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第一国产剧《大明王朝1566》的终极观感

发布时间:2021-01-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大陆第一国产剧《大明王朝1566》的终极观感
大陆第一国产剧《大明王朝1566》的终极观感

写在前面的话:本文非原创,原作者是知乎凌羽中,喜欢的可以去关注原作者,他关于《大明王朝1566》的文章写了系列十四篇,篇篇都是佳作,不仅有分析,还有态度。我以前一直强调我喜欢的文章不喜欢那种夹带情感私货的,因为好多作品过于左右逢缘的情感态度,或者根本没有自己的立场,你看完以后就感觉他是两边讨好,模凌两可,凡此种种,一般都是对这个问题没有搞透,所以屈服于辩证法,怎么去让受众信服?

《大明王朝1566》和《走向共和》都是导演张黎的作品,也被誉为国产剧的两座巅峰,目前豆瓣评分都高达9.7而前者作为历史严肃剧的代表,台词功力、演员表演、镜头语言、戏剧张力都很难有匹敌者。我一向想写观后感,如果是垃圾片写个吐槽可能信手拈来,但面对精品却总感到心怀惴惴,无从下笔。最近读了凌先生的系列文章,觉得他把我想说的大概写出来了,最重要的从此剧得出的历史感悟和人生态度,和我不谋而合,所以即使你不是原著粉,甚至也没看过剧,但也丝毫不阻碍你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思索。为此忍不住分享一下。

以下是作者原文,略有删改,增加些许配图。

1 / 19


第十四问,写个漫谈吧。什么都谈一点,没有什么特别的。简简单单地收个尾。(前面还有十三篇,这篇算是总体感悟。)

一、长江后浪推前浪

嫉恶如仇的人往往不会旷达,说句不好听的就是小心眼。我的印象中,最嫉恶如仇的人就是鲁迅先生,但说句实在的,我真的不觉得鲁迅是那种很 豁达 人。我说得这个 豁达 加了个引号,是有特指的。

特指他们不喜欢的人。

我认为啊,包容是这个世界上第二难的事,第一难的事是接受。为什么说包容很难呢,因为你喜欢的人或者事物,是不需要包容的。

但厌恶这种感情是非常激烈的毒药,它能够促使一个人变得非常刻薄,刻薄到一旦抓住一个机会就要痛打落水狗,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像对待阶级敌人一样,毫不留情。而且这种打击,往往是伴随着更高一层的道德进攻,有人说道德进攻看不见摸不着,有什么厉害的?我说道德进攻太厉害了,道德进攻一旦奏效,果就是成几何倍数增长的口诛笔伐,从一对一,变成一万对一。

2 / 19



因为围观群众自己讲不讲道德放在一边,一旦群众们发现两个吵架的人,有一方(貌似)占领了道德高地,他们就会一窝蜂的一同站在道德高地上一起骂另一方,而原本支持另一方的人,也会缄默,把嘴巴闭起来,因为一旦他们还帮着说话,就会发现自己也站在道德高地下面了。

海瑞就是这么对付赵贞吉的。

海瑞在这部剧里,按我说,他最讨厌的人就是赵贞吉。他对于郑泌昌、何茂才是一种公愤,是一种愤怒,但他对赵贞吉是一种厌恶,而且这种厌恶一步步地越来越深,以至于演变成了一种非常彻底的鄙夷。赵贞吉对海瑞,明显也是厌恶,但这种厌恶演变成的不是鄙夷,是不屑。鄙夷和不屑的区别在哪?不屑是 不值得、轻视 ;鄙夷是 看不起、蔑视

赵贞吉为什么不屑海瑞呢?赵贞吉自己说得很清楚了,他觉得海瑞 坐在岸上观船翻,大忠似伪、以博直名 。他认为海瑞只顾自己的名声,根本不考虑大局,还处处自以为是,总是抗命。赵贞吉认为海瑞的所作所为非常虚伪,他不相信海瑞的那一套是发自内心的。就算是,海瑞也是不顾大局的一种非常幼稚的行为。所以赵贞吉对他很不屑,

3 / 19


海瑞为什么鄙夷赵贞吉呢?因为他觉得赵贞吉臣职不明,身为户部尚书,却逢迎圣意挪用库银不顾百姓;身为浙江巡抚,却首鼠两端明哲保身罔顾真相。键是他赵贞吉怂就算了,还反过来骂人家不怂的。居于高位,以怂为荣、为善、为老成、为谋国。居于高位,不干实事,跟贪污犯做的事差不多,还摆出一副高洁傲岸的样子,这就比贪污犯更可恨。所以海瑞对他很鄙夷。

我在第十三问里说了一句话,我说没有人天生立志就是要当个坏人。坏人都是一步步变坏的。更何况,在政治上很难用好坏去形容一个人,基本不能这么说。很多人在他们俩的争执上,都站在海瑞一边讨厌赵贞吉,为什么?因为海瑞牢牢紧握着道德的武器。但我要问大家一点,如果我们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海瑞,这种生活你要么?再问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是海瑞,对于每一件事都苛求绝对真相、绝对道德、绝对一丝不苟,这个国家又会是什么样子?

你们怎么想我不知道,我是坚决反对。

别说一个国家,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有人的角落,有光明的地方就一定有黑暗。有见得人的,就有见不得人的,哪怕真出了一群 海瑞 们,生活也不会变得更好,因为 海瑞 们会把他们的道德要求强加到你头上。我就举一个例子,让每个结了婚的儿子都不去跟媳妇同房,反而搭了凉席睡在他妈屋里底下,这日子你能过么?你不这样你就是不孝!不孝就得坐牢!你受得了吗?你朋友看你家里穷,送你一条棉袄你都不能接受,接受了那是对你人格的降低,那我还觉得不接受是 4 / 19


对朋友人格的侮辱呢?我跟海瑞想得不一样啊。中国有句很糙的俗话, 管天管地不能管人拉屎放屁 。就海瑞这个眼里不揉沙子的劲头,他要成一把手了你看他管不管?

这证明什么?证明 对的事情不一定就非去做 。天底下不是所有事都要一丝不苟的按照书本进行的,非常执意的追求 ,结果反而是让很多人不舒服的 ,这叫 过犹不及 。中国人讲凡事有度,不能过分,固然必须讲道德,但也要根据情况来履行道德。很多时候,尤其是我们这样岁数小阅历浅不懂事的青年,很容易就钻进牛角尖,从而把一腔仁义道德的热血洒向每一个人。所以我们尊敬海瑞、敬仰海瑞,但我不愿意人人都去学海瑞,因为海瑞或许能掌握好这个度,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是掌握不好的。因为比愚昧的群众更可怕的是激进的群众。

所以我们需要一批 年老的人 出来降温、刹车。为什么加引号呢,因为不一定年老,有的人年纪轻轻却比很多岁数大的还看问题还透彻,这都很正常,不要以岁数去评价一个人的各方面。很多事情确实我们明知道它 应该如何 可很多时候就最应该让它 点到为止 任何事情一旦发展成潮流,都将产生比原时间危害大一百倍不止的结果。

就算没有哪些考虑。时间和环境也会腐蚀一个人。让这个人从敢说话变成不敢说话再变成说假话,尤其是官场。升官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说话学做事的过程,不是不会说话、不会做事,而且要学领导爱听的话、做领导想做的事。领导 5 / 19


上面还有领导,最高领导也有诸多牵制,现在哪还有皇上啊?就是有皇上,嘉靖还得敬天呢。

成长的过程是一个慢慢收敛自己的过程。这句话对所有人都适用,但是,有的人收着收着把自己的初心就收没了,还有的人一辈子都收着不敢放,而一个从不收敛自己的人是不会登高位的,因为那意味逼着所有人都跟着你改,凭什么啊,没有这个道理。

所以很多时候,往往 海瑞 赵贞吉 是一个人。 新人 轻狂的时候,一颗仁心,无所畏惧,碰壁碰多了,年纪大不大不一定,心老了。变得沉稳,谨小慎微,融入了这个黑白均沾的环境,就只能做首鼠两端的事情。但是你发现,真正撑着这个国、撑着这个家的是那些 老人 不是 新人 但总有一天 新人 们会站在舞台之上,往往那时他们也不复当年壮怀激烈,变成了又一代的 老人 个时候,却还有一批 新人 站起来,他们还要秉持公心、坚守道德、敢于发声。 老人 是国家的栋梁, 新人 是民族的脊梁。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前浪之后还有后浪,后浪终究成为前浪。两千多年,中华民族就是这么传承下来的。

二、中原逐鹿不由人
6 / 19




我刚才说了,我觉得世上第一难的事就是接受。接受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就是接受付出不一定有回报。

这句话已经被矫情的人说烂了,大多数说这句话的人都不是发自内心,而是一种自我解嘲,深层次的还是对于自身处境的一种抱怨,抱怨命运、环境、他人带给自己的不公平,这不是接受。接受是在明知这个道理的基础上还仍然保持乐观、保持精神的去做,这就直指中华民族一个最伟大的精神,也是其他民族最理解不了的精神。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说这句话,不能不提诸葛亮,就先从诸葛亮说起吧。北伐曹魏、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件事情是不太可能的。诸葛亮知道吗?知道。我都知道的事情诸葛亮怎么会不知道。那诸葛亮为什么还做?

从理性的角度上,以攻为守。魏蜀两国要是都相安无事和平发展,蜀国一定是灭亡的那个,因为蜀国坐在死胡同里啊,它必须一直进攻,拖着魏国的国家建设,哪怕一起陷入战争漩涡里。诸葛亮是不奢望能够把魏国打下来的,当然了你 7 / 19


说一点没有这个想法也不现实,万一实现了呢。诸葛亮也知道,自己一死,北伐这件事就跟着他一起进棺材了。就是他不愿意,他也没办法。

但他有生之年,他还得义无反顾的走在剑阁道上,直到死在五丈原。为什么?因为匡扶汉室是他的人生理想,他就是死,也得死在实践理想的路上。知乎上总有人讨论诸葛亮的野心、诸葛亮想不想篡位,我觉得很奇怪,难道你们觉得 皇帝就是人生的终究目标 么?这种想法很可笑,皇帝也是人,当皇上就那么好吗?纵观史载诸葛亮的一生,似乎他从来没把当皇上当做自己的人生目标,那又何来这么一问呢?

诸葛亮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完善者,因为理论上他是第一个身体力行践行理想并为之付出生命的国家领导人。他身上那种为了理想奉献一生的 殉道 精神,对中华民族的影响非常大。就是我之前说得那个观点, 面前, 显得非常浅薄,别说 ,就是生命也可以为 奉献牺牲。

说到牺牲性命,就得说说沈一石沈老板了。

我不喜欢他,因为我不知道他到底为什么这么抑郁。他总念叨着《广陵散》,但他跟嵇康看似相近,实际上一点都不一样。嵇康这人非常狂放,不洗澡不梳头,爱打铁。打铁是爱好啊,不是职业。他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采取的态度是不合 8 / 19


作、不理会,而且毫不隐瞒自己的不喜欢。嵇康也没有自杀倾向,反而他很注重养生,活还没活够呢,怎么能寻死呢?

但是对于这个刘和平很喜欢的沈一石,我就看不懂了。直言不讳地说,在我眼里沈一石就是中国部分知识分子的代表。骨子里有一种酸腐气非常冲鼻子,当婊子还想立牌坊。他都已经深陷官场漩涡之中了,他也为虎作伥作了不是一年两年了,他还总揣着他那一套东西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谁都对不起他。每个人做事都是自己的选择,谁也没逼你,你自己选了这条路,怎么你走上去了你还赖别人呢?骂芸娘都不说了,他找了四个妓女那一段,那四个妓女不通文墨爱好钱财语言粗俗就是你能糟践人家的理由吗?她用身子换钱,你用良心换钱,谁瞧不起谁啊?她没文化不干活卖肉,好歹一手钱一手货,她不亏心啊,沈一石扪心自问你亏不亏心?

死之前琴也劈了,一把火把自己烧死了。初看时我也觉得惊心动魄,继而同情,继而怜悯。可是纵观全剧所有人,我觉得他格局太小,太矫情了。就拿他跟芸娘比,不想着怎么活,总自怜自艾想着怎么死,总在内心苦闷挣扎,苦闷挣扎于人于己有什么用?该较真的地方他不坚守底线,跟着坏人把坏事做完了他苦闷了。

他的悲剧就在于,他从根本上就不接受他的身份。他总觉得,他这么有才华、这么有才情、这么有谋略、还这么能忍,他怎么就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呢?他哪 9 / 19


怕做了个商人,他怎么就托生在这么个世道呢?沈一石的悲剧看似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是大环境推着他行贿作科、是大环境推着他助纣为虐、最后也是大环境把他逼死了。但死亡不是他的悲剧,他的满腔悲愤才是他的悲剧。

所以我依旧同情他、怜悯他,但我不喜欢他。我从很小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很多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很多事情是拼尽全力也做不到的,比起死人为什么死,更重要的是活人该怎么活。

嘉靖、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海瑞,哪一个没想过国家该怎么过,该如何往下走?可是无论国还是他们自己,很多事都是做不了主的。就是嘉靖,合一统他也斗不过天,他想振作了,可是他的寿命也到头了。谁也拗不过命运。

不能接受的人永远无法享受人生。因为对于所有人来讲,结局都是死亡。如果把失去当做是不能接受的痛苦,那么一生就已经注定必将悲剧。是悲是喜,定权实际上在你如何看待。壮怀激烈的向着人生理想发起冲击的时候,也应该做好坦然面对失败的觉悟,死生是人人都有的终点和起点,过程才是一定与众不同的,才是最宝贵的。欣喜地迎来新生、平静地接受死亡,中间剩下的这才是人生百味。

10 / 19


中原逐鹿不由人,死生大事更不由人,对我来讲,重要的就是,好好活着,做个好人。

三、江山代有才人出

中国人很讲传承。

胡宗宪之于严嵩、赵贞吉之于徐阶、杨金水之于吕芳,都有一种传承。立场不同,行事不同,最后评价自然不同,可是有些东西是一样的。他们三个平行来看,有一个共同点让我觉得最佩服。

他们三个都非常有担当。

胡宗宪身上看得见的,是他挑着东南半壁,其实他又何止只是心系战事?半路拦住高翰文、马不停蹄又找赵贞吉借粮、暗中派亲兵保护海瑞、仗打完了庆功酒都不喝也要去淳安见海瑞一面,胡宗宪看着好像是不太爱管事的人,实际上整个浙江没有一件事不在他心上,他能告病归隐,不只是因为仗打完了,而是整个浙江他能管得事都已经完成了。善始善终,无论个人还是家国事,胡宗宪做到了最好。

11 / 19



赵贞吉是英雄好汉。甭管嘉靖说得真不真心,我说得是真心的。海瑞上疏时期的嘉靖,是一个极其喜怒无常的病人,从身体到治国上的力不从心让他变得愈加暴戾,不是每个人都敢站出来面对雷霆之怒的,至少当时在场的只有赵贞吉去了。徐阶喊他一声 孟静 ,赵贞吉给徐阶一拜,到底还是去了。原因很简单,就是总有人得担起这个难,总有人得去过这个关。赵贞吉是徐阶的大弟子,还是海瑞的上司,他应该去。可往往应该去的人最危险,所以又最不应该去。可他到底还是去了。他说 朋党 的时候人人骂他,他站出来的时候怎么不见人人夸他呢?更何况,当时那个时候总得有人接陈洪的话吧,赵贞吉心里愿意说朋党么?不愿意。他也知道王用汲不是朋党,他也知道自己说完了以后得让人戳脊梁骨,他更知道此刻不得不说,他不说陈洪回头就敢去逼徐阶说,更何况他还怕了陈洪背后的嘉靖。敢于做大智大勇的事的人固然是英雄好汉,可懦弱违心背负骂名的人却未必一定不是英雄好汉,要拨开迷雾看清事情的本质。

杨金水更不用说了,连同演员王劲松都是条汉子。杨金水这个人其实挺傲的,说话走路都带着架子,而且不是陈洪那种装得架子,而是一种,怎么说呢,一种大人物的贵气。但就这么一个人,到了关口不得不疯的时候,往自己身上又拉又尿,回了司礼监,陈洪手底下小太监都敢糟践他。我记得黄锦出来护着杨金水的时候,杨金水的手指头动了一下,当时的局面吕芳已经到吉壤了,黄锦还能站出来护着他这位把兄弟,不也是一条好汉吗?他们两个比很多人爷们多了。这个 不是说的义气,而是担当。风浪来了,杨金水为了干爹、为了皇上,再苦再难他这个疯也得装。吕芳当了四十年的掌印大太监,护着这个护着那个,临走的 12 / 19


时候都忘不了跟冯保说让他千万别忘了司礼监的孩子们,这不就是一路传承下来的担当么?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其实人生一世,真如过客匆匆。我们看这部剧除了真切的感慨很多事非人力可以挽回以外,也颇有一种岁月苍凉弥漫在整部剧中。《走向共和》里的李鸿章说,一代人有一代人要做的事。很多人都把这句话拿来说事,其实这句话有一个基础,那就是这个 一代人 指的是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而不是所有人到了那个岁数都算一代。

无论他们是哪种人,胡宗宪、赵贞吉和杨金水们都担起他该承担的东西,固然我们应该诘责,诘责胡宗宪不能力挽狂澜,诘责胡宗宪陷入严党中心,不能以身除弊;诘责赵贞吉过于世故圆滑,不顾任内百姓、不顾国家生计;杨金水就更不必说了,因着毁堤淹田一件事,他死多少回都不可惜。

可又如同我第一节说得那样,他们还是撑起了这个国家。看待历史人物应有历史同情,历史同情的基础不是去感情共鸣,而是要客观公正。三人所作所为纵有错处,却也不能因此抹灭一切社稷之功。

归根结底,每个人的眼界都有局限,能力亦有掣肘,在时代大潮面前,谁都是一颗微不足道的棋子,离了谁,还是会顺着那个轨迹行驶下去。见识到了自己 13 / 19


的渺小,却不能因此而抽身而去。再渺小,也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一份子,要去争一下。

第十三问里我说很多权谋剧搞得 人定胜天 这是不对的。其实 人定胜天 四个字本身有道理,但不是说人能百算百灵、控制事态发展,人在这方面一定算不过天。人定胜天,是每个人各司其职发挥作用时,迸发出的巨大作用,纵使不能改变大潮走向,却可以做潮头的引领者、推动者。

重要的是,想清楚自己在这场浪潮之中到底想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然后做好自己的事,圆自己的梦,无论怎么选,路还得是自己走,决定还得自己下,责任更要自己扛。

四、敢教日月换新天

说一千道一万,收尾的人还得是海瑞。

海瑞这个人厉害在哪?厉害在通晓大明律法?厉害在明察细枝末节?其实都不是,他厉害在能够坚持自己,厉害在他有 虽千万人,吾往矣 的魄力。

14 / 19


海瑞上疏,不是针对嘉靖一个人的。虽然他整个奏疏中都是直言嘉靖的过错,但实际上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海瑞上疏,是因为文武百官 人人皆知,人人不言 海瑞对抗的不是一个嘉靖,而是整个由人组成的谎言社会。这个群体里每个人都在躲闪、都在说谎,只有海瑞一个人敢说真话。无论是各种严厉的逼供还是各种婉言劝告,甚至在他明知牵连家人、朋友、同僚的情况下,他还是没有改变。这份魄力才是真正的以一人抗万人,这份魄力才冠绝千古。

说真话、查真相,是需要魄力的。不仅《大明王朝1566里的海瑞,包括《宰相刘罗锅》里的刘墉、《铁齿铜牙》里的纪晓岚、《大宋提刑官》里的宋慈、《少年包青天》里的包拯,这些 戏说 里的主人公,在戏说背后都有一个非常坚韧的灵魂,这些灵魂实际上都是坚持真理。

一个人坚持真理,但真理不为他人所容;一个人有所担当,可前路漫漫任重道远;其实都是很需要魄力去让你走下去。这种魄力本质上不是天不怕地不怕,而是看见了进退得失、明知了利弊成败以后,还能 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来自权力、来自统治阶级的压迫是最深的压迫吗?其实不是。因为自古以来虽说青史都是帝王将相的家谱,但是还有一句话叫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真正主宰历史的是群众,永远正确的也是群众,可是很多时候,最可怕的恰恰也是群众。

15 / 19



我曾经问过一个问题,海瑞是否能代表群众?我的回答是不能。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群众将自己的意见交给海瑞,让海瑞去代表,哪怕人人都觉得海瑞说得对,当嘉靖一怒之下将海瑞下狱的时候,又有哪个群众还敢说海瑞是他的代表?所以袁世凯说 我从来没有见过什么人民,我只见过人 ,就是这个意思。

人心似水,民动如烟。

这是全剧我最后想分析的一句话。其实也最简单:人心就像水,随时随地都在变化,是难以捉摸、难以预料的。民动亦如烟,平时看不出来,刹那之间出现,就摧枯拉朽,可是之后又会倏忽而散。这就是我的解释。

我们做一个假设,当海瑞替大明朝六千万百姓发声的时候,如果给每一个百姓一个选择,在皇权威逼之下去问他们,海瑞说得对不对,他们会怎么选?天降海公、为民发声,那民呢?民肯为海公发声吗?

齐大柱他们为了不让百姓饿死,去买粮结果被诬陷通倭,朝廷要问斩他们,老百姓还争相观看,当时海瑞就从痛斥过他们,这件事说来比海瑞上疏骂皇上轻多了,若是真要用海瑞上疏去考究百姓们,他们会如何选择?海瑞是不是也像通 16 / 19


倭的齐大柱一样被押到菜市口,然后京城百姓还要来指指点点,说海瑞是大逆不道?

这些事情海瑞明白吗?明白。所以海瑞不仅谏君,海瑞同时也在牧民。淳安县令任上也不是一味对百姓放纵,他尽父母官义务的同时,也在让任下百姓负担起该负担的责任。大是大非面前,海瑞选择替百姓发声,如果是六千万百姓同仇敌忾,那海瑞不过就是一个谈判代表;可海瑞背后没有那么多人,海瑞背后一个人都没有,海瑞也不会等到六千万百姓同仇敌忾,因为他还是个忠臣,他爱民,他也忠君。

他知道,如果真有考验天下人的机会,哪怕他一心为了天下人,天下人也会弃他而去。什么赵贞吉、什么陈洪、什么嘉靖,他们吓人么?他们再吓人又怎么样?比起天下众生的首鼠两端,还算什么?所以我们可以设想海瑞是用何等的勇气和魄力,去替一群根本不会替他发声的人发声。这才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海瑞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天下苍生。却不用江山社稷封他高官厚禄,也不用天下苍生念他再造之恩。他从老家一人一伞一蓑衣,留下身后老母弱妻娇女,为了天下苍生而出,为了江山社稷而出。苍生如何待他、社稷如何待他,他不在乎,一腔热血,从未冷却,该怎么做,还怎么做。这叫什么?

17 / 19



始自情热激荡,从未敢终于世事炎凉。

这句话是我自己给自己的人生律法,用来形容海瑞,更是恰如其分。

每个人有每个人该做的事,有每个人认准的事。不因外物而扰,坚持本心而动。这是我从这部剧里学会的,最重要的道理。

如何评价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

长江后浪推前浪,

中原逐鹿不由人。

江山代有才人出,

改教日月换新天。

18 / 19


始自情热激荡,

从未敢终于世事炎凉。
19 / 19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819d63033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42.html

《大陆第一国产剧《大明王朝1566》的终极观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