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波的外交政策

发布时间:2019-02-02 05:52: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新加波的外交政策

一、新加坡的地理位置

新加坡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北隔狭窄的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紧邻,并建有两条长提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尼廖内群岛都有轮渡联系。新加坡的土地面积是718.3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200余公里,全国由新加坡岛、圣约翰岛、龟屿、圣淘沙、姐妹岛、炯岛等六十余岛屿组成,最大的三个外岛为裕廊岛、德光岛和乌敏岛。由于填海工程形成新的陆域,将增添额外50平方公里的土地。

新加坡是目前印度洋通往太平洋(南海)的唯一通道,从欧洲、非洲运往中国、日本、韩国、朝鲜、港澳台甚至俄罗斯的远东地区的大宗货物都必须经过新加坡控制的马六甲海峡。

二、新加坡的经济基础

随着1869年苏伊士运河修筑通航以及蒸汽船的发展,新加坡成为航行于欧亚之间船只的重要停泊港口。由于海洋运输是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全球航海贸易日益发达,东西方物资交流持续增长,这也促进了新加坡的持续发展。如今,新加坡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港,集装箱的年吞吐量超过1千万标准集装箱。

同时,新加坡还是世界上最大的中转港。由于大船的运费大大低于小船的运费,所以货主一般都希望用大船装运。但是这种情况下,船上货物的目的地往往并不单一。比如,同时装了韩国、日本、中国三个国家的货的船是不方便轮流去这3个国家卸货的,因为在韩国卸了货以后一般会装上韩国回程的货,这样就会影响中国和日本的货物卸船。所以,大船装了多个目的港的货以后一般必须在第一个港口一次卸完,去其它港口的货由另外的小船续运。这就是中转港的概念。

显然,新加坡是最天然的转船港口。首先,因为新加坡是深水港,可以停靠大船。其次,新加坡与上面那些目的港的距离都差不多。最重要地是新加坡是自由贸易港,转船无须手续和税费。

在成为物流的中转港以后,新加坡也成了大宗货物的交易地。比如,中国大陆的许多期货交易虽然在国内,但是货物的交割地点多在新加坡。尤其是中国期交所挂牌的大宗货物的交货地(比如小麦大豆等)多数都在新加坡。十年前,新加坡仅仅每年的期货交割的金额就超过中国全年的GDP

另外,为了处理自己的货物,世界各国的银行都需要在新加坡设立分行。当前,新加坡作为一个人口不足500万的国度,外资银行有几百家,在银行就业的员工有几十万,为银行服务的行业则需要更多的人。

所以,新加坡不仅是世界最大的物流中心,也是世界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

总之,新加坡依托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开放的经济政策,成为了物流的中心、资金流的中心、金融的中心,随之又会派生出贸易中心、商业中心、生活中心、服务中心等等。根据统计,一般物流行业的GDP每增加1元可以拉动其它行业的GDP增加4元。新加坡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

在这方面,上海则刚好是反例。上海解放前是亚洲过去的物流、金融、贸易的中心。后来船越造越大,上海的大陆架地形导致大船进不了港,再加之毛主席的计划经济导致上海失去了自由贸易港的身份,于是上海就失去了物流中心和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新加坡就拣了个大便宜。所以,新加坡的发展几乎就是与上海港的衰败相拌的。

三、新加坡的政治局势

A.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是全世界非殖民化运动的高潮时期,大多数亚非拉殖民地纷纷取得独立地位。在东南亚地区,独立建国进程打破了殖民地时代彼此隔离的关系,各国关系变得敏感而复杂。1963年,新加坡由于并入马来联邦而与印尼交恶。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新马关系又发展到剑拔弩张的地步。当时,新加坡在国际上只有两个朋友,一个是英国前首相哈罗德·威尔逊,另一个是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西哈努克亲王曾表示,如果马来西亚占领了新加坡,他欢迎李光耀在柬埔寨建立流亡政府。由此可见当时新加坡面临的地区安全环境何等险恶。

B.与中国的关系

新加坡看来,近在咫尺且语言、人种相同的中国,随时能“吞噬”自己这个弹丸小国,不可不防所以一直以来,新加坡都实行着“表面和善,暗里提防”的对中政策。而中国因为自己的海上航线一直牢牢地掌控在新加坡手里,所以对新加坡也是一直虚与委蛇,表面上和新加坡一直和和气气的,背地里则韬光养晦,默默地发展自己的实力,准备着日后的摊牌。

如今,随着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强大,中国已经开始布局应对新加坡了——中国确定投资开挖泰国的克拉运河如果克拉运河通航,上海再建成深水港,新加坡的世界航运中心的地位就将不复存在了因为上海距离日、朝、韩不仅是等距离,而且比新加坡近得多,意味着大船可以走更远的距离,运费就会进一步降低。这样的话,新加坡的货物中转量起码减少80%甚至去日、朝、韩的货物都不会再选择新加坡中转而会选择上海。

很多人都认为,挖克拉运河没有必要,主要理由是克拉运河投资巨大,节省的运费有限。而且美国在泰国也有基地,新加坡基地的美军一样对中国克拉运河有威胁。

坦率地说,就是在运河通行费上赚不到钱,克拉运河还是可以搞的,因为不仅中国可以掰开卡在自己喉咙上的那只由美国控制的新加坡毒手,而且给中国未来带来不是几千亿而会是几万亿甚至几十万亿的经济发展效益!

对泰国而言,这么巨大的工程所带动的就业不仅是巨大的而且是长期的。可以预见,泰国会通过经营运河两岸的服务业获取巨大的利益。不难想象,经过长期航行的船舶,个把月都见不到个人影,还有谁会再忍三天绕道新加坡去休整,要不了多久,克拉地峡的运河区就会成为世界最有影响的旅游区了。

那么是不是新加坡的美军基地仍然可以威胁克拉运河呢?应该说全世界都在美国的威胁范围,问题是新加坡宣布禁止中国的船通过其马六甲水域是合法的,而且美国不仅会支持,甚至根本就是美国指使的。

可是克拉运河是中国控股的运河,中国可以宣布禁止美国的船通过,就像当年土耳其禁止中国的辽宁号航母通过其海峡的道理是一样合法的。所谓的封锁不是武力的而是要以不违反国际法为前提的,无论新加坡、土耳其,在美国的支持下封锁航线都是合法的。

如果美国威胁中国的长江航运、中国控股的克拉运河的航运,就等同于宣战了,不是一个美国总统能够决定的。

C.与美国的关系

新加坡当局认为,自己必须依附强者,方能自立自强,在世界上发出自己响亮的声音和充分的影响力。在他们看来,同文同种的中国,和世界第一、且具有共同“英语纽带”美国间,靠拢美国是上上之选。随着中国的日渐强大,这种“一边倒”逐渐变成了表面上的“左右逢源”。

依托自己本身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美国需要新加坡这么一个控制中、日、朝、韩甚至港、澳、台的战略要地而为了防止自己成为异教徒的羔羊和中俄这些大国的饭后甜点,因此新加坡也需要美国的保护。(万里之外的美国不会有这样的胃口。)因此,“亲美疏中”、“远交近防”一直是新加坡不变的既定方针。

新加坡是美国在亚洲最大的海空基地,尤其是根据美新协议,新加坡机场的一半归美国空军单独使用,新加坡的所有港口美军舰艇都可以无须事前告知地停泊。目前,美国在新加坡部署了其所有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包括濒海战斗舰、五代战斗机F35)。

四、新加坡的外交政策

新加坡的国际政策追求三重目标:一是新加坡的生存和安全;二是被邻国承认和接纳;三是必须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这三重目标分别对应着三重政策,即均势外交、和谐地区和经济开放。

自古以来,人们都说弱国无外交。一般认为,小国的外交就是一味追随甚至讨好大国,或者尽可能保持中立政策,奉行中立政策的瑞士甚至拒绝加入联合国。大多数小国不是中立国,当它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威胁时,会选择参加使其免于威胁的军事集团,精心构筑的均势体系可以确保这些小国安全无虞,小国很难对国际体系施加影响,小国“大外交”在国际政治中实属罕见。

然而,李光耀为小国外交树立了典范,从而打破了传统外交分析中的那些成见和定论。毫无疑问,新加坡是一个小国,一个偏居东南亚一隅的微型岛国,自然资源匮乏,“除了空气可以自给自足外,所有的资源,包括淡水都依赖进口”。另外,由于特殊的种族关系、地缘政治和历史背景,新加坡国土狭小而无腹地,敌对国家环伺周边,使新加坡立国之初即面临巨大的生存和安全压力。所以新加坡不能光靠自我防卫求生存,还必须开展安全外交,成为一条‘融入鱼群的小鱼’,在群体中寻找安全感。

李光耀的安全外交,归根到底就是实用主义的均势外交。从内容看,有这样两个特点:

第一,作者把新加坡这样一个小国的均势战略与国际体系中的大国均势战略既联系起来又加以区别。大国的均势战略是为了谋求国际政治中的权力,而小国的均势战略主要是为了应对国家生存危机。一般来说,大国更倾向于建立军事集团来相互对抗或威慑,中小国家则依附于军事集团以获得安全和保护。但是,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国,没有加入军事集团,因为新加坡拒绝依附于一个大国;也没有宣布保持中立,因为在一个普遍信奉强权政治和民族主义的地区环境中,中立地位不可能在事实上和法律上得到尊重。(就算宣布中立,周边国家在需要的时候根本不会考虑其中立国的地位,还是会毫不迟疑地入侵。)

为了在一个不安全的地区环境中生存下去,新加坡支持各大国介入东南亚地区事务并维持竞争关系,“依靠几个大国在地区内相互竞争的平衡局面来维系安全的政策比把国家命运拴在一个专横傲慢的伙伴身上更好”。首先,均势可以确保没有哪个大国会变得过于强大而能够迫使新加坡政府接受背离国家核心利益的政策。其次,大国的存在会派生出经济利益,会给新加坡带来巨大的投资。第三,如果所有大国在东南亚尤其在新加坡都有利益,就有利于保持海上航线的畅通和开放。新加坡对所有大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有利于加强新加坡与大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使新加坡的利益具有国际敏感度,从而对那些虎视眈眈的邻国起到牵制作用。(新加波敢于实施这样的大国均势政策有一个前提,就是其地理位置和中国、美国、俄罗斯皆不接壤,这样就保证了周边大国不可能在气急败坏的时候直接不管不顾地武力制服,只能通过怀柔手段进行拉拢。对于不丹、锡金这些与中国接壤、军事实力又不强的小国而言,是断然不敢采取这种政策的。)

第二,实用主义是新加坡均势政策的灵魂。在冷战大背景下,新加坡不是依据意识形态而是依据实用主义原则来推行“多边卷入”的外交政策。1965年拉贾拉南说:“我们的周围是一些较强大的邻国,我们无法通过武力来解决同它们之间发生的问题。”因此,新加坡保持对所有大国开放,欢迎所有大国介入东南亚地区事务,不论是美英还是苏联;同时又反对任何一个大国独霸东南亚。因此,当美国在东南亚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时,新加坡对苏联介入亚太地区表示欢迎态度,“避免美国在毫无约束的情况下对东南亚国家发号施令,侵害东南亚国家主权”。当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准备从东南亚撤军(包括从菲律宾基地撤离)时,由于担心苏联填补真空,新加坡在多数国家反对越南战争的情况下仍然支持美国的越战政策。

新加坡大国均势战略具有如下几个层次:1、承认大国政治的存在。在这里,贯穿了最彻底的现实主义;2、大国均势对小国最有利,而且,对东南亚国家来说,介入地区事务的大国越多越好。新加坡之所以采取这种彻底的政策,还有更深一层的动机,那就是大国在东南亚的存在,首先是对东南亚地区的国际政治稳定有利,大国可以对地区强国产生威慑作用,与其说大国会控制新加坡,还不如说邻国对新加坡的威胁更为直接。其次,一个区外大国的介入,可能导致新加坡失去其外交独立性,形成安全依附关系。当多个区外大国介入时,它们的相互争夺将给予新加坡这样缺乏战争能力的小国更大的外交空间,周旋于大国之间的新加坡,只要其政策适当,就能获得更大利益。最后,新加坡可以得到大国的外溢利益,即大国给予的公共产品。

第三,新加坡的均势外交与其经济外交密切相联,共同服务于国家生存和安全战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即使是国际体系中的大国,也不可能完全依靠纯粹军事手段来维护国家安全,各国普遍实行综合安全政策,“经济外交”不仅被政府当作追求经济利益的手段,而且也被用来弥补政治经济手段之欠缺,即被用于追求政治安全上的目的。对于新加坡来说,由于生存困境,经济外交是其政治安全外交之源,从经济利益出发,才发展出新加坡的各项外交政策。新加坡的经济外交战略的目标是要把新加坡建成一个“全球城市”,主要措施有:(1)依托自由港;(2)实行出口导向政策;(3)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4)政经分离。新加坡经济外交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使新加坡在东亚地区成为第二个发达国家。在强大经济实力的基础上,新加坡建立了一支装备精良、高度专业化的现代化军队,有效地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二、地区合作与睦邻政策

可以说,在李光耀时代,新加坡的地区外交的主要任务就是改善新加坡与东盟五国之间复杂而危险的双边关系。新加坡作为东南亚之一员,通过积极推行地区外交和地区一体化政策,构建了合作、和谐与和平的地区安全环境。

李光耀积极推行东南亚地区一体化政策,在东盟形成和发展进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李光耀以地区合作和地区一体化来维护新加坡的国家安全和东南亚地区安全。因此,李光耀的地区合作逻辑是:评估各国经济潜能→推动地区经济合作→开展地区政治合作→形成集体安全。

李光耀特别强调地区合作的非种族性和非意识形态化。李光耀以新现实主义的视角来看待东南亚地区各国之间的合作问题。实际上,东盟地区合作受到两种现实主义的影响。一种是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观:将全球体系看成是其追求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的组成部分,认为东盟国家应该团结一致,结成联盟,尽可能地在全球体系中获得优势。另一种是以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观,认为目前世界体系中的政治权力是以经济方式来凸现,强大的西方国家试图通过支配发展中国家来维持其政治经济地位,因此东盟应该走区域合作道路,特别是与东亚大国联合起来,抵御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特别是西方国家对本地区国家的政治文化控制。“这两种现实主义的观点形成了东盟区域合作及其对外政策的基础。”

当然,由于东南亚地区环境的复杂性,同时也由于东南亚国家对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的认识不相一致,因此新加坡的地区外交不得不审时度势而为之。新加坡的地区角色和它的地区环境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新加坡的两个经济发展战略“全球化”和“地区化”实质上反映了它与地区的关系:当其所处的东南亚地区政治稳定、经济易于合作的时候,新加坡可以依托地区和东盟组织,即“区域化”;反之,新加坡就超越地区,与区外国家发展双边关系,即“全球化”。从建国到70年代中期,新加坡与邻国不和,为了生存实行远交近防、超越地区的外交政策。20世纪70年代东南亚地区形势的急剧变化,使新加坡更加认识到睦邻合作对其安全与生存的重要意义,进而对区域外交政策主动进行调整。从70年代中期后,新加坡逐渐融入地区、依托地区。

早在新加坡独立之初,政治精英们就认识到新加坡地缘政治的敏感性和经济生活的脆弱性,迫使他们在外交上突破意识形态束缚,在经济上推动全球城市和外向经济战略,不是害怕国际关系中日益增加的相互依存,而是想方设法增加新加坡与邻国之间、新加坡与世界大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尽管这种相互依存关系对新加坡来说敏感性和脆弱性均高于对方,李光耀认为,相互依存关系可以促进合作、发展和安全,毫不动摇的外向经济战略和融入世界、融入地区的政策,使新加坡成为世界上最全球化和最开放的国家之一。同样,新加坡也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中既获得了安全保障又获得了经济实惠。

能力和资源的增长为新加坡外交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础。新加坡资源匮乏,独立之初基本上没有工业基础,国土狭小且处于兵家必争之地。如果没有经济能力与资源,无论多么高明的外交手段和外交艺术都无济于事。因此,新加坡把经济建设放在国事之首,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外资,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经历几十年的励精图治,新加坡逐渐具备了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在科技、文化和服务方面具有很强的区位优势,在国际事务中具有许多小国不具备的参与和影响能力。经济成就提高了新加坡的国际地位和外交成就。有人认为,经济的成功是使新加坡提高国际地位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与其国家大小不成比例影响的主要原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5ae6fb2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18.html

《新加波的外交政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