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课内阅读

发布时间:2017-12-08 17:42: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六年级上册课内阅读

  (一)阅读《稻草人》文段,完成练习。

稻草人非常尽责任。要是拿牛跟他比,牛比他懒怠 )多了,有时躺在地上,抬起头看天。要是拿狗跟他比,狗比他顽皮多了,有时到处乱跑,累得主人四处去找寻。他从来不嫌烦,像牛那样躺着看天;也从来不贪玩儿,像狗那样到处乱跑。他安安静静地看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赶走那些飞来吃稻穗 )的小雀。他不吃饭,也不睡觉,就是坐下歇一歇也不肯,总是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1.该片段选自《 》,作者( )主要作品有《    》、《 》、《 》。

2.文中稻草人的眼泪让我们把同情的目光投向( )。

3.这段话采用了对比的写法,把( )和( )、( )对比。

4.归纳总结:

1)、牛的特点:

2)、狗的特点:

3)、稻草人的特点:

5.本段的中心句是( ),作者运用了( )方法突出了稻草人这一特点。

6.给文中带点字加上拼音。

(二)《自相矛盾》(一)文段,完成练习。

楚人有鬻(音yǖ,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自相矛盾》(二)文段,完成练习。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又誉其矛曰:“(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本文作者 ,选自 ,这个故事后来被引申为一个成语 ,意思是

2.在文中的括号处,按课文填空。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鬻: 或: 陷: 誉:

4.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试着解释下面的句子。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三)《卖火柴的小女孩》文段,完成练习。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儿坐在墙角里,两sāi )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 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小女 孩儿坐在那里,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1.根据短文中的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2.文段中“多么美丽的东西”是指

3.“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中的“曾经”是什么意思?

4.文段中的省略号表示

5.理解下面句子。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儿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 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小女孩既然冻死的,为什么还“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 跟着奶奶一起走 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句中的两个“幸福”各是什么意思?)

第一个“幸福”指的是

第二个“幸福”指的是

6.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四)《开国大典》文段,完成练习。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 )着红旗,有的( )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表示动作的词语。
2.用“ ”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3.用“____”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4.理解重点句子,选择正确答案打“√”。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A.“直奔”可以换成“走向”,都说明大家很急。(  )
B.“直奔”比“走向”更能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兴奋的心情。 (  )
2)天安门广场成了人的海洋。
A.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手法,形容人很多。(  )
B.这句话是说天安门广场成了海洋,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  )

5.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汇集( )预定(

6.“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从划线词语中可以体会到人们怎样的感情?

7.这段文字在写法上运用了先          的方法,重点写了      ,应该说他们是全场三十万人的“      ”。

(五)阅读《山海关》片段,完成练习。

站在这雄关之上,人的精神,顿时感到异常振奋,心胸也倍加开阔。我真想顺着那连绵不断的山势,大踏步地向着西北走去。一路上去登临那一座座bǐng píng)藩yāo yàosāi sài),烽台烟墩。从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居庸关、雁门关,一直走到那长城的尽处——嘉峪关口。也想返回身来,纵缰驰马,奔腾于广袤无垠的塞外草原之上,逶迤翻腾的幽燕群山之间,然后,随着那婉蜒南去的老龙头,纵身跳进那碧波万顷的渤海老洋里,去洗一洗那炎夏溽暑的汗水,关山万里的风尘……

1.请划去文段中带划线字的不恰当的读音。

2.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转折 B.声音的延长 C.解释说明

3.站在雄关之上,人的精神感到( ),心胸也( )。

4.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六)阅读《明天更辉煌》片段,完成练习。

在亿万炎黄子孙中,

有一位伟人永志不忘。

他用超人的只会和胆略,为你绘制了回归的航向。

斩(jīnɡjí)    ,破巨浪,

前进的步伐不可挡。

百年之梦终相圆,

拥抱时的泪水中充满希望。

回到母亲怀抱的香港啊,

明天更加美好、更加辉煌。 

1. 本段选自  ,抒发了作者

 

2. 在短文的拼音处填词。 

3.这里的伟人指 ,“永志不忘”中的“志”的意思是    。“胆略”的意思是  

4.短文画线的句子中暗含着两个成语,它们分别是                    。“斩(jīnɡjí),破巨浪”表明

5. 用“△”画出体现香港回归时刻作者无限欣喜的句子;用“ ”画出表现对香港美好而辉煌的未来无比期盼的诗句。

6. 诗中“你”是指 ,作者把它当 来写,就像在与其亲密地对话。

(七)阅读《永远的歌声》片段,完成练习。

我们兴高采烈地抱着草药,拎着小鱼往回走,迎面碰上来找我们的大人、老师和同学。大人们一见我们,便挥舞着镰刀、棍子,吆喝着冲过来,真把我们吓了一跳。回头一看才知道,原来一只老狼跟在我们身后很久了,而傻乎乎的我们竟然毫无所知。

在大人们的责骂和追问声中,我们委屈地向老师献上了草药和小鱼。老师一下搂在我们脏乎乎的身子,哭了,泪水一滴一滴掉在我们脸上······

走出童年真的很久很久了,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姓什么我都忘了,唯有她那歌声像清澈的小溪,一直滋润着我童年的梦。

1.查字典。“采”查部首____,除部首外还有___画。“采”字在字典里有以下几种解释:(1)摘。(2)开采。(3)搜集。(4)选取。(5)精神。“兴高采烈”的“采”选第( )种解释。

2.从“兴高采烈”一词中可以看出“我们”(  )的心情,因为(       )。

3.“一只老狼一直跟在后面,“我们”竟然丝毫没有察觉,说明“我们”________________

4.当“我们”委屈地向老师献上了草药和小鱼的时候,老师为什么一下子搂住“我们”脏乎乎的身子哭了?从这句子中你读懂了什么?

5.“唯有她那歌声像清澈的小溪,一直滋润着我童年的梦。”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句子的?

(八)阅读《秋天的怀念》片段,完成练习。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1.查字典。“常”字用部首查字法查部首____,再查___画。“常”字有以下几种解释:(1)一般;普通;平常。(2)不变的;固定的。(3)时常;常常。(4)指伦常。“无常”中的“常”取第()种解释。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沉寂( 侍弄( 暴怒( 狠命(

3.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我”暴怒无常?用“——”画出来。

4.用“ ”画出描写母亲动作、神态、语言的语句,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文章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母亲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九)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片段,完成练习。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1.查字典。“端”字查部首____,再查_____画。“端”有以下几种解释:(1)(东西的)头。(2)(事情的)开头。(3)原因;起因。(4)方面。“极端”中的“端”取第( )种解释。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谨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标点符号的作用。

1)“‘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这句话里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

2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这句话中 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中“它们”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这个句子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5.这两股风怎么会把“我”生活的小船刮倒?

“精彩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糟糕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7.读了这段文字,你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十)阅读《詹天佑》片段,完成练习。

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的工程最艰巨。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外面两端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1 .“端”字的音序是 ,音节是 ,部首是 ,除了部首 还有 画。解释: ①端正;②东西的一头;③用手很平正地拿着。

文中“两端”的“端”应取解释

2.开凿居庸关隧道用 的方法,开凿八达岭用 的方法,目的是

3.这段话的大意是

4.联系短文,说说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

5.给这段话加一个小标题

(十一)《怒吼吧,黄河》片段,完成练习。

1939311晚上,皎洁的月光柔和地洒在大地上。在一间宽敞的窑洞里,光未然正在为大家朗诵他刚写完的《黄河大合唱》歌词。他坐在靠窗户的土炕上,面前摆了张桌子,上面几盏油灯的火焰照亮了他手里的歌词稿。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如同喷薄而出的朝阳;时而低回婉转,无比哀伤,如同暴风雨中折翅的小鸟;时而行云流水,欢快流淌,如同黎明中穿过雾霭的林间小溪;时而气势雄壮,苍凉悲壮,如同那浊浪排空的怒吼中的黄河……抗敌演剧队队员们的每一颗心,都随着抑扬顿挫的诗句节奏跳动着。当听完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整个窑洞一片寂静。随即,掌声响彻窑洞。

1.“敞”的音序 ,音节是 ,部首是 ,除了部首还有

画。解释:①没有遮蔽,宽绰. ②打开。文中“宽敞”的“敞”应取解释(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寂静( )( 哀伤( )(

3. 这段话描写的时间是 ,主要人物是

4.文中画“——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5.这段话的大意是

(十二)《奇异的琥珀》片段,完成练习。

在那块透明有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向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 nián chóu   )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 (推测 推断 估计 猜测)发生在一万年前 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1.上面文段选自《     》,是 (国家)作家 写的一篇说明文。  

2.给文中拼音写词语,给横线上选择词语。 

3.“推测”的意思是

4.缩句:在那块透明有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向躺着。  

5.用“ ”划出能说明琥珀奇异的句子。

 6.从这段话中可知,那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有两个方面:一是 

  二是  ,在这两点中作者重点 强调第  点,从“ ”一词中可以看出。 

 7.科学家想象它们当时的情形的根据是(        ),这句话前后的关系是(   )关系,从“ ”一词体现出来。

(十三)《一个这样的老师》片段,完成练习。

逐渐地,我们懂得了,书本写的、老师说的,  并不是一贯正确的,事实上没有谁是一贯正确  的。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用事实、用科学的  方法,纠正错误,并且应当有坚持真理的毅力。  同学们把这种学习方法称为“新怀疑主义”。    我们把新怀疑主义带进了所有的课堂,给那  些不习惯质疑的老师带来了烦恼。每堂课我们  都十分注意听讲,有时老师讲着讲着,下面就会  有同学清清嗓子,说:“凯蒂旺普斯。”接着他站起  来,正视着老师的眼睛,说出怀疑的理由。这样做是很有趣的。  当然,多数的时候,我们怀疑错了,但老师在纠正我们的错误时,我们加深了对事物的理解;有时我们的怀疑是正确的,它促使老师也去纠正错误。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到这里面的价值。有一次,我把怀特森老师的故事讲给一位邻居听,他惊讶极了:“那位老师不该这样捉弄你们。”我正视着他的眼睛,告诉他:“你错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逐渐——(    )  纠正——(    )

2.什么是“新怀疑主义”?在选文中用“——”画出来。

3.“凯蒂旺普斯”在文中加了引号,它代表什么特殊的含义?     

        

4.新怀疑主义被“我们”带进课堂时,对师生有什么好处?

          

5.选文中两次提到“正视”别人的眼睛,这样写是为什么?

(十四)阅读《将相和》片段,完成练习。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1.“瑟”用部首查字法查(),还有()笔,用音序查字法,查(),音节是()。解释有(1弦乐器,似琴。(2)矜持端庄的样子。(3)〔瑟瑟〕a.形容轻微的声音;b.形容颤抖。(4)洁净鲜明的样子。文中“鼓瑟”的“瑟”取( )种解释。

2.在括号里填上标点符号。

3.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赵王和秦王究竟谁战胜了谁?说出你的理由。

理由

4.给故事概括小标题

5.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蔺相如 品质。

6.文中最后说“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为什么这样说?

(十八)阅读《老人与海》片段,完成练习。

他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他想:“自己把鱼弄死不仅仅是为了养活自己,是为了光荣,因为你是个打鱼的。说到底,这个总要杀死那个。鱼一方面养活我,一方面要弄死我。”这时,又有两条鲨鱼向他和死鱼袭来。他拿起绑着刀子的船桨向鲨鱼的头刺去。鲨鱼死的时候还吞着它咬下的鱼肉。另一条鲨鱼在船底蹂躏(róulìn)着死鱼,老人设法使鲨鱼露出来,把刀子朝鲨鱼身上扎去。一次,两次,最后终于扎死了鲨鱼。现在那条死鱼已经成了所有鲨鱼追踪的对象。鲨鱼每一次袭击,都从死鱼身上扯去很多肉。他想:“这一回它们可把我打惨了,可是我只要有桨,有短棍,有舵把,就一定要揍死它们。”鲨鱼一次又一次冲来,老人用棍子揍。晚上,鲨鱼又成群窜来,老人只见它们身上的磷(lín)光,他不顾一切地用棍棒劈去。棍棒丢了,就拽下舵把,两手抱住,一次又一次劈下去,但是鲨包还是从棍棒、舵把下撕咬下一块块死鱼肉。

1.“袭”字用部首查字法查( ),还有( )笔,用音序查字法,查( ),音节是( )。解释有(1趁敌人不备时攻击。(2)触及。(3)照样做,照样继续下去。(4)量词。(5)衣上加衣,引申为重迭。(6),和。文中的“袭来”的“袭”应取解释()。

2.多音字组词。

zhā  )zhá(  )  露(   )lòu(   )

3.老渔夫是怎样和鲨鱼进行搏斗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4.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5.想想老渔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6.老渔夫捕回来的鱼最后变成了死鱼的骨骼,你认为老渔夫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理由: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98fb1e9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0e.html

《六年级上册课内阅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