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上石桥高中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

发布时间:2020-01-11 13:40: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河南省上石桥高中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南唐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踏枝

冯延巳

几度凤楼同饮宴。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

蜡烛泪流羌笛怨。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写情侣的相逢和追忆,忽今忽昔,将眼前和往昔的时间之线交错在一起。

B. 上片抒写的情感依次是再次相逢的欣喜——追忆往昔的欢乐——又将离别的痛苦。

C. 过片蜡烛泪流羌笛怨画面感极强,既承上片末句喜中含悲又启下片离别之痛。

D. 全词境华辞洁,语淡味浓,情至心苦,哀怨内敛,体现了冯延巳词作的基本特色。

2)请赏析下片的表现手法。

【答案】 1B

2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通过蜡烛泪流”“羌笛怨”“肠千断,抒写主人公离别的伤痛;通过细节描写,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形象表达出主人公慌乱、矛盾的心理;借用典故,阳关三叠巧引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暗抒离别之苦。

【解析】【分析】(1B项,上片抒写的情感依次是再次相逢的欣喜——追忆往昔的欢乐——又将离别的痛苦错误,此词上片的意思为:从前几度在凤楼上,共同欢歌饮宴。今夕相逢,却胜过初识乍见。低声私语以前的欢娱,她频频转面,双眉紧锁凝聚着的离恨,好似春天朦胧的远山。其中,几度凤楼同饮宴,是追忆往昔的欢乐;此夕相逢突然拉回到今晚;却胜当时见,又立即将今天比回到过去;低语前欢,又拉回现在的情景。故选B

2)通读下片,蜡烛泪流羌笛怨。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把它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眼见蜡烛流泪,耳听羌笛发出哀怨。她偷偷地整理罗衣,欲唱却又心灰意懒。此时只图一醉了事,不辞痛饮杯杯酒满,听唱那送别的《阳关曲》调,令人千秋肠断!然后逐句分析其表现手法,如蜡烛泪流”“羌笛怨使用了拟人的修辞,表达了主人公离别的伤痛之情;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主人公心慌意乱,不忍离别的微妙矛盾的心境;阳关化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运用典故再次表达离别的伤痛;肠千断使用夸张的修辞,使主人公的离别之痛达到顶点。

故答案为:⑴B

⑵①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通过蜡烛泪流”“羌笛怨”“肠千断,抒写主人公离别的伤痛;通过细节描写,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形象表达出主人公慌乱、矛盾的心理;借用典故,阳关三叠巧引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暗抒离别之苦。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注) 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1)诗歌的前后两联分别紧扣________________词来写的。

2)全诗主要运用何种手法来塑造陆鸿渐的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1)寻;不遇

2)间接描写或侧面烘托。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前四句用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等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用诗人欲去来衬托,生动地写出寻人不遇的失落心情,侧面写出陆鸿渐的性格、情趣。最后两句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全诗,包含题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仔细分析题目,找出关键词语,然后与诗歌内容对应。本诗标题为寻陆鸿渐不遇,题目中两个关键词语是不遇,前两联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写的是郊外之景,不仅写及陆鸿渐新家的位置, 诗人穿行于城外野径,寻幽访友的足迹亦清晰,可见侧重;后两联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诗人敲门,屋里寂静无声,连狗叫都没有。诗人打算离去,向邻居打听,才知道陆鸿渐早已进山,每天太阳落山才回来。因此后两联的内容照应标题中不遇二字。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诗句,先明确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类型,本诗属于侧面描写。作者从两方面来刻画人物,首联、颔联描写人物居住之地的景物,尾联写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移家虽带郭, 野径入桑麻颇有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韵。近种篱边菊, 秋来未著花点明作者造访的时间是清爽的秋天同时也暗示了陆鸿渐的身份。报道山中去, 归来每月斜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的后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鸿渐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的神态,从侧面烘托出其不以尘世为念的高人逸士的风度。一方面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描写,间接表现其 高洁不俗。另一方面通过西邻对其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其潇洒疏放。由此可见,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侧面描写或虚写。

故答案为:寻;不遇

间接描写或侧面烘托。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前四句用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等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用诗人欲去来衬托,生动地写出寻人不遇的失落心情,侧面写出陆鸿渐的性格、情趣。最后两句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点评】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贺新郎

(南宋)刘过

    弹铗西来路。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雁信落、家山何处。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留不住,少年去。

    男儿事业无凭据。记当年、悲歌击楫 酒酣箕踞。腰下光茫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谁更识、此时情绪。唤起杜陵风月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歌此恨,慰羁旅。

(注)《战国策》记载,冯援怀才不遇,牢骚满腹,曾靠在柱子上弹铗唱道:“长铗归来兮,食无鱼。”②《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统兵北伐,渡江时击船楫立誓:“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1菱花是生活用品________杜陵指诗人________

2)结合具体词句赏析本词的抒情技巧。

【答案】 1)镜子;杜甫

2借景抒情,借雁信落、家山何处、萧瑟秋景等表达自己的羁旅愁绪。运用典故抒发情感。借冯援弹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借祖逖中流击楫抒发昔日豪情壮志,用典妥贴自然,切合当时的情怀。直抒胸臆,结句歌此恨,慰羁旅,直接倾吐出诗人西来路上壮志难酬之恨和羁旅漂泊之苦。

【解析】【分析】(1)本本题中,题干中明确说是生活用品,据诗句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的意思为行进在边塞路上,瑟瑟西风还吹拂着我的鬓发,更显得凄惨悲切。对镜自照,这一切令人可笑!菱花为镜子;唤起杜陵风月手的意思为现在我真想唤起像诗圣杜甫那样的知己知是杜甫。(2)诗句秋在平芜远树。雁信落、家山何处的意思为原来秋天就在杂草丛生的平坦宽阔地,就在远处的水中沙洲里边。无限秋意勾起我思乡之情,但是好久没有家中的音信了,我想托付大雁代我传书,可是国破家亡,如今的家乡在哪里呢?,诗人借助秋天的景物描写表达慰羁旅之情;诗句弹铗西来路的意思为西行路上,我像战国时齐人冯谖一样弹铗而歌,心怀壮志难酬之情失意而行记当年、悲歌击楫,酒酣箕踞的意思为回想当年,我像祖逖一样击筑而歌,豪情满怀。酒酣之后,便把双腿伸出来坐下,一副狂傲不羁模样,诗人借这两个典故抒情;结句歌此恨,慰羁旅的意思为抒发自己心中的怨恨、乡甩的痛菩和帅恚难酬的悲愤,以慰藉我这浪迹天涯人的愁苦来直抒胸臆。

故答案为:镜子  杜甫

  ⑵①借景抒情,借雁信落、家山何处、萧瑟秋景等表达自己的羁旅愁绪。运用典故抒发情感。借冯援弹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借祖逖中流击楫抒发昔日豪情壮志,用典妥贴自然,切合当时的情怀。直抒胸臆,结句歌此恨,慰羁旅,直接倾吐出诗人西来路上壮志难酬之恨和羁旅漂泊之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在识记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列识记。另外应特别注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和并称,弄清楚其内容。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曲),完成下面小题。

[南吕]金字经胡琴

张可久

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泉。一线清风动二弦。联,小山秋水篇。昭君怨,塞云黄暮天。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两首作品结尾抒情方式不同。昭君怨,塞云黄暮天________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________

2)赏析两首作品音乐描写的角度与手法的异同。

【答案】 1)以景结情;议论抒情

2)同:运用比喻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第一首,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第二首,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异: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窗前竹”“泉流”“塞云”“暮天,将优美的琴声化为形象的视觉画面。第二首,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以表现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第一首,不以单一曲子,而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胡琴二弦上的乐声相联,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使人感受到演奏者技艺的娴熟与柔和。

【解析】【分析】(1昭君怨,塞云黄暮天写了昭君出塞的一幕的景象——塞云黄尘,天色昏暮,所以用了以景结情的抒情方式。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意为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表达的看法,所以是议论抒情。

2)相同点,从手法上看,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手法,第一首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泉。一线清风动二弦,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第二首,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两者都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形象生动。不同点,从手法上,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从描写角度,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如”“窗前竹”“泉流”“塞云”“暮天。第二首,从描写角度看,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以风寒表现。分析了手法,还应分析其表达效果和表达的情感。第一首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使人感受到演奏者技艺的娴熟与柔和。

故答案为:以景结情;议论抒情

同:运用比喻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第一首,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第二首,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异: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窗前竹”“泉流”“塞云”“暮天,将优美的琴声化为形象的视觉画面。第二首,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以表现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第一首,不以单一曲子,而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胡琴二弦上的乐声相联,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

【点评】 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再结合诗句确定答案进行作答。  译文: 张可久: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 胡琴的双弦交替拨动仿佛有一丝清风从弦下送出。 演奏一曲又一曲,贯联得那样圆熟。 乐声先是清空高妙,一变而为凄切的怨诉。 令人想起昭君出塞的一幕:塞云黄尘,天色昏暮……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再结合诗句确定答案进行作答。 刘长卿: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非常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如今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秣陵

(清)屈大均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秣陵怀古

(清)纳兰性德

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注释】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称为秣陵。牛首、龙岗均为南京山名。纳兰性德,曾任清圣祖侍卫,《秣陵怀古》为他护驾清圣祖祭明陵后所作。

1)《秣陵》的颈联,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两个典故,形象地表现了当日金陵人事之凋零。

2)有人说,纳兰性德既是站在本朝立场贬抑明王朝,又是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价明朝的兴替变化,其所持观点远在许多秣陵怀古诗之上。请联系这两首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乌衣巷;玉树后庭花(或玉树)

2屈诗通过对南京的景物描写,将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比,感伤于六朝古都的繁华已成过去,表达厂诗人的亡国之悲和无奈。纳诗所持观点与屈诗有所不同,他认为明朝后期在北京的所作所为(中原事业)和建都南京的六朝以及后来的南明流亡政权(江左)一样,都是上下贪图享乐,其灭亡也是咎由自取,无须怨天尤人。其立论可谓是发人之所未发。

【解析】【分析】(1)结合《秣陵》的颈联内容分析。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结合乌衣”“玉树分析,诗歌用到了乌衣巷”“《玉树后庭花》等典故,抒写了人事凋零之感。

2)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

故答案为:乌衣巷   玉树后庭花(或玉树)

⑵ ①屈诗通过对南京的景物描写,将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比,感伤于六朝古都的繁华已成过去,表达厂诗人的亡国之悲和无奈。纳诗所持观点与屈诗有所不同,他认为明朝后期在北京的所作所为(中原事业)和建都南京的六朝以及后来的南明流亡政权(江左)一样,都是上下贪图享乐,其灭亡也是咎由自取,无须怨天尤人。其立论可谓是发人之所未发。

【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考查典故,结合《秣陵》的颈联内容分析。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结合乌衣”“玉树分析,诗歌用到了乌衣巷”“《玉树后庭花》等典故,抒写了人事凋零之感。 

2)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鉴赏能力,解答时可逐句分析句意,抓住关键词体会诗人的情感。首联极写南京地势形胜,是得天独厚的帝王兴业之都,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一幅凋残破败气象,物去人非,将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比,感伤于六朝古都的繁华已成过去,没有了往日的繁华,一扬一抑,形成强烈反差,诗歌用到了乌衣巷”“《玉树后庭花》等典故,表达了了对明朝灭亡的感慨以及明亡原因的思考,抒写了人事凋零之感以及亡国之悲。②“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中原的事业与江左政权一样腐朽,芳草何必为六朝的旧事而感伤呢?揭示了作者的观点:曾经统治全国的明朝政权,即所谓的中原事业,与历史上偏安于长江下游以东的六朝、也包括南明小朝廷这些所谓的江左政权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是那样腐朽黑暗,荒淫逸乐,民不聊生,都是一再地重蹈历史的覆辙,感叹人们何必总以芳草来感伤六朝的消亡,后来的朝代更替不也都是如此,观点新颖。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虞美人·寄公度

(宋)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注释】舒亶:北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因触犯当政者而被撤职。一枝梅: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    这首词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借________字,将视觉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离别的悲凉之意,通过________字,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2)宋代《艇斋诗话》曾评价舒词甚有思致,请结合本词分析作者如何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 1)寒;独

2借景抒情,雪满长安既点明时间地点,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点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从对方着笔(或虚写),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想象老朋友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表达我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运用典故抒发情感,用赠梅典故,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和渴望相见的迫切心情。

【解析】【分析】(1背飞双燕贴云寒,视角由平远而移向高远;正当独立苍茫、黯然凝望之际,却又见一对燕子,相背向云边飞去。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字,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是补叙之笔,交代前面所写内容,都是小楼东畔倚栏所见之景物。把宏阔高远的视线收聚到一点,对准楼中倚栏怅望之人。字,既写倚栏眺景者为独自一人,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考生据此能准确作答。(2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写光阴荏苒,转眼又是岁暮,雪满京城,寂寥寡欢,唯有借酒遣日而已。雪满长安既点时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清冷的气氛,雪夜把盏,却没有对酌之人,借景抒情地写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这两句从对方着笔,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我之思友,亦如友人海内存知己之思我,用对写法和典故,写出思友之切和友情的温暖深厚。

故答案为:寒;独;

⑵ ①借景抒情,雪满长安既点明时间地点,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点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从对方着笔(或虚写),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想象老朋友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表达我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运用典故抒发情感,用赠梅典故,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和渴望相见的迫切心情。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这是炼字题,通过关键字把握妙处。既然是炼字,一般是词类活用,或者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者有丰富意蕴。做题时,要善于依据题干的提示来反推出相关的字,把握其效果和作用。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在平时了解艺术技巧的相关知识,解题时抓住题干关键词,然后结合诗句意思,把握诗句意象、特点、手法、情感等,进而准确答出表达技巧的种类。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少室雪晴送王宁

李硕

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

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

过景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

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

【注释】少室:山名,在河南登封县北,东距太室山约10公里,有三十六峰,山北麓五乳峰下有少林寺。见:同过景:落日余辉。行人:指王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以拟人手法,写少室山晴雪不同的座座山峰,似与王宁分别。

B. 三、四句字,写岀晴峰的广袤;两个字,突出雪峰的高峻。

C. 五、六句写落日斜照山峰,说不清其奇妙;白云婀娜多姿,难以形容。

D. 尾句写送别远望,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异曲同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A

2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诗的前六句对少室山的雪景做了大量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少室山绮丽雪景的喜爱之情。与友人游玩时的畅快之情。行人与我玩幽境一句透露出作者与友人游玩时的畅快。与友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诗的最后直言惜别,更以举头遥望的动作体现不舍之意。

【解析】【分析】(1A项,开头两句少室山峰三十六,其中几峰更特别没有运用拟人手法故,本题选A项。

2)开头两句,诗人写雪后少室众峰,能从大处着笔,写出众峰同中之异,别具特色。第三,四句是对第二句的展开,以半山青松写晴峰,以素色峨峨应雪峰,一个字,写出晴峰的广袤,两个字,突出雪峰的高峻,在色彩上青白相间,非常素美。第五、六句写晴。雪后初晴,天空湛蓝,落日斜照,几缕欲尽未尽的白云缠于山腰,浮予松上,青、红、蓝、白四色辉映,白云、斜晖,青松、雪峰动静相衬。同时,半山青松,松上自云,云上雪峰,雪映落霞,层次鲜明,具有很强的立体感。第七、八句写送别双方为妙不可言,难以形容的美景所吸引,故而留连景致,忘了启程,致使北风吹来,才感到寒冷,才注意到时间不早。这两句从侧面供托出少室雪晴之美,透露出主客惜别之情。最后两句写他们在夕阳西下,不得不别时,仍然依依不舍,驻马浮桥之上,眺望南山之景。表现了诗人与王宁之间的深厚友谊。学生进行总结即可。

故答案为:⑴A

⑵①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诗的前六句对少室山的雪景做了大量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少室山绮丽雪景的喜爱之情。与友人游玩时的畅快之情。行人与我玩幽境一句透露出作者与友人游玩时的畅快。与友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诗的最后直言惜别,更以举头遥望的动作体现不舍之意。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8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诗人春日一次具体的观书经历,形象地说明开卷有益之理,抒发了对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B. “直下”“三千两词,写出了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如饥似渴的读书情状。

C. 颈联对仗工整,说理形象,活水源流随处满一句化用了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

D. 尾联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衬托,突出诗人的书斋生活之美好,表达了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

2)诗人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简要概括。

【答案】 1A

2读书可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得到慰藉陪伴;读书可使人沉醉书中,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读书可使人增长新知,充实满足;读书可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

【解析】【分析】(1A项,一次具体的分析错误,且不一定是春日,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盛赞读书的作用,并非观书经历。故选A

2)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

故答案为:⑴A

⑵ ①读书可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得到慰藉陪伴;读书可使人沉醉书中,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读书可使人增长新知,充实满足;读书可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

【点评】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首先要快速阅读文本,依据题干要求找出相关信息,进行圈点勾画,然后进行归类整合,条分缕析作答即可。

【附诗歌赏析】

    该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他生性刚直,博学多闻。他的勤学苦练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名传后世。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注)

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释】元和五年,元稹承召回京,因与宦官刘士元在驿站为争厅房大打出手,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刘禹锡为了褒奖元稹不屈服于阉竖淫威的坚强意志,特意赠给他一只文石枕,元稹亦回赠其壁州竹鞭。

1    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2)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答案】 1运用拟人手法,把竹鞭人格化,赞美了竹鞭具有正直和经历寒冬却不屈服的品性。借物喻人,用竹鞭喻人、喻己,借竹鞭的意志品格,来赞美元稹的正直不阿、坚贞不屈的品性,也表明自己的人格节操。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制鞭之竹恶劣生长环境的描写,引起下文希望结束贬谪生活,共同回到京城长安的心愿;使诗歌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2)想象,诗人提出疑问,不知何时才能同友人元稹策马归去;重逢后,望着枝叶繁茂的关树,轻敲金镫,吟唱诗作。表达了诗人希望同友人尽早结束贬谪生活的愿望。照应标题;收束全诗,以明心志。

【解析】【分析】(1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鞭上节,节节怀着端直性,遍体露青犹有岁寒后凋心。运用拟人手法,赞美了竹鞭具有正直和经历寒冬却不屈服的品性。以竹喻人,这幅翠竹傲寒图恰是元稹傲对阉竖,宁折不弯的形象写照。翠竹不惧巴山的深深冰雪,元稹不畏权宦的赫赫淫威,都是宝贵的。诗人对壁州鞭浑身是节,遍体露青赞不绝口,称赞它节节都标志着正直不阿的品格,处处都显示了岁寒不凋的意志。诗人巧妙地运用竹节节操同字同声,把鞭与人自然和谐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赞扬了元稹的贞操亮节和不畏强暴的品格。承上启下。上联写目睹竹鞭而展开联想,写出了制鞭之竹在巴山冰雪中傲然挺立的景象。末尾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诗人表示愿和元稹一同归去,望着扶疏的关树,轻敲金镫,朗吟新什。这表达了他们希望结束贬谪生活的共同心愿。

2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我们何时才能策马同归去,在扶疏的关树下敲镫高吟?运用想象手法,是针对元稹诗中所说张骞却上知何日,随会归朝在此年而写的。刘禹锡对元稹归朝在此年的提法表示怀疑,提出了何时策马同归去的疑问。诗人表示愿和元稹一同归去,望着扶疏的关树,轻敲金镫,朗吟新什。这表达了他们希望结束贬谪生活的共同心愿。照应标题《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收束全诗。

故答案为:⑴①运用拟人手法,把竹鞭人格化,赞美了竹鞭具有正直和经历寒冬却不屈服的品性。借物喻人,用竹鞭喻人、喻己,借竹鞭的意志品格,来赞美元稹的正直不阿、坚贞不屈的品性,也表明自己的人格节操。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制鞭之竹恶劣生长环境的描写,引起下文希望结束贬谪生活,共同回到京城长安的心愿;使诗歌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想象,诗人提出疑问,不知何时才能同友人元稹策马归去;重逢后,望着枝叶繁茂的关树,轻敲金镫,吟唱诗作。表达了诗人希望同友人尽早结束贬谪生活的愿望。照应标题;收束全诗,以明心志。

【点评】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我们可以从修辞、炼字、语言风格、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诗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也可以分析诗句中哪些字用得比较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还可以整体分析诗句的语言特色。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炼句的能力。赏析诗句的一般的答题思路是,指出所给诗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加以解说,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徐衡仲惠琴不受

辛弃疾

千丈阴崖百丈溪。孤桐枝上凤偏宜。玉音落落虽难合,横理庚庚定自奇。

人散后,月明时。试弹幽愤泪空垂。不如却付骚人手,留和南风解愠诗

【注】此词作于淳熙十一年,辛弃疾退居带湖赋闲的第三个年头。庚庚:纹理横布的样子。舜作《五弦琴歌》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1)本词上片是从哪些方面写琴之的?词人写琴的用意是什么?

2)本词下片是如何由个人的小境界上升到心怀天下的大境界的?试简析。

【答案】 1)琴之的具体体现:制琴的材料生长环境孤危;琴音不合流俗;琴身纹理横布而奇特。

用意:以琴喻己,通过写琴的不凡突出自身与众不同的才华和孤标高卓的人格。

2下片前三句,写人散后,词人独自在明月下弹琴,勾起了自己不为世所用的悲愤之情,这里词人只是为个人的际遇鸣不平,是一种个人的小境界。②“不如却付骚人手,词意一转,由己而人,用舜作《五弦琴歌》的典故,表达了借助词人之手,弦歌于广众,以解民之愠,阜民之财的愿望。这样,就跳出了计较一己之得失的小境界,上升到了心系万民的大境界。

【解析】【分析】(1)上片千丈句,写凤凰栖息的梧桐孤危的生长环境,意在突出琴的不凡。玉音”“横理两句,描写琴声高卓不合流俗,琴身断纹横理高古名贵。这四句借的名贵不凡突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才华以及自己的功名抱负,表达自己不平凡、不甘受人冷落的心境;借物喻人,以琴名贵不凡突出自身与众不同的才华;以幽愤的琴声表达自己不为朝廷重用的不甘与愤懑。

2人散后,月明诗,试弹《幽愤》泪空垂,意思是月下试弹的琴声让退居赋闲的自己泪流不止,再结合注释中辛弃疾退居带湖赋闲的第三个年头这一背景信息,可以知道词人以幽愤的琴声突出自己内心不被人重用的愤懑情怀。为个人的小境界。最后两句,不如却付骚人手,留和《南风》解愠诗,意思是不如将琴留给你自己,好与《南风》诗唱和,还琴友人,表达自己虽不为朝廷所用,但依然心牵百姓。此为大境界。这样作者由个人的小境界上升到心怀天下的大境界。

故答案为:琴之的具体体现:制琴的材料生长环境孤危;琴音不合流俗;琴身纹理横布而奇特。 用意:以琴喻己,通过写琴的不凡突出自身与众不同的才华和孤标高卓的人格。

⑵①下片前三句,写人散后,词人独自在明月下弹琴,勾起了自己不为世所用的悲愤之情,这里词人只是为个人的际遇鸣不平,是一种个人的小境界。②“不如却付骚人手,词意一转,由己而人,用舜作《五弦琴歌》的典故,表达了借助词人之手,弦歌于广众,以解民之愠,阜民之财的愿望。这样,就跳出了计较一己之得失的小境界,上升到了心系万民的大境界。

【点评】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主旨的能力。解答诗歌内容,要结合诗文理解诗意,梳理情感。解答本题,注意把握琴的奇特之处,抓住材质、音色、纹理,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和孤标高卓。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思想情感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1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九日水阁

(宋)韩琦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释】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树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日

B. 颔联两句对仗整,以老圃黄花秋容晚节。这两句从正面写九日赏菊。

C. 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D. 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 1A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解析】【分析】(1A项,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错误,七绝应为七律。故选A

2)第一句写池馆园林荒凉的感觉,与第三句秋容淡相呼应。第二句点出九日宴会之事,虽然池馆倾圮。台榭荒芜,却有嘉客来助成重阳雅集,环境虽然荒僻,人的兴致却很高,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三、四两句正面写九日赏菊,这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而寄意: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两句含比兴之意,字面上是写菊花犹有晚香,言外之意则是表达自己有岁虽晚而节弥坚的品格。五、六两句写眼前宴会之事,重九宴会饮酒是诗歌中的传统内容,蟹螫也是展现文士风流雅致情趣的传统意象,但此诗不仅仅是简单借用这两个传统的重九意象,还更多地写到了酒和蟹螯本身,这种写日常生活中文士生活趣味的作法带有自居易的特点。诗的最后写自己年老虽不能豪饮。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

故答案为:⑴A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综合鉴赏的能力,注意借助诗歌的注释理解。阅读注释,根据注释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阅读选项进行辨析。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注意正确翻译诗歌的内容。先翻译诗歌来了解诗歌的基本 内容,根据题干概括分析诗歌的相关诗句,抓住重点词组织答案。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释】快哉亭,位于彭城(今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由苏轼命名。病来,病愈之后。黄华,菊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以轻雨将住、蝉声起鸣起兴,以蝉的得意烘托自己病愈后的愉悦心境;次句由,心境也由愉悦转为感伤。

B.诗歌颔联写自己病愈之后频频饮酒不知满足,以此自娱;梦醒后倚楼遐思,心中充满温情,与题目中的快哉一词相合。

C.诗歌颈联从上联的忆想回到现实,倚楼所见,夕阳之下,鸦投古刹,芳草萋萋,营造出凄迷的意境,情景交融。

D.本诗突破常见的起承转合模式,将写景和抒情的内容参差穿插,跌宕回旋,用笔十分灵动;末句以景结情,含无尽之意于言外。

【答案】 1C

2 )本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怀乡思归之愁:清蝉生逢其时其地,自然得意,而自己客居他乡,征尘断处见归程”“故园又负黄华约流露思乡心切之愁。

迟暮之憾:鸦投古刹,落日余晖,透露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憾。

失意之恨:蝉的得意反衬诗人的失意,秋风发上生含年华空迸,一事无成的失意之恨。

【解析】【分析】(1A项,以蝉的得意烘托自己病愈后的愉悦心境错误,应为反衬自己的落寞,有人不如蝉的况味。B项,自娱应为自我排遣,借酒浇愁,梦醒后应是心中充满愁思,同时快哉一词相合错。D项,末句以景结情,含无尽之意于言外错误,末句应为直接抒情,不是以景结情。故选C

2)首联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以蝉之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颔联写诗人梦后倚楼。梦中可以千里回乡,则梦醒后愈是归思难忍。颈联是这首诗的精华,富有情韵,从忆想回到现实,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尾联即景抒情,写作者自己辜负了故乡亲友赏菊之约虽然令人伤怀,让秋风吹白了霜鬓,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惆怅。

故答案为:⑴C

⑵①怀乡思归之愁:清蝉生逢其时其地,自然得意,而自己客居他乡,征尘断处见归程”“故园又负黄华约流露思乡心切之愁。迟暮之憾:鸦投古刹,落日余晖,透露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憾。失意之恨:蝉的得意反衬诗人的失意,秋风发上生含年华空迸,一事无成的失意之恨。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建康层楼

(元)王冕

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

草色不羞吴地短,雁声空落楚天遥。

江山如画思豪杰,风月无私慰寂寥。

六代繁华在何处?败红残绿野萧萧。

1    诗歌第一联以“________”字写出了层楼之高,以“________”字写出抒情主人公愁绪之多。

2)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艺术特色。

【答案】 1)危;饶

2运用设问手法,以景作答,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借代,以败红”“残绿写出花叶残败的萧条之景。今昔对比,把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作对比。以景结情,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

【解析】【分析】(1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这句话的意思是:建康层楼很高,高出云霄;携着酒盏登临建康层楼,让旅居在外的人生发出很多的愁绪。这里面,的意思是高,危楼高百尺也是这个意思;,有多的含义,现代也说丰饶,富饶。故第一个空填,第二个空填

2)《建康层楼》是一首怀古诗,怀古诗表现的情感大多是借古伤今,慨叹过去的繁华不再,抒发今日之忧,本诗也有怀古伤今之意,手法上才用了设问手法,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又运用对比手法,把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作对比;最后,以景结情,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效果上,更好地表达诗人怀古之意。

故答案为: 

⑵①运用设问手法,以景作答,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借代,以败红”“残绿写出花叶残败的萧条之景。今昔对比,把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作对比。以景结情,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

【点评】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钓屿

(明)郭汝霖

天畔一舟横,长风万里行

黄擎浮浪远,钓屿芜波明。

唇气山将结,涛声笛共清。

倚墙时浩啸,奇览慰生平。

【注释】嘉靖四十年(1561年)闰五月,册封正使郭汝霖一行乘坐封舟向琉球王国进发,航行到钓鱼岛海域即兴而作此诗。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乘舟在大海上航行的情景。既描绘了封舟在大海上扬帆远航的生动场景,一也写出了磅礴的气势。

B. 领联写初见钓鱼岛。诗歌借着对封舟的动态描写,将钓鱼岛这一主要表现对象自然而然地推到读者眼前。

C. 颈联用想象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钓鱼岛的风景,给人一种迷蒙飘逸的美感与和谐安详的听觉感受。

D. 尾联写诗人倚靠着船上的桅杆不时地浩歌长啸,奇美的祖国山川,让他感到足以告慰平生,直抒胸臆。

2)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形象。

【答案】 1C

2)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他乘坐封舟破万里浪,努力完成朝廷交给他的政治使命;他面对祖国壮美山河,兴奋喜悦,倚靠桅杆浩歌长啸,体现出爱国者豪迈的诗情。

【解析】【分析】(1C项,想象错,涛声为实写,应为虚实结合。故选C

2天畔一舟横,长风万里行写诗人乘舟在大海上航行的情景。写出了郭汝霖这位天朝使节自己的豪迈胸襟。他乘坐封舟破万里浪,努力完成朝廷交给他的政治使命。黄擎浮浪远,钓屿芜波明写初见钓鱼岛。册封使有护封军人随行,擂鼓以壮声威。唇气山将结,涛声笛共清对钓鱼岛及其周围海域的详细描绘和赞美。诗人惊奇与兴奋喜悦的心情也就包括其中了。倚墙时浩啸,奇览慰生平作者直抒胸臆,诗人那抑制不住的激动与豪情跃然纸上,将作者热爱祖国山川、热爱大自然的胸襟表露无遗。分析可知,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

故答案为:⑴C

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他乘坐封舟破万里浪,努力完成朝廷交给他的政治使命;他面对祖国壮美山河,兴奋喜悦,倚靠桅杆浩歌长啸,体现出爱国者豪迈的诗情。

【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省试湘灵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释】湘灵鼓瑟:传说舜帝死在苍梧,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他们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云和:古山名,出产乐器。冯夷:传说中的河神。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两句概括题旨,点出湘灵善于鼓瑟,弹奏出的乐曲优美动听。

B. “冯夷空自舞写动人的瑟声吸引了河神冯夷,他激动地在湘灵面前伴乐狂舞,来表现湘灵的哀怨。

C.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写湘灵弹奏的乐曲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飘过浩渺的洞庭湖。

D. 诗歌描摹的湘灵鼓瑟弹奏的苦调清音表现了湘灵对爱情的忠贞,以及对死在苍梧的舜帝的哀怨和思慕。

2)结尾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历来被赞为神来之笔,请结合全诗赏析。

【答案】 1B

2以景结情:描写了曲终人散之后,只有一川江水,几处青山。表现了湘灵的哀怨融入山水之中,成为永恒的传说。省净明丽的画面令人回味无穷。首尾照应:全诗以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首尾圆合的有机整体,使诗歌结构更加完整。虚实结合:乐曲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诗境从虚幻世界突然回到现实世界,出人意料。

【解析】【分析】(1B项,来表现湘灵的哀怨错误。冯夷空自舞,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闻之起舞。一个字说明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倒是人间那些被贬谪过湘水的楚客,领略了湘灵深藏在乐声里的哀怨心曲,禁不住悲从衷来,不忍卒闻。故选B

2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以景结情,余音袅袅。诗的前面大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的画面着力抒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一笔跳开,描写曲终人散之后,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这极其省净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或许湘灵的哀怨之情已融入了湘江绵绵不断的流水,或许湘灵美丽的倩影已化成了江上偶露峥嵘的数峰青山,或许湘灵和大自然熔为一体,年年岁岁给后人讲述她那凄艳动人的故事,或许湘灵的瑟声伴着湘江流水歌吟,永远给人们留下神奇美妙的遐想。虚实结合,突然转折,出人意料。在尽情地描写乐曲的表现力之后,使乐曲在高潮中嘎然而止,这是一重意外;诗境从虚幻世界猛然拉回到现实世界,这是又一重意外。是呼应开头,首尾圆合。全诗从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故答案为:⑴B

⑵①以景结情:描写了曲终人散之后,只有一川江水,几处青山。表现了湘灵的哀怨融入山水之中,成为永恒的传说。省净明丽的画面令人回味无穷。首尾照应:全诗以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首尾圆合的有机整体,使诗歌结构更加完整。虚实结合:乐曲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诗境从虚幻世界突然回到现实世界,出人意料。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怀寄中朝往还

平生自许少尘埃,为吏尘中势自回。

朱绂久惭官借与 白头还叹老将来。

须知世路难轻进,岂是君门不大开。

霄汉几多同学伴,可怜头角尽卿材。

【注释】中朝:朝廷。往还:往来,此处指朋友。朱绂:古代系印章或玉佩的红色丝带。借与:即借绯。唐代五品以上官员穿绯衣,官阶不到五品而特许穿绯衣的称为借绯。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标题说明诗人想借写诗给在朝廷为官的朋友之机,表露自己的心声。

B. 首联写诗人本自不愿为世俗沾染,却发现做官后自己仍然难免沦于世俗。

C. 颔联写面对自己的官服感到惭愧,自责鬓角已白,却无所作为,白拿俸禄。

D. 颈联写诗人明白仕途是艰难的,虽然朝廷大门对天下人才都是大大敞开的。

2)诗歌后两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对自己官场不得志的抑郁和不满。颈联说朝廷对天下打开了大门而自己仕途难进,其实是反嘲自己不获重用,表达了不得志的抑郁。尾联写自己的同窗好友都在朝廷做了大官。看似称赞居高位者必有其材,实则表露自己对未受重用的不满。

【解析】【分析】(1C项,颔联写面对自己的官服感到惭愧,自责鬓角已白,却无所作为,白拿俸禄错误,从诗中来看,颔联朱绂久惭官借与,白头还叹老将来朱绂是以系印章的丝带来代指官职,而则说明身处该官职的时间之长,借与则暗示官职不高,为官时间之久与官位之低形成反差,这里要表达的是对为官已久却未得重用的痛心。故选C

2)颈联须知世路难轻进,岂是君门不大开意思是要知道仕途是难以轻易进入,(我仕途不顺)难道是朝廷的大门没有打开吗?表面看来诗人认为朝廷的大门大开,而自己却仕途难进,实际上却是借这样的反嘲来表达自己不得重用的抑郁和不满;尾联霄汉几多同学伴,可怜头角尽卿材意思是朝廷上有很多官员都是自己的同窗好友,他们能够身在高位一定是身怀其材,表面看来是夸赞友人的才华,而实际上借写友人的得志来展示自己的不得志,借以表露自己不受重用怀才不遇的不满。

故答案为:⑴C

对自己官场不得志的抑郁和不满。颈联说朝廷对天下打开了大门而自己仕途难进,其实是反嘲自己不获重用,表达了不得志的抑郁。尾联写自己的同窗好友都在朝廷做了大官。看似称赞居高位者必有其材,实则表露自己对未受重用的不满。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172019•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1终年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诗歌中山石细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诗中人皆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故答案为:⑴“终年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点评】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18阅读下面这一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忆秦娥

(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㶚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注释】此词相传为李白所作。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写呜咽的箫声惊醒夜梦人,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情感基调。

B. 上片写闺情念远,由月色到柳色,由虚到实,道尽了离别之伤。

C. 下片写秋望伤时,咸阳古道、汉家陵阙勾连古今,抒兴废之悲。

D. 全词意境开阔,既有时序的跳跃,又有场景的转换,开阖有致。

2)这首词的结尾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有何妙处?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 1B

2意象叠加(列锦)。这一句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三个名词性短语叠加在一起,描绘出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象,营造出古朴苍凉的意境。以景结情。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既是眼前实景,又是历史遗迹,营造出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寓深沉的历史浩叹于开阔的景象之中。

【解析】【分析】(1B项,错在由虚到实,由月色到柳色,是由眼前照着楼台的月色回想往年在灞桥折柳,送别爱人的悲伤情景。应该是由实到虚。故选B

2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三个名词性短语叠加在一起,使用了意象叠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从乐游原上远望咸阳古道的悲凉景象,引出秦娥眼前之所见,只有在肃杀的秋风之中,一轮落日空照着汉代皇帝陵墓的荒凉图景。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是历史遗迹。诗人以景结情,将秦娥怀古伤今的弦外之音,表达得淋漓尽致,意境深远。

故答案为:⑴B

⑵ ①意象叠加(列锦)。这一句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三个名词性短语叠加在一起,描绘出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象,营造出古朴苍凉的意境。以景结情。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既是眼前实景,又是历史遗迹,营造出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寓深沉的历史浩叹于开阔的景象之中。

【点评】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虚实、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答题时按照如下格式:先点明运用了什么手法,体现在何处,然后再解释写出了什么内容,最后点明表达了什么情感。

1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秋瑾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换春霜。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教时应仗出群才。

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 首联写诗人往返于中日之间,有感于日使战争导致国土沦丧,内心哀恸如受雷霆之击。

B. 颔联的图画移颜色指中国领土在战争中变成了日本领土,点出了题目中的现用之事。

C. 本诗用典自然贴切,如乘风两字用了宗想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典,气势豪迈。

D.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直抒胸臆,披襟见怀,风格刚健,字重千钧,丝毫不见女儿之态。

2)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A

2对日俄横行中国领土的强烈愤慨。忍看”“肯使以反诘语气,写出对日俄战争所带来的国土沦丧的极大愤慨。深重的忧国之情。浊酒不销忧国泪,直抒忧国忧民的愁苦之深,即使借酒销愁,也难 于排遣。对民众共同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吁。救时应仗出群才写出了诗人对于有志之士共同挽救时局命运的热切期盼。愿为国牺牲的崇高志向。诗歌尾联表达了愿抛头颅洒热血,以求挽救危亡的豪迈情怀。

【解析】【分析】(1A项,内心哀恸如受雷霆之击理解有误。春雷指春天的雷声,可使万物复苏,故挟春雷有唤醒民众之意。故选A

2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不忍心看到祖国的地图变成别国的领土,怎能让锦绣江山被侵略者炮火化成飞灰,抒发对日俄横行东北的极大愤恨。浊酒不销忧国泪,那浊酒哪能排解我忧心国事所洒的热泪,表现诗人的忧国之情。““救时应仗出群才,国家的救亡图存依靠的是大家群策群力。由忧国而思济世,对民众共同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吁。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就算是需要拼上十万将士抛头颅洒热血,我也必须把这颠倒的乾坤大地拼力挽回。表达愿为祖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志向。全篇所写,都是忧国的思想和救时的抱负,充满动人的爱国激情。

故答案为:⑴A

⑵①对日俄横行中国领土的强烈愤慨。忍看”“肯使以反诘语气,写出对日俄战争所带来的国土沦丧的极大愤慨。深重的忧国之情。浊酒不销忧国泪,直抒忧国忧民的愁苦之深,即使借酒销愁,也难 于排遣。对民众共同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吁。救时应仗出群才写出了诗人对于有志之士共同挽救时局命运的热切期盼。愿为国牺牲的崇高志向。诗歌尾联表达了愿抛头颅洒热血,以求挽救危亡的豪迈情怀。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海棠春己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吴潜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濯锦古江头 飞景还如许!

【注释】吴潜(1195-1262):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曾几度官居台辅,几度削职,历经宦海沉浮。此词为其六十五岁在庆无府(今宁波)任沿海制监大使时所作。狐嗥兔舞:吴潜作此词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率十万军队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一度受挫。锦古江头:指蜀地。蜀地有香海棠国之称。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词写词人衰暮之年赏海棠,由此联想到当时香海棠国的战局。

B. “一饷”“写海棠花开,表现出清明天气和暖,节物风光变化之迅速。

C. 下阕回忆羽书万里传捷报,狐嗥兔舞之喻流露出对入侵者的蔑视。

D. 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濯锦二字,呼应开头,点出雨后海棠的鲜活冶艳。

2)这首词刻画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1D

2虽然年老衰疲。但对美好事物仍充满热爱之情。诗人皓首对红花,因花开而欣喜,可见年迈的词人对美的事物仍保持着敏锐的感知和热爱之情。烈士暮年。心系国事。词人居东南沿海,赏眼前海棠,思西北边事。因捷报而振奋,壮心不已。

【解析】【分析】(1D选项点出雨后海棠的鲜活冶艳。错误,濯锦代指遭受战火的四川,至今四川还有以濯锦之江命名的锦江区。故选D

2对海棠有赋,开头便咏海棠。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清明时节,节物风光变化迅速。中午下了阵疏雨,顷刻间海棠就大放光艳了,一饷将花开之快,观赏者的快感传神地表达出来,叫人多么惊喜。而这海棠沾雨之后更显得鲜活冶艳,就叫人更加喜爱了。词人老大风情减,面对如此国色,似乎有点不知所措了。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红颜皓首,两相对待,在这无语中我们不难体会作者自怜衰疲之意。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狐嗥兔舞指蒙古入犯。吴潜作此词的前三年,蒙古就开始侵扰四川,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亲率十万军队自六盘山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受到很大挫折,因此曾一度考虑退兵。这大约就是捷书所报的内容。词人以跳跃式思维写此事,可以想见他心情的振奋,壮心不已。

故答案为:⑴D

⑵①虽然年老衰疲。但对美好事物仍充满热爱之情。诗人皓首对红花,因花开而欣喜,可见年迈的词人对美的事物仍保持着敏锐的感知和热爱之情。烈士暮年。心系国事。词人居东南沿海,赏眼前海棠,思西北边事。因捷报而振奋,壮心不已。

【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861d51b86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9b.html

《河南省上石桥高中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