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9-05-29 20:57: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 观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剧、堤”等15个生字;理解“笼罩、屹立、人声鼎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课文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边读边想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学习课文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多种方法理解课文词语;懂得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

【教学方法】

想象法、阅读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过大海涨潮时的情形吗?想不想看?

2.播放视频《潮水》。

3.你们喜欢吗?你们知道潮水形成的原因吗?课件出示补充资料:

潮汐是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潮水一般出现在日出和日落时,是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增大,导致海水受到引力影响,然后出现涨潮。

想不想去看更多的更精彩的大潮呢?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第1课。(板书课题:1.观潮)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语,自己想办法解决,并把带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带音生字:

(1) 学生自由读生字。

(2) 开火车读生字,集体纠正。

(3) 同桌相互检查读生字。

(4) 去音读生字。

(注意指导:“罩”是翘舌音。)

过渡:下面,咱们给生字找个朋友,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你认识吗?

3.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笼罩 屹立 人声鼎沸 横贯 山崩地裂 恢复

(1)各种形式读词语。(自由读、开火车读、分组读、齐读)

(2)词语理解。哪个词语理解了或不理解都可以站起来说一说。

4.理解相关词语: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比喻坚定不可动摇。人声鼎沸: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横贯:山脉、河流、道路等横着通过去。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地面开裂,形容声响巨大或变化剧烈。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5.学习多音字:hào号码háo号叫);mēn闷热mèn憋闷

6.把生字带到课文中你还能认识吗?同时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单地话概括出来?(这篇课文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盛况,展现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看看钱塘江大潮是怎么个壮观。

三、精读领悟

1. 全文共分几部分?

第一部分 (第1段):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且这一称赞由来已久

第二部分(第2段):写了潮来之前,钱塘江上的景色以及观潮的人很多,热情很高。

第三部分(第3、4段):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第5段):写潮退后的景象。

2.学习第1段。

(1)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思考: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交流:一是总领全文;二是设置悬念,引起下文,让人思考“奇”在哪里。

过渡:我们具体看看作者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是“天下奇观”?

3.学习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2)“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人们的眼前。”改为“眼前是宽阔的钱塘江”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横卧”一词极具动态感和画面感,可以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钱塘江雄浑的气势和壮阔的场面,改后的句子无此效果。)

(3)找出描写潮来前江面样子的句子?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4)结合原文理解“若隐若现”。读一读相关句子: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理解:因为距离远而且又有雾,所以理解为隐隐约约,看不清楚的意思。

(4)找出描写观潮人情形的句子。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5)“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人山人海”说明观潮人之多;“等着、盼着”说明人们非常期待海潮的出现。

4.学习第3、4段。

(1)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由远及近的顺序

(2)第三段中如何写远处潮来时的情景的?声音:隆隆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形状:水天相接处出现一条白线。

(3)对潮来时近处的描写作者又抓住了哪几个方面?声音形状颜色

(4)分别从以上三个方面找出近距离描写潮来时的词句?形状:白线很快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两丈高水墙;颜色:白浪翻滚、千万匹白色战马;声音:山崩地裂、颤动。

(5)“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更具体形象,把翻滚的白浪比作水墙,描写出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可见潮水是如何的汹涌)。图片感受水墙。

(6)你还能找出本段中的比喻句吗?(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在这里又把什么比作什么呢?(把浪潮向前涌动比作“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水势大、速度快,势不可挡;把潮声比作山崩地裂,说明声音大、气势非凡。)www-2-1-cnjy-com

(7)播放相关视频感受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8)有感情地读一读句子。

5.学习第5段。

(1)师生齐读。

(2)本段中的哪些词语还能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3)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6.拓展延伸:你知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如此壮观吗?请阅读课本资料袋中的内容。

7.课堂小结:

作者从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三个方面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赞美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情感。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学完了本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1)了解并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奇观,激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学习课文按顺序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还学会了抓住关键词语去深入文本进行阅读。

五、课堂练习

1.用恰当的词语代替下面的句子。

浪潮马上就要来了,顿时人声嘈杂、喧闹,像水在锅里沸腾那样。人声鼎沸

浪潮来时的声音就像山岳倒塌,大地裂开一样。山崩地裂

2.写出四个描写海面的四字词语。

风平浪静、汹涌澎湃、风号浪吼、波澜壮阔

六、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本课四字词语。

2.课下搜集有关写景的文章读一读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薄雾笼罩、风平浪静

潮来时 闷雷滚动、白浪翻滚、山崩地裂

潮过后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教学反思】

《观潮》是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描写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赞美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本文思路较清晰,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层层递进的描写了大潮的壮观,从而体现一开始的“奇”字。而且作者用词非常形象、确切。因此,教学时我采取读关键句,抓关键词去深入每段文本寻找所提问题的答案。然后再读文段,加深认识。教学时,有条件的教师如果每段都能配上适当的视频效果会更好。



2 走月亮

教材分析:

《走月亮》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散文。读着这篇文章,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桃源般的画卷中: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山之高,村之静,水之香,塘之趣,果之甜,虫鸣、鸟飞、溪流、人语,无不充盈着温馨、甜美之情。“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的感叹号中包含着多少温暖的感觉和幸福的滋味!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让他们生活得更快乐、幸福、充实。教师要给学生的学习历程注入新鲜的生活源泉,融入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让他们接受生活的感染与召唤,从而感悟文本,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的学习中来,领悟文本,赋予文本新的生命力,并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教学措施:

本文语言静妙,别致,富有诗意,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来体悟感情,突破教学重难点。

1、在通读、认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结构的特点。(先写景,再抒情,最后说明在什么地方走月亮;说明写景的观察点,而且是以呼告的语气,请求阿妈。前面的写景抒情是到哪个地方走月亮的愿因。)

2、细读品味,理解感悟,“以生为本”,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以学生的诵读为主线,,让学生个人读,小组读,然后抓住学生感受最深的地方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3、学习反复句,通观全文,体会“我和阿妈走月亮”出现四次的作用,看似重复实则妙笔之句,充分表达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细细咀嚼这种情致、意趣,虽是秋夜,却让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细节的能力,背诵课文。

3、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激发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

导学案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文中的一些词语。

难点:

初步理解“走月亮”的意思。

教学过程

1、师生谈话导入

1、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古诗二首》,知道古人对明月非常喜欢,写下了许多佳作。今天,我们要跟着一位伟大的现代作家——吴然,去看看他眼中的明月,请进入今天的学习--《走月亮》。

2、齐读课题,思考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3、看作者简介:

吴然,1945年生,云南宣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春城晚报高级编辑。编辑之余,为少年儿童写作散文。已出版散文、散文诗集《歌溪》、《一碗水》、《我的小马》(台湾版)、《小鸟在歌唱》、《天使的花房》等10多部。曾获中国作协第二、五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以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多项。作品选入上百种选本,其中《民族小学》、《新年礼物》、《珍珠泉》、《杨梅会》等被编入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

2、初读课文理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再请学生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

2)词语闯关:

洱海月盘柔和淘气牵着坑坑洼洼风俗泼剌汩汩浇灌蚕豆沉甸甸稻穗镀金银毯田埂嗅见闪闪烁烁

2、再读文章,理解:

什么叫做“走月亮”?(生:走月亮是我国南方特有的风俗。指的是在月光下散步的情景。)

思考:我和阿妈走过哪些地方?如果按照“我和阿妈走月亮”这样的线索分段,应该怎么分?

第一部分(13):交待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时间,“我”和阿妈在“小路上”走月亮。

第二部分(45):写“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

第三部分(67)写“我”和阿妈在“田梗上”走月亮。

第四部分(89)写走月亮带给我的感受。

(1)思考全文情感基调,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a: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

思考:通过刚才的读,你能领悟到文章表达的情感吗?(本文通过写“我”和阿妈走月亮抒发了“我”与阿妈间浓浓的亲情。

b:学习归纳主要内容:

课文讲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走月亮看到了什么?结合段意及本文情感基调,归纳文章主要内容:这篇课文通过“我”和阿妈走月亮所见,所感,表达了“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与“我”的幸福与快乐。

师总结:刚才我们概括的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刚才用的是什么方法呢?(段意合并法)

三、小结。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的美景,体会“我”和阿妈间浓浓的亲情。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意境和情感。

3、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切身体会。

4、学习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排比、通感。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师:今天我们继续随着云南作家吴然去进一步了解具有南方地方特色的风俗:走月亮。

2、齐读课题。

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意境美。

(一)我和作者走月亮:

1、读课文,理清文章大致顺序。(课件)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那么文中写了几次“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呢?”,对,是四次,根据我和阿妈走过不同的地方,可以将文章分做四个意义段。

第一段:(1-3)是“我”和阿妈在小路上走月亮。

第二段:(4-5)是“我”和阿妈在小溪边走月亮。

第三段:(6-7)是“我”和阿妈在田埂上走月亮。

第四段:(8-9)我和阿妈只是静静地走着。走过了许多地方。

3、用段意合并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分部分学习课文(课件)

文中4次“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将我和阿妈走过的这些地方很自然串连在一起,使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自然。那么,我每到一个地方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又有怎样的感受呢。(播放课件:每到一个地方看到什么)

1.学习第一部分,小路上走月亮

1)请你读一读课文的第一部分,边读边体会吧。(播放课件:第一二自然段)

读了这一部分,你能说说“我”在小路上走的感受吗?

(我感觉夜晚在小路上走非常美。一轮明月渐渐地从河海那边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柔和地照在点苍山,大青树,还有村头大道和小路上)

多美的乡村月夜呀!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部分内容吧。

读的时候是不是要很大声音呢?不能啊,为什么呢?山村的夜晚很安静,应该用低缓、柔和的语气来读。好,听老师读一读,自己练一遍。

(理解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

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排比句的作用:不仅使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更增强了韵律感,使语言富有气势。

拓展思维: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照亮了(可爱的池塘),照亮了(飘香的果园)。

2)小结:第一部分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一起融入了着宁静而柔美的夜色中。

2.学习第二部分小溪边

a小结刚才学法:(1)分析结构:这篇文章是抒情散文,每一部份都是通过先写景,将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多种感官感受到的东西写出来,再抒发情感,最后写自己在哪里走月亮。(2)刚才学习时,通过读—勾—再读想象—找修辞感受—再读的方式进行。

B试着自己读一读。

C归纳点拨,分析句子:

(1)走啊走着,我们来到小溪边,请读读第二部分。(播放课件:四五自然段)

(2)在溪边我又看到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我看到小溪水的景象,想起白天在这里玩耍的情景。)

(3)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些句子?(播放课件:细细的溪水)

(我最喜欢:“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从你的读中我们感觉到小溪很美,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么?(播放课件:小溪图)

(我想到溪水很清,山草和野花的香味飘荡在空中,月光倒映在水中,水流,他们也在流。)

是啊,水在流,香味在流,月光也在流,此情此景,令人沉醉。我们来读读这句话。

每个小水塘里都“抱”着一个月亮,为什么说“抱”呢,看图想一想。(播放课件:每个小水塘)

(是因为许多鹅卵石中间,有一些水,是个圆圆的小水塘,水面上映着月亮倒影,就像环抱着月亮一样。)

这是什么修辞方法?对,拟人。无数的小水塘,像妈妈一样紧紧地抱着无数的小月亮,多温馨,多可爱。一起读读这些句子吧。

4)大家想不想也到小溪边看看呀?请欣赏。(播放课件:画面)

看了画面你想说什么。

是啊,潺潺流淌的小溪,美丽迷人的野花,在这样的小溪边漫步,多快乐呀。(播放课件:四五自然段)

这么美的句子,你能读一读,并且背下来么?

让我们随着音乐背诵这部分吧。

3.快速学习第三部分

我和阿妈沿着小溪走啊走,来到田埂上,我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呢?请自己读读第三分。(播放课件:听到看到闻到)

谁来说说?

听到:秋草唱歌,夜鸟拍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沟水汩汩。

看到:沉旬旬的稻穗,像很毯的稻田。

闻到:果子的甜香。

这鱼儿的欢跃,果子的甜香,沉甸甸的稻穗,都向我们在报告着一个令人振奋的喜讯——丰收,这是多么令人激动啊,我们读时应该读出什么语气呢?

对,读出丰收的高兴,喜悦让我们随着音乐来读读这部分。

4.学习第四部分

走过了田埂,走过了溪边,走过了许多地方。读一读最后一部分。(播放课件:最后两段)

(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还会走过哪呢?你能模仿这个句式说说么?(播放课件:走过月光闪闪的)

(走过月色浓浓的小树林,走过小山坡。)

(走过凉风习习的小河边,走过石拱桥。)我和阿妈静静地走着,拉妈妈温暖的手,闻着妈妈身上的气息,此时此刻我有什么感觉呢?(播放课件:做后两段)

是啊,多么温馨甜蜜,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我们来读一读(配乐)

这是多美的夜晚,多么幸福的时刻啊。同学们课文读完了,请你们想一想课文为什么反复写“啊,我和阿妈走月亮”。(播放课件:为什么多次写)

(因为我和妈妈每到一个地方,感觉那里的景色太美了,感觉很愉快,所以反复的说,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这句话表达了我和阿妈很幸福与快乐。)

对,每一次都是他内心真情的自然流露,每一次都是因为他无比的幸福与快乐。

同学们,这就是反复,体会到反复句的精妙了吗?反复句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充沛,文章更有感染力了。

这篇课文写的这么美还因为作者运用了许多修辞方法。

有排比句,比喻句,拟人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多种句式的变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真是一篇佳作呀。

()总结全文(播放课件:课文板书)

读着《走月亮》,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温馨与快乐,感受到了的浓浓亲情,不知不觉步入了月夜那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

()练习成语(播放课件)

同学们你们喜欢走月亮吗?你们爱天上的明月吗?

噢,那就要多积累有关月亮的好词好句呀。下面让我们就来欣赏一些有关明月的成语吧。

1.有关月的成语,第一个字是月。(播放课件:月字成语)

2.考考你,填成语。同学们记得真快。(播放课件:月字成语填空)

3.有关明的成语。(播放课件:明字成语)

()作业(播放课件:作业)

1.选择文中喜欢的段落背诵。

2.做摘录笔记。

3.试着仿写一段:我和阿妈在什么地方走月亮。



3.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 感情朗读,体会诗歌神韵;品味语言,感悟诗歌内涵。

3. 借助想象,试将诗歌语言还原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4.结合时代背景,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悟诗歌内涵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手段:

PPT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秋晚的江上

刘大白

一、新课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强调字音---一瞬(shùn)

2.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归鸟、夕阳、芦苇

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1919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后任教育部秘书、常务次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等职。二十年代,他曾莅校考察并讲学。代表作品《旧梦》《卖布谣》等1931年开始,刘大白闭门进行写作。1932年2月13日,刘大白静静地躺在钱塘路九号里的床上,与世长逝,享年五十三岁。

四、赏析诗歌

1.鸟儿要干什么?怎没样的状态?

鸟儿归巢,

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3.“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4.“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体会诗文的意蕴,找出情景相容的词句

倦鸟、驮着、翻翅、掉落、妆成。

6.从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无比欣悦。

五、深入探究

1.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社会?

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

2.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流连景物、忘情山水,诗人瞬间高兴之感流露出来。

3.齐读诗歌,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并试着把感情加入朗读中去。



第2课时 花牛歌

一、 导入

“湖上的夜色那么美,就让我们再走进美丽的大草原,去认识一只淘气的花牛吧。

作者介绍: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强调字音---穗[suì] [bà] 偷渡[tōu dù]

2.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三、再读诗歌,思考:花牛在草地里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把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四、交流。

注意:剪秋罗是一种美丽的开花植物,因为花瓣的形状杂乱尖锐,似乎是被人用剪刀随意裁剪过似的,又因为开放在秋天,因此得名剪秋罗。

五、背诵诗歌

4 繁星

教学目标:

1、 学习字词,欣赏文中描写繁星的精彩语句。

2、 根据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和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学习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学习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1、 习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学习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2、 根据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和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 学习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学习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2、 根据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和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2、教师准备:巴金简介,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介绍作者

1、情境导入: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曾经有人讲过,每个人都有一颗守护自己的星星,当我快乐时、悲伤时,我都会在夜晚的星空中寻找那颗守护我的星星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

2、著名作家巴金也是一个特喜欢看天上繁星的人

简介作者: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德高望重的文学泰斗,杰出的语言大师。原名李尧棠,字芾(fèi)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2005年10月17日离开了我们,享年101岁。

3、背景简介:

深受“五卅”运动的影响,23岁的巴金于1927年1月15日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开上海到法国去。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向西方找真理”。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巴金在去法国的途中写的《海上杂记》的一篇节选。

4、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出示:

自学要求: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纳凉密密麻麻摇摇欲坠模糊

(3)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几件事?

2、交流:

(1)读准词语:

纳凉静寂星群密布摇摇欲坠梦幻

(2)理解词语:

纳凉:乘凉。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的东西)。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模糊:不分明;不清楚。

(3)生串读课文,交流自学要求

3: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具体是什么时间?

小结:课文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和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

板书:从前家乡

三年前南京

如今海上

4、请同学们根据作者三次看星星的时间和地点,找出三次看星的情景和感受。完成表格。

时间

地点

情景

感受

从前

家乡

密密麻麻的繁星

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三年前

南京

静寂的夜,一片菜园

星群密布的蓝天

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如今

海上

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霎······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3、研读课文

(1)学习第1小节

1、多媒体出示第1小节

2、指名读第1小节

3、“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句话表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为下文作了铺垫)

4、“密密麻麻”是什么意思?它跟“繁星”矛盾吗?

5、请用一个词概括作者小时候仰望星天的感受。(甜蜜、温馨、幸福)侧重表达了作者对星天的什么之情?(依恋之情)

板书:甜蜜温馨依恋之情

6、齐读句子:“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感受巴金先生对星天的依恋之情。

7、谁能尝试概括第一小节的主要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作者小时候在四川老家看星天的情景和感受。下面请同学们按照第1小节的学习方法学习2、3小节。

(2)学习第2小节

1、指名读第2小节。

2、出示句子:“星光在我们肉眼里虽然既然星光是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既然星光是微小的,为什么“我”会觉得”光明无处不在”呢?

青年时代的巴金,正在南京求学,也认识一些星星,所以他把星星当做朋友,时时与星星谈话。当时的社会正处在黑暗时期,但巴金仍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所以才说“光明无处不在”。(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3、请用一个词概括作者这个时候仰望星天的感受。(亲密、投机)侧重表达了作者对星天的什么之情?(伙伴之情)

板书:亲密投机伙伴之情

4、齐读句子,感受巴金先生对星天的伙伴之情。

5、谁能尝试概括第一小节的主要内容?

过渡:在南京的时候作者把星天当作自己的朋友,那么,三年之后作者在海上看星天的情景和感受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接着学习。

(3)学习第3小节

1、指名读第3小节

2、理解“半明半昧”和“摇摇欲坠”。

3、想想说话:出示句子:“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身处他乡,积极投入到反帝反封建中去的巴金,觉得那些星星就是朋友,就是知己。那么,他们之间又会聊些什么呢?我仿佛听见星星对我说......

4、请用一个词概括作者在海上仰望星天的感受。(惬意、信赖)侧重表达了作者对星天的什么之情?(知心之情)

板书:惬意信赖知心之情

5、小组讨论:课文一开始就把星天比作母亲,这一段的结尾又把星天比作母亲,这两个比喻一样吗?

6、谁能尝试概括第一小节的主要内容?

4、复习小结

1、小结写法:全文三个小节,作者都是写了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观看了什么,感受到什么,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星空的依赖、对光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指导方法: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谁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2)学生概括

师小结:我们今天学习的《繁星》这篇课文按照时间的顺序,紧紧地围绕“繁星”展开描写,描写了巴金先生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作者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感受。美的感受是要靠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

2、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精妙之处,并说说其表达作用。

比喻——“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象看见无数的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拟人——“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它们在小声说话。”

排比——“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3、出示句子:“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它们在小声说话。”

师小结:全文由实到虚,虚实结合,既写出了眼前的景物,又写出了眼前的景物产生的联想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繁星的爱,以及对光明和希望的追求。

板书:虚实结合

5、拓展作业

1、拓展:

同学们望星空能产生诸多的联想和想像,那么看自然界其他事物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现在我们以“看大海(月亮、太阳、蓝天……)”为题,看谁写得快,写得精彩。(要求:学习巴金描写事物的方法。)

2、作业

(1)积累关于描写星星的词语。

(2)小练笔:选择一个晴朗的夜晚,观察一下天上的星星,写出你的所见所闻以及感受。

板书设计:

4、繁星

巴金

从前家乡甜蜜温馨依恋之情比喻虚

三年前南京亲密投机伙伴之情希望排比实

如今海上惬意信赖知心之情拟人结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a1325c7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85.html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