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2-03-24 11:10:4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迎课改浪潮 在摸索中前行

——我校新课程改革实施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英山县雷店高中

2009年秋季,我省全面铺开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工作,新课改下的普通高中从课程功能到课程结构、从教学理念到学习方式、从课程评价到课程管理都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和改革,迎来了不少积极可喜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教育教学被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们肯定了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积极参与、努力学习。教师教学行为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教师工作的创造性逐渐增强。2、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正在逐步形成。许多教师能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表达个性的理解与感悟。学生的主体意识也逐步形成。3、课堂教学改革情况见效明显。教师备课既关注书本知识点也关注学情、关注现实生活,把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引入课堂。课堂教学,开始比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农村普通高中尤其是贫困山区的普通高中学校态度积极、立场鲜明、克服困难,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新课改事业做出了贡献。但是也不可否认的,由于一些困难的存在,农村普通高中在推进课程改革当中却也表现出了许多的无可奈何和无所适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度是缓慢的,也是不均衡的。

一、我校新课改实施情况总结

过去的一年我校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高一年级有六个班, 343名学生,参与教师33位。在一年的工作中,我们本着“学习借鉴、积极推动、以校为本、科学务实”的指导方针,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进一步深化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我校的办学水平,在新的平台上加快学校发展步伐。

思想上积极,紧抓课改学习培训不放松

对于新课程改革,我校从一开始就积极支持,态度明确而坚决。我校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出发,把高中课改实验当作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促进学校发展的契机,高度重视,激情投入。而实施新课程,必须进行理念翻新,并且要深入研究,深刻领会其内涵精要。观念不变,理念不明,根本无法走进新课程。没有教育观念上的彻底转变,即使用上新教材新教法,新理念也只是停留在表层,甚至发生曲解,如果遭遇坎坷,还会拿出老一套来拯救。所以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第一道关口就是要做好学习培训。我校高度重视并积极做好新课程的学习培训工作。

1强化岗前学习培训,让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

学校严格遵循“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敦促并积极引领着各级各类人员参加新课程培训。09年暑假,学校积极组织、精心安排,强化新课程岗前学习培训。7月,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主任分别参加了省教育厅基教处组织的新课改培训。730——812日,下年即将进入高一年级实施新课改的35名教师参加了由黄冈市教科院组织的新课程教师教材培训。同时在学校的精心组织和合理安排下,我校已经确定的下学年实施新课改的31名教师参加了湖北省新课改网上培训,在培训学时、作业、网上交流及考核成绩全部合格。2010年暑期学校未参加培训的教师全部参加了省、市两级培训。岗前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通识培训、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含案例)培训、岗位培训

2坚持长期学习制度,让学习与实践同步进行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揣摩,而且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情况和问题出现。因此仅仅靠短暂的岗前学习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实施新课程改革就必须要坚持长期学习制度,边实践边学习,以学习来指导实践。从09年秋入学伊始,我们就坚持每周一次集中学习制度,同时采用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督促高一年级实验教师学习新课程改革各方面的内容。

同时学校珍惜各类外出学习机会。0911月份,学校安排分管教学副校长参加全省高中综合实践课程学习培训;2010春,教务主任兼高一年级主任柯老师去江浙课改先进地区进行为期一周的观摩学习,全面了解课改情况;5月份,学校综合实践教研员涂老师参加湖北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讨会。外出学习有助于开扩视野,了解新信息、新政策。

思路上务实,把课改推动起来作为当务之急

对于新课程改革工作本来有两大忌讳:一是操之过急;一是作壁上观。由于诸多原因,目前较多存在的问题是后者。在我们学校也是如此,我们担的不是前者,而是怕我们的老师不敢搞、不搞,怕我们的教师瓶装酒,穿鞋走老路。因为只有让课改实践在我们学校行动起来,才会在实践意识到不足,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才会促使我们的老师去抓紧学习。因此学校工作思路非常清晰而务实,工作的重中之重就让课改实实在在地推动起来。

1制度保障,强力推动

组建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全体校委会成员为组员的课改领导小组。领导全校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

成立了以分管教学副校长为主任,教务主任为副主任的课改办公室。具体负责课程实施各项具体工作。

成立了课程指导委员会、学业评价领导小组、新课改教师培训协调小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委员会、省级样本学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全面实施、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详细制订了课改实验方案,明确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各学科组也分别制订了学科课改实施方案。

强化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教师的教案、批改等工作的督促检查,教研活动时主要由教研组长协助教研处进行这方面的检查,改变了以往的检查方法,重视了过程管理。

2全面实施,重点突破

 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国家课程。

本学年,我们按照省教育厅《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课程改革实验区的经验和我校教学实际,高一开设的国家课程有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等14门,以必修课程为主。高二年级根据我校实际,对必修、选修模块的教学顺序做了适当的调整,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最适合校情的课程开设方案。

探索教学、学习方式变革,引进异步教学理论。

新课程改革遵循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建立在“学情理论”基础上的湖北大学黎世法教授的“异步教学法”,提出了以学情为条件的“最优化教学理论”,是符合新课改理念的现代教育课堂模式。我校积极引入“异步教学法”,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逐步改变我校传统课堂的“注入式”、“满堂贯”、“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规范学分管理,完善评价系统

我校严格按照省市教育部门规定的有关学分认定的基本要求和程序,结合我校实际,学校专门成立了学分认定领导机构,制定了《雷店高级中学学分认定暂行办法》。学分认定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模块成绩由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部分组成。目前,我们已经进行了语文、数学、英语必修13模块和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必修1模块的学分认定工作。操作过程规范严格,达到了预期目的。

学校还成立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领导小组,按照省市教育部门规定和要求,登陆网络管理平台,严格按照各项指标进行自评、互评小组初评和学分认定小组评定,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过程。通过多元评价,力求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使评价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

突破难点、积极开展综合实践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我国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更是难点。该课程没有教材,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结合学校实际,自主开发开展,操作难度大。我积极学习钻研已实施课改省份的成功案例,选派人员外出学习培训。为了有效推动该课程实施,该课程由分管教学校长兼课改办公室主任组织实施并亲自担任指导老师,高一年级所有任课教师全体参与,担任指导教师。本学期我们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情况如下:(1研究性学习活动:一周三节课,采用1+2形式,本学期研究内容以文献研究为主,根据实际情况,高一年级22位任课教师担任研究性学习小组指导教师,目前所有研究性学习小组已完成第一个课题的结题报告。(2)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利用周日、假日回到城镇、乡村进行各种行业的劳动生产体验和相关活动的社会调查,本学期共进行了七个工作日。(3)社区服务:组织学生利用周日、假日回到街道居委会、村支部、福利院参加各项有益活动,本学期共计有三个工作日。高二年级在探索开拓创新上起了步。

二、我校新课改实施中面临的困难

㈠经费困难,是制约我校新课改实施的“瓶颈”。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新课改对学校硬件建设与软件开发都有一定的要求,比如理化生实验室的建设、图书室的充实、音体美教室的规范、电脑室的更新换代以及通用技术实验室的创建;比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校本教材的发掘、编写、印发,校本培训基地的搭建;比如综合实践试验基地的建设等等。

目前,我校的现状是: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音体美教室、电脑室都是五、六年前甚至近十年前建立的,设备落后,维修不力,电脑室有近三分之一的电脑不能使用;校本培训基地、综合实践验基地的建设为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校本教材的发掘、编写等均为空白。甚至于购买有关课程改革的书报杂志都很少。配备这些配套设备,要巨大的资金经费。此外,人力资源的投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然而,我校普遍经费紧缺,聚财有限,开支缺口大。一是学校的收费标准很低,而学校也没有自主收费的权利;二是地处农村,争取上级政府投入有难度;三是学校招生困难,后勤创收有限。相反,开支缺口大,教师起码的福利待遇要实现;实施新课改学生科目增多,学习要求增加,费用负担加重;加上有些部门居然还搭一把顺风车,在官印光环的笼罩下推销各样的辅导资料。学校经费有限,能用在新课改上的投入寥寥无几。

㈡高考第一,是制约我校新课改实施的“痼疾”。

虽然一年来新课改开展得看似如火如荼,但事实上,新课程改革还不是高中教育的中心任务。“高考“仍是高中阶段的中心任务,上至教育局、教研室,下至学校,主要精力都是围绕高考而展开工作的,课程改革有时只是除了高考以外的闲暇时期的关注的事情。我校更是陷入“升学谋生存式”的发展模式不能自拔,唯恐升学环节上有了篓子,陷入众口难辨的境地。

在这种思想下带来两种后果:一是观念上产生矛盾碰撞。高中新课程改革说到底就是学校解放思想,依据时代要求,为社会培育出能适应建设要求的有创造精神的劳动生力军后备力量,不在于这些人读书能考出多少分,而在于他们融入社会、融入工作后能力的高下。这个观念和以往以精英教育为主以知识教授为主的应试教育是迥然不同的,它要求校长淡化升学概念,把学校的重心工作放在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平衡发展上,培养出来的学生先是德才,然后再是人才。二是导致支持课改不彻底。表现之一是学校可以为高考设置奖金,却不愿挤出少量的奖金激励课改教师。表现之二是,在考试至上的思维里,学校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超过了关注学生素质的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影响学校领导支持课改工作的态度。如果一段时间学生月考成绩下降了,就把原因归结在新课改上而加以否定。再加上新课改是一个长期的事业,总得有一个摸索、试行的过程,甚至有一个“交学费”的过程,不是马上就能上正轨、就能立竿见影的。所以不少学校领导在对新课改的支持上,态度难以做到始终如一。

㈢师资力量不足,是制约我校新课改工作的“软肋”。

新课程实施不仅受制于物力、财力,也受制于人力。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任务。如:在课程管理方面,学分制、选课指导、综合素质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管理操作难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的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本是新课改的结构性突破,现实开展中除了受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外,网络管理平台的操作也甚为麻烦。像我校这样的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的开发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和挑战,处于“应为”却“难为”的境地。成长记录袋成为当前课程评价改革的新亮点,但实施大多流于形式。但调查发现,许多学校和教师对成长记录袋存在着很大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一是成长记录袋“装什么”。二是成长记录袋的内容“如何评价”。

目前由于多种原因我校教师对待新课改的态度是疲惫懈怠,虚以应付。原因之一是心理负担重,农村高中教师待遇低下,订阅购买课改资料很少,加上处于信息闭锁的农村,本身对新课改还一头雾水,对自己在教学中的取舍与抉择是否给学生、课堂、教学、学校、考试带来后遗症处于迷茫状态,对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程度、考试会考到什么程度心里没有底,层层顾虑交织在一起,使得教师心乱如麻,不知所措。原因之二是工作负荷大。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很多老师而言是重起炉灶,即使是常规教学任务也无疑加大了工作量,此外,还得兼任一些没有配备专门人手科目的任务,工作量日益剧增,部分教师的工作负担难以承受。原因之三是上岗培训也不胜其烦。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接受相关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这些培训往往是两至三天就把整个学年甚至整个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解读殆尽,因此,教师常常是风尘仆仆而去,糊里糊涂而回,效果甚微,既浪费时间又花费本来就不多的薪水,回来还得赶教学进度,苦不堪言却又难以招架!

㈣学生难以调教,是制约我校新课改的“硬伤”。

整体情况上看,我校生源的质量不很好。大多是初中阶段学业基础相当差的学生,无论是智商水平还是学习态度,都不是很好的。他们大多目光短浅,胸无大志,所以学习动力不足,目标缺乏,年纪轻轻,却学会了逃学、抽烟、酗酒甚至谈恋爱。一天到晚满脑子想的都是和读书毫不相干的事情,一天都晚最不愿意干的事就是进教室读书,一天到晚最不愿见到的人就是老师,如此种种,给教师的教导与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按《新课程改革纲要》精神:“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面对差生面积大的课堂,实施理想改革也是困难重重。另外要在三年内达到现行新课改要求的毕业标准(包括学业水平考试科科及格、综合考察门门合格、修满144个学分)是有困难的,而教师如果把升学的因素考虑进来,在必修、选修的学习当中适当提高学习的难度,新课改在提高学生素质上无疑是没有多大效果的。

三、我校走出新课改实施困境的对策

多法并举,应对新课改的“瓶颈”。

1、向上争取资助。学校要不遗余力地向上面争取,争取项目支持,争取资金投入,争取政策倾斜;此外还要争取上级各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少向学校开口搭车收费,多给学校一些自主的余地。

2、开源节流,为新课改保驾护航。在想方设法改善办学条件,为学校推进新课程改革奠定物质基础上,除了向上争取教育投入,学校也要注意自力更生,要加强后勤管理,开源节流,集中财力物力,为改善办学条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事实上,目前学校与很多农村高中学校一样在经费开支上也存在不合理、不均衡的现象,而在新课改上配套建设上的投入甚少,甚至几乎为零。

3、寻求联合共建。学校在建设新课改配套设施上,争取政府教育投入有难度,自身财力有限,学校还可考虑与联合社会资源甚至与兄弟学校共建。譬如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可以联系村镇福利院,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示范组共同建设,甚至还可与区域很近的兄弟学校共同建设。由于县域内各农村高中情况相似,因此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校本教材的发掘、编写、印发,校本培训基地的搭建上,可寻求与兄弟学校共建,以克服财力物力人力上的不足。

(二)以人为本,克服新课改的“软肋”

1、引进人才。引进人才对于学校而言亦不可懈怠,这既包括要引进和各学科相配套的教师,特别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等方面的辅导教师,现有教师中懂行的不多,要据力力争;此外还包括引进优质生源这一块人才

2、调动教师课改积极性。虽然师资力量不足是我校存在的客观问题,但也存在另一个问题,对学校现有师资没有合理利用,没有充分发挥现有师资力量应有的作用。实际上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激励措施不到位,工作量安排不均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新课改过程中出现少数人干部分人看,多数人既不干也不看;少数人累得要死,多数人看热闹。只要学校管理者合理运用“激励”、“奖惩”等手段调动教师积极性,投入必要的经费改善教育科研环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会克服许多困难。

3、开展县域内兄弟学校交流研讨活动。伴随新课改的实施,开展了各级种类培训,虽然取得了不少实效,但忽略了县域教研的重要性。在县域内开展教研活动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避开学校经费紧缺的难题,让更多的教师有学习交流的机会,获得深刻的感受;二是县域兄弟学校情况相似,彼此成功的经验对双方都更具有可仿效性,更主要的作用是通过交流学习,推动新课改教研的热情和动力。

(三)探索多种办法模式,攻克新课改的“痼疾”和“硬伤”

一是调整办学思路,创新办学模式。对准现代教育关于高中生发展的要求,学校须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创新办学模式,跳出升学第一的怪圈,在普遍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差异性地成长。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农村高中不能吊死在升学率这一课树上,要寻求自身的发展特色之路。我校不必要强求所有学生都往高考独木桥上挤,而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业基础、智能水平、兴趣爱好,有多种选择。可以选择参加高考上大学的路子,也可以充分利用校本开发和综合实践两个平台,鼓励学生像职高学生一样学习职业技能,发展职业特长,获得劳动技能绿卡,能够在毕业后为家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一份贡献,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二是申请上级部门调整学校布局。由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组织调整学校布局也是解决新课改众多阻碍中可以考虑的措施之一。调整学校布局至少可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合理配置教师力量,优化教育资源;二是可以缓解兄弟学校生源之争加给高考升学的压力,为素质教育开拓发展的空间,从而给课改创造了一个宽松有利的环境。

虽然在新课改过程中我校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但我们相信这是新课改必经的“分娩的阵痛”,只要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知难而进,而不消极旁观;面对疑惑、质疑、困难,我们保持积极的进取精神,保持勇往直前的豪情和气魄,新课程改革明天炫目的光芒,会在我们的期待中呈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3f9b7262f60ddccda38a0ab.html

《实施面临的困难及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