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从内部监督与外部审计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4-01-08 11:12:4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从内部监督与外部审计的视角

赵梅

(西南财经大学)

【摘 要】2002SOX法案颁布以来,内部控制有效性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监管部门、实务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本文利用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11年年度报告及其他相关信息,从内部监督和外部审计的视角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发现:(1)公司内部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对内控有效性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并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内部监督机构越独立就越有利于监管职能的发挥,内控缺陷就越容易被发现和整改,内控有效性就越高。在影响内部监督机构独立性的因素中,监事会高管薪酬和董事长、总经理二职分离均会正向影响内部控制。(2)在内控强制审计实施的当年,由于被审计公司更加真实地披露了内控缺陷,因此反而降低了当年的内控有效性,而这种负向影响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变得不显著。因此,从长远来看,我们预期内控强制审计的实施使得国内上市公司的内控信息披露更加真实,相比自愿披露,必然会督促企业从自身实际出发,切实改善内控建设,提高内控有效性。

【关键词】内部控制有效性 内控强制审计

一、引言

2002SOX法案颁布以来,内部控制有效性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监管部门、实务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效仿SOX法案,我国相继颁布了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这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内控规范体系基本建成。为确保内控规范体系的顺利实施,财政部等五部门要求,自20111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应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进行强制审计,而且从今年11日起内控强制审计已扩大到沪深两市主板上市的全部公司。可见,监管当局已经充分认识到,提高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对规避公司风险、提高经营的效率效果、实现公司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目前,国内外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公司治理是影响内控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而内部监督体系向来被认为是能够体现公司治理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关研究中将外部监管条件作为主要解释变量考察其对内控影响的却十分有限。随着国内对内部控制外部监管条件的日益严苛,上市公司必然会相应调整内部监督体系,以期提高公司总体的内控有效性。那么,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主要受哪些内外部监管因素的影响?本文从内部监管和外部审计两个方面考察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际运行情况,研究发现:(1)公司内部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对内控有效性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并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内部监督机构越独立就越有利于监管职能的发挥,内控缺陷就越容易被发现和整改,内控有效性就越高。在影响内部监督机构独立性的因素中,监事会高管薪酬和董事长、总经理二职分离均会正向影响内部控制。(2)在内控强制审计实施的当年,由于被审计公司更加真实地披露了内控缺陷,反而降低了当年的内控有效性,而这种负向影响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变得不显著。因此,从长远来看,我们预期内控强制审计的实施使得国内上市公司的内控信息披露更加真实,相比自愿披露,必然会督促企业从自身实际出发,切实改善内控建设,提高内控有效性。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相比目前国内实证研究中普遍采用是否披露内控信息,设置哑变量来衡量内控有效性(如方红星等,2007;邱东阳等,2010,本文通过衡量上市公司对内控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的实现情况,多角度衡量内控有效性,克服了以往单一的计量模式2)研究发现,随着内控强制审计的深入实施,强制内控审计初期由于对被审计公司内控缺陷的真实披露对内控有效性的负面影响逐渐消减,这主要得益于被审计公司对相应内控缺陷的整改使得内控有效性得以提高。

二、文献综述

自安然事件以来,国内外的研究主要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度量、影响因素以及经济后果等方面展开,特别是对内控有效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更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度量,国外普遍以企业是否按照SEC 要求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material weakness)作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判断标准(如Ashbaugh Skaife et al 2006; Doyle et al.20062007; Goh 2009; Gong et al.2010。从国内来看,屈指可数的有关内控有效性的实证研究文献基本上是根据公司是否披露关于内部控制的信息设置哑变量来计量(如方红星等,2007; 林斌等,2009; 邱东阳等,2010。目前,国内已经有学者开始从内控五要素和对内控目标实现的保证程度对内控有效性的计量进行深入研究(陈汉文,2010;薄澜、姚海鑫,2012;张颖、郑洪涛,2012)。上述国内学者对内控有效性的度量克服了以往单一衡量衡量内控有效性的问题,但是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尚缺乏统一的、可度量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对于内控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公司治理特征、企业文化、公司规模、财务状况、业务复杂性、发展阶段等因素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内部控制质量(McVay,2005Dolye2007Hoitash2009;程晓陵和王怀明,2008;张先治、戴文涛,2010)。Dolye 等(2007 研究表明,更容易出现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多表现为规模小、盈利能力差、成长性强、业务复杂。Bedard2009发现审计师的参与可以推动公司披露内部控制问题,同时规模较大的审计公司和有过内部控制审核经验的公司的客户,披露内部控制问题的频率更高。曹建新等(2009)发现沪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高的公司具有会计师事务所为非十大的特点。Hoitash2009研究发现对于遵守404条款的上市公司,其治理结构越完善,对内控重大缺陷披露的可能性就越小;而对仅遵守302条款的上市公司,二者间的关系却不明显。

张先治、戴文涛(201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内部环境要素中,公司治理结构影响并决定着我国内部控制运行的质量和效果。

对于内控有效性的后果机制研究,由于实证资源的缺乏国内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很有限。国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公司内控质量的好坏会引起盈余质量、审计费用、股票价格、债务资本成本以及管理层预测精度等方面的变动等(AshbaughSkaife et al.2008Hoitash et al2008Beneish et al2008Kim et al2009aMei Feng a2009)。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1)内部监督机构的独立性与内部控制有效性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公司治理作为内部控制实施的重要制度环境,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Dolye 等,2007Hoitash等,2009;张先治、戴文涛,2012;吴益兵等,2009)。张先治、戴文涛(2012)发现在内部环境要素中,公司治理结构影响并决定着我国内部控制运行的质量和效果。公司治理结构涉及的变量较多,但从权威研究文献看,应用较多的是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与特征、内部监督、股权激励这四个方面的变量,其中,内部监督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制度等为代表的内部监督机构运行效率的高低关键取决于其独立性的大小,目前多数研究中认为能够体现内部监督机构运行效率和独立性的替代指标有监事会规模与会议次数、监事会高管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的设置及独立性等,另外公司治理结构的其他变量也会影响内部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大小。那么是不是内部监督机构的独立性越强,内部控制就越有效呢?从目前来看,研究结论并不一致。

国内外文献大多认为审计委员会的设置及运行效率与内控有效性正相关(Krishnan2005;程晓陵和王怀明,2008Hoitash2009;张先治、戴文涛,2010,张颖、郑洪涛(2010)进一步细化内控有效性衡量尺度,发现内审机构的设置会显著影响内部控制的合规目标和报告目标。笔者认为,审计委员会的设置会使得公司内部监督职能的发挥更加细致和有效,进而提高公司内部监督机构整体的运行效率和独立性。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假设1:审计委员会的设置会正向影响内部控制。

在中国一股独大的畸形公司治理环境下,监事会高管大多是由大股东提名,因而他们执行监事会职责的出发点是维护大股东的利益,而不是基于公司整体价值最大化,通常情况下大股东向监事会成员支付高额薪金作为俘获他们的主要手段,因而,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监事会高管薪酬越高,独立性越低,这似乎会负向影响内部控制。但是从理性人角度分析,高管基于自身利益,比如为了获得高额的激励性报酬,有主动改善企业的经营绩效、关注公司内部的风险管理、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强烈动机,这就有利于内部控制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假设2:监事会高管薪酬比例正向影响内部控制。

内部监督机构独立性的大小还会受到诸如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和特征等公司其他治理要素的影响。程晓陵和王怀明(2008)发现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显著加大企业违反法律法规的可能性,并且显著降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二职合一使得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等职能部门对公司管理层日常经营活动的监督职能虚化,这无疑会降低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等内部监督机构的的独立性,进而降低公司的透明度,使得对内部控制的监督趋于无效。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假设3:董事长、总经理二职分离正向影响内部控制。

(2)外部强制审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

国外的内部控制法规都要求或鼓励注册会计师为董事会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进行审计,我国从1211日开始也要求沪深主板上市的公司必须同时提供内控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这说明国内外监管机构均认为,从长期来看,外部强制审计可以提供有效的监督措施,进而提高内控有效性。但是在2011年,仅境内外同时上市的67家公司需聘请独立第三方对内控实施强制审计,考虑到公司内控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相比其他自愿披露内控信息的公司,第三方强制审计必然会使被审公司在当年度披露更多与内控缺陷有关的信息。因此,笔者认为,在外部强制审计实施的当期,相比自愿披露内控信息的公司,内控有效性会降低,但这种负向影响会随着内控建设的持续而变得不显著。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假设4:在样本区间内,外部强制审计负向影响内部控制。

Ashbaugh-Skaife 等(2007)认为在萨班斯法案404条款颁布以前,外部审计的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有关,其研究成果表明,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与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披露正相关。规模较大的事务所所审计的客户较多,拥有更丰富的内部控制审核经验,并且处于自身声誉的考虑,披露内部控制问题的频率更高。

假设5:外部审计师为国际四大的公司的内控有效性更高。

四、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2011年是我国内控强制审计开始实施的第一年,表明企业内控建设已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本文首先选取了2011年沪深两市上市的2366家公司,并进行了如下样本选择程序:(1)剔除了相关数据缺失的公司,(2)剔除连续性变量的1%99%分位极端值。最终得到了1812个观察值。本文所用的年度报告和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并经手工整理。

(2)变量选择、界定及检验模型

1.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度量

有关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大多认为它源于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陈汉文、张宜霞2008将内部控制有效性定义为内部控制为相关目标实现提供的保证程度或水平及是否存在实质性漏洞影响公司治理。因此本文通过分别为经营目标、合规目标和报告目标的实现程设置哑变量,然后将三个子指标加总得到相应的内控分数,以此衡量样本公司的内控有效性。以当年净利润实际数是否大于所有分析师预测利润中位数来衡量经营目标实现与否;以当年是否发生被司法机关、证监会和证交所的处理或公开谴责的行为来衡量合规目标的实现与否;以当年财务报告审计意见类型来衡量报告目标的实现与否。另外,考虑到公司内控建设的长期性,笔者还以2012年样本公司的内控有效性作为因变量进行了回归检验。

2.控制变量的度量

已有研究表明,监事会会议次数、企业的规模、行业类型、组织结构的变化、企业的成长性均会影响内部控制。因此,本文进一步控制了上述因素的影响。各变量的具体定义如表1所示。

1变量及其定义

变量

定义

oper

哑变量,若当年公司净利润实际数大于等于分析师对公司预测中位数则为1,否则为0

comp

哑变量,若当年发生被司法机关、证监会、证交所的处理或公开谴责的公司取0,否则1

rep

哑变量,若当年财务报告审计意见为非标意见取0,否则取1.

IN

三个子指标加总,得分越高,内控越有效(0—3

audcom

哑变量,若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为1,否则为0

wage

哑变量,若董事、监事及高管前三名薪酬总额在全样本中位数以上为1,否则为0

dure

哑变量,若董事长、总经理二职合一为0,否则为1

audit

哑变量,若内控需强制审计则为1,否则为0

big4

哑变量,若聘请国际四大对财报进行审计则为1,否则为0

size

公司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ind

哑变量,根据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若公司属于金融业为1,否则为0

acquire

哑变量,若公司当年发生并购行为则为1,否则为0

growth

公司当年营业收入增长率

3.回归模型的建立

为了检验相关假设与内部控制质量的相关性,本文设置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IN =α01audcom+α2wage+α3dure+α4audit+α5big4+α6size+

α7ind+α8acquire+α9growth+ε 1

(3)描述性统计

2主要变量的全样本描述性统计(N=1812

变量

均值

标注差

最小值

最大值

中位数

IN

2.173

0.502

0

3

2

audcom

0.408

0.491

0

1

0

wage

0.564

0.496

0

1

1

dure

0.758

0.429

0

1

1

audit

0.032

0.176

0

1

0

big4

0.073

0.261

0

1

0

acquire

0.337

0.473

0

1

0

growth

0.312

1.002

-.606

7.172

0.075

size

22.001

1.422

18.951

30.370

21.730

首先,我们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了全样本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我们发现,2011年所有被观察值的内控有效性均值为2.173,中位数为2,表明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内控建设成果显著,特别是合规目标和报告目标得到了很好的实现。在所有观测样本中,有40.8%的公司设置了审计委员会,75.8%的公司实现了董事长、总经理二职分离;董事、监事及高管前三名薪酬总额在全样本中位数以上的比例为56.4%2011年财政部要求必须要对内控进行审计的上市公司共67家,占总样本比例为3.2%。仅7.3%的公司聘请国际四大进行财报审计,但这类公司规模较大,总资产均在10亿元以上。有33.7%的公司在2011年发生了并购行为,组织结构发生了变更。所有被观察值2011年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均值为31%,中位数为7.53%,样本总体的成长性较好。

3:内部控制分类子样本描述性统计

变量

IN>=2

IN<2

均值

中位数

均值

中位数

audcom

0.412

0

0.344

0

wage

0.574

1

0.367

0

dure

0.761

1

0.7

1

audit

0.033

0

0.022

0

big4

0.075

0

0.033

0

acquire

0.332

0

0.444

0

growth

0.315

0.075

0.254

0.077

ind

0.019

0

0

0

size

22.019

21.746

21.662

21.435

样本量

1722

1722

90

90

其次,我们按照内控有效性分数低于中位数2和不低于中位数2对全样本进行了分割,我们认为内控有效性得分为23,则表示内控有效性较高,反之,则认为内控有效性较低。具体的子样本描述性统计如表3所示。我们发现,内控有效性较高的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二职合一的比率较低、董监两会高管的薪酬更高、外部审计师是国际四大的可能性更高、公司规模更大、公司当年出现合并或兼并的可能性更小,金融类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较好,这些特征均符合我们的预期。成长性较高的公司内控反而更有效,执行强制审计的公司的内控建设更有效,这与我们的假设4相反,我们进一步用高于样本总体均值2.177和低于2.177来进一步衡量内控有效性,发现在这两种情况下强制审计的均值差异很小。

五、实证结果分析

模型(1)的多元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第(1)、(2)、(3)列是以2011年的内控有效性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的结果展示,(4)、(5)、(6)列是以2012年的内控有效性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的结果展示。

4: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多元回归结果

变量

IN2011

IN2012

1

2

3

4

5

6

audcom

-0.022

-0.016

0.024

0.025

(-0.931)

(-0.708)

-0.974

-1.02

wage

0.085***

0.087***

0.047*

0.050*

-3.38

-3.465

-1.833

-1.949

dure

0.051*

0.051*

0.079***

0.077***

-1.806

-1.813

-2.756

-2.694

audit

-0.192***

-0.194***

-0.099

-0.111

(-2.698)

(-2.747)

(-1.201)

(-1.366)

big4

0.072

0.076

0.171***

0.172***

-1.324

-1.402

-2.999

-3.002

acquire

-0.047*

-0.048*

-0.044*

0.043*

0.04

0.044*

(-1.875)

(-1.911)

(-1.765)

-1.68

-1.585

-1.734

growth_w

0.019

0.021*

0.019

0.005

0.005

0.006

-1.62

-1.733

-1.615

-0.494

-0.488

-0.605

ind

0.14

0.141

0.134

-0.004

0.023

-0.01

-1.604

-1.618

-1.596

(-0.054)

-0.28

(-0.130)

size_w

0.031***

0.028***

0.047***

0.045***

0.055***

0.058***

-2.819

-2.766

-4.622

-4.022

-5.544

-5.487

_cons

1.413***

1.490***

1.154***

1.048***

0.832***

0.861***

-6.123

-7.153

-5.284

-4.422

-3.926

-3.764

N

1812

1812

1812

1551

1551

1551

r2_a

0.028

0.026

0.021

0.051

0.046

0.045

F

7.288

8.075

8.137

9.633

10.972

12.79

研究假设得到验证的有:(1)监事会高管薪酬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与内控有效性正相关,虽然监事会高管的薪酬越高,公司内部监督机构的独立性越差,但是其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会更加关注内控建设,因此假设2得到验证;(2)董事长总经理二职分离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与内控有效性正相关,二职分离使得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等内部监督机构的监督职能得以更好地发挥,督促管理层进一步改进内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假设3得到验证;(3)外部强制审计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与2011年的内控有效性负相关,而这种负相关系在2012年变得不显著。这表明相比自愿披露,第三方独立审计使被审公司在当年真实地披露更多与内控缺陷有关的信息,而在2012年度,公司针对前一年的内控缺陷的整改使得公司内控整体有效性得以提高,进而导致这种畸形的负向关系变得不显著,这符合我们的预期。因此假设4得到验证。(4)审计师声誉对内控质量的改善随着内控建设的逐步深入而得以体现。在样本区间内,审计师规模与内控有效性的正向关系由不显著变的显著。

假设1未得到验证,即根据回归结果,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对提高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无显著影响。这可能是因为目前大多数上市公司设置审计委员会仅仅是为了遵从证监会等监管机构的法定要求,如同花瓶董事的独立董事制度,审计委员会制度同样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审计委员会成员认真履行职责的成本太高,而报酬很低,审计委员会成员不作为的现象在国内上市公司表现突出。从这个角度分析,审计委员会的设置对公司内控有效性的改善程度确实有限。

六、结论

通过上述的研究与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一)公司内部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对内控有效性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并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内部监督机构越独立就越有利于监管职能的发挥,内控缺陷就越容易被发现和整改,内控有效性就越高。在影响内部监督机构独立性的因素中,监事会高管薪酬和董事长、总经理二职分离均会正向影响内部控制。

(二)在内控强制审计实施的当年,由于被审计公司更加真实地披露了内控缺陷,因此反而降低了当年的内控有效性,而这种负向影响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变得不显著。因此,从长远来看,我们预期内控强制审计的实施使得国内上市公司的内控信息披露更加真实,相比自愿披露,必然会督促企业从自身实际出发,切实改善内控建设,提高内控有效性。

(三)公司内控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总体上看,我国上市公司的内控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陈汉文,张宜霞.2008.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J].审计研究348-54.

[2]程晓陵,王怀明.2008. 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J].审计研究453-61.

[3]郑石桥.2009.关于内部控制要素重要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87-10.

[4]张颖,郑洪涛.2010.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审计研究175—81.

[5]薄澜,姚海鑫.201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公司治理和外部审计的实证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471-78.

[6]曹建新,王春丽,邹俊.2009.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1156-62.

[7]洪峰.2012.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研究综述[J].财会月刊8::66-69.

[8]刘启亮,罗乐,何威风,陈汉文.2012.产权性质、制度环境与内部控制[J].会计研究352-61.

[9]李颖琦,俞俊利.2012.股权制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基于2008—2010年酿酒类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50-56.

[10]张先治,戴文涛.2010.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影响程度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789-95.

[11]吴益兵,廖义刚,林波.2009.股权结构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分析———基于2007 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数据的检验[J].当代财经9110-114.

[12]杨有红,何玉润,王茂林.2011.市场化程度 法律环境与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披露———基于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19-16.

[13]朱荣恩,应唯,吴承刚,邓福贤.2004.关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用效果的问卷调查[J].会计研究1019-24.

[14]]田高良,齐保垒,李留闯.2010.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影响因素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4134—14.

[15]吴益兵,廖义刚,林波.2009.股权结构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分析———基于2007 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数据的检验.当代财经9110-114.

[16]Ge, Weili., and Sarah McVay, 2005. The Disclosure of Material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after the Sarbanes-Oxley Act [J]. Accounting Horizons, 193: 137-158.

[17]Doyle J, Ge W,McVay S, 2007.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Economics44: 193-223.

[18]Hoitash U,R Hoitash, and K. M. Johnstone, 2009. Internal Control Material Weaknesses, CFO Compensation, 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External Monitoring, and Firm Risk[J].Northeastern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19]AshbaughSkaife,H., D. Collins,W.Kinney, 2007. The Discovery and Reporting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prior to SOXmandated audi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44:166 -192.

[20]Maijoor, S, 2000.The internal control explos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ting4:101-109.

[21]Franklin, Mitchell, 2007.Sarbanes Oxley Section 404Can Material Weakness Be Predicted and Modeled? An Examination of the ZETA Model in Prediction of Material Weakness. Doctoral dissertation. Walden University.

[22]Jayanthi Krishnan, 2005. “Audit Committee Quality financial expertise and Internal Control: An Empirical Analysis”, 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802:649-67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4c5d39a0029bd64783e2c4a.html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从内部监督与外部审计的视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