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发布时间:2017-04-09 19:01: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学习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相同的字、词对不同的民族而言,由于历史与文化背景的不同,又具有不同的意义。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不仅要进行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还要让学生了解其文化意义。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的产生及内涵

  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不同, 导致了中西方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从而出现了文化学习与交流的多种困扰因素。要了解和掌握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必须先从文化谈起,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

  ()表现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 以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相反, 中国文化却提倡谦虚谨慎。然而, 中国式的自我谦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这种谦虚, 在西方人看来, 不仅否定了自己, 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2)在西方文化中,与“自我”(self) 相关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如“self-absorption (自我专注 )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 self-cultivation (自我修养 ) ”等等 。西方社会盛行的是个体主义 (individualism),强调个人自由 、不受约束。而中方文化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先利民,再利已” 的话语随处可见。

  2、社会关系的差别

  在美国,父母以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子女一旦结婚, 就独立生活,父母不再资助子女。这种做法能培养年青人自力更生的能力, 但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 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世同堂,家庭成员互相依赖帮助, 密切了亲情关系。然而, 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3、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来打招呼,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认为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Morning!”或“Good Afternoon”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A nice day, isnt it?

  在中国,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只讲究其营养的搭配和保护。中国人殷勤好客,敬酒让菜,西方人常觉得太过热情。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 please! ”中国人送客人时常说: “再见, 走好啊! ”“慢走”等。而西方人只说:Bye! ”“See you later!

  4、社会习俗的差异

  中西方人接受赞扬、祝贺时的反应也有明显区别。中国人听后会说一些谦虚之词,而西方人则会毫不犹豫地说: Thank you”。根据西方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接受的方式作答,否则他们会误解为对方怀疑自己的判断力。而东方则比较谦虚、谨慎,即使心里非常高兴,也不会坦然接受对方的赞扬。 又如发表学术文献或论文,汉语文章的标题往往有表示谦虚的字眼。如“浅谈…”、“试论…”等,而英语文章的标题常常直截了当,不加修饰,如“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学与技术》)

  5、生存环境方面

  英语中与水产、航船有关的词语非常多,如“ fish in the air (缘木求鱼 )an odd fish(怪人)miss the boat (错过机会)”等。汉语中这类词语就少得多。原因在于英国四周环水,航海业发达,所以多此类词语。而在中国只有沿海地区才有渔民结网捕鱼,所以该类词语相对较少。要表达“用体力负运东西”有:“扛、挑、担、抬、驮”等。在英语中却只有carry来泛指这个动作。汉语中我们会遇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气壮如牛”等词 ,英语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会说“ work like a horse, as strong as a horse”。

6、宗教信仰方面

  汉英语言中涉及宗教的词语数目庞大,如“天公”、“阴阳”、“菩萨”等。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词汇是两个民族宗教观念迥异的写照。隋唐之前,儒道两教在中国居统治地位,汉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多与此相关,如“太极” 、“道”等;隋唐时期,佛教传入,大量佛教词语随之而来,这样儒、佛、道三教在中国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在英国,则以基督教为主要宗教。大量与此相关的词语陆续汇入英语行列。如angel(天使)monk(僧侣 )religion (宗教)等。

  7、历史典故方面

  中国人的典故多源于古代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神话以及传统的体育娱乐项目,如象棋、戏剧等。而西方人的典故则多出于《圣经》、莎士比亚戏剧和英美文学中的许多人物或事件、希腊、罗马神话以及传统体育项目,如美国的棒球、橄揽球等。

  二、英语教学目的

  英语教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学习、研究语言本身,还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听、说、读、写训练的基础上,培养为交际初步运用外语的能力。而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须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外语教师从第一天起,就要随时注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东西方的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应把这种识别和介绍与语言教学同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我们学生真正具备交际能力。

  三、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

  在学习、使用外语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文化意识,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蕴含。教师应适当拓展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渊源,以解释这种差异的现象的由来。

  ()从英语词汇中探究文化涵义

  英语词汇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涵义,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防止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评价。可适当扩展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等。

  ()教师鼓励学生自发寻找和积累英语国家的文化素材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途径和渠道,如创造一个文化语言环境,开展一些语言实践活动;可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文化知识和风土人情;利用电影电视引导学生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情况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强化学习西方文化的意识,其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也会相应提升。

  综上所述,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 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大的文化差异。教师应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 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李强.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邓炎昌, 刘润清. 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4)方文惠. 英汉对比语言学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中学阶段英语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称呼语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 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 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 Your skirt looks nice.

B: Thank you.

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 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Mrs Read? Ah,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处,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7、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地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在英语中“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在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学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比如: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又如: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等。

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 是“岁之元, 月之元, 时之元”, 是一年的开始。它寄托着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祈求和向往。

1. 利用图片引出节日名称

2. 改编JEFC Book3 中的对话, 以引起学生兴趣

A: Hi, Sunyan! What are you busy doing these days?

B: I am busy preparing for the Spring Festival.

A: What do you mean by the Spring Festival?

B: It’sthe most important holiday in China.B: What do you usually do during the holiday?

A: Lots of things, such as eating and drinking , playingmahjong, going to movies and temple fairs, visiting relativesand friends and so on. In many places people like to set offfirecrackers. It is very interesting.

A: Do you eat special food for the holiday?

B: Yes. We eat dumplings.

A: Do children like the holiday?

B: Sure. Children can have delicious food and wear newclothes. They can also get LuckyMoney.

A: It’svery interesting. Thank you for telling me somuch about the Spring Festival.

B: It’smy pleasure.

3. 描述春节

给出代表春节特色的提示词, 放鞭炮set off firecrackers,逛庙会go to temple fairs, 走亲访友visit relatives andfriends, 压岁钱lucky money , 吃饺子和年糕, eat dumplingsand rice cakes。让学生把对话改成短文, 提高学生复述篇章的能力,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春节这个古老的民族节日。

4. 小组合作任务

(1) 学生课后搜索互联网, 了解更多的有关春节的材料, 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节日的热爱。

(2) 亲手设计春节贺卡并在春节来临之际寄给家人或朋友。

二、挖掘英美典型节日文化的精髓

万圣节(All SaintsDay), 又称Halloween, 按照基督教的习惯, 每年的11 1 日为万圣节, 是纪念所有圣徒的日子。万圣节前夕便是万圣节的前一天, 10 31 , 这是孩子们最喜爱的节日。通过万圣节等西方传统节日的教学, 教师可以使学生了解西方的文化习俗。

1. 利用图片引出节日学习

2. 观看Halloween 的有声影像

3. 回答问题

(1) When is Halloween? (On October 31st. / At the endof October.)

(2) What do people say to each other? (Trick or treat)

(3) 介绍万圣节的背景和人们欢庆的场面, 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部分生词, date back to, celebrate, scare away,spirit, costume, candy, All Saints Day, Halloween, princess,Trick or Treat, 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How long does cele-bration last? How many Americans plan on celebrating Halloweenthis year?Why did people celebrate Halloween at first?How much money may people spend on Halloween thisyear? What are the most popular costume for this year?)再看影像。

4. 再次观看影像, 以填空形式再现故事

Halloween is very ___in USA. ___ of Americans planon celebrating Halloween this year. It lasts for a ____ or evena ___. On October 31st, children all over the country go houseto house saying the words “____”so people will give them______. Children often go to the farm to pick out the perfect______. People may _______ $ 5 billion on Halloween thisyear. The most popular costume this year for girls are_______ and for boys are _____. People say “Happy Halloween”,and everyone has some fun getting a little bit________ .

5. 小组合作任务

设计一套万圣节的面具和化装服装, 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体验万圣节的气氛, 体现新课程倡导的体验理念。

三、适时进行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交融和对比

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 和感恩节(ThanksgivingDay)分别是中国和美国重要的节日, 两大节日都在秋天。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之夜, 人们赏月、祭月、吃月饼, 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 寄托了人们对家庭团圆、生活幸福的祈求与渴望。感恩节则是美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时间是每年11 月的第四个星期四(the 4thThursdayinNovember)。人们在天亮时鸣放礼炮, 举行宗教仪式, 虔诚地向上帝表示感谢,激励自己进一步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1. 以诗的形式引起学生对中秋节学习的兴趣

首先, 播放两首配乐唐诗: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以及“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然后, 提问学生“Whatdid they talk about?”引出The Mid-autumn Festival, 并进一步提问“When is the Mid-autumn Day?”从而引导学生说出中秋节的具体时间。

2. 介绍中秋由来

One hero called HouYi. One day, he went out with one ofhis students. PengMeng, HouYi’sstudent, knew that HouYi’swife, ChangEr, has one thing that can let people become immortal.He wanted to be an immortal. So he used a knife, and said toChangEr if she didn’twant to give him that thing, she woule bedied!ChangEr didn’twant PengMeng to be an immortal, and sheused that thing and become an immortal herself!

3. 介绍感恩节的由来

In 1620, a boat filled with more than 100 people sailedacross the Atlantic Ocean to settle in the New World ( 新大陆) .They had arrived too late to grow many crops, and withoutfresh food, half the colony died from diseases. The followingspring Indians taught them how to grow and showedthem how to hunt and fish. There was a good harvest in theautumn of 1621. The colonists had much to be thankful, so afeast was planned. The local Indians had been invited to takepart in. In the following years, many of the original colonistscelebrated the autumn harvest with a feast of thanks. Yearslater,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proclaimed the fourthThursday of November as Thanksgiving Day every year. Thecelebration of Thanksgiving Day has been observed on thatdate until today.

4. 感恩节的变化

如今的感恩节已演变成美国人全家团聚的日子。

Today the holiday is a time of family reunions, paradesand watching football games on television. For millions ofAmericans, Thanksgiving is a day that they spent cooking,eating and talking. For some families, Thanksgiving may bethe only time of year when family members get together.

5. 中秋节与感恩节比较

从中西传统节日可以看出, 中国传统节日多以岁时节令为主, 侧重世俗性, 体现着中国人的美德、风尚, 尊老爱幼, 互叙亲情, 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西方传统节日关注宗教人物和事件, 具有较浓的宗教性, 表现的是人们的互动性、众人参与性、狂欢性等,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培养学生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 有助于学生避免用本国的文化、道德、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异国文化, 避免拒绝任何异国文化狭隘的民族主义态度; 提高自己鉴别、鉴赏异国文化的能力, 提高对本国文化的敏感性, 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提高文化底蕴。

包含西方文化的英文短句

有些句子我们在电影里面经常听到,但对于它们的确切意思可能并不是很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几个这样的句子吧!

1. Have at you!

如果外国夫妇请你到家里吃饭,看着一桌丰盛的酒席,你问他们可以开始吃了吗,他们通常会说“Sure. Have at it.”(当然,吃吧)。当两个小孩子在相互追逐玩乐,互相打斗的时候,一个通常会主动碰了一下另一个,然后说“哈哈,打到你了!”,翻译过来就是“Have at you!

2. Good night, sleep tight.

这句话大家可能都认识,但是如果我说“Good night, sleep tight, don't let the bed bugs bite.”可能你就不太明白了。这句话通常都是家长对自己的小孩子说的话,其起源众说纷纭。不过这有点像儿时的童谣,很押韵,像:Good night, sleep tight/ Wake up bright/ In the morning light/ To do what's right/ With all your might.之类的。

3. She is a has-been.

有一次我在酒吧里谈论Britney Spears的时候,我朋友Tomas就说: Well, Britney Spears is a has-been, Lady Gaga is hot nowadays.”(布兰妮早就过气了,Lady Gaga现在很火。),不过,我回了他一句“Well, it's better to be a has-been than a never-was.”(昙花一现也比默默无闻强啊!),他也不得不点头认可。

这就是口语。恰当的用好简单词也能出奇制胜。像Something is off-key.(这事儿有些不对头/蹊跷。)、Mr.Know-it-all is humbled.(你这个“万事通”这回可砸牌子啦!)、Don't be such a goody-goody.(不要跟个老好人似的谁也不得罪。)等等。

4. Mud in your eyes.

我们在敬酒的时候都知道用“Bottoms up!”、“Cheers!”、“Here's a toast to you!”,其实还有一句就是“Here's mud in your eyes!”。这句话通常是在幽默轻松的环境来用的,多表示“祝你好运”。

其实西方还有一句谚语和饮酒有关,那就是:Beer before liquor, you'll never be sicker; but liquor before beer and you are in the clear。字面翻译就是“喝完啤酒再喝白酒你就不会清醒,不过喝完白酒再喝啤酒你仍旧清醒”。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I second that(我赞成这句话)。这句话也可以翻译成“由浅入深难,由深入浅易”或“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5. Do you respect me in the morning?

这是我许多年前在三里屯酒吧和一个外国友人一边喝酒一边shoot the breeze(神侃)的时候他教给我的,至今我没用出去过,不过在电影里倒是遇到过几次。这种情况多发生在partybar里,当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彼此hit it off(聊得来),到了最后,男孩子如果鼓足了勇气ask the girl to come to his house,这个女孩通常会问到这句话。因为她不希望是one night stand(一夜情)。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就是:“你是认真的吗?”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学习

Language Culture has always been a long lasting topic by many linguists in the world, especially the differences of the eastern cultural and the western cultural. The thesis below is talking about the point from the diversiti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There are many aspects, including natural, custom, religion, historical allusion, made of thinking, individualism and so on. Chinese and English are both very rich in the vocabulary, and the cultures of them are also broad and profound. It needs a good knowledge to research it. In this article, there is only a part of it in researching this topic. It gives a simple comment on the comparing the eastern culture and the western culture through

the language phenomenon.

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中各个成员的信仰、观念、风俗、行为、社会习惯等的总和。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现方式。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靠。从学习英语我们可以看出使用该语言的社会文化,看到西方社会的自然环境、生产劳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思维方式等。汉英语言丰富多采,中西文化更是博大精深,通过对比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的确对语言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本人的一些简单见解:

一、自然环境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夏日炎炎"、“火辣夏日”,夏天总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而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照。

诗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爱而温煦。

"夏天" 带给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联想竟是如此的迥异。原因就在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骄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当然还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例如,在汉语中的 "东风" 使人想到温暖和煦,西风则叫人有种寒风刺骨的味道。而在西方则相反。原因也是一样,两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带来感觉就不同。

二、 生产劳动

英语中与水产、航船有关的词语非常多,如 fish in the air (缘木求鱼 )an odd

fish(怪人)miss the boat (错过机会) 等。汉语中这类词语就少得多。原因在于英国四周环水、水产捕捞业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而多此类词语。而在中国只有沿海地区才有渔民结网捕鱼,所以该类词语相对较少。要表达“用体力负运东西" 的动词在汉语中有许多,如 "扛、荷、挑、担、抬、背、驮、负、提、挎" 等,每个词都有一定的负运的东西与之相应(如,挑土、担水、提箱子),真是细密之极。在英语中却只有-- carry 来泛指这个动作。汉语之所以将这个动词细加区分,大概因为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体力劳动特别多的缘故。

汉语中我们会遇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 "气壮如牛 " 等词,英语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会说 work like a horse, as strong as a horse, flog a willing horse 。为什么汉语用 " " 而英语用horse ? 答案是中国人向来用牛来耕田种地,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牛和马在生产过程中分别分成了两国人的好帮手,博得了人们的好感,词语中也就有了如上用法。

三、风俗习惯

1、称谓及称呼: 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例如,英语中cousin 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我们看到,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了事。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归因于中国二、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这种封建社会高度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亲属关系亲疏,长幼和性别等万面不同,权力和义务也随着出现区别,故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英语中的称谓为数不多 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 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在英美国家,人们的相互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比如: 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 这种做法却是得体,亲切、合乎常埋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只在其姓氏前加 Mr, Mrs Miss。他们这些做法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在他们眼中,称谓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

2、敬语谦词: 像称谓一样,英语中的敬语谦词也远远少于汉语。在英语中,不管对方年龄多大,地位多高,you 就是 youI 就是 I,用不着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 "您、局长、工程师 " 等敬语。汉语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还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它要求人们跟长辈或上级、甚至同辈说话时,要用敬语,否则就认为用词不当而失礼,

甚至显得高傲;谈及自己时则要用谦词,如不使用,也会被认为没有礼貌。另一原因,便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不愿突出自己,总认为"谦虚" 是一种美德。而在英语中这类词较少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西方人喜爱追求平等,二是他们长期以来尊重个人价值,乐于表现自己,强调培养个人自信心。受以上观念的支配,中西方人接受赞扬、祝贺时的反应也明显有很大区别。中国人听此类话语后会说一类谦虚的话语,而西方人则会毫不犹豫地说: Thank you”我曾从报上看到过这样一则笑话,在一次舞会上,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 look very beautiful today (你今天很漂亮) 。” 这位中国女士赶忙谦虚地说:Where(哪里 ), where(哪里 )." 而这位美国人感到非常奇怪,然后只好说了句: everywhere(到处)" 根据西方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否则他们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而东方则比较谦虚、谨慎,即使心里非常高兴,也不会坦然认同或接受对方的赞扬。又如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文献或论文的标题。汉语文章的标题除说明文章的内容外,往往有表示谦虚的字眼。如"浅谈…… " "试论…… " "、“……初探" 等,而英语文章的标题常常是直截了当,不加任何修饰,如 Science and Linguistics (《科学与语 言》)

3、个人隐私: 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 How old are you? How much do you make? Are you married? 等谈及年龄、收入、 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家庭情况等问题的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西方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如

Its fine, isnt it?“、 Its raining hard, isnt it?”、 Your dress is do nice!”等等。他们在初次见面或不太熟悉的人面前,从不问及有关别人隐私方面问题,以示对对方的尊敬。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

"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吗? " "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 " "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 如西方人听到你说:You are fat”或 You are so thin”等话语。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因这是不礼貌的。而中国人见面三分熟,在半小时内,对方的家庭情况、个人状况便了解得清清楚楚。这又是双方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在起作用。西方人特别注重个人隐私。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让别人干预。而中国人千百年来住在一个村庄里,离得近,接触得多,个人生活或私事很难不被人知道或干预。再加上中国人团结友爱,互相关心,相互帮助,认为个人的事即家庭乃至集体的事。故而他们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苫辣,别人也愿坦诚相告。当然,现在在一些发达或沿海城市,人们也开始接受西方人的观点,说话不随便涉及对方隐私。

宗教信仰

汉英语言中涉及宗教的词语数目庞大,蔚为壮观。比如,"天公" "阴阳 " "菩萨"

等。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词汇是两个民族宗教观念迥异的真实写照。隋唐之前,儒道两教在中国居统治地位,汉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多与此相关,如

"太极" "" 等,其精神,如尊天命,行孝道、听天由命等也可见于日常语言当中

。隋唐时期,大量佛教传入,大量佛教词语随之而来,其轮回报应的思想被儒道思想所接受并被消化。这样儒、 佛、道三教在中国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在英国,则以基督教为主要宗教。该教于597 年传入英国。在随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大量与此相关的词语陆续汇入英语行列。这里既有古英语时期由拉丁语渗入英语的词 、如angel (天使 )monk (僧侣 ) 等,又有中古时期从法语借用的词 ,如 religion (宗教) dean(教长) 等,还有现代英语时期从其他外来语中借来的大量的词,结果英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远比其他语种来得多。

五、 历史典故

用典是每个民族日常交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常在不自觉间运用出于各自民族文化遗产的典故,比如中国人会说,"真是马后炮" "原来是个空城计啊 ! " 西方人则会讲 That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 Hes a Shylock (他是个守财奴)

。一谈用典,对对方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国人大多感到相当费解,显然这是因为各民族以化遗产不同的缘故。中国人的典故多源于《红楼梦》等古代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神话以及中国传统的体育娱乐项目,如象棋、戏剧等。前两个例子一个来自中国象棋,一个来自《三国演义》。而西方人的典故则多出于莎士比亚戏剧和以后英美文学中的许多其他人物或名称、希腊、罗马神话、《圣经》中的人物和事件以及传统的体育项目,如美国的棒球、橄揽球等。后两个英文例子便来自莎士比亚戏剧。

六、思维方式

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这些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有序,其句法功能一望便知。比如,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来了,春还会远吗?)一见到if,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便一目了然。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句子看上去松散混乱,概念、判断、推理不严密,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外表不易看出。比如,"打得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 几个句子间无连接成分,好像大量动词杂沓堆上,句间关系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但句子的意思却把他们联系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民族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而汉民族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

七、个人主义价值观

在西方文化中,与 " " (self) 相关的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无所不在。在英语中就有许多以自我为中心的词汇,如“self-absorption (自我专注 )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 self-cultivation (自我修养 ) self-image (自我形象 )。故此西方社会盛行的是个体主义 (individualism)”,强调个人自由、不受外来约束。而中方文化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先利民,再利已" 的话语随处可见。通过简单的言语就可从中了解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通过语言对比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人们会对双方文化有更深的理解,

这反过来有助于我们掌握这两种语言。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应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随时将它与我们的母语进行对比,使自己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进而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bf9ae05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71.html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