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拓宽增收渠道 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发布时间:2012-01-06 11:11:4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积极拓宽增收渠道 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农民增收是农村改革与发展之根本目的,不仅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而且深深影响社会大局稳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此,拓宽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近来,笔者对我县“如何破解增收困局,切实提高农民收入”这一课题作了一番探讨。

一、当前农民收入的现状

2008年农民收入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078元,主要由工资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和转移性收入四大基本项目构成,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工资性收入支撑农民增收。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399.14元,比上年增收270.74元,增长23.99%;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3.82%,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78.85%

二是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农民收入主体。作为农民收入主渠道之一的农民家庭经营收入,2008年人均达到1610.7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45%,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8.60%

三是非经营性收入较快增长。2008年农民获得的转移性和财产性等非经营性收入人均182.94元,同比增加43.1,增长30.82%

四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2008年全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534元,同比增长12.8%,城市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3.3倍,增幅比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0.75个百分点。

二、困扰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近些年来,我县农民收入虽然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并突破3000元大关,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归纳起来,困扰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

一是文化素质偏低导致农民“多劳低效”。据统计,目前全县农村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高达82.73%,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07年,远不及初中水平。大多数劳动力属于进入劳动年龄人口自然形成的“体力型”劳动者,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从事传统的辛勤劳作,受到专业和职业培训的寥寥无几,导致农民在发展农业方面,缺乏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方面,缺乏筛选能力。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加大,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相对增多,对处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且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增大了他们经营的风险,使他们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供求信息做出较准确判断,对市场需求的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在生产上往往一涌而上,造成同一品种的农产品在某一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最终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另外,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而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对此则有些无所适从,很难选择到先进适用且市场需求空间较大的新品种和新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中,迅速转变为生产力。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既严重影响了农民对先进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使农业生产经营效益不高,也严重制约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最终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

二是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农业经济比较效益“不增反减”。家庭经营性收入是我县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来源主体,对农产品价格和农资价格的依赖性很强,是制约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收的最主要因素。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一项权威调查资料显示,化肥价格每上涨10,生产投入将增长3,种粮纯收益将下降2.9。自2003年以来,农产品价格开始上涨,且这一态势一直持续到今天,重新燃起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使农民增加农业投入,从而使农资价格也同步上涨,甚至上涨幅度超过了农产品价格上升幅度,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农产品行情看涨带来的好处,大大降低了农业经济的比较效益。

三是农村发展机制不完善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头大腿短”。农民作为农村经济活动的主体,在增收方面被动又盲目,单家单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及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限制,决定了农民对资金、项目、技术、信息、市场、交通等方面缺乏全面了解,特别是在生产投资所需资金方面,农民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导致农村经济“纯农”成分多和第二、第三产业成分少。首先,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资金积累不多,影响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全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多,而且组织规模小,覆盖面窄,经营层次低,远远不能满足农民自我服务的需要,没有形成具有层次性的、统一规范且协调一致的面向“三农”的信息咨询和发布市场,农民势单力薄闯市场,糊糊涂涂去增收,收效当然不明显。其次,我县农村市场不发达,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全、流通不畅。农民依然是重农轻商,从事农产品生产的人多,而从事流通的农民,尤其是比较了解国内农产品市场的经纪人太少,农民难以按照市场供求状况组织生产,从流通领域赚钱也太少。然后,资金短缺也制约了农民开拓非农产业的能力。农民积累资金并不多,积累的一点资金也是用于建房、子女上学等方面的支出,没有能力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或投资其他生产领域。最后,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税费改革后筹资筹劳数减少,农村基层特别是村级集体对进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和兴办农村公益事业心有余而力不足。以我县水利建设为例,全县有102座水库,但正常蓄水的仅有48座,病险水库达54座。理论蓄水量1.7亿立方米,但实际上每年都难以达到理论值。一旦遭遇天干,农业用水就成问题,农业减产、农民减收就成定局。还有农村社会保障功能弱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农民增收。

三、对策与建议

为切实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努力促进农民增收,针对我县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状况,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国家相关方针政策,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促增收着力搞好农业和种养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鼓励民资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市场化进程是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

(二)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产值促增收。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举措。一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多层次增值增收。实践证明,农产品一次加工可增值5%,二次加工可增值15%-20%,三次加工增值会更高。因此,我县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红薯、辣椒、柑桔、茶叶、肉制品等农产品加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嫁接先进技术品牌,整合分散资源、产业及品牌,加快新上龙头加工企业项目,逐步建成名牌产品带动、标准化生产、龙头企业支撑、产加销有机结合的高效产业体系。要鼓励农民从事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业等行业,实现农产品的多层次增值。二是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中增收。不断完善与农村开发建设相配套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结合农村重点产业发展,引导农民群众成立能够适应不同产业发展的专业协会,大力兴办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积极鼓励发展农产品运销服务组织。大胆探索农村新的经济组织形式,鼓励引导包括土地在内的各种农村资源向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城镇实业家、种田大户、科技能手集中,逐步实现企业化管理、公司化经营。

(三)加大农业扶持力度,积极发展农业促增收。财政的支持是最大的支持,财政的激励扶持对农民创业、发展壮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健全财政支持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使农民从保护和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中增收。一是加大“三农”投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通过财政杠杆,按照“优化增量、盘活存量、发挥总量”的原则,整合农业产业化资金,促进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支持农业科技进步,重点支持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及先进实用技术的转化和推广。进一步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惠农支农政策,加快形成稳定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发展环境。特别是要加大与农民增收直接相关的农田水利、农村道路、农村市场、农民素质教育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使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农民富裕有机结合起来,并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三是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继续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支持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支持创新乡村文化建设运行机制,支持加强基层政权组织建设,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强劳动效益促增收。一是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充分利用就业培训中心、农广校、职业学校、成教中心以及社会办学力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知识、就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就业应变的能力。二是加快劳动力转移,扩大就业促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直接有效途径,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劳务产业发展要求,建立健全劳务市场体系、维权体系,拓展输出渠道,扩大输出规模,提高输出效益。要充分发挥能人效应,充分利用劳动力转移能人的带动作用,通过邻帮邻、亲帮亲,扩大劳动力转移的"葡萄串"效应,建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劳务转移专业村和专业队伍。要广泛建站设点,积极发展中介机构,全县各相关部门对符合申办“劳动服务公司”条件的,应及时办理有关手续,为中介机构的成立和运作提供宽松的环境。要加强与国内外大型劳务需求企业的联系合作,建立一批稳固的劳务市场。

(五)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发展活力促增收。一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优化农村金融环境。要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以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主要形式,进一步简化信贷审批程序和手续,加大农业信贷资金投放,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发展提供金融支持。要加快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逐步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并进一步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在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依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舆论宣传、典型引路、加强服务和规范管理,积极引导和推动入股、出租、转包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效益,让农民从土地承包权流转和合作中获得更多收益。严格执行征用地的有关政策规定,坚决查处纠正各种侵害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的行为。三是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减轻农民负担,间接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责任、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逐步化解乡村债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全面落实好“一取消、三补贴”政策,规范完善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建立健全控减农民负担的长效管理机制,努力形成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良好环境。四是深化农村困难群体保障机制改革,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义务教育制度、公共医疗卫生制度、救济制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从制度上保证农民能够均等地享有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使农民增收具有可靠的保障和坚实的基础。五是持续推进农村科技进步,从农业技术创新中增收。科技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品质有重大的作用。从实践来看,农作物每更新一次,一般增产1030%。农业科技进步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可以提高两个百分点。因此,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下乡;加强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大力推广应用以节本增效、提高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的先进技术、适用技术;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推动应用系统的信息资源共享。六是着力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全面提升城镇聚集效应。要把农村小城镇建设同开发区建设和农村服务业发展、农村市场体系培育完善结合起来,以县所在地和中心镇为重点,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重点推进、突出特色。要鼓励各种经济成份投资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到小城镇务工经商,新上项目向专业园区聚集,民营经济在城市投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以产业的聚集带动人口的迅速聚集,全面推进零阳镇、岩泊渡镇、江垭镇等重点小城镇建设进程,扩大和提升小城镇的规模和等级。(作者系慈利县统计局局长)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c0fbdca05087632311212b9.html

《积极拓宽增收渠道 不断提高农民收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