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民乐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复读班9月月考考前热身训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发布时间:2018-10-11 21:35: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复读级9月月考考前热身训练

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最近,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了官司。有人批评其质量堪忧,有人质疑其在数字化过程中,将一些珍贵的原声母带交给日本公司,使这些母版文物有可能被盗录和损毁。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一词。然而此次事件,使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得以进入公众视野。

保护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通过数字化方式保存我国珍贵的音像档案意义重大,但关键在于其获得永久性保存后,如何才能变成活的文化?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

第一重悖论,在全球化时代,大众流行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掘墓人。同时,全球化时代又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用全球通用的审美标准席卷全球,鲸吞蚕食各国各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迅速消弭多样性、异质化的地方性文化。这种全球趋同化的大众流行文化浪潮,使得很多非西方社会的民族和人群,愈益面临失去独特文化身份的危险。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根,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第二重悖论,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视频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

对于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一定要跳出死文化的陈旧观念,不能把传统文化变成活标本、木乃伊。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借助大众流行文化巨大的承载力和传播力,使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形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再度获得复兴和繁荣。

(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因质量堪忧且存在盗录和损毁母版文物的可能而惹上官司。

B. 不只是传统戏剧,其他领域门类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信息化、数字化所带来的严重威胁。

C. 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改变了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很多人不愿走进剧院观赏戏剧。

D. 文中用木乃伊形容通过数字化方式获得永存后却因脱离大众而失去生命力的传统文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由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官司引出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工程这个话题。

B. 文章主要论述了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下所面临的双重悖论,挑战大于机遇,富有辩证性。

C. 文章以3D全景声京剧电影热映为例,论证了技术力量使传统文化复兴、繁荣的可能性。

D. 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将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意义重大,而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转为活的文化也是关键问题。

B.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它让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扎根并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C. 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在信息和交通愈发便捷的全球化时代,必将遭遇淘汰。

D. 只要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态呈现传统文化,并借助技术的力量,就能让传统文化重焕生机。

【答案】1. A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因质量堪忧且存在盗录和损毁母版文物的可能而惹上官司错误,因果关系不当。选项将主观可能当作客观事实。从文中第一段可能被盗录和损毁。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一词及后面论述,不能得出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官司是质量堪忧且存在盗录和损毁母版文物的可能这两个原因。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挑战大于机遇错误,选项曲解文意,从原文中间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论述来看,应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不能得出孰大孰小。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它让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扎根并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逻辑颠倒,从文中来看,不是传统文化让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中扎根并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是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根,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C项,必将遭遇淘汰说法片面,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掘墓与复兴、威胁与生机,其实也就是说,机遇与挑战并存。D项,只要……就能……”说法绝对化,由文章最后一段可知,传统文化再度获得复兴和繁荣的前提条件很多,不仅包括借助技术力量和改变呈现形态,还包括借助大众流行文化的承载力和传播力,以及使其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等。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换词语,曲解文意)(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所有”“人人),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斯人独憔悴

迟子建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较充分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我当然也未能免俗。

细细算来,从我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所发表的三十万字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写下层人的生活的。这一回顾连我自己也略为吃惊。

我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我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那里有我的外婆和外祖父,他们曾经给我讲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事的情景。

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生活太单调,他们疲惫的呵欠声常常同日头一起落山。而且,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那么,晚饭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消遣了。每逢这个时刻,我就带着我心爱的狗(它叫傻子,后来我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和这条狗一起挤入听故事的人中,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

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学。它不是唐诗宋词,而是来源于民间的那种质朴而又奇诡、光怪陆离的故事。

于是,我在十九岁那年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前,看着天边飞涌的那一团团金色的晚霞的时候,我仿佛在绚丽的晚霞中又看到了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我的心难以平静,我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载我的童年生活,二十岁那年把它整理成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

从此,我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差。

我需要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我需要走南闯北去看世界,而时间和日常琐事又常常打乱我的计划。

因而我的创作有它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它还没有达到从一个宏观领域的高度去把握和观照生活的那种让人叹服的洞察力。

必须承认,我将来如果不超越自己,只是在我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那么我的艺术生命也就终止了。而超越自己是多么艰难。它要养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时,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

但我仍要孜孜以求那辉煌。不管它最终实现与否。

今年五月,在泉州附近的静峰寺山上,我看见了弘一法师的手书遗言:悲欣交集四个字。据说,他的出家一直是个谜,他出家后他的妻子曾跪在寺门外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他也不动一丝恻隐之情。我以为他伟大。而他临终的遗言却使我对他的伟大产生了怀疑。因为真正的出家人,无所谓悲,无所谓喜,而他生命之终极之时,仍能感受到悲欣交集,可见凡心难泯,他未能来一个彻底的超脱留与后人传说。但我左思右想,仍然认为他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便在于他把自己难以超拔的心态毫不保留地馈予人间,还给人间一个真实。他便是不朽的了。

我又想起了一个故事,是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写的故事。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留给人间的十部不朽的作品,早已闻名世界。他一生中唯独喜欢咖啡。每逢写作之时,他总要把咖啡壶放在写字桌旁,一杯一杯地饮下去。他创作的欲望和情绪在膨胀,而他的身体却在一天天地垮下去。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销蚀的过程。

我们要完善自己,因而不怕销蚀。

(选自《姹紫嫣红开遍》,有删改)

4. 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偏远的山村长大,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

B. “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生动地写出了质朴的民间故事动人心脾的艺术感染力。

C. 时间的缺失和琐事的干扰使作者没有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前的准备,无法超越自己,作者对自己的创作感到失望。

D. 本文回顾了作者自己文学创作的经历,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与销蚀的过程,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5. 文中写道: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6. 文章为什么以斯人独憔悴为题目?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

【答案】4. C 5. 作者以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表现精神生活的富足与丰盈,以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表现体力的渐渐衰竭,表明巴尔扎克在创作中获得精神富足的同时也失去了健康的身体;突出了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和自我销蚀的过程。

6. 内容上:以此为题目统领全文。斯人指文学创作者,憔悴是指文学创作的艰辛、自我超越的艰难,文学创作不只是自我完善,也是自我销蚀。标题凸显了文章主旨。形式上:引用杜甫诗句为题,更具文采,更有文化意蕴。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题目内容往往涉及文章内容主旨、艺术手法、情感抒发、结构思路等各个方面,答题时一定要通读文章,在文章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内容,仔细分析比照,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散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作者对自己的创作感到失望说法错误,并不是对自己的创作感到失望,而是因为时间和琐事打乱计划,没有时间去丰富自己而失望。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联系句子的上下文进行分析。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本题要求解释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这句话的含意这句话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句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第二句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然后找到这句话所在的位置,在倒数第二段,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留给人间的十部不朽的作品,早己闻名世界。他一生中唯独喜欢咖啡。每逢写作之时,他总要把咖啡壶放在写字桌旁,一杯杯地饮下去。他创作的欲望和情绪在膨胀,而他的身体却在一天天地垮下去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指的是巴尔扎克精神生活的高足和丰盈血肉之躯推向上帝的虎口指的是身体的衰竭,结合前面的语境可以知道,这句话是说巴尔扎克在创作中获得精神富足的同时也失去了身体的健康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作用能力。文章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答题时根据课文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即可。本题问文章为什么以斯人独憔悴为题目?要求结合文本加以探析这是针对文章标题设题。有的散文的文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它对行文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贯串文章始终的线索。问标题,首先要联系结构,比如结构的开展就是围绕标题中的某某词进行的;再次要联系中心,说它体现了中心等。比如本文,本文引用杜甫的诗句作为标题,新颖有文采;从内容上来看,斯人指的是文学创作者,憔悴是指文学创作的艰辛,标题展示了文章的主旨。

【点睛】理解句子含义,首先要观察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回归语境);然后确定句子中的关键词;分析句子在文中的结构;注意句子使用的修辞或表现手法。答题模式:这句话用了……手法(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写出了„„的内容(解释句子意思),突出某一景象或人物的……特点或者强调上文的……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态度、感情或者揭示了……的道理或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比如本题中,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这句话源自文章倒数第三段,结合语境可以知道,指的是巴尔扎克,第一句话是对他创作的评价,第二句话是说创作对他身体的侵蚀,也印证了倒数第二段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销蚀的过程这句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图片来源于201711月新华网)

材料二:

21日早上起,一篇题为《疫苗之王》的自媒体文章迅速传播,到当日晚间,无数人的朋友圈已经被这篇文章刷屏。随着疫苗事件的持续发酵,恐慌、愤怒情绪蔓延,不少山东的家长们炸开了锅,纷纷用刷屏表达着愤怒。

山东的家长之所以表现得格外恐慌和愤怒,原因在于几天前曝光的201711月的一起疫苗违法事件当中,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问题疫苗共计252600支,全部销往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省家长的情绪反弹,有信息来源作为基础。

而问题疫苗究竟销往哪里,自己的孩于是否注射过问题疫苗,如果注射了又如何补救等,家长们眼前如同一个信息黑洞,难以及时获得足够值得依赖的信息,只能用猜想来增补信息真空,进而加剧了恐慌情绪。

因此,避免恐慌情绪蔓延的正确方法,不是简单呼吁民众保持足够的理性,而是相关信息必须及时、全面、准确地公开,既要跑在谣言前面,也要跑在猜想前面。

首先,对于一些模梭两可的网络信息,要有权威部门及时发声。比如,《疫苗之王》所说问题疫苗打入25万儿童身体是否属实,就是一个对公众情绪可产生决定性影响的疑问,对于这类问题,不仅要迅速释疑,而且要用确保准确的数据来提高说服力。

其次,后续将如何应对这起事件,要给出一个清晰的处理思路,让民众吃上定心丸。民众的恐慌不仅可以理解,而且值得深入分析,应该将之当成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根据疫苗流通规则,同批次的疫苗销往哪里,大方向是记录在案的。然而,就个人而言,接种的疫苗是否属于问题批次,是否也有详细的记录,已接种问题批次的儿童能不能得到通知并及时复检,以及是否应补种等事宜,都是压在家长一心头的疑问,此类疑问不解,恐慌就难以消除。

(摘编自罗志华《疫苗危机:别让信息黑洞加剧恐慌》,《新京报》20180722

材料三:

这个周末,问题疫苗引发全民焦虑,无数家长连夜翻看孩子的接种记录本,一项项对照是否使用过问题疫苗。疫苗造假,曝光必须无死角,监管切莫轻飘飘。面对问题疫苗,忍耐后的质疑和冷漠,追问后的维权和用脚投票,都值得监管部门认真反思,慎重对待。

近日,长生生物接连被曝出狂犬疫苗生产记录造假、百白破疫苗为劣药。国家药监局出手后,多家媒体跟进,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在对事件的追问中,公众对于疫苗安全的焦虑不断升级,唯有尽快公开真相,才能回应质疑。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7dcb87c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fd.html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复读班9月月考考前热身训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