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二马》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5-29 21:05:4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漂洋过海异乡人——关于《二马》的读书笔记

未知全貌,管中窥豹,不足很多,尚请海涵。

传统小说起承转合的写法并不曾被作者采用开场,也就是第一段写马威,也就是小马,写他彷徨痛苦颓唐游荡,最终留了个字条后便如话剧演员匆匆退场,第一场的帷幕也随之落下。字条上写的什么呢,“小钻石戒指一个祈交给温都姑娘。再见!威。”这不由得使心底模糊揣测这是一出求而不得的恋爱悲剧了。想迫切了解事情始末的我赶紧翻页,没想到竟然戛然而止并且笔锋一转:言简意赅地写时间线倒退一年”。好倒叙老舍先生真的是吊足了胃口。小说的现代性也得以增强就像百年孤独的第一句:“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的时候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一定会想起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一幅长画卷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而这一幅——则名为“北京父子在伦敦

老舍先生的绝佳文笔,真是可见一斑了。

本文语言浑然天成、雅俗共赏,有着内蕴独到的“京韵”,就是常见景物也给人以崭新的体验。比起古典小说动辄“有诗为证”的强调,我还是更喜欢这样由心而发的语言。大量通俗、平白的文字,显得作品味道醇厚活灵活现,民情风俗、地方风物也跃然纸上。写二马去牛津街时的繁华街景,用了好些拟声词:车突突的,车轮磁拉磁拉的,喇叭是仆仆的,还有的是吧吧的乱叫……热烈又喧腾的气息仿佛朝人脸上来。老舍先生是旗人,骨子里也已深深打上了“北京人”的烙印,自然形态的方言词汇的确很是“野路子”,接地气而又随意;有些甚至很粗糙。但语言大师老舍却能从中提炼提纯出精粹,并化为艺术,将北京口语的神韵体现的恰到好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就算用地道的北京方言描绘英国的伦敦,却也是活泼有趣、质朴自然,具有着独特的魅力。

老舍先生特别幽默,我觉得这篇文章边边角角犄角旮旯都充斥着诙谐风趣的色彩例如温都太太抱着名为拿破仑的宠物犬,讲演狗的历史——于是乎作者在下一段调皮地简称狗史《二马》的字里行间俏皮风趣、才华横溢,但这不是令人前仰后合开怀大笑的那种幽默,而是含蓄,隽永,内敛,收放自如、很有节制。不知是否因为老舍先生在英国期间绅士型英式幽默的熏染呢?伊牧师介绍二马给温都太太租房时,对方问了无数全方位的中国人问题:是否煮老鼠吸鸦片,从小说电影戏剧乃至道听途说的都问了个遍。然而我读着读着总觉着内心酸楚、无可奈何,略有几分带泪的笑的意思二马飘洋过海,作了那“孤独异乡人”:异乡人所经的民族歧视却是以一种极轻描淡写的方式来表达的话有点像是一个受尽漠视与冷眼的人,拿他的过往遭遇来说笑话给你

戈登胡同小楼的屋檐下,堪称二元对立的中英民族文化在此冲击、碰撞:二马一向“父慈子孝”,而温都母女总是打嘴仗。马老先生、马威和温都母女俩分别是老派中国市民及青年、老派英国市民和年轻一代的一个典型,既有共性,也有各自鲜明形象特点。其中,作者着墨最多的老马是个官迷、总念着再娶个老婆,最大的特点是“老气横秋”四十多就想着养老,年岁不老还倚老卖老——典型的四万万出窝儿老中的一个。可是呢,马老先生就是有这么多缺点,我也不觉着他十分讨厌,甚至觉着像是个臭脾气却可亲可爱的倔老头,或许是源于日常生活的熟悉感——相对稳定的代代沿袭,老一辈中国市民的影子到今天仍然普遍存在,不是吗?

爱情是恒久远的话题而似乎相对封闭的“孤岛”环境下男女之间产生恋情更顺利:比如泰坦尼克号上的杰克和罗丝,穆斯林的葬礼韩子奇与梁冰玉……老马迷迷糊糊地喜欢上了温都太太,马威则对温都小姐一见倾心。而她或她不过是西洋女子中的一个,普通人都看不起中国人,种族偏见的鸿沟哪里越的过去呢?第二段是写先是四月底的天气,经了雨的树叶又润又亮;接着第三段夏天跳动着来了,伦敦也有了响晴的蓝天。后来的从一入秋,家务事、政事、赛事热闹起来而“摆”作为一个无言的时间载体,它始终极冷酷极有规律站一切忙乱吵闹嬉笑怒骂的背后;相应时间线的描写也戏剧化地暗示故事最终结局因而当时间线进行至新年冬日降临,二马的爱情也只能埋葬在冰冷的微白城市里

中国是弱国,于是外国报纸、电影、戏剧上有关中国人的都是冷漠狡诈阴险,形象已然妖魔化了……中国人成了挺不直腰挨打的货,身上藏着砒霜毒蛇、敢看电影似的人砍头。小说里有这样一句中国人的讲面子能跟不要脸拉着手走”,是啊,自身民族的暮气、疏懒、不思进取、事事顺人的弱点的确顽固存在然而英国社会中殖民主义偏见也应谴责众口铄金以讹传讹,就算只有是一成谎也扯成真的。我们这些误读误释有谁去听呢?除非自己把国变好变强强者又怎么会同情弱者?

弱国子民置身于老牌工业强国,被迫承受种种羞辱和歧视,真实又悲凉,何况还内心深处源于文化冲击带来的自卑与自惭……然而海洋文明与陆地文明并无优劣之分小说局限性固然存在,但作者在这里超越了中西二元对立的模式,不仅看到了传统中国的痼疾,也去探索工业文明的病源;既不曾妄自菲薄自己民族,也不对西方文全盘接受书中不同形象的对立可以看出,全篇的理想人格都是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优秀传统

老舍先生的视角客观又公允,姿态开放而悲悯,的确为大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592be2e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10.html

《老舍《二马》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