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增高或减低病因

发布时间:2011-10-12 21:43: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参考值] 直接计数法(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数<100×109L,称为血小板减少。通常血小板数在50×109L 以下,患者即有出血症状。在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做血小板计数时,因用EDTA做稀释液,引起血小板聚集,造成人为的假性血小板减少症,应注意排除。引起血小极减少的原因为:

  (1)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线损伤、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亢进:见于①免疫性破坏。如有血小板自身抗体(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淋巴瘤)、过敏性药物损伤(奎守、磺胺药)、病毒感染(上呼吸道炎症、风疹)、血小板同种抗体(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②消耗亢进(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③血小板自身异常(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

(3)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肝硬化、Banti综合征)、血液受到稀释(输入大量库存血或大量血浆)

2.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数>400×109L称为血小板增多。

(1)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其代表性疾病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2)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或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癌症患者。这种增多是轻度的,多在500×109L 以下,这种异常在原疾病得到治疗后而得到改善。

()血小板平均容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 血小板平均容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表示血液中血小极大小的离散度。这两项指标皆可在血细胞自动计数仪上自动完成。

[参考值] MPV7-11fl;PDW15%-17%

[临床意义] MPV增加见于:①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②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MPV增加是造血功能恢复的首要表观。

  MPV减低见于:①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②有半数败血症患者MPV减低;③MPV随血小板数而持续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指标。

  PDW可反映血液内血小板容积大小的离散度,用所测单个血小板容积大小的变易系数加以表示。PDW减小表明血小板的均一性高,PDW增高表明血小板大小悬殊。

()血块退缩试验(clot retraction restCRT)

[参考值] 血块退缩时间:于凝固后1/2lh开始退缩,于2411内退缩完全。

血块退缩度测定(Macfarlane):以析出血清量与全血量之比表示之,正常为40%-50%.

贫血时因红细胞比积减少,应按下式纠正:纠正血块退缩度(CR)CR()*100/100-Ht

其参考值为58%一97%。

  [临床意义] 血块退缩不良见于:①血小板减少,血小板<50×109/L时退缩显著减弱;②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③凝血因子异常,如因子Ⅷ缺乏症;④纤维蛋白原或凝血酶原显著降低。纤溶亢进者一度形成的血块会又重新溶解,红细胞沉于管底;纤维蛋白原减少者形成的血块很小。

  (五)血小板粘附功能测定

[参考值] 男性 O.349± O.0595(34.9± 5.95)

女性 O.394± O.0519(39.4i±5.19)

[临床意义] 减低见于:①血小板无力症;②von Willebrand病;③骨髓增生性疾病;④异常蛋白增多;⑤SLE。增高见于:①心肌梗塞;②甲状腺功能亢进;③血栓性静脉炎;④脑血栓形成;⑤糖尿病;⑥高脂血症;⑦手术后。

()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

[参考值] 最大聚集率为62.7±16.1%。聚集曲线因方法而异,参看专著。

[临床意义] 减低见于:①先天性,如血小板无力症、VW病。②后天性,如骨髓增生性疾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等。聚集功能增高见于静脉性血栓病、心肌梗塞、肺梗塞,糖尿病等。

()B-血小板球蛋白和血小板第4因子测定

[参考值] (血浆、EIA)

B-TG 36 600±2l OOOIUL

PF4 6500±4300IUL

[临床意义] 自血小板a颗粒中释放出来的B-TGPF4虽几乎相同。但PF4在血循环中迅速和血管内皮上的肝素样分子相结合,大部分自血浆中消失。因此在体内发生血小板释放反应时,如血管内皮的功能正常,其PF4浓度几乎不见上升,而只有B-TG浓度上升,故两者应同时测定,并考虑B-TG/PF4值以判定其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DIC(初期)、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恶性肿瘤、糖尿病、SLE、心肌梗塞等。

()血小板抗体的检查

[参考值] PAIgG 0-178ng107血小板

[临床意义] PAIgG增高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共同特征。同种抗体以ITP的阳性率最高(90),慢性ITP增高尤其明显,其次是SLE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在这些疾病时,血小板数和自身抗体呈反比。同种抗体见于大量输血、输血后紫癜及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免疫复合物相关的抗体见于药物性血小板减少、败血症及AIDS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4eddeebb8f67c1cfad6b80f.html

《血小板增高或减低病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