可以用来编织草席.:可以编织芦席.
:还有的苇是用来搭建房子的.:.
:还有些苇可以用来当柴烧.
:对呀.还可以用来编织竹篮等等,所以说人们的生活——(生齐说:离不开苇人和苇结合得——就像课文第一小节这样写道,来,跟老师一起读.(师生配合读第一小节:我到白洋淀第一印象——,那里到处是苇——,人们好像寄居在苇里的鸟儿——
苇因为人成为名胜
师:然而在那个战争年代,苇还是白洋淀人民生命的支撑。所以当作者在走进白洋淀,亲眼目睹,亲身经历过许多事之后,由衷地感慨:
出示句子: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1、指名读句2、师:“名胜”是什么意思?这普普通通的苇也能称为名胜吗?换句话说,白洋淀之所以成为名胜,是因为哪些原因呢?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说一说。出示填空:白洋淀之所以成为冀中的名胜,不是因为,不是因而是因为(不是因为那里的苇多,不是因为那里的景色迷人,而是因为那里有很多英雄事迹。
师:小结:是呀,白洋淀之所以成为名胜,是因为这儿有英雄的传说,涌现了许

许多多的英雄人物。英雄们的壮举赋予了苇崇高的品质,从而使这儿成为人人敬仰的圣地。
四、学习第二部分,感受采蒲台人民的英雄气概
师: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就让我们聚焦采蒲台,去认识一下那里的人民。去找一找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的原因。请同学们读课文45小节然后请你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发生了什么事。生交流:
生:这一段讲了,妇女们抱着孩子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八路军和枪支师:嗯,妇女们用怀里的孩子做掩护,怎么样?谁再说说。生:妇女们用孩子来掩护八路军。
师:对,掩护带着枪的——八路军干部。请你们再认认真真地读课文的四、五小节,然后抓住记叙文的6要素简要地把这部分的内容说给大家听。老师有个要求,在说的时候必须用上这两个词。(黑板上贴词语条:最后战斗流血不约而同)(生朗读课文,准备说话内容)
生:一个冬天,在采蒲台,全村男女都被敌人包围着。(师补充:除了全村男女,还有八路军干部被包围在——)冰上。敌人要搜查,就在八路军认为是在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时,妇女们告诉干部可以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就在搜查时,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师:好。谁知道为什么一定要用上这两个词?生:因为这两个词是整个这段话的关键。
师:从“最后战斗流血”可以看出,八路军战士一直在为保护群众,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斗。此刻他们做好了——生:拼死一搏的准备。
师:他们对敌人满怀着仇恨,他们勇敢无畏。那为什么要用上“不约而同”?生:“不约而同”是没有约定就做了相同的事情,这12个妇女都不约而同保护了八路军战士。师:她们想的就是——
生:我们要保护八路军战士,让他们继续为保卫我们的家园而战斗。
师:对呀,她们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非常地团结。刚才那个男孩在交流的时候,我还注意到他用到了这样一些内容。(出示词语条:偷偷顺手)小朋友注意了,在讲述故事的时候,除了要将故事的大概交待清楚之外,有些词语是一定要加的。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我觉得要把“妇女们偷偷地把孩子抱过去”中“偷偷”要加。因为如果他们

正大光明这样做的话,敌人会发现。如果敌人发现了,会抓住他们而且会杀了他们。
师:妇女们不想让敌人发现,因为孩子是他她们心头的肉啊!你刚刚说的时候为什么用到“顺手”?
生:如果是做得不顺手的话,敌人会觉得你们是临时装出来的。
师:是啊,看起来是不经意的动作,却让我们感到了12个女人的聪明、勇敢、满怀着对敌人的恨,满怀着对干部的爱,12个充满智慧的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引读:她们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偷偷把枪支——,搜查的时候,干部们就——。)是呀,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但鬼子并没有离开,事情继续发展。
师:请大家读读课文6——10小节,请注意,人物的回答只有12个字。能读好它吗?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试一试。(师引读:正当妇女们用怀里的孩子掩护干部枪的那会,惊险地闯过一关时——生: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了。凶残的敌人盘问他是不是八路时,他镇定地说——生大声说道“不是”
师:这是镇定地说吗?你来试试(指名一人说)(生声音略轻——不是)
师:他镇定地说——(指名一生:不是)
师:语气似乎比你们平淡,声音没有那么响亮,从容不迫,我们一起来,他镇定地说——(生:不是)敌人想从他嘴里知道究竟有没有干部。他又怎样的从嘴里迸出了这两个字?
生:他坚定地从嘴里迸出了这两个字。生:他坚定不移地从嘴里迸出了这两个字。生:他毫无畏惧地从嘴里迸出了这两个字。
师:毫无畏惧的。不需要思考,语气非常坚定,态度非常坚决,是什么?生:毫不犹豫地说。
师:敌人想从他嘴里得知有没有八路军干部,他毫不犹豫地从嘴里迸出两个字——(生:没有)
他毫不犹豫地从嘴里迸出两个字——(指名学生读——没有)一起说,他毫不犹豫地从嘴里迸出两个字——没有
师:敌人砍断了他的脖子,他歪着脖子,血流在胸膛上说——(生轻声读不是)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他一半的脖子已经被砍掉了,他非常地虚弱。
师:我看到他读这段时满含着泪水,因为这个男人现在说话的时候非常地艰难,他歪着脖子,血流在胸膛上虚弱而又坚定地说(指名学生读——不是)师:敌人还是不罢休,可是最后英雄面对恐吓回答敌人的还是毫不犹豫地两个字

——(生毫不犹豫地说:没有)
师:英雄的话语是那么的简短,但是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你们已经读懂了这英雄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英雄心里在说——
生:你们休想从我嘴里知道有关八路军的任何事情,我死也不会说的。:即使我知道八路军的事情,我也不会告诉你们的。师:打死我也不说。
生:你别想从我口中知道八路军的情况。
师:是呀,看到敌人如此惨无人道,看到自己的同胞如此宁死不屈,妇女们再也忍不住了,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生:“没有!没有!
师:刚才我们一起讲述了这部分的内容。下面,我们看看孙犁在课文中是怎样表述的?这部分内容跟我们刚才讲述的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生思考)谁发现了?
生:课文中是对话形式。师:对,请坐。师:前面缺少了生:提示语。
师:对呀。刚才我们加上了一连串的提示语,文章中却没有,我们也读出了简短有力,读出了坚决,读出了坚定不移,读出了毫不犹豫、斩钉截铁。自己读生:朗读。
师:读起来感觉气氛非常紧张,这就是孙犁的语言,这就使孙犁的写作风格。没有修饰,没有更多的描述,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气氛。老师读黑字的部分,你们接着读。(引读对话部分)
他被敌人杀死了,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他死得刚强,你听英雄还在回答:——指名读:没有!没有!
妇女们还在大喊——(女生读)师引读:
整个苇塘上回响着这样的声音——没有!没有!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
师: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没有!没有!
师:同学们,在白洋淀,在采蒲台,像这样的没有留下姓名的英雄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自己的生命保持了苇塘的清白。因此作者情不自禁的感慨,(生: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你能联系课文说说这里的清

白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这里的清白指的是苇塘非常纯洁,不会被敌人(师补充:不会被敌人的铁蹄所践踏)
生:白洋淀里的苇是被八路军和人民保卫着,不会被敌人侵略。
师:对呀,我们的家园没有被破坏。
生:因为大家的保护,使白洋淀不会遭受日本人的玷污。师:因为人民面对敌人的刺刀,他们——(毫不畏惧),他们这种高尚的人格,保持了苇塘的清白。他们要永留清白在人间。
师:你说,这样的苇难道不是最好的吗?此时此刻,我们再来看看这片苇塘,老师相信你们的感受一定会不一样。(媒体出示苇塘图片,及说话练习:面对茫茫的苇海,我似乎看到(听到)生:——我似乎看到那些无名英雄为保卫苇塘的清白作出的牺牲。:——我似乎看到八路军战士和全村男女最坚定的眼神。:——我似乎听到,那句简短的话语:没有!没有!
师:我们一定会把这句话永远记在心里。朗读指导,再读“人——苇”关系。
小朋友,正因为苇塘里发生了无数感人的故事,也因为人民用血液保持了苇塘的清白,因此说人和苇结合得更紧了。
所以采蒲台的苇表面看来应该是写苇,而实质上却是在写人。采蒲台的苇象征着当地人民的这种团结、宁死不屈的精神。这种写法叫“借物赞人”。不是随便可以借用某种“物”就能来赞“人”的,这物与人之间还必须是相通的。
师总结:苇养活了白洋淀人民,而英雄们的壮举更赋予了苇崇高的品质。和苇的关系是这样的密不可分,这样的和谐自然!附板书:
象征
(坚韧、团结)苇人(团结、坚强)借物喻人
人与苇的关系(紧密)干部勇敢妇女机智寄生依靠中年汉子宁死不屈
英雄故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de25e3e9c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b1.html

《采蒲台的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