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ch6幼儿智育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六章幼儿智育

【教学目的】:
1、树立正确智育观,了解幼儿智育工作的内容与原则。2、了解幼儿智力构成因素,发展幼儿思维能力。3、正确理解兴趣,培养开发幼儿兴趣。
【教学的重难点】:培养幼儿兴趣与开发智力【教学时数】:讲授4时;实践2学时
第一节幼儿智育概述
1.幼儿智育意义与任务
(一)、智育的概念幼儿智育就是按照幼儿认识活动的特点与认识发展的规律,以增进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培养认识活动兴趣和习惯,发展智力为目的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二)、幼儿智育的意义幼儿阶段是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适应适当的智可以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并为其他各育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1、满足幼儿的认知需要;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为体育、德育和美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智育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三)、幼儿智育的任务
1、幼儿智育的基本任务《幼儿园工作规程》在阐明幼儿园保育与教育的目标时,规定了幼儿智育的基本任务:"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2、幼儿智育任务之间的关系幼儿智育的任务,以发展幼儿的智力为核心。幼儿智力或认识能力的良好发展,不仅是幼儿认识周围环境,学习运用语言与人交往,掌握社会行为规则与道德规范,发展美感的基本条件,也是幼儿今后进一步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幼儿智育虽然不以传授大量的知识技能为目的,但是增进幼儿对环境的认识,丰富幼儿的经验,确实是幼儿智育的任务之一。增进幼儿对环境的认识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不仅有益于幼儿适应与参与社会生活,而且也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条件。幼儿智力是在他们认识周围事物、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同时幼儿的认识需要与兴趣,也是在认识周围环境的活动过程中得到满足与发展的。但是,知识并不等于智力,一个人的知识多并不等于智力发展水平高。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智力的发

展的条件关键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并不是任何知识技能的学习都有益于幼儿智力发展。只有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与需要,以幼儿的主动学习为特征的知识技能的学习,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与需要,以机械灌输、被动记忆模仿为特征的知识技能训练,是无益于幼儿的智力发展的。有益的兴趣与求知的欲望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动力,是幼儿主动性、积极性的表现。幼儿智育的任务,以发展幼儿的智为核心,以增进幼儿难周围环境的认识为基础,形成了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系统。
第二节幼儿智力开发与培养

一、幼儿感觉教育与观察力的培养
培养幼儿正确的运用感官,发展幼儿的感知觉能力与观察力,是幼儿智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幼儿智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感觉教育的任务与内容
1保护幼儿的感觉器官感觉器官是幼儿感知觉能力和观察力发展的物质基础。要注意幼儿的感觉器官,如视觉和听觉,要消除不利的环境因素,采取有利于幼儿感觉器官保护的安全、卫生措施。
2.帮助幼儿掌握社会感觉经验标准,形成个人所特有的感觉能力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第一,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第二,符合感知规律,交给观察方法感知规律
1、适应现象①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适应现象。
②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2对比现象
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②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在视觉感性方面较明显。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太大。
3、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对像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影响因素有:

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教师要运用背景与对象关系的规律,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等,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教材重点的部分应该使用线条、粗字体或彩色笔,使它们特别醒目;教学指挥棒与直观教具的颜色不要接近。
②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知觉为对象,据此,教师应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及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③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视觉刺激中,凡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的组合和接近也是分离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
据此,教师绘制挂图时,为突出需要观察的对像或部位,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色彩;凡是说明事物变化或发展的挂图,更应注意每一个演进图的距离;教师讲课声音应抑扬顿挫。
④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
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中的。由于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直观材料加教师讲解,幼儿才能很好理解。据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区别,必须和言语讲解结合起来。观察方法
(一)顺序法:顺序法指以一定顺序来进行观察有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从上到下、从明显特征到不明显特征等等。因此,我们不强调幼儿掌握哪种顺序,只要幼儿有顺序的细致观察就行。(二)比较法
比较法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现像比较他们不同点和相同点,幼儿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思考,从而正确细致、完整认识事物这种方法实际通过思维来观察,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力,比适合中大班幼儿
(三)追踪观察法追踪观察法是指让幼儿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进行间断性的、有系统的观察,使幼儿了解其生长变化和发展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完整的认识。

第三、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活动
客观事物的特征是多方面的,如:色、香、味、软硬、光滑、粗糙、大小、冷热、形状、声音等。在幼儿观察时,要充分运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器官去感知事物各方面的特征,让幼儿多看、多想、多听、多讲、多摸一摸、多嗅一嗅,以加深幼儿对事物的印象。第四、注意创设察环境、引导幼儿认真观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三部分第八条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观察环境,激发幼儿的观察欲望。第五、教幼儿做好观察记录,写好观察日记
观察过程中,老师要教幼儿学会做观察记录,写好观察日记,这样做,便于幼儿做好观察总结。如:我们班有次组织主题活动——蔬菜。第六、训练孩子表达观察结果的能力
幼儿观察后,教师要让幼儿通过讲述、舞蹈、绘画、做做玩玩等表现自已的观察情况和感受。
:观察各种各样的汽车时,我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他们观察到的车的外形性能,允许幼儿在观察中互相交谈,鼓励幼儿提出问题。观察回来,我教幼儿唱《小汽车》的歌曲,让幼儿玩开汽车的游戏。组织幼儿画、拼、塑造、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汽车。在这个讲、做、玩、想、唱的过程中,既巩固了观察所得的知识,又加深了观察所得的印象,对事物的认识就更全面、更深刻了。
总之,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是让幼儿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途径。没有观察,幼儿就不可能对客观世界有真正的理解,就不能获取完整的知识;有了好的观察力,幼儿就等于有了一把认识世界的"金钥匙"二、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1.幼儿语言交往能力培养的内容:
口头语言中,根据语言交往活动的不同性质,把口头语言分为对话性语言与叙述性语言。2.幼儿语言能力培养:

1)培养幼儿语言交往的兴趣——创设多说、多看语言环境;一日活动:吃饭、穿衣、户外等。
2)帮助幼儿掌握语言交往的基本技能;3)促进幼儿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4)帮助幼儿学习和使用普通话;5帮助幼儿了解文字符号的交际功能。开展跨年龄段相互交往活动;鼓励幼儿多进行自由交谈。
实践证明:培养幼儿浓厚的语言学习兴趣,是促使幼儿语言能力不断提高的内在动力;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语言实践的良好机会和最佳途径;为幼儿创设交往的机会,不但能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还能较大程度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三、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的方法来进行,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帮助幼儿明确问题
2.帮助幼儿制订解决问题的步骤与计划3.分享和交流经验
4.要求幼儿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
四、正确对待幼儿的问题1.幼儿问题在教育上的意义:
1)问题是幼儿求知欲的表现(2)问题为解决教育与发展之间的""问题提供了桥梁。2.解决幼儿问题的方法:
1)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2)成人解答
第三节幼儿智育的实施
一、幼儿智育的途径
(一)组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发展幼儿智力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发展幼儿智力的有效途径。幼儿是在活动中成长与发展起来的,幼儿智力的发展更是如此。幼儿亲自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是进行智育的主要途径。
:幼儿的游戏、实物操作活动等,是幼儿认识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与源泉,也是幼儿不断获得关于周围世界知识的桥梁。
因此,教师应解放幼儿的双手,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从事不同水平的游戏,操作活动,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和直接知识,促进智力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日常生活活动也是对幼儿实施智育的重要途径。智育应当渗透在一日生活之中,应当引导幼儿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进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等。如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就餐时的摆碗筷来发展幼儿的数概念和计数能力,或通过食物让幼儿学习有关蔬菜、水果的知识,了解季节变化和农作物的关系等。
(二).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自主活动幼儿智力的发展与环境关系密切。只有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里,幼儿才能够自由思考、自由活动、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自由地想象和创造,才能自己选择、自己探索,智力才能得到发展。否则,幼儿不可能发展自己的能力。
因此,教师应当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环境,重视建立与幼儿的良好关系,鼓励幼儿主动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允许幼儿犯错误,尊重幼儿的想法,尊重他们的经验和创造,让幼儿有发挥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二、实施幼儿智育应该注意的问题1处理好智力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知识与智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知识、技能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智力发展又是获得知识与技能必备的条件。知识的贫乏与浅薄不利于智力的发展,而智力的高低决定着掌握知识的深度、以及运用知识的灵活程度。比如,幼儿在对四季植物变化的认识过程中,通过观察认识植物的特征,通过记忆了解植物的变化过程,通过思维辨别不同植物的不同特点,通过想象把对植物的印像用艺术手段表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幼儿

通过智力活动获得了关于植物的许多知识,知识的质量决定于幼儿观察水平、记忆水平思维水平等的高低;但是,如果幼儿没有任何关于植物的知识,是没办法对植物进行探索的。
因此,在智育过程中,教师必须认清知识和智力的关系,应将知识的获得与智力的发展高度统一起来。否则,若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将阻碍幼儿的智力发展;但如果离开了知识的基础,智力的发展又将成为空中楼阁。
什么是幼儿学习的知识——周围生活中粗浅知识幼儿学习的知识包括:生活常识(如衣食住行的知识
社会常识:(如周围的环境、人们的劳动自然常识:(如天气、四季的知识
幼儿能够理解的科学技术知识:(如常见的科技产品、科学发现与国家政治生活有关的初步知识:(如国家的名字、认识国旗、领袖等数概念等等。
必须明确的是,幼儿的知识结构是建立在幼儿感性经验基础上的此,它与中小学那种以科学概念为中心的学科知识体系有本质的不同。需要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也就是说,幼儿智力发展的重大进展不是取决于个别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是看这些个别知识能否结合成一个反映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规律或联系的"结构"
知识系统化理论是前苏联长时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成果。早在203040年代,维果茨基就从理论上指出了在幼儿园开展知识系统化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50年代,乌索娃也在其著作中探讨了制定学前儿童知识体系的问题。之后,一大批的前苏联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艾里康宁、达维多夫、柳布尔斯卡妮、查包洛塞兹、波特吉雅科夫等)的实证研究,为知识系统化的基本理念在幼儿园中的实施打下了牢实的实践基础。60年代末、70年代初,该研究逐步深入和变得成熟,研究成果在1962年~1984年的前苏联幼儿园教学大纲中均有所体现。由于学前儿童和学龄儿童心理发展有着质的差异,所以幼儿园的知识系统化与学校教育中的科学知识体系不同.

由于系统化知识是一个容易被人想当然而产生误解的概念,以下拟从该概念的实质、核心、性质三个方面着手对其进行分析阐释。
(1系统化知识的实质:互相关联的知识组成的网络状知识团在这里,识之间是彼此关联的,而发生联系的原因有两种:一个是千差万别的个别事物与内隐于其中的一般规律之间的联系,另一个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之间的依存关系。
例如,动物与其生活的环境相联系,即动物要适应生活环境(这即是一个一般规律)与这个一般规律的个别事件(如猫能爬树,捉耗子,非常机灵敏捷;马跑得特别的快;狮子和老虎既有力又灵活,善于小心翼翼地悄悄走近猎获物,突然袭击等)的知识之间相互联系,这样就把原本看似毫不相干的零散知识(动物、环境、动物要适应生活环境的各种具体表现的知识)连接成为了一个彼此关联的网络状知识团,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2系统化知识的核心:反映事物和现象的简单联系和规律
例如:以动物的身体构造依赖于生存环境作为了解野生动物的一个知识体系的核心;反映物体在空间运动的基本属性的知识是了解无机界的一个知识体系的核心;把构造的物体的形状和它的用途之间的联系当做儿童创造活动学习的一个核心等。
乌索娃指出,给儿童传授关于现实的某些实物和现象的知识时,重要的是引导他们理解简单的联系和规律性。在提供给儿童的关于现实的某方面的知识体系时,引导儿童抓住这些核心是非常关键的。
3统化知识的性质:在活动中,以表象形式反映知识的联系和规律系统化知识以一个反映事物、现象的内在联系的规律的原理为核心。这样的概念,一般说来,是复杂的理论分析和概括形式的结果,是学前儿童做不到的。
前苏联著名儿童心理学家AB查包洛塞兹、HH波特吉雅科夫对儿童把握系统化的知识的可能性做了深入的研究。他们指出,学前儿童的主要思维类型(即直觉行动思维和直观形象思维)就其认识潜力来说,并不比概念思维弱。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学前儿童在直观的形像中也能反映事物的共性,也能发现事物的本质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植物的生长与空气、阳光、土壤的依存关系都是可以在一种直观的形式中显示给儿童的。

这也就是说,幼儿园中作为知识体系核心的揭示事物本质联系和关系的知识,不是反映在概念的形式中,而是体现在儿童摆弄物体的活动中,呈现在表象的形式中。这样就从理论上解决了学前教育知识体系的性质问题。按照这一原则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既符合教育的科学性原则,也符合可行性原则。
重视幼儿知识的结构化,能扩大幼儿的知识容量,能促进幼儿巩固已有的知识,并将获得的新知识迅速归入自己已有的结构中,使新旧知识结合成更大更好的知识结构,大大提高认识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幼儿在看电视、图书、或参观动物园的活动中自发地获得了很多有关动物的感性经验。如老虎的皮是条纹状的、青蛙的皮是绿色的、海豚的皮是滑溜溜的等等。但这些有关动物的认知是零碎的。如果教师通过有意识地组织各种活动,把这些动物进行比较,帮助幼儿看到,动物的皮与它们生活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是动物保护自己,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
幼儿就能由认识事物现象的外部特征过渡到认识这些现象的内部联系,形成一个有关动物的知识"结构"藉此他们就能想象出从没见过的北极动物会有厚厚的皮毛,他们就能明白在泥土中钻洞的老鼠为什么是褐色的。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幼儿知识的获得与智力的发展就统一起来了。2重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是指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它包括情感、意志、性格、兴趣等方面,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智力活动的两个方面。它们虽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只有二者都处在最佳状态,幼儿的智力活动才能取得成功。
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发展起着促进和保证作用。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有热爱学习、勇于探索、意志坚强、不怕困难等优秀的非智力质量,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智力活动就会呈现积极活动状态。反之,一个人再聪明,如果他不喜欢学习,怕困难,不能坚持完成学习任务的话,是决不会取得成功的。三、幼儿智育工作的原则
1.专门的作业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2.教师的引导与幼儿的探索相结合3.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相结合

思考题:
1、试解释幼儿智育任务之间的关系。
2、对幼儿进行感、知觉教育包括哪些内容?有什么意义?3、幼儿的问题在教育上有何意义?应该怎样解决幼儿的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56de3cc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6c.html

《学前教育学ch6幼儿智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