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四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2记叙文阅读

发布时间:2019-08-31 22:39: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考语文总复习四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2记叙文阅读

◇ 抒情类 ◇

一、[原创]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苔 意

华 里

①“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②你折过巴陵的桃花,吹过龙门的风沙;你攀过昆仑的雪峰,看过浩瀚的大海;你观过凌烟阁顶的落日、水云坊畔的歌舞、论剑峰上的积雪、三生树下的月色……世间万千风物,你看过那么多的波澜壮阔,你知道何谓惊心动魄。

③可是,你有没有注意过那咫尺间、低眉处,那抹青苔?

④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心如小小的安静的城,恰如青石的街道向晚,足音不响却回荡悠长。而青苔,就那样静静地兀自生长。

⑤或是叶黯花残抵死未朽的枯梗,或是粗糙青旧缺边的瓦楞;或是久无人迹的院落,或是斑疏篱落的柴扉;或是河洲水湄的长堤,或是荒烟蔓草的沼泽;或是青石铺就的台阶,或是老屋滤水的屋檐……

⑥老屋门前的青石子路被阳光吻得泛白,在乌青色的石子间隙,星星点点,会冒出一撮撮毛茸茸的青苔,透着青翠碧绿的生命力的呼吸。

⑦光着脚板走上去,是半温半凉的触感,如同三月春风半寒半暖,仿若暗恋的意中人若即若离,让人清醒又惊喜。好似露珠绽放在花叶上轻轻颤抖的卑微喜悦,那种透过皮肤肌理、骨骼血脉的沁人心脾,有如果香氤氲在空气里,而你恰好深呼吸,又仿佛微风拂面,你正眯着眼睛。

⑧那种温凉不会让人贪恋沉醉,有如君子之交淡若水,不热络亲昵,止乎于礼的疏离。

⑨老屋废弃,时隔经年再回去,恍然发现已是连缀成了一大片,凹凸有致地覆盖了细细密密的青石子铺就的小径。毛茸,蓬勃,深浅,斑驳,掩住原物本色之余又添一抹苍青,从星星点点蔓延到整整一大片。

⑩苍苔一片青,那是一种恍惚的绿,像是被时间耽搁了似的,轻雨过后,濡湿得犹如地上淌满的回忆。那种绿,长在“旧”这个词上面,属于痕迹,是固定着的水,滋生着故事,和光同尘。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思幽忆人,是许久未见的故人前来轻叩柴扉。于主人而言,那种经久寂寥之后,深锁重门为君开的喜悦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于访者而言,算是觅得一处静好时光,暂享安闲。于我,它是老屋房檐下一场潮湿的梦,总让我想起春天的江南水乡巷子里、庭院中光着脚丫的无邪时光。

它与旧时光比邻而居,蓦然地给人一种光阴湛湛、流年日深之感,像是未了却的心事。它如同记忆中亘古不变、绵延不绝的风景,在不经意间,就攻城略地般蔓延一地,浑然不觉地入了你的眼,占了你的心。

青苔,不灵动飘逸,只懒懒地贴于大地,汲取本就不多的阳光和雨露。它不依附纠缠,只缄默地生长蔓延;它低到尘埃里,开不出花来,却不自轻自弃,只寡言少语。它不归于琴棋书画诗酒花般的雅物,但陋室有苔幽意在;它也不至于柴米油盐酱醋茶般的凡品,沾染着些许的人间烟火气,不厌尘绝俗却又自处一隅。仿佛在水一方,悠闲地看山水,淡然地观世情的璧人,温婉之余,骨子里又透着清冷,自由自主,坚定不可折服。

不作茧自缚,困坐愁城,兀自生长,缄默不语,却又通透若琉璃,这,才是苍苔颜色。

问君何意栖碧苔,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2期,有删改)

1.本文引用李白的诗句作为开头,有何用意?(3分)

 

 

 

 

2.阅读第⑤段,作者运用这组排比句,是为了突出青苔怎样的特性?(2分)

 

 

 

 

3.比较一下第⑦段和第⑩段中画线句子,这两个句子的描写角度有何不同?试作分析。(2分)

 

 

 

4.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妙处。(3分)

  它如同记忆中亘古不变、绵延不绝的风景,在不经意间,就攻城略地般蔓延一地,浑然不觉地入了你的眼,占了你的心。

 

 

 

5.阅读第段中的画线句子,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3分)

 

 

 

二、[2018·威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桌 面

①我家书桌的面儿,是一块树的囫囵的横截板,什么也没有染,只刷了一层亮亮的清漆,原木本色的。

②在这张书桌上,我伏案了十年,读了好多文章,又写了好多文章。闲着无事了,就端坐着看起桌面,心里便也感到沉静。因为桌面上是有一幅画的。

③画儿就是木的年轮。一个椭圆形,中间是黑黑的一点,然后就一圈白,接着从那白圈的边沿,开始了黑线的缠绕。当然很不规则,线的黑一会儿宽了,一会儿窄了,一会儿又直,一会儿却弯起来;几乎常常就断了,又常常派生出新线,但缠绕的局面是一直在形成,最后便囊括了整个桌面,像是一泓静静的泉,一个午时的或者子夜的泉,一片树叶落下来引起的涟漪。

④有书这么说:树木,四季之记载也。日月交替一年,树就长出一圈。生命从一点起源,沿一条线的路回旋运动,无数个圈完成了生命的结束,留下来的便是有用之材。

⑤我很佩服这种解释,于是也就注意起这条运动的线了。我细细看看,用米尺度量着一个圈和一个圈之间的距离。这种工作,所得的结果使我吃惊:这生命的线,当它沿着它的方向进行的时候,它是这么的不可自由!日月的阴晴圆缺,四季的寒暑旱涝,顺利时它进行得是那么豁达奔放,困难时又是如此艰辛。它从地下长出来,第一是挣脱本身壳的桎梏,第二是冲破地层的束缚,再就是在空间努力,空间充满着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原来是这么坚实严密,树木的生长,必须靠自己向外扩张才能有自己的存在的立体啊!

⑥我为它们做着记载:哪一年是风调雨顺,哪一年是旱涝交迫,我算出这是一棵三百年的老树。三百年,这老树在风雨的世界里,默默地在走它的生命之路,逢着美好年景,加紧自己的节奏,遇着恶劣的岁月,小心翼翼,一边走着,一边蓄积着力量,这是多么可怜的生命,又是多么不屈不挠可亲可敬的生命!

⑦我离开了桌子,看见室外的一切。室外刚刚雨后天晴,天上是一片云彩,地上是一层积水,风在刮着,奇异的现象就发生了:那云彩竟也是一圈一圈的痕纹,那积水也是一圈一圈的涟漪。莫非这天这地也是一统的整体,它们将两个截面上下显示着,表明自己的历史和内容吗?我真是有些惶恐:万事万物在茫茫宇宙间或许是有着各自的生命线路,这浩瀚宇宙也或许同样有着自己的生命线路。那我呢?

⑧重新走近桌面,对着那木的年轮,开始顺着一条边圈往里追溯,这似乎是一种高级数学,常常陷入莫测,犹如一个儿童在做进迷宫的游戏,整整一个下午,才好容易回到了那桌中的,也是那圈中之圈的那个黑点。啊,那是树的童年。哪是我的童年?树是从那一点出发,走完了三百年的路程,我也是三十年了,三十年来,这路线也是这么一圈圈走过来的吗?我想起了我的每一年。

⑨这些简直是惊人的发现!

⑩从那以后,每每当我为胜利得意的时候,一面对着这桌面,我就冷静了;每每当我挫败愁闷的时候,一面对着这桌面,我就激动了。我自我感觉,我是一天天豁达、成熟、坚强起来,我热爱起我的生命了,热爱起我的工作了,以全部心血、全部精力而完成着一个我。

我在感激着这个桌面,我想我永远不会离开它的。

(有删改)

1.作者围绕(线索)有很多的思考,并有了惊人的发现。第⑨段中加点的“惊人的发现”指什么?(4分) 

 

 

 

2.第⑤段“它是这么的不可自由”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它”指的是。(3分) 

3.根据文章第⑦段内容,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3分)

  带年轮的桌面是一幅画,画出了树的生命线路;是一幅画,画出了的生命线路;是一幅画,画出了地的生命线路。 

4.细读第⑥段,说说作者对老树有着怎样的感情。(2分)

 

 

 

5.赏析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4分)

  像是一泓静静的泉,一个午时的或者子夜的泉,一片树叶落下来引起的涟漪。

 

 

 

6.第段写道:“我在感激着这个桌面,我想我永远不会离开它的。”综观全文,说说作者“感激”的原因。(3分)

 

 

 

三、[2018·安庆一模]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故乡的标点

包利民

①有时候回望故乡,曾经的点滴种种,就像一篇情节曲折细节感人的小说,心就徜徉于其间,流连忘返。而那份乡情浸润的记忆,如风如月,散文般动人心怀,回味悠长。那些星星点点于往事中闪烁的,就如标点般,分隔着许多情节的变换,也连缀着许多细节的相互辉映。那些标点般的存在,就是故乡烙在我心上不可磨灭的符号。

②村西的那条小河直直地流淌,儿时遥望河流的尽头,是无尽的憧憬,如今从记忆里望去,却是延长着我的思念。河流是一个破折号,一头连着故乡,一头连着我的心,完成着一句最深情的表达。

③最眷恋村中央的老井,多少清晨同太阳一起涌起的喧闹,多少黄昏烟袋点亮井台上空的第一颗星星,它沉默地陪伴,在日月流年里。圆圆的井口,装进了祖祖辈辈的目光,也装进了数不尽的星光月色、许多岁月的沧桑变迁。然后终于有一天,它静静地消失。老井是个句号,终结了一段过往,开启了一轮想念。它把怀念封存于过去,只有回望的目光,只有心底的温暖,才能走近它的故事。

④那些灵动着的鸟雀,倏聚倏散,时栖时飞,就像一群不安分的逗号,调皮地更换着位置。于是村庄故事的情节被它们不停地打乱重组,生发出许多不被预料的精彩。还没有从一个情节中回过神来,逗号们已把另一个情节呈现。当年看不过来的细节,跟不上的节奏,在多年以后的回忆里,却如慢镜头般一一上演,纤毫毕现。

⑤有人说,跟着炊烟的脚步就能回到家。可是,当隔着时空的距离,即使被炊烟牵手带回的,也不再是过去的故乡。村庄的炊烟是无数的叹号,每一天的早中晚,都在天地之间书写着一种情感。就算有风的时候,也吹不散那一缕牵挂。炊烟下的房子,就是叹号的一点,也是生长着所有梦与情感的地方。所以,跟着炊烟能回到家,一个所有爱恋的来处。

⑥村周围的那些林子,像一组巨大的括号,把故乡揽进温暖的怀抱。所有的阴凉洒落,所有的温暖萦绕,多少春秋冬夏,故乡都在安逸宁静与幸福中存在着,它也一直这样存在于我的心里,从不曾因世事沧桑而改变。

⑦宁静的夜里,狗的叫声就像一个个顿号,在现实和梦境中切换着情节,仿佛梦里一个短暂的停顿,狗沉默了之后,便又回到梦里的故事。可是在没有犬吠的都市之夜,一梦沉沉,疲惫至极。再没有一两声狗叫,缓冲一枕的流逝。就像不停地跑了许久,累到欲死,依然没有能够接近故乡。

⑧亲人的心是引号,我的心是引号,我们用心记取着每一句话。虽然时光走远了,那些话却一直在引号间响着,便是彼此的幸福。当亲人故去了,当时光也老了,失去了一半的引号,那些话便都散落在泪水中。我想说更多的话给他听,可是,再也没有另一颗心把这些话语留住。于是,我的思念便不可断绝。

⑨小河边的垂柳是问号,亲人弯了的腰是问号,想念时低头流泪的姿势是问号,都在问着同一句话,为什么要离开故乡?为什么宁可在终生的怀念中去爱,也不愿意守着那一方热土?

⑩所以,父亲夜里的咳嗽声,我离开家乡的足音,母亲时常的叨念,都是省略号。省略了那么多的故事那么多的心情,却使无言的种种如海一般将我淹没。走得越远,离得越近,永远不能省略的,都是离家孩儿的赤子之心。

1.下面是对文章内容的阅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叙事散文,作者用饱含感情的笔触描写了故乡的景物。

B.本文托物言志,通过描写故乡的景物和人,赞美了故乡的美丽富饶。

C.本文形散而神不散,这个“神”就是文章的中心——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爱。

2.请找出本文中具有揭示题旨和点题作用,又总领下文的句子,将其抄在横线上。(3分)

 

 

3.本文的标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4分)

 

 

 

4.揣摩下列句子,根据括号内的要求简要作答。(6分)

(1)当年看不过来的细节,跟不上的节奏,在多年以后的回忆里,却如慢镜头般一一上演,纤毫毕现。(加点词语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

 

 

 

(2)走得越远,离得越近,永远不能省略的,都是离家孩儿的赤子之心。(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意蕴和情感?)

 

 

5.根据你的阅读理解,说说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不少于两点)(5分)

 

 

 

 

 

◇ 小说类 ◇

四、[2018·杭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木匠桑伯

徐惠林

  在陶子树家的东厢房里,桑伯正使劲刨着榆木床腿。沿着锋利的刨刀,木片胶卷般打起卷儿,木屑如虫豸飞舞,沉香弥漫开来。桑伯眯起眼,不时躬身察看新拉下的墨绳痕迹。

  “这榆木是好料,少说有20年了。”桑伯接过陶子树递来的香烟,用袖口擦了把满胡楂的汗珠子。

  “从山里女婿那里拉来的。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

“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

  陶家的木工活,还是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桑果这独苗是桑伯40岁时才得的,看看床底下被废弃的各类木玩具,就可知道他是多么疼爱儿子。娘死得早,桑果能体谅父亲对木工活的感情,甚至能背出父亲当年拜师求艺的苦经,可就是不肯“接班”。大前年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撑起了爿家具店。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些新潮样式的。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那天桑果告知父亲,陶家二儿子要结婚,他爸主张做套厚实、经久耐用的老式家具。桑伯第二天一早就挑起了木匠担。快一个月没活了,那斧头快锈了,刨子早就犯了痒。

  煦阳从窗外投射进来,桑伯一口气刨好了四条大床木腿,写字台的台面也被刨得锃亮锃亮。

  午饭的菜很丰盛,桑伯破例喝了些酒,越喝脸越红,越喝言语越少。陶子树却越喝话越多——

  “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现在那些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着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

  桑伯不言语,只是听着。他吃了半碗饭,又马上操起了家伙。借着酒力,刨子、斧头运转飞快。

  少顷,开始给木床雕花。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桑伯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此刻就要雕那朵老梅了,桑伯几乎憋住了呼吸,眼眸深处闪动着一种异样温和、慈爱的柔情。雕完,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手指,一串滚圆的血珠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眼眶。

  忙完了陶家的活,桑伯回到家里,当晚就病了。一连几天胸闷、气喘,茶饭不思。桑果从水城赶了回来,隔壁村未过门的儿媳水妹也赶来照料。两人陪父亲到水城医院诊治。体检结果: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早,桑果、水妹陪桑伯回家。桑果嘀咕着:“爸这阵子太累了。”

  “让爸别干木工活了,又不缺钱花。”水妹低声说。桑果连忙摇头:“当心爸在后面听见。”

  “可能是陶子树那二小子给气的。他嫌爸做的太老套,前天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桑果靠近水妹的耳朵说。

  今年的春天似乎提前到来,村口的榆树已满枝新芽。生活仍像那门前的溪水,时缓时急地淌着。桑伯毅然做出了决定,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被儿子苦苦请求才作罢。

  午后的阳光很有点暖意,桑伯细眯着眼睛,稳稳地坐在新楼的后院里。他的头发白了很多。那只贴紧老人的新靠椅,散发出一种宁静幽香的气息。这只檀木靠椅,是他病愈后,用他藏了十多年的木料,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

(选自《山西日报》,有改动)

1.分析文中画线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4分)

(1)“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

 

 

(2)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眼眶。

 

 

2.桑果不肯“接班”,又苦苦请求父亲不要把木匠的工具扔进火灶,为什么?(4分)

 

 

 

3.品味下面语句,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4分)

  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桑伯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

 

 

 

 

4.文章塑造桑伯这一人物有什么意义?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五、[2018·兰州模拟]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老 央

白先勇

①讲到我的启蒙老师,第一个恐怕就要算我们家的厨子老央了。老央是我们桂林人,有桂林人能说惯道的口才,知道的鼓词儿奇多。因为他曾是火头军,见闻广博,三言两语,把个极平凡的故事讲得妙趣横生。

②冬天夜里,我的房子中架着一个炭火盆,炉灰里埋着几个红薯,火盆上搁着一碗茶水,以去火气。老央问我:“昨天讲到哪里了,五少?”“薛仁贵救驾。”我说。老央正在给我讲《薛仁贵征东》。那是我接触的第一本小说。而那银牙大耳,身高一丈,手执方天画戟,身着银盔白袍,替唐太宗征高句丽的薛仁贵,便成了我心中牢不可破的英雄形象,甚至亚历山大、拿破仑,都不能跟这位大唐壮士相比。老央一径裹着他那件油渍斑斑、煤灰仆仆的军棉袍,两只手的指甲里乌黑黑尽是油垢,一进来,一身的厨房味。可是我一见着他,便如获至宝,一把抓住,不到睡觉不放他走。

③那时,我才七八岁,便染上了二期肺病,躺在床上,跟死神搏斗。医生在灯下举着我的X光片给父亲看,父亲脸色一沉——我的右边肺尖上照出一个大洞来。那个时候没有肺病特效药,大家谈痨色变,提到“肺病”两个字便乱使眼色,好像是件极不吉利的事。家里的亲戚佣人,一走过我房间的窗子便倏地弯下身子去,不让我看见,然后一溜烟儿逃掉,因为怕被我抓进房子讲“故仔”(故事)——我得的是“童子痨”,被传染了还了得!

④一病四年多,我的童年就这样在与世隔绝中虚度过去。我很着急,因为我知道外面的世界有许多好玩的事情发生,我没份参与。嘉陵江涨大水,我擎着望远镜从窗户看下去,江中浊浪滔天,许多房屋、人畜被洪流吞没,我看见一些竹筏上男男女女披头散发,仓皇失措、手脚乱舞,竹筏被漩涡卷得打转。我捶着床哀叹:“唉!唉!”然而家人不准我下去,因为我还在发烧。我躺在床上,眼看着外面许多生命消逝,只能心中干着急。

⑤得病以前,我受父母宠爱,在家中横行霸道;一旦被隔离,被拘禁在花园山坡上一栋小房子里,我顿觉备受冷落,变得郁郁不得志。一个春天的傍晚,园中百花怒放,父母在园中设宴,一时宾客云集,笑语四溢。我在山坡上的小屋里,悄悄掀开窗帘,窥见园中大千世界,一片繁华。我的哥哥姐姐、堂表弟兄,也穿插其间,个个喜气洋洋。霎时,一阵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的悲愤涌上心头,我禁不住痛哭起来。

⑥那段时间,火头军老央的《说唐》,便成为我生活中最大的安慰。我向往瓦岗寨的英雄世界,秦叔宝的英武、程咬金的诙谐、尉迟恭的鲁莽,对于我都是刻骨铭心的。当然,《征西》中的樊梨花,亦为我深深喜爱。后来看京剧《樊江关》,樊梨花一出台,头插雉尾,身穿锁子黄金甲,足蹬粉底小蛮靴,一声娇叱,顾盼生姿,端的是一员俊俏女将。然而这在我看来很眼熟,因为我从小心目中便认定樊梨花原该那般威风。

⑦病愈后,重回到人世间,完全不能适应。如同囚禁多年的鸟,一旦出笼,惊慌失措,竟感到有翅难飞。小学中学的生涯,对我来说,是一片紧张。我变得不合群起来,然而又因生性好强,不肯落人后,便拼命用功读书,国英数理,不分昼夜,专想考第一,不喜欢的科目也背得滚瓜烂熟,不知浪费了多少宝贵光阴。然而除了学校,我还有另外一个世界,我的小说世界。一到了寒暑假,我便去街口的租书铺,抱回来一堆一堆牛皮纸包装的小说,发愤忘食,埋头苦读。还珠楼主五十多本《蜀山剑侠传》,从头到尾,我看过数遍。这真是一本了不得的巨著,其设想之奇、气魄之大、文字之美、功力之高,冠绝武林,没有一本小说曾经使我那样着迷过。当然,我也看张恨水的《啼笑因缘》《斯人记》,徐的《风萧萧》不忍释手,看巴金的《家》《春》《秋》也很起劲。《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似懂非懂地看了过去,小学五年级便开始看《红楼梦》,以至于今,床头摆的仍是这部小说。

(选自《课外阅读》2017年第18期,有改动)

1.阅读③~⑤段,填写下表。(5分)

2.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一病四年多,我的童年就这样在与世隔绝中虚度过去。

 

 

(2)樊梨花一出台,头插雉尾……端的是一员俊俏女将。

 

 

3.简析第②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4分)

  老央一径裹着他那件油渍斑斑、煤灰仆仆的军棉袍,两只手的指甲里乌黑黑尽是油垢,一进来,一身的厨房味。

 

 

 

 

4.文章标题是“老央”,却以大部分篇幅写“我”得病被隔离的事情,这样写矛盾吗?(4分)

 

 

 

 

 

5.文章第⑦段,作者写道:“然而除了学校,我还有另外一个世界,我的小说世界。”除了学校,你有怎样的“另外一个世界”呢?请你予以描述。(3分)

 

 

 

 

 

六、[原创]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最后一个目标

周国华

①电话铃声响起,霍克医生拿起话筒接听,目光钉子般钉在桌上的笔记本上。

②挂了电话后,医生左手握了握拳,右手拿起笔,在笔记本上用力写下了“293”这个数字,眯起眼看了很久,才点了点头:好,全了,刚好,感谢上帝。

③过道里,医生皮鞋声“咔咔”作响,富有节奏。

④手术室内,护士们忙碌地准备着。医生修了指甲,消了毒,把大家叫到一起,鞠了个躬:今天的手术对我很重要,拜托各位了。众人愣了愣后,齐声道:一定。

⑤十多分钟后,遭遇车祸的年轻人被送了进来。大家看了看,都低下了头。

  ⑥瞳孔放大,呼吸停止……很明显,病人已经死亡!手术室内的温度好似刹那间降到冰点,人们泄气了。

⑦有人想为年轻人盖上白布,霍克医生摆摆手,手持两块电极板,为他做电击除颤,几次下来,毫无起色。助手劝道:没用了。霍克医生一瞪眼:谁说的?

⑧助手一愣。印象中,医生话不多,尽管刻板了点,但从不冲人发火。

⑨医生放下工具,用双手为病人胸外按压。十几分钟过去,医生额头的汗水被擦拭了好几次,可年轻人依然没有血压。

⑩看着老人手术帽外露出的白发,所有人的眼睛都湿润了。医生在小镇的这家医院工作几十年了,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曾经有大医院想高薪聘他,他没去,说等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后再说。至于是什么心愿,他从未对人提起过。

助手抢过医生手里的活,大家轮流为年轻人除颤按压。半个多小时后,医生无奈地摆摆手:都尽力了,谢谢。

医生解下口罩,面色就似眼前的白布一般,眼眸中满是无奈和哀伤。

上帝啊,医生明天就要退休,为什么要对他如此残酷?众人默默叹息。

医生走出手术室,步履沉重而迟缓,仿佛双腿绑上了沙袋。回到办公室,他取出笔记本,沉思良久,找来红笔将刚才写的那个数字圈住,随后缓缓写下几个字。

窗外,一只苍鹰无精打采地飞向不远处的丛林,头也不回。

那片丛林,医生再熟悉不过。那儿,埋葬着小镇的英雄弗兰克上校。

战争刚开始时,弗兰克的未婚妻死于入侵者的炮弹下。弗兰克医生放下手术刀,扛起了钢枪。历经数百场大小战役后,他成了令敌军胆寒的将领。侵略者一宣布投降,上校就捧着鲜花去告慰心上人,却被敌军卑鄙的狙击手夺走了生命。

弗兰克情侣安葬在小溪边,溪水清澈,长流不息。医生很喜欢去那边散散步,拔拔坟头的杂草,或静静地坐上一会儿,直到走不动的那一天。

退休后的第三年,医生躺在养老院里,再也无法下地。得知消息后,小镇几乎所有的人都赶来探望他,并劝他用药。医生淡淡地说:我的病,自己清楚,没必要浪费,这是上帝的安排。

医生的固执惊动了镇长。镇长亲自上门了解情况。在战后缺医少药的年代,医生主动来到这个不起眼的小镇。几十年来,医治病人就好像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可当小镇想回报他时,他却拒绝了。人们突然间想起,甚至于他来自何方,也没一个人知道。

我已经决定了,请别让我带着遗憾去见上帝。医生对镇长说了很多,语调平静。走时,镇长心事重重。

没过几天,医生去世了。

医生的墓地选在一片树林里,和弗兰克情侣相距三百余米。在他标记的地方,人们挖出了一把锈迹斑斑的狙击枪。镇长派人把枪送到弗兰克上校纪念馆里。

医生的胸前,放着一张发黄的旧报纸,还有一本笔记本。旧报纸内,详细记述了弗兰克上校的牺牲经过。笔记本上,则记录着一长串数字和名字,那些都是医生从死亡线上救回来的重病患者,总共有292个。而第293个,竟赫然写着一个人的名字。

哈斯勒!当年打冷枪的,正是敌军王牌狙击手、号称“丛林之鹰”的哈斯勒!战争中,有293人死在他枪下,其中大多数是指挥官、反坦克手和机枪手。

这“幽灵”谁也没见过,也没有他的照片,战后不知所踪。

墓碑上,刻着“霍克医生之墓”几个大字,这是全镇人的意见。唯有这一点,他们没有遵从医生的遗愿。

人们说,在天堂,没有人需要知道战争何时结束,因为那儿,永远不会有战争。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8年第2期)

1.结合全文,试说说霍克医生为什么对抢救第293个病人特别重视。(3分)

 

 

 

2.“医生走出手术室,步履沉重而迟缓,仿佛双腿绑上了沙袋”一句体现了霍克医生怎样的心情?(2分)

 

 

 

3.“唯有这一点,他们没有遵从医生的遗愿。”你认为霍克医生的遗愿是什么?小镇的人们为什么没有遵从医生的遗愿?(3分)

 

 

 

 

 

 

 

4.本文疑云重重,悬念迭起。你能找出其中的一处悬念并释疑吗?(3分)

 

 

 

 

 

 

 

5.认真品读这篇小说,试说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2分)

 

 

◇叙事写人类◇

七、[原创]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母爱在《新华字典》里

周脉明

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做梦都想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工具书——《新华字典》。虽然那时《新华字典》的定价只有1.1元钱,但是对我来说却是天文数字。我家当时五口人中,父亲常年患胃病,经常疼得捂着肚子直不起腰来,哥哥和我上小学,弟弟当时只有6岁。

字典对我的诱惑力是很大的,在读书或者写作业时,每当遇到生字生词等“拦路虎”,都要向同学借字典。如果碰到同学正在使用字典,就得耐心等待;如果遇到不愿意借字典的同学,他就会给我一副不屑的冷脸,甚至是鄙夷的眼神,然后淡淡地说道:“我爸妈说了,不让我借给别人用。你回家向你妈要钱,你也买一本呀……”

二年级暑假的一天上午,我在家写作业,可是碰到了很多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于是就去一位好朋友家借字典。可是我那位好朋友不在家,只有他那上五年级的姐姐在家。当她听我说明来意以后,把嘴一噘:“你用坏了咋办?你向你妈要钱去买呗,咱村供销社里的字典多得是……”

我噙着眼泪扭头就跑了,不是跑回家,而是跑向村西面山脚下的麦田。因为妈妈正在那里和社员们一起割麦子。

不一会儿,我便跑到麦田里,只见一群强壮有力的男社员正在前面割麦子,一群女社员正在捆麦子、拾丢在田间的麦穗。我来到女社员这边,寻了几眼没有看到妈妈的身影,便大声喊道:“妈——妈——”

这时候,邻居四婶认出了我,对我说:“你妈在前面跟着男劳动力割麦子呢!”

我来到前面割麦子的男劳动力人群中,只见一个个戴着草帽的男劳动力,手拿锃光瓦亮的镰刀,弯着腰,排成“人”字形在割麦子。只见中间一位“男劳动力”的后背被汗水浸透了。“他”一只手往前一探,往回一收,手里便抓住了一束麦秆,一只手拿镰刀贴着地面往回用力一拽,“唰唰唰……”转眼间,身后的麦捆子便错落有致地铺成一行。

还是看不到妈妈的身影,我便又喊了起来:“妈——”

“妈在这里呢!咋不在家写作业啊?”这时候,男劳动力中间传来妈妈的声音。啊!我刚才看到的中间那个割麦子的“男劳动力”原来是妈妈!

只见妈妈本来瘦削的脸被晒得红里发黑,流着汗珠,鬓角的几缕头发被汗水浸湿了贴在脸上,胸前的衣襟湿了半截,正吃惊地望着我。

我的心里顿时觉得涩涩的,没想到妈妈割麦子这么辛苦。为了多挣点工分,她竟然没有像别的女人那样干轻巧的捆麦子、拾麦穗的活儿,而是干男劳动力割麦子的重体力活儿。

“妈……我要钱……买……字典。”我本意不想提买字典的事,可是口中却不由自主地说了出来。

“这……”妈妈犹豫了一下,便从兜里掏出几张皱皱巴巴的毛票,数了数递给我,说:“这是我准备回家买盐的钱,那就不买了,你先拿去买字典吧。”说着,妈妈就把钱塞给了我。

我拿着妈妈给的钱,心情沉重地来到供销社。刚想买字典时,忽然看到父亲正在赊盐,我便替父亲把钱交上了。父亲惊讶地问我:“你哪儿来的钱?”

我撒了个谎:“是妈妈让我买盐的钱。”

中午,妈妈回家,从父亲口中得知了这件事,看了看我,摸着我的脑袋没有说话,眼睛却湿润了。

几天后的中午,母亲割完麦子回家吃饭时,带着一脸的疲惫,把一本崭新的《新华字典》递到我的手中:“孩子,这回有了这个哑巴老师,咱以后学习就不怕了。妈妈相信你的学习会更好……”这时,只见妈妈的身体晃了晃,差点栽倒,父亲忙把她扶到床上躺下了。

原来,爸爸每天都要给妈妈冲一碗鸡蛋水,以增强妈妈的体力,不然她是不能在麦田里和男劳动力一起干活的。妈妈坚持几天没有喝鸡蛋水,用积攒下的鸡蛋换了钱,给我买了这本《新华字典》。

  我捧着崭新的《新华字典》,流下眼泪,这是我拥有的第一本学习工具书。

(选自《读者·校园版》2018年08期)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围绕这一线索写了哪几件事?(5分)

 

 

 

 

2.品析文中画横线句子在表达上的妙处。(3分)

“他”一只手往前一探,往回一收,手里便抓住了一束麦秆,一只手拿镰刀贴着地面往回用力一拽,“唰唰唰……”转眼间,身后的麦捆子便错落有致地铺成一行。

 

 

 

3.阅读下列句子,注意加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4分)

(1)“这……”妈妈犹豫了一下,便从兜里掏出几张皱皱巴巴的毛票,数了数递给我,说:“这是我准备回家买盐的钱,那就不买了,你先拿去买字典吧。”

 

 

 

(2)中午,妈妈回家,从父亲口中得知了这件事,看了看我,摸着我的脑袋没有说话,眼睛却湿润了。

 

 

4.试分析文中母亲的人物形象。(4分)

 

 

 

 

5.文章第一段中的画波浪线部分能不能删掉?请说出理由。(3分)

 

 

 

 

八、[2018·吉林]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冻年货

王 彦

①“上冻了!”奶奶说这话时,我便知道,哈尔滨的冬天真的来了。看吧,天冻裂了,漏下朵朵晶莹的雪花;地冻厚了,上面的新雪盖着下面的旧雪;松花江冻硬了,流动的水结成了锃亮的冰场,连小姑娘手里的冰糖葫芦也冻得嘎嘣脆了。

②这时候,奶奶也要忙着冻年货了。奶奶有七儿一女,一大家人,虽不富裕,但生活从不单调,不管是什么食材,到了她手里,总能变成一桌美味。

③“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

④听到女儿唱这童谣,便会想起奶奶的枣馒头。每到年前,奶奶都会悄声早起,把一大盆雪花粉和成面团,再把面盆放在炕头,盖上厚厚的棉被,然后便是静静地等待了。等到面团涨得胖鼓鼓,便铺开案板,端来洗净的红枣,开始做花馒头了。奶奶的手真巧,光滑的面团在她手里揉搓、翻转、按压,一会儿变成美丽的玫瑰花,一会儿变成盘旋的飞龙,一会儿变成层层叠叠的宝塔,一会儿又变身呆萌的小刺猬……看了都忍不住流口水。当新的麦香伴着枣子的甜香飘来,我们便知道馒头蒸好了,于是团团地围着奶奶。奶奶拿出一些给我们尝尝鲜,但大部分要端到屋外,冻起来,留着过年吃,也取个“蒸蒸日上”的好彩头。

⑤过去,哈尔滨冬天水果很少,再加上交通不便,外地的果蔬运不进来,想要过个丰盛的年,是要动些脑筋的。冻水果,便是一个简单又实用的法子。瞧吧,不管是梨子、柿子还是海棠果儿,只要天一上冻,奶奶便赶紧去早市买了,一股脑儿地冻上。寒冷的室外,就是我们天然的大冰箱。还别说,当娇嫩的果子经住了冰雪的考验,凝聚了天地的灵气,吃起来,味道更鲜美,也更独特了。

⑥当然,冻水果也是有些讲究的,比如冻梨,奶奶首选花盖梨。这是我们当地产的梨子,据说它耐旱,又耐寒,开花时,花白如雪,很合哈尔滨人的心意。说来奇怪,一提到花盖梨,我也会自动脑补出“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些诗意的画面。

⑦出门一看,花盖梨黄色的果皮已经冻成了乌黑透亮,摸上去也是杠杠硬了,这便是冻好了。想吃时,提前拿进屋,放到凉水盆里解冻,我们称之为“缓”,缓到梨子周遭只剩一层透明的冰壳,敲碎冰壳就可以吃了。坐在奶奶烧得暖暖的炕头,吃上一口清冽匝牙、肉脆汁肥的梨子,那叫一个酸爽!过年时,爷爷和爸爸他们总要喝上几盅,酒过几巡,奶奶便会端来冻梨,既帮着解酒,又有助于消化。

⑧这些冻出来的美味,在别处是吃不到的。长大后定居北京,我也试过用电冰箱做,可怎么也冻不出老家的味道。幸运的是,如今九十多岁的奶奶依然身板硬朗,听说我们过年回家,她又开始张罗冻年货了。

(选自《人民日报》)

1.“而我更难忘的,是冻水果。这可是严冬赐予东北孩子的一道‘特产’。”这句话是从文中哪个自然段的开头抽取出来的?请说明理由。(4分)

 

 

2.“坐在奶奶烧得暖暖的炕头,吃上一口清冽匝牙、肉脆汁肥的梨子,那叫一个酸爽!”此处感叹号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3.请你具体说一说奶奶是怎样使“生活从不单调”的。(答出两点即可)(4分)

 

 

 

4.奶奶忙于冻年货,甚至九十多岁还张罗冻年货,对奶奶而言,为家人冻年货究竟意味着什么?(4分)

 

 

 

九、[2018·保定一模]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像对待领导一样对待父亲

①临近中秋节,父亲打电话过来:“强子,今年白菜丰收,你们八月十五回家拿一些去吃吧,就不用在城里买了……”父亲在电话的那头笑嘻嘻地说,好像是在“取悦”自己的儿子。可我在电话这头说:“爸,你烦不烦啊,城里什么都不缺,你们瞎操什么心啊?”还没等爸爸反应过来,我挂断了电话。中秋节没有回家去,因为出差。

②出差回来后没几天,父亲又打电话过来:“赶明儿我去给你们送冬白菜,自家种的,你们不用买了,省点儿钱……”听了父亲的话,心情烦乱的我口气生硬地说:“这大冷天的,你折腾啥?两蛇皮袋白菜能值几个钱呀!你们真是没事干啊,瞎操什么闲心啊!”我不知道父亲当时是怎么想的。

③正在刷碗的妻子一听情况不妙,赶紧跑来,瞪着我,抢过电话,一边应承着一边谢着父亲。

④挂断电话,妻子嗔怪着,说:“父亲给我们送白菜也是一片好心啊,你怎么那么说呀!看看你对待领导那劲头,你什么时候能拿出一半来对待父亲呀?”

⑤想想也是,咱对待领导向来谨小慎微、毕恭毕敬,而对待父亲呢,很多时候似乎跟“恭”与“敬”相去甚远,而父亲大概早已习惯了,也从来不跟我计较。别看妻子整天说话没个准儿,这句话还真说到我心坎上了。前思后想,实在有些惭愧。以往的就过去了,这次父亲来送白菜,一定要好好待他。

⑥第二天,父亲冒着严寒来了,我赶紧泡上一杯热茶,双手捧到父亲面前。父亲先是愣了,随后赶紧站起来,双手捧了过去。他将水杯里的茶水喝下去一半时,我刚端起来要添水,父亲赶紧使劲儿抓住我的手,说啥也不肯让我为他代劳了。

⑦父亲有烟瘾,交谈中他曾两次不由自主地掏口袋,可是香烟还没拿出来,又若无其事地把手抽了出来。我知道,他是怕我说他。当我再次察觉他的举动时,我边从茶几下摸出打火机,边告诉他,想抽就抽一支吧。父亲歉意地笑着,目光中满是犹豫,直到我手里的打火机“啪”一声跳出了火苗,他才掏出烟来。我为他点烟时,他夹烟的手指有些颤抖。

⑧午饭后,父亲要返回去了。他想乘公交车再转长途汽车,我决定叫辆出租车送他到长途汽车站。出租车停到父亲身边,我一步跨上前帮父亲打开了车门,父亲要上车时,我用右手护住车门的上沿,怕父亲碰了头。

⑨父亲看到我这一举动,笑容顿时凝固了,用一种诧异又很感动的眼神看了看我,才坐进了车里……

⑩下午四点多,母亲打来了电话,说父亲平安到家了,母亲还说,父亲回到家里很高兴,变得跟小孩子一样,把我给他倒茶、点烟、开车门的事儿,不厌其烦地讲了好几遍……听着母亲的述说,我突然眼角酸酸的、涩涩的,百感交集!

倒茶、点烟、开车门……平日里,我在领导面前不知重复过多少次,而在父亲面前,仅仅做了一次,父亲便记住了、满足了,觉得自己幸福了!想到这些,我心里如猫抓一般难过……

(选文有改动)

1.阅读选文,补全下面的表格。(4分)

 

 

2.请赏析选文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

 

 

3.选文第段“而在父亲面前,仅仅做了一次”一句中,点明“仅仅做了一次”前文是有多处伏笔的,试找出两处进行简要分析。(4分)

 

 

 

 

 

 

4.阅读以下两则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孝的理解。(3分)

材料一 “你到底死不死?我就请了7天假,是把做丧事的时间都算进来的。”老人随即自杀。儿子赶在一周内办完丧事,回城继续打工。

材料二 或许这些年,你过得很成功,事业顺利,家庭美满。可是你却少了很多参与父母后半生的机会,错过了那些陪着父母慢慢变老的时光。

参考答案

一、

1.引出描写对象——青苔,彰显文章底蕴,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段落作用。这是首段,开篇引用李白的诗句,直接引出描写对象,彰显文章的底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青苔的适应性很强,能在各种环境下生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句子品析。这是一组排比句,列举了不同的生长环境,在这些环境中青苔都能生长,显然是说它的适应性强、生命力强。

3.第⑦段画线句子写触觉,青苔踩上去的感觉半温半凉;第⑩段中的画线句子写视觉,青苔的绿是一种恍惚的绿,雨过后有一种濡湿的感觉。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景物描写角度。景物描写角度一般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分析这两个句子,前句有“触感”一词,后句有“青”“绿”两个词,扣住这些关键词稍作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4.“攻城略地”是一个动词,原意是攻打城市,掠夺土地。这里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青苔生长速度快、扩展迅猛的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词语品析,这里明显运用了拟人手法,解答时应由“攻城略地”的本义出发,分析青苔的生长特点。

5.①少索取,多奉献;②凡事不依附别人,要靠自己;③为人低调;④不自轻自弃;⑤保持高洁的品质;⑥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题,可先从这些议论性句子中提取出青苔独特的品性,然后再由这些品性出发,有目的地谈自己获得的启示。

二、

1.桌面 树有着自己的生命线路;天地、万事万物、浩瀚宇宙都有着自己的生命线路;“我”也有着自己的生命线路。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的线索和对关键字词的理解。本文题目是“桌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围绕“桌面”作者展开了一系列思考。“惊人的发现”在第⑨自然段,根据关键词“这些”可确定答案范围在前文。作者围绕“桌面”引发无数深思,从而悟出来树、天地、万事万物、浩瀚宇宙和“我”都有着自己的生命线路。

2.日月的阴晴圆缺、四季的寒暑旱涝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生命的线

[解析] 本题考查对关键句的理解。围绕关键句,在前后文寻找答案,锁定范围。根据“这生命的线,当它沿着它的方向进行的时候……困难时又是如此艰辛”,可知“它”指生命的线,之所以不自由,主要受日月的阴晴圆缺、四季的寒暑旱涝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3.带痕纹的云彩 天 带涟漪的积水

[解析] 本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理解。以排比填空的形式考查对第⑦自然段的理解。确定答题范围,筛选重要信息。从“那云彩竟也是一圈一圈的痕纹……表明自己的历史和内容吗”可以看出,带痕纹的云彩画出了天的生命线,带涟漪的积水画出了地的生命线。

4.对老树在生长过程中遇着恶劣岁月的同情(怜惜);对老树面对困境,依然蓄积力量、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敬佩)。

[解析] 本题考查对段落情感的理解。注意通过具体的词语分析作者的感情。第⑥自然段中,通过“可怜”这一词语,表达了作者对老树在生长过程中遇着恶劣岁月的同情;“不屈不挠可亲可敬”,表现了作者对老树面对困境,依然蓄积力量、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

5.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年轮(桌面)比作泉,写出了桌面的沉静;把缠绕的黑线比作涟漪,写出了黑线不规则、时断时连,缠绕且布满整个桌面的形态。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一般从炼字、修辞方法和描写入手。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两个不同的喻体,分别写出了年轮的不同特点,需要一一写出来。

6.桌面陪伴了“我”十年;启示“我”认识到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命线路;使“我”变得豁达、成熟、坚强(使“我”更加热爱生命、热爱工作)。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情感。第②段写书桌陪伴了自己十年。第⑨段“惊人的发现”,表达了作者借助书桌认识了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命线。第⑩段写出书桌给自己力量,变得豁达、成熟、坚强。

三、

1.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A项“写人记事的叙事散文”有误;B项“托物言志”“赞美了故乡的美丽富饶”有误。C项正确。

2.那些标点般的存在,就是故乡烙在我心上不可磨灭的符号。

[解析] 分析一下题干的要求——“具有揭示题旨和点题作用,又总领下文”,可知这类句子大多在文章的开头。品读文章第①段内容,可知最后一句是文章的总领句,句中“标点”“符号”不仅与标题照应,而且也引出了下文对各种事物的叙述和描写。

3.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以标点符号写思乡之情,形象而新颖,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点明了本文的线索。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分析文章的标题,要注意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领悟标题的内在含义,理解作者拟题的巧妙匠心。文中描写了河流、老井、鸟雀等,分别比喻成破折号、句号、逗号……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标点”一词贯穿全文,可知它又是文章的线索。

4.(1)“纤毫毕现”的意思是完全显现出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作者的回忆里,故乡的往事历历在目,印象深刻,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

(2)这句话表明离家越远,对故乡的思念越浓烈,抒发了“我”对亲人的牵挂和对故乡的依恋。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品味文学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以及理解重要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扣住文章中心来分析,还要注意联系前后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第(1)题中“纤毫毕现”的意思是完全显现出来,而放在句子中主要是表现了故乡的一切都在作者的脑海中,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由此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第(2)题作者表达的是对故乡连绵不断的爱和依恋。

5.①借景抒情,借故乡之景抒发思乡之情。②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文辞优美,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故乡的回忆和理解。③层次清楚,描写了故乡不同的画面,抒发了作者热爱故乡的真挚情感。④以标点喻景物,写作构思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答题时要注意审题,围绕“写法”上的特点,表达自己对文章的阅读感悟。文章描写了很多景物,字里行间都表达出作者对这些景物的喜爱和怀念之情,这是借景抒情。而文章语句优美,作者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来表情达意,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对故乡的爱和思念。同时作者以“标点”为线索,条理明晰地回忆故乡,不仅构思精巧,而且层次分明,引人入胜。

四、

1.(1)桑伯对自己木工手艺的自信和对新式组合家具的鄙视。

(2)桑伯对自己从事了大半辈子的手艺的热爱和不舍,对传统手艺日渐没落而自己又无能为力的失落和痛心。

[解析] 本题考查描写这一表达方式的分析。第(1)题,题干已给出解题方向——反映的人物心理。结合语境得出,“我就不信”言外之意是强调桑伯很有信心,“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读出桑伯对组合家具的鄙视。第(2)题,联系语境,“痴迷”一词读出桑伯对自己手艺的喜爱和不舍,“泪水溢出眼眶”读出对木匠手艺没落的痛心以及失落之感。

2.因为桑果对木工手艺兴趣不大,认识到传统手艺已不受市场欢迎,所以不肯“接班”;但他理解和尊重父亲对木工手艺的感情,明白父亲烧工具只是一时的情绪发泄,所以他苦苦请求。

[解析] 本题考查结合全文理解内容的能力。分析时,要联系上下文来看,桑果不肯“接班”,文章第五段交代,“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撑起了爿家具店”,读出桑果对木工手艺不感兴趣,经营的家具“都是些新潮样式的”,读出他觉得传统手工艺不受市场欢迎;“苦苦请求”读出桑果深深懂得父亲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桑伯“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桑伯一时想不开而做的决定,是情绪的发泄,因此桑果“苦苦请求”。

3.使用叠词和整齐的句式,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表现桑伯高超的雕花技艺;使用对比和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桑伯雕花动作的娴熟和游刃有余;“渗”字形象地表现了桑伯雕花时专注投入的状态。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含义的把握。要求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语言特点如“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是叠词,句式整齐,表现桑伯雕花技艺高超,技术娴熟;“如”“似”“宛如”是比喻词,把雕花动作的“柔”比喻为“抚儿头发”,把雕花动作的“刚”比喻成“快刀斩麻”,同时形成对比,又把“小小的雕刀”比喻成“游动的泥鳅”,生动地表现桑伯雕花的动作游刃有余;“渗”字突出桑伯雕花时忘记周围一切的状态。

4.示例:文章通过塑造桑伯这一人物形象,引导人们关注当今社会传统手艺人的生存状态,思考传统手艺的命运与价值,进而反思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解答此题需综观全文,作者塑造桑伯这个人物,桑伯手艺高超,文章结尾却说檀木靠椅是他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可见他没再从事木工活,引出人们对传统手艺人生存状态的思考;文章还记叙陶家二小子嫌桑伯做得太老套,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家具,引起人们对传统手工艺前途和价值的思考;对陶子树的语言描写和结尾“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如何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

五、

1.(1)“我”因染上了“童子痨”(二期肺结核)被隔离

(2)小屋中望见嘉陵江发大水,看到生命消逝

(3)悲愤、痛哭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首先观察表格,要求一边填写事件,一边填写情感,答题时,根据表格中已经给出的信息,在文章中进行定位,明显能看出(1)定位在第③段,(2)在第④段,(3)在第⑤段,再对事件进行简单概括即可。

2.(1)“与世隔绝”在文中指“我”因久病被隔离,写出了“我”内心深刻的沮丧和孤独之感。

(2)“端的”,的确、确实,文中指京剧里樊梨花的形象与“我”的想象一致,表达了“我”对樊梨花形象的喜爱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在作答时应该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联系语句表达的含义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与世隔绝”一词是指与文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这句话主要表现了作者当时被隔离时生出的孤独之感。“端的”是“的确”的意思,词语在句中主要表现了作者发现自己的想象和现实是一致的,表达了作者的欣喜和喜爱之情。

3.画线句是对老央肖像(外貌)的描写,交代了老央的身份。用他邋遢、污秽的形象与他能将故事讲得妙趣横生的技艺形成对比,突出了他的口才之好,讲故事技艺之高,引出后文作者见到老央的反应,表现了“我”对他的喜爱之情和对听故事的渴望。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能力。画线句子主要写的是老央的衣服、指甲以及身上的味道,是对于人物的外貌描写。一般来说,外貌描写有助于体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及部分性格特征。从结构上来说,本句与上下文都有联系,与上文进行对比,并引出后文作者见到老央后的表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4.不矛盾。用大部分篇幅写“我”得病,写出了“我”生病的伤痛与被隔离的孤独感,老央说书的陪伴,给予“我”最大的安慰。也正是在老央妙趣横生的说书中激发了“我”对小说最初的兴趣,并引起“我”对文学最终的痴迷与热爱。老央对于“我”的启蒙意义由此可见。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及文章写法的分析能力。答题时首先应该表达观点,然后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情感两个方面进行回答。文中之所以大部分篇幅描写“我”得病被隔离的事情,体现了“我”生病的伤痛与被隔离的孤独、郁闷,而在这段时间里,老央耐心地给“我”讲故事,给予“我”心灵的安慰;老央是“我”的启蒙老师,激发了“我”对小说的兴趣,引起了“我”对文学的喜爱;无论是生病期间还是病愈后,老央对“我”的帮助和带给“我”的影响,让“我”对老央充满感激与敬爱之情。由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5.示例一:除了学校,我还有另外一个世界,我的篮球世界。从CBA到NBA,从世锦赛到奥运会,我场场不落;从乔丹到库里,从姚明到周琦,我个个如数家珍。除了精彩的比赛,我更看到了场下挥汗如雨的训练,团队合作的默契,坚持到最后一秒钟的不放弃。

示例二:除了学校,我还有另外一个世界,我的电影世界。电影可以穿越时空,可以跨越国度。《疯狂原始人》让我知道了原始人也许是很呆萌的,《无问西东》让我感受到了一代代知识分子内心的强大,《红海行动》让我体会到了那句话“厉害了,我的国”……电影让我领略不一样的人生。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题时,要注意首先正确理解文章中“另外一个世界”的含义是指兴趣爱好,其次注意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种自己的爱好即可,注意语言通顺流畅。

六、

1.成功抢救293个危重病人,是霍克医生退休前最大的愿望。如果能成功抢救第293个病人,就可以完成自己的夙愿,自己就可以毫无遗憾地退休了。

[解析] 本题是对文章信息提取与归纳能力的考查。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霍克医生的夙愿是在退休前成功抢救293条人命。如果能成功抢救第293个患者的生命,自己就可以毫无遗憾地退休了。因此,霍克医生对第293个病人特别重视。

2.“步履沉重而迟缓”“仿佛双腿绑上了沙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霍克医生抢救第293个病人失败,自己的夙愿不能实现时极度沮丧、失望的心情。

[解析] 霍克医生接收第293个病人,以为自己的愿望就可以在退休前实现了,但最终却没能抢救成功,自己的夙愿要落空,他的心情特别失望和沮丧,因此步履沉重而迟缓。

3.霍克医生的遗愿是:在墓碑上刻上他真实的名字——“哈斯勒”。哈斯勒是敌军王牌狙击手,是敌人的象征;而霍克医生救死扶伤,是朋友的象征。小镇的人们不遵从霍克医生的遗愿在墓碑上刻他真实的名字——“哈斯勒”,而是刻上“霍克医生之墓”,表明小镇的人们已经原谅了敌人哈斯勒,而愿意把他当作朋友霍克医生来看待。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理解。作为敌军的王牌狙击手,哈斯勒击杀了293个人,可谓血债累累。但是,战后他对自己的行为深深忏悔,并希望通过挽救293个人的生命来救赎自己。小镇的人们原谅了他的过去,把他当作朋友看待。因此,在墓碑上没有刻他敌人象征的真实名字——“哈斯勒”,而是刻上朋友象征的名字——“霍克医生”。

4.示例一:在第②自然段中,“挂了电话后,医生左手握了握拳,右手拿起笔,在笔记本上用力写下了‘293’这个数字,眯起眼看了很久,才点了点头:好,全了,刚好,感谢上帝。”霍克医生说的什么东西“全了”,什么事情“刚好”,令读者心生疑窦。通过上下文阅读读者会明白:“全了”是要救的患者够了,“刚好”是病人数目正好是“293”个。

示例二:在第自然段中,霍克医生为什么很喜欢到埋葬弗兰克上校的墓地那儿去“散散步,拔拔坟头的杂草,或静静地坐上一会儿”?霍克医生和弗兰克上校是什么关系?通过阅读大家可以了解到:霍克医生就是敌军的王牌狙击手哈斯勒,是哈斯勒打死了弗兰克上校。战后,哈斯勒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心生悔意,他经常到弗兰克上校的墓地去散步、拔草、静坐,是在向弗兰克表示忏悔。

[解析] 本题是对小说写作手法的考查。敌军的王牌狙击手哈斯勒在战争中打死了293个人,战后他对自己的行为深表忏悔,希望通过挽救293个人的生命来完成对自己良心的救赎,于是,他以霍克医生的身份在小镇上开始自己的救赎活动。小说中的重重悬念,就是以此为基础设置的。了解这一内容,文中的悬念就会一一解开。

5.反对战争,宣扬和平(或:化解仇恨,提倡和解;真诚待人,终将得到大家的真诚)。(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是对文章主题的考查。通过认真阅读,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通过霍克医生由刽子手到白衣天使的转变,并最终得到大家谅解的故事,向大家表明:请让战争远离人间;人们抛弃仇恨,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解;真诚待人,人们才会真诚待你。

七、

1.《新华字典》。①向同学借《新华字典》,时常遭到拒绝;②下决心向妈妈要钱买《新华字典》;③临时弃买《新华字典》,把钱给爸爸付盐款;④妈妈用节省下来的钱帮“我”买回一本《新华字典》。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记叙线索和主要情节。线索就是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子或事物,通读全文,“《新华字典》”贯穿始终,抓住这一线索,把与“《新华字典》”相关的主要情节概括出来即可。

2.运用一系列动词,把母亲割麦子的样子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突出母亲劳动时的艰辛。

[解析] 本题为句子品析,这个句子写的是母亲割麦子的情景,用了一系列动词,劳动的艰苦不难想象。抓住这一点分析即可。

3.(1)心理:这《新华字典》早就该买了。可家中实在太穷,怎么办?这点钱本来是用来买盐的,就先给他去买《新华字典》吧,盐暂时就不买了。

(2)心理:这孩子真是太懂事了,我得想办法帮他买本《新华字典》。

[解析] 本题考查心理分析。第一句扣住“犹豫”,去想象母亲是如何犹豫不决的;第二句扣住“湿润”,想象母亲当时的内心感受。

4.母亲特别勤劳,为了多一点儿收入,干着和男人一样的活;母亲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学习,拿出买盐的钱来给孩子买字典,见孩子没买成字典,又从牙缝里省出钱来给孩子买了字典。

[解析] 本题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题。可从母亲平时的工作、对孩子的态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先概括特点,再分别辅以事例分析。

5.不能。这一部分交代“我”的家庭情况,为下文母亲干重活、省钱给“我”买字典等情节做铺垫。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记叙文中情节之间的照应。通读全文,不难发现,“我”的这种家庭现状与想拥有一本字典形成矛盾,全文围绕这一矛盾行文,正因为家中情况特殊,所以母亲才拼命挣钱,从而为下文母亲省下钱买字典做足了情感铺垫。

八、

1.位置在第⑤段。第⑤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由蒸馒头、冻馒头过渡到冻水果。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结构。本文题目是“冻年货”,前面的①~④段写奶奶蒸馒头、冻馒头,⑤~⑧段写奶奶冻水果,题干中这句话中“更”是与“冻馒头”相比较而言的,引出下文“冻水果”的情节。所以,此句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放第⑤段。

2.示例:对冻梨好吃的赞叹;吃到冻梨时的满足、幸福、快乐。

[解析] 本题考查情感体验。“清冽匝牙、肉脆汁肥”“酸爽”,通过写自己吃梨时对梨滋味的评价,写出对冻梨好吃滋味的赞叹;一个平常的冻梨,作者却吃得津津有味,因为其中饱含着奶奶的爱与家庭生活的温馨幸福,所以能让作者感受到吃梨时的幸福、快乐与满足。

3.示例:冬天蒸馒头,冻馒头;一上冻就开始买各种水果并冻水果;奶奶烧暖炕头让“我们”坐在炕头吃解冻的水果;爷爷和爸爸喝酒,奶奶端缓好的冻梨给他们解酒、助消化。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理解与概括。“生活不单调”是指生活不乏味,有趣味。文中写哈尔滨的冬天天寒地冻,缺少吃食,奶奶蒸馒头、冻馒头、冻水果,奶奶根据当地的气候,用“冻”的方式,给一家人的生活增添乐趣,丰富了家人的生活。

4.示例:丰富生活,使生活不单调;让家人高兴,感觉热闹、幸福;体现着对生活、家人的热爱;体现着生活情趣;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年龄虽大,仍可为家人做事的欣慰快乐。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奶奶冻年货,丰富了家人的吃食;奶奶冻年货是为了给家人吃,家人的愉快就是奶奶的幸福;今天的生活里也许不缺少奶奶冻的年货,但奶奶依然为家人冻年货,冻年货成为奶奶的生活习惯和乐趣;奶奶烧暖炕头让“我们”坐在炕头吃解冻的水果;爷爷和爸爸喝酒,奶奶端缓好的冻梨给他们解酒、助消化写出奶奶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和对家人的关爱;九十多岁的奶奶用冻年货的方式为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并从中感到快乐。

九、

1.(A):“我”粗暴地拒绝了父亲,妻子责怪“我” (B):借母亲的话补叙父亲由衷的高兴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概括。结合题干中提供的相应段落,根据上下文意分析,①~④段主要写“我”拒绝了父亲的好意。而第⑩段则补叙父亲回家后的高兴心情。作答时,根据分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即可。

2.运用细节(动作)描写,表现了此时父亲的激动与高兴。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赏析。第⑦段中画线句子中“颤抖”是细节(动作)描写,既写出了“我”第一次给父亲点烟时父亲的激动,又表现了父亲由衷的高兴。

3.示例:“父亲先是愣了,随后赶紧站起来,双手捧了过去。”“我刚端起来要添水,父亲赶紧使劲儿抓住我的手,说啥也不肯让我为他代劳了。”句中的“愣了”和“说啥也不肯让我为他代劳了”表明父亲以前从来没享受过这种待遇,当“我”恭敬地为他泡茶、奉茶及添水时,父亲感到惊异和不适应。这为下文“仅仅做了一次”做了暗示。(提取其他伏笔句子分析也可)

[解析] 本题考查“伏笔”手法及作用的分析。“仅仅做了一次”说明以前从来没做过,第⑥段中的“愣了”和“说啥也不肯让我为他代劳了”、第⑦段中“颤抖”、第⑨段中“凝固”“诧异又很感动”等语言,说明父亲从来没享受过这种待遇,为下文“仅仅做了一次”做了暗示。

4.示例: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就是给父母端一杯茶,孝就是给父母一丝微笑,孝就是常回家看看,孝就是常陪父母吃顿饭,孝就是用心倾听父母的唠叨……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结合材料和文章内容,谈出自己的感悟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fc71540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db.html

《中考语文总复习四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2记叙文阅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