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

发布时间:2014-11-27 13:22: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简述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 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同上述其它几种构想相比,具有更确切的内涵和更完整的结构。这一思想包含了当代与后代的的需求、国家主权、国际公平,自然资源、生态承载力、环境和发展相结合等重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包含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的反思和否定,二是对规范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理性设计。 

就理性设计而言,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工业应当是高产低耗,能源应当被清洁利用,粮食需要保障长期供给,人口与资源应当保持相对平衡等许多方面。 

“可持续发展”这一词语一经提出即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认同并成为大众媒介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这反映了人类对自身以前走过的发展道路的怀疑和抛弃,也反映了人类对今后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憧憬和向往(尽管尚有若干模糊)。 

    人们逐步认识到过去的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的,或至少是持续是不够的,因而是不可取的。唯一可供选择的道路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这一次反思是深刻的,反思所得的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得以在全世界不同经济水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能够得到共识和普遍认同的根本原因。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环境社会系统健康发展原理 

 1.基本内涵:是指在环境管理中实际面对的系统实质是“环境社会系统“,而这一系统中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这一原理有两个基本内涵:   ①环境社会系统:人和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不可分割性,这是环境管理的根本要义。 

  ②健康发展:首先是指环境社会系统的动态性,其次表示了人类社会行为的价值取向。 它表明这一系统将随着时间不断演化。  2.主要内容 

  ①社会系统具有一般系统的特征:eg.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目的性、综合性、对环境的适应性 

  ②环境社会系统强调人类社会子系统与自然环境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构成的复杂巨系统的整体性。 

  ③环境社会系统健康发展原理既强调环境系统的动态性,又强调人类社会的能动性,即从发展、演化的角度看待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二、环境承载力原理 

 1.基本内涵:是指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下,自然环境能够承载和支撑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强度和总量的极限,超过这个极限,自然环境将不能自行恢复。社会承载力是判断一项人类活动是否对自然环境构成威胁或破坏的基本标准。  2.基本内容 

  ①环境承载力是一个最低标准,是人类活动不能够超越的界限,一旦超过了这个界限,自然环境系统将发生不可逆转的破坏,进而对人类的健康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②人类积极的环境保护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然承载力。 三、三生共赢原理 

 1.内涵:是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在制定处理涉及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兼顾各方的合理利益。三生共赢原理要求,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冲突时,必须寻求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方案。 

 2.内容:三生共赢原理提出了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是三种生产各个子系统的发展方向。三生共赢原理要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应该以生产能力与生态环境状况为基础。 

 3.三生共赢的内部机制与外部环境 

  ①内部机制:共赢的规则、技术和资金。 

规则,法律、标准、政策和制度的总称。规则是协调冲突,达到共赢的保障。 技术和资金,在体现共赢时起着关键的作用。 

  外部环境: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历史的、观念的、相关技术等外部条件。  

四、界面控制原理 

1.界面与界面上的冲突  

 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就表现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在各种各样界面上的冲突,原因如下   ①界面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之间最活跃。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部分,书不同系统的物质、能量或信息交汇场所。因此,来自不同事物或系统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影响,在界面极易出现不均衡的现象或复杂的矛盾。 

  ②界面上的人类活动常常是产生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2.界面冲突控制原理的内容 

  ①界面活动应为环境管理工作的中心,而不是代替相关部门去具体地管理它们各自系统的内部行为。 

  ②界面冲突控制原理是根据对环境问题的本质特点分析、思考提出的,它的的提出使环境管理学有了区别于其他类型管理学的本质内容和具体工作领域,从而为进一步发展环境管理学,提高环境管理的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3.界面冲突控制原理的方法学原则  ①正确判定界面 

 ②全面掌握不同系统在边界上的活动及其价值目标  ③准确把握协调冲突的“度” 

4.界面冲突控制原理在环境管理的应用:eg.排污许可证制度

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出我国环境污染与防治采取的基本策略

一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主要在于论证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能够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通常用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的,以后又被称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来表述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 

二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主要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等。 

    三是基本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法有:第一、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由于资源是稀缺的,在资源配置时既要考虑其目标也要考虑其效率,因为资源配置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高,同时资源配置的效率直接影响到一个社会的经济效率;第二,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有计划、市场、风俗习惯等。 

3.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及研究方法 3.1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1)资源的稀缺。资源相对于人类无穷的消费欲望而言总是有限的。 

 

2)理性人。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消费者、厂商、要素所有者和政府)都充满理性,所追求的经济目标体现着最优化原则。具体地说,消费者追求满足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政府则追求目标决策最大化。但“理性人”不一定是自私自利的,更不一定是损人利己的。 

3)市场出清。在价格可能自由而迅速下降的情况下,市场上一定会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存在资源闲置或消费问题。 3.2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主要包括:经济理论与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平均分析与边际分析;均衡分析。

我国环境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主要原因: 

1)工农业发达,生产排放量大。 

        2)工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大多数废弃物没有达标排放。         3)人口稠密,生活排放量大。 

        4)所在地自然条件较差,环境自净能力差。  防治措施: 

1)加强对污染源的管理,推行清洁生产技术,达标排放。提高资源、

能源利用率,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废弃物量。  (预防)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工业(预防) 

        3)建设城市处污厂,针对不同污染具体采用不同措施。 (治理)         4)制定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管理) 

        5)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素质,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管理)

运用经济效率理论对我国某一环境物品的开发利用模式进行经济系统分析

经济效益的概念    

经济效益是对于人们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合乎目的性程度的评价。人们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上总是有所得和有所费的,其目的总是要所得多而所费少,合乎这种目的性程度的评价就是经济效益。所以,具体地说,经济效益就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上所得与所费之比。 

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多方面的,有生产实践、运销实践、科研实践、教育实践、医疗实践、文艺实践等。就生产实践而言,经济效益,指人们从事生产劳动所得到的劳动成果与其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的比较关系。把经济效益写成数学公式,即:  

       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

劳动成果

=所费所得经济效益= 在上式中,劳动消耗一般指生产实践中所耗掉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劳动占用一般指生

产实践所占用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劳动成果则指生产出的有用成果,体现为使用价值量或价值量。

煤矿企业的发展现状 

煤矿企业过去的发展模式是以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大量消耗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为特征的,实际上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它必然导致建立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体系,以及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和高投入的经济体系,这种发展方式是以浪费和污染环境为代价的。据资料显示,煤矿企业2000年至2010年工业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达到19.5%。而城市附近河流,湖泊一半以上受到严重污染,城镇饮用水源水质不断恶化,煤矿企业所在处的城市有一半大气环境质量劣于三级标准。 

我国是个煤炭生产大国,过去片面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忽视综合开发和社会效益问题。一方面回采利用率低,伴生矿体没能得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开采、洗选、运输、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如矸石、粉煤灰、煤泥水、有害气体等没有得到及时科学的处理,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煤炭是种不可再生资源,要保持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综合利用资源,做到废物最少化、资源化、无害化,发展循环经济。 

站在资源开发生产的源头,煤炭企业只有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优势。首光,具有相对由上的资源优势;同时拥有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综合资源优势;再有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以及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和人力、场地、基础设施等优势。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来看,煤炭采掘和洗选加工仅仅是产业链和产品链的起点。煤炭的多种共伴生矿物、乃至受开采损害的土地都是资源,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如何变粗放、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重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为高效率、集约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调控产业与产品结构,是煤矿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 

2.2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借鉴国内外煤炭行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煤炭行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应注意促进煤炭资源回收率、转化率和利用率的提高、煤炭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废弃物排放的减少、矿区及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善。

 对我国排污权交易问题的思考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美国经过多年的环境管理实践探索出来的一种运用市场机制进行污染治理的有效手段,一些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相继引入了此项制度,已取得积极的成效,近年来排污权交易制度在国际上得以普遍推广,也引起我国法学界和实务部门的浓厚兴趣和高度重视,并在我国开始了大胆的尝试。然而,对于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理论依据为何、法律制度的发展概况、以及构建我国排污权交易法律制度等问题,探讨似嫌薄弱,亟待加强。因此,本文从理论上对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理论基础,法律制度的发展概况及我国排污权交易法律制度完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排污权交易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多年来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几乎全部排污权交易都是经行政部门的安排、在特定时间内进行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市场不健全,优化配置环境容量资源受到制约。 1)市场 

条件的局限。目前我国执行的某些排污许可证制度尚未充分发挥节 省费用的潜力。 

2)排污权交易制度本身的缺陷。 

1现行减排费用高于出售价格,企业缺乏减排经济效益。目前公斤二氧化硫的交易价格是1元,交易价格不能充分弥补治理成本,企业就会得不偿失,就没有脱硫的积极性;②市场逐利本性的负面影响,使一部分企业把污染物排放指标已经看成“宝”,为企业今后的发展着想,出现了“惜售”的现象。 

2、富余的环境容量难以量化、限制了总量控制等相关制度的实施。 

排污权交易的前提是环境容量及其价值的确定。排污总量是排污权交易的上限,排污许可证的交易不能突破环境容量。所以排污权交易首先要对环境容量进行科学的评价和计算,确定环容量。但是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这是一种技术要求高、计算和操作相当复杂、难度大的问题。并且,在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干部考核制度下,地方党政一把手为谋求政绩,往往不惜牺牲环境质量发展经济,或者不搞总量控制,或者不真正搞总量控制,即使是实行总量控制,对许可证的申请、审核、发放、管理和监督也可能流于形式,是许可证制度实质上被隔离起来,总量控制也就根本无法“控制”。这种情况下,是难以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的。 

3、环保部门如何科学、准确、公平和合理地核定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 

准确监测企业污染物排污量是排污权交易有序进行的前提。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和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污染源监测体系和监测机制还不完善,并且现行的企业排污数据种类很多,包括行政审批许可数据(环境影响评价)、排污申报数据、环境统计数据和环保验收数据,这些数据只能代表某个时刻或某段时期内企业的排污情况,而企业生产却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受人为因素干扰的可能性大。因此,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必将使排污权交易制度实施受到制约和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4、环保部门如何客观确定污染 排污权交易要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前提,而污染物排放总量应当根据当地环境容量也就是自净能力确定。但环境容量受多种不确定的因素影响,很难准确得出。因而实际确定的污染物总量只是一个目标总量,更多时候它表现为最优污染排放量(由边际私人纯收益和边际外部成本共同决定)。也就是说如果排污权交易建立在最优污染排放量基础上,污染物排放总量极大可能超出环境容量,毫无疑问会构成对环境的破坏。 

5、排污权交易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排污权交易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环保、税收、工商等许多职能部门。目前,我国对排污总量控制及排污许可证制度有法律规定,但对排污权交易制度并未做出法律规定。因此,在法律上需明确排污权交易的范围和交易方式,建立排污权交易法律体系和保障体系,才能确保企业在排污权交易中享有平等自由、公平竞争的权利。 

6、排污权交易中政府如何科学地指导市场化运作。 

由于排污权交易中容量资源转变为市场化的商品,如果政府部门指导和监管不力,违反市场化准则的企业就可能获得利益,排污权交易市场就会混乱,以最小的成本实现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政府做好排污权初始分配,尽快建立排污权交易系统,完善排污权交易准则等工作就尤为重要。 

二、我国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排污权交易尚处于起步阶段,各试点的交易模式不尽相同。因此,应根据中国特有的国情,对实施的排污权交易计划进行改造,使其适合中国现状,更好地与中国的法规和现实相结合。实施中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首先应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确定排污权发放中的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以总量控制为前提,总量控制是指对在一定区域和时间范围内的排污量的总和和一定时间范围内没个企业的排放量之和予以控制。总量控制是目标、计划、要求,排污权交易是手段,是实现目标、完成计划、达到要求的手段。 (二)确认合法的排污权。 

环境作为一种资源,向其排污,实际上就是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消耗。因此,排污不能没有代价,排污应该商品化、价格化。排污权属于环境资源使用权,即人们对环境容量的使用权,该权利包括利用权、收益权和请求保护权等要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市场,首先必须从法律上确认排污权,只有在法律确认排污权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排污权交易。排污权的确定明确了环境资源这一公共物品的使用权和交易权,从根本上解决了造成环境资源滥用的产权制度缺失问题。 (三)关于排污权交易费用的问题。 

排污权交易市场在理论上的假想,是要有一个正规的排污减少信用市场,利用市场机制对排 污权这种稀缺资源进行最优配置,但这种愿望只有在市场交易费用为零时才能实现。这就要求建立中介组织或咨询机构,由专业化、社会化机构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使企业通过接受市场服务寻求信息,要求发展环境金融事业,开展环境容量及排污量存货业务等。 

(四)确立排污权交易的时空交易折算指标体系。在排污交易市场中,由于不同的排放地点、排放时间以及不同的污染物,对受控点具有不同的浓度贡献,而受控点的环境质量标准是唯一的,所以排污权交易不能按照一般商品交易原则进行,也就是说排污权交易不能用同一的价格尺度进行,政府必须根据受控点环境容量的时间特性,以及不同污染物之间的单位排放量的污染程度,制定一套交易的折算指标体系,如某一水体在丰水期的环境容量比枯水期 

大,因而丰水期可容纳的排放量比枯水期可容纳的排放量大,因而折算的系数较高。 (五)强化政府对排污权交易的监管职能。 

排污权交易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对污染物排放权利进行配置,但仍摆脱不了盲目性和滞后性,尤其在排污权交易市场培育阶段,需要政府“立规则,当裁判”。进行有效监督和必要的行政干预,其主要职能应表现在三方面。 1、促进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减少。 

在每笔排污交易中,政府可以通过排污权的卖出和买进对环境状况出现的问题作出及时反应,利用经济杠杆按一定比例的排污产权作为“交易税”,调节产权区域配置,逐步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 2、处理特殊情况。 

排污权交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排污企业因被取缔、关闭或破产等而不再排污,此时原发放排污许可证的政府部门应该按有关规定为该企业办理排污许可证注销手续,收回其因无偿分配取得的排放配额,并通过公开拍卖方式再分配;该企业原来通过排权交易取得的排放配额,可以储存,也可以再次交易,有偿转让给其他单位。 

3、完善排污权交易市场。 

建立排污配额跟踪系统和交易管理系统,设立污染物排放账户,跟踪个排污单位的指标执行和配额交易情况,定期发布污染物排放信心和交易指导价。 

三、结论 

由于排污权交易在我国实施的时间不长,规范、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尽管排污权交易在我国研究、实施和应用中存在很多问题,但我国仍然很有必要来进一步倡导及推广这一有效的环境经济政策,因为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都需要有一个过程,都是在实践中逐步改进及完善的。相信排污权交易会在环境保护道路进一步发挥其积极作用

结合我国国情,说明我国可以借鉴国外哪些环境管理方面好的经验

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一样,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五十年代前,我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但生态恶化问题经历数千年的累积,已经积重难返。五十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初见端倪。但这时候污染范围仍局限于城市地区,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较为有限。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渐呈加剧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时至如今,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一样,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当前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和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地球是一个有机整体,地球系统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密切。人类是地球系统的核心,已经成为地球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对某一圈层施加的影响,将会通过各圈层之间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对其他圈层产生作用,针对某一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也会对其他圈层产生影响。由于地球的整体性和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水圈、土壤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所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变化问题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3 我国的大气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在我国的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约为每年2000万吨 

烟尘排放量和工业粉尘排放量约为2000万吨。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的城市超过60%。首要污染物仍为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来自燃煤、工业粉尘、地面扬尘、建筑工地尘、土壤风蚀尘等。目前我国燃煤量约每年1.5亿吨,大约有 2/3的工厂能源还在主要靠燃煤。这些二氧化硫和颗粒物是形成酸雨和沙尘暴的主要污染物。  

4 我国的土壤环境污染隐患重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近郊土壤环境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全国污染的土地面积早已超过1.5亿亩,污水灌溉引起的污染耕地约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约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且每年还在以大约15%的速度递增着。这些污染土地大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其主要的污染物有石油类、化肥农药类有机物、放射性元素以及重金属类等。其中有些难降解污染物在土壤中积累,能转化为毒性更大的化合物。一些受污染较为严重的地段,土壤中发现的有害物质多达近百种。 二、国外环境保护的政策经验 

德国是世界上对环境污染治理最早且成绩显著的国家之一。在德国的8000多万人口中,直接与间接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大约有200万人,德国的环境高新技术产品在全世界领先,德国环保产业在其国际贸易中的比重约占18%以上。其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用法律确定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标准;国家利用各种方式宣传环保,提高民众环保的意识;垃圾的回收和利用;政府对环保企业及环保项目进行补贴和资助。 

在环境治理方面,日本政府具有一定环保意识,日本的地方政府先于中央政府制定各项环保条例。日本政府针对企业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以及产生的废弃物和化学物质的处理,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性措施。在排放标准方面,根据最新的科学知识设定污染物的环境标准,并设定排放标准,并随着科技进步不断提高排放标准。与此同时,设立总量控制目标。为了削减整个地区的由于工厂排放和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以及封闭性水域的水污染,政府会制定相应总量控制规划,将减排量分摊到各个排污单位。污染物超标排放时,根据无过失责任,无需经过责令整改等阶段,相关企业会适用处罚规定。 

    在治理污染方面,建立健全强有力的法律体系最重要,企业要切实遵守法律。在日本,造成公害的企业要支付巨额赔偿金给受害人,所以有类似经历的企业就要考虑污染成本问题。同时企业也会考虑自身未来发展的形象,也会对污染有所顾虑。 

    在日本,也有为促使企业遵守限制性措施和相关规定的企业人员安排和人才培养制度。在日本有相关的资格考试制度,比如公害防治管理者制度,即排放超过一定量的企业,有义务任命公害防治负责人、公害防治管理员的职位;又如能源管理师制度,即能源消耗超过一

定量的工厂和企业有义务任命该职位,能源管理师需要向政府申报能源消耗量及节能对策。 

同时,日本对实施环保的企业,也有一些经济性奖励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是针对节能和环保对策的设备投资,包括国家、地方政府的补贴,国税、地方税的优惠措施。这些奖励措施是以实施了限制性政策为前提,对企业为遵守限制规定所需要的成本负担予以支持。但是,按照“谁污染谁负担”的原则之下的受处罚的企业除外。同时,奖励措施将根据成本的降低和推广的情况随时调整。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如:《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濒危动物保护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很全很细,涉及到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凡构成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污染源都列为法律规定的范围,而这些法律法规的宗旨就是“一切为了健康”,而每一项立法与环境标准的制定都是围绕保护人的健康这个主题。其次,美国环境立法,均以科学数据作支撑,每一项法律背后,都有科研人员付出的巨大劳动,他们经过多年实验,得出精确的数据,依靠这些科学数据立法,可以说美国的环境法律法规与实用技术实现了一体化。 

    在美国,除环保主管部门、专家系统和科研部门之外,规模庞大的民间环保组织已成为美国环保的重要力量。目前,全美民间环保组织已发展到一万多个,成为美国环保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从国家财政拿一分钱,每天都在为美国环保事业辛勤工作着。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环保协会,该协会始建于1967年,拥有40多万会员,其中有众多的科学家和经济学家,涉足水、大气、海洋、人体健康以及食品安全等多个环保领域。该协会遵循平等高效的原则,凝聚科学、法律以及经济思想,与商业、政府和社区联手探索环保的新思路、新方案、新途径,着力实现环保与经济同步发展。该协会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下:(1)以环境科研为基础,致力于美国环保重大课题研究,为美国政府决策提供依据;(2)参与美国环境立法,自下而上推动有关环保法律法规的出台;(3)协调政府、议会、商界与公民的关系,促进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阶层环保事业协调发展;(4)运用科学、法律、经济手段推动环保事业,倡导以市场手段解决环保问题,他们提出的“排污权交易”的思路已成为《东京议定书》的核心思想;(5)促进环境保护的国际交流,在许多国家建立分支机构。 

     民间环保组织在美国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与美国公众的积极参与分不开的,美国“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结构,为公众对环保的参与提供了制度保障。如上所述,绿色文化已成为美国的主流文化,环保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公民对环保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美国的民间环保组织资金主要来源于公民捐款,而不是靠政府财政拨款。这说明,广泛的公众参与已成为美国环保的坚强后盾,而青少年又是美国环保的一支生力军。 

美国公众对环保的积极参与,是与强烈的环保意识分不开的,而强烈的环保意识又是以扎实的环保教育为基础的。在美国,环保教育成为美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课堂教育、野外教育和社区教育三种。课堂教育就是各学校均设有环保课,针对不同年级编写不同教材,让环境教育渗透到学校日常教育之中,并把环境课列为学分考核标准。同时,结合课堂环境教学,还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博物馆、科技馆、水族观、自然保护区等与环境有关的设施,增强学生环保意识。野外教育主要是通过青少年夏令营、家庭周末野外活动、露营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习野外知识,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社区教育主要是在社区公园、教会等公共设施开展,利用大众传媒对公众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

启示 

1 进一步加强环境法制,提高环保工作法制化水平。法律法规是环境保护的刚性约束和制度保

护。目前我国环境法规体系还不健全,有些内容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罚则较轻,“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是长期以来我国环境管理面临的难题。借鉴各国的做法,为加强我国环境法制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环境立法,尽快修改完善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开展餐饮油烟、扬尘等污染防治专项立法准备工作,加快地方环境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努力形成比较完备的法规体系框架 ;二是加强环境执法, 依法授予环保部门强制执行权,探索成立环保警察队伍,加大环境违法惩处力度,使环境监管真正起到震慑违法行为的作用。 

2 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形成环保工作合力。一是建立领导干部环保实绩考核制度和环保

执法责任制,加强绩效管理工作,强化民生环境指标考核,通过绩效考核的“指挥棒”引领各级政府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二是进一步充分发挥环境保护部门在决策、协调、监督等方面的作用,特别是明确各组成部门在环境保护方面应该履行的职责,将环境保护列为日常重要工作日程,在各项工作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 

3 加强环境治理,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一是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近年的城市淹水事

件警示我们。一定要抓好城市地下管网建设。要向法国巴黎等城市学习,把城市地下管网当作百年工程来抓,花大力气坚持不懈地逐步推进建设。同时,要进一步加快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档升级,提高污染处理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强空气、水、噪声、机动车等环境要素的治理工作,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以污染减排为中心,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降低污染物排放;以PM2.5为重点,加强扬尘污染治理,深化燃煤污染防治,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综合整治,不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加强湖泊保护,科学规划、分类保护,加快实施湖泊河流保护重点工程;三是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环境面貌

最能展现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要认真落实农村环境综合目标制,积极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加强农村面源防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四是推进改革创新,积极实施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污染责任保险等环境经济政策,进一步激发环境保护工作活力。 

4 第四,加强环境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及公众的环境参与意识。环境保护是

一项长期的全民性事业,必须依靠政府、社会团体、社会各阶层及广大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合作、通过法制与民主予以保障与实现。一是转变观念,明确认识到环保公众参与是群众的权利,通过法律手段保障公民的参与权。二是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化,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和监督权。三是促进环境决策民主化,为公众参与制定明晰的程序和权利,特别是在影响环境的重大项目决策中的程序与权利。四是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将一些先进的环境保护理念如预防原则、公众参与以及公民环境权益等知识,在各级党校培训班、大中小学的教学中予以普及。重视并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环保公众参与中的重要作用,有序支持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壮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4242c477375a417866f8f78.html

《环境管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