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

发布时间:2015-02-20 03:51:4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选修三

二战

一、 二战简介

1)二战爆发原因

根本:帝国主义国家固有的矛盾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历史:德、日对“凡---华”体系的仇视和不满

直接: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加速了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其他:大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采取的绥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世界各国人民没有配合起来,进行反法西斯斗争没能制止战争的爆发,从而使局部战争走向了世界大战

2)二战历史意义

改变世界格局;促进社会主义发展;促进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世界重心转移;推动科技发展

3)二战启示

帝国主义是现代真正的根源,应该设法避免悲剧的发生,追求和平,进步是人类共同发展的前途

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是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正义,和平。当恶势力扩张时,正义的力量应该尽早地团结起来

必须加强国际合作

二、 二战策源地形成

1.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市场低迷

2)美国20年代经济繁荣原因:

①一战中美国利用中立大发战争横财,成为经济强国;

20世纪初期美国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一定程度有利经济发展;

③技术革新、生产合理化运动促进经济进步。

3)经济危机爆发原因

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历史原因:20年代经济繁荣建立在不稳定的基础上

具体原因:市场供需矛盾

导火线:股市崩溃

4)特点:范围特别广;破坏性大;持续时间长

5)影响

社会危机加深,社会动荡不安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西方各国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加速了欧、亚世界大战策源地的形成

2.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

1)原因

①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继承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②德国是一战战败国,受巴黎和会制裁,有复仇情绪 (历史原因)

①德国经济脆弱,受经济危机打击严重,所以依赖国民经济军事化和对外扩张摆脱危机

②面对经济危机,德国政府软弱无能,无力镇压群众运动稳定政局,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独裁政府,对纳粹党大力扶植

③希特勒和纳粹党对人民进行欺骗宣传并获得广泛支持;还讨好军队,与统治阶级勾结并得到支持 (现实原因)

2)标志:1933.1.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3)特点:民间政党;自下而上;合法选举

4)统治措施

对内:法西斯独裁统治

(政治)恐怖独裁

1933,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取缔其他党派

(经济)国民经济军事化,实行扩军备战

(文化)思想文化专制,用法西斯思想钳制人们的思想

(民族政策)极端民族主义,推行种族灭绝政策,疯狂屠杀犹太人

对外:冲破凡尔赛体系,扩军备战

3.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1)原因

历史:缺乏民主传统;华盛顿体系压制

现实:经济危机打击

直接:军部法西斯势力推动

2)标志:1936广田组阁——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3)特点:自上而下;暗杀政变

4)统治措施:

政治:禁止罢工,限制人民自由

军事:加紧扩军备战

对外: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

军部确定“南进”的目标;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4.30年代大危机影响下,美国与德、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的原因

历史传统的影响:美国是通过两次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没有沉重的封建包袱,有较浓的民主色彩;德日都没有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带有较强的专制残余势力

法西斯力量对比:强,美国法西斯势力较弱

凡-华体系的影响:美、德、日在战后格局中处于不同地位,美国要维持这一格局,德、日则要冲破它

经济状况的影响: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经济实力雄厚;德国经济发展对国外资本依赖性强;日本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受危机打击严重

领导者个人素质不一样

三、 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1.局部战争

1931,日本侵略东北;1935,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7,日本全面侵华;1938,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苏台德区;1939.3,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2.德意日法西斯结盟

1)过程

1936年形成“柏林—罗马轴心”;1937年三国签定《反共产国际协定》

2)性质:法西斯军事侵略同盟

3)原因:控制和麻痹西方大国;反对共产国际进步势力

3.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1)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是最早开始、持续时间最长的反法西斯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重要贡献

2)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侵略

是非洲地区最早的反法西斯斗争,其不畏强暴、坚持抗战精神,给世界人民以宝贵启迪

3)西班牙内战

性质:既是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反动保守势力的革命战争,也是一场有国际力量卷入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

意义:牵制德意侵略活动,支持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

人民阵线性质: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组织,共产国际指示

德意参战原因:支持弗朗哥势力

夺取西班牙重要战略资源

把西班牙变成检验自己军事实力实验场

4.英法苏美对策

1)绥靖政策含义:对法西斯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以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为代价,企图满足侵略者的欲望,避免自己卷入战争,同时企图祸水东引的政策

2)表现

3)原因

英法的经济和军事地位因一战而大大削弱

英法国内政治状况复杂,一部分人因凡尔赛和约 制裁德国而有负罪感

一战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兴起了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1929年经济危机导致英法社会动荡,两国不想引发战争

法西斯打出了反共产国际的旗号,欺骗了英法等国

英法对苏联的本能仇恨,无视弱小国家利益

4)危害

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

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增强了法西斯的实力,速了二战的爆发

导致了西方大国与苏联的互不信任,不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5)美国实行中立政策原因

罗斯福新政,忙于恢复国内经济

孤立主义思潮,竭力避免卷入欧洲战事

外交上的需要,阻止法西斯,压制英法,遏制苏联,利用三股力量互相牵制削弱

6)慕尼黑阴谋后果

背着当事国将其领土割让给德国,出卖弱小国家利益

改变了欧洲的格局(吞并捷克),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大大增强了德国经济和军事力量,提高了希特勒的国内威望

削弱了英法在欧洲大陆的战略地位

打击了苏联的集体安全政策,使苏对英法信任度下降,苏联后于19398月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7)《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背景:法西斯加紧侵略扩张,欧洲战云密布

英法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

苏联构筑集体安全努力失败

德国提议苏德和解

评价:

(对苏联)避免首先卷入战争,赢得备战时间

粉碎西方大国祸水东引的阴谋

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体现,与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无别

(对德国)避免东西两线作战,解除后顾之忧

使祸水西指,同时也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四、 二战全面爆发1939.9.1-1941.6

1. 波兰闪击战1939.9.1—10.5

(1) 德国进攻波兰原因

根本原因:要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

历史原因:凡尔赛和约》中将波兹南的一部分领土划给波兰,在东普鲁士和德国的本部之间划一条“波兰走廊”。德国交出但泽由波兰管理

经验教训:侵占波兰,一旦同西方发生冲突,就可以消除东西两线作战的威胁。若果向东进攻苏联,也必须以波兰为前哨阵地

经济因素:波兰可以为德国提供大量粮食和劳动力

(2) 闪击战特点:进攻性、速决性、以夺取制空权为优先

(3) 目的:在于一举拖垮敌方抵抗能力,短期内赢得战争胜利

(4) 苏联趁火打劫:1939.9-1940.8 “东方战线”

(5) 波兰迅速灭亡原因

波方:装备和战术思想落后.部署不当

德方: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军事力量强大,战术先进

英法:在西线对德国宣而不战,致使波兰孤立无援

苏联:苏军趁火打劫,占领了东部地区

2.二战初期阶段

1德国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1939.9.1“奇怪战争” “静坐战争”

德国突袭北欧 1940.4-6丹麦、挪威

德国突袭西欧 1940.5-6 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6月沦亡)

敦亥尔克大撤退 1940.5

不列颠之战 1940.7-10

2)法国灭亡原因

主要:军事理论落后

外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定,使德国无后顾之忧,集中大量兵力于西线

根本:长期绥靖政策的推行,使法国国内民心涣散,士气低落,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3)德军失利原因

(英国)空军数量处于劣势,但本土作战,民心士气高涨

政府抵抗决心坚定;军事设施先进

(德国)空军处于优势,但他过领土作战,且作战目标的制定带有随意性

4)不列颠之战影响

迫使德军回头对付苏联,从而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为后来诺曼底登陆和第二战场的开辟提供根据地

打击了德国等法西斯国家的嚣张气焰,也鼓舞了各地的反法西斯斗争

美国正式放弃中立政策而与英国结盟

五、 二战扩大和转折

1.二战扩大1941.6.22-1942.6

11941.6.22 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9-1942.1 莫斯科保卫战

1941.12.7,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1942.8-1943.2 瓜岛战役

2)苏军失利原因

斯大林对来自于多方的消息没有给予重视

苏联对法西斯德国的突然袭击估计不足,战备工作不充分

法西斯德国的政治军事实力增强,力量对比悬殊

苏联30年代肃反运动的扩大化,使苏军严重削弱,削弱了组织指挥作战的能力

3)莫斯科保卫战意义

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德国陆军在二战中的第一次重大失败)

标志着德国闪电战的破产

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决心

具有了重大的政治和军事意义

2. 珍珠港事变

1原因

德国在欧洲侵略胜利牵制英法荷,无暇顾及其在东南亚殖民地

日本侵略东南亚蓄谋已久(1940 大东亚共荣圈)

美英对日本实行制裁“禁运”,美日矛盾激化

2影响

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

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成为全球性战争)

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3.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1原因

根本:世界人民同法西斯国家矛盾激化

直接: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加速了同盟的形成

2)过程

美国从修改“中立法案”到19413月通过《租借法案》

影响:确立租借方式,实际上与英国结盟

英美宣布支持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后

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 19418

影响:苏联表示支持,三大国开始反法西斯联合

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太平洋战争后的19421

影响:26个国家决心共同对法西斯作战,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最终形成

3)意义

团结了不同社会制度和宗教信抑的国家,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扭转了国际力量对比

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奠定了战胜法西斯的基础

4. 二战转折1942.6-1943.2

1)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和二战的转折点1942.7-1943.2

中途岛战役:太平洋战场转折点(1942.6

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转折点(1942.10

2)阿拉曼战役意义

沉重打击法西斯在北非军事力量,消除其对近东国家威胁

大大鼓舞英国、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决心

作为北非战场转折点,与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一起构成二战各战场战略转折

六、 二战胜利1943.5-1945.9

1. 北非战场(最早结束的战场)

1开始: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406月,意大利趁机在非洲抢夺英国殖民地,企图建立新罗马帝国

2)转折:194210月,阿拉曼战役,英法掌握战争主动权

3)反攻:1942年美英联军火炬两栖北非登陆,北非德意军队陷于两线夹击中

4)结束:19435月北非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事结束。19437--19439月投降2.欧洲战场

1)南线:南欧战场

1941年,匈、罗、保加入轴心国,德军占领南斯拉夫和希腊

19437月,英美联军西西里岛登陆,1943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2)东线:苏德战场

开始:1941622日,苏德战争爆发

转折:19427---19432,苏军获得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

反攻:19437月,库尔斯克战役德军丧失苏德战场的主动权

3)西线(第二战场:1943.11.28

西欧战场初期:德军先后侵占丹、挪、荷、比、卢、法。不列颠之战德军受挫

德黑兰会议后,19446月,英美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第二战场开辟,德军处于东西两线夹击中

4)相互配合

1945年,雅尔塔会议,加强合作

1945年春,盟军在鲁尔区围歼了德军西线主力

易北河会师:19454月(苏军←→美军)

19454月苏军攻克柏林,法西斯德国灭亡

19455月德国的投降,欧洲战场结束

3.开辟第二战场

1)原因

主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已经发生根本转折

军事: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苏德战场出现转折;苏军大举反攻,矛头直指德国本土。 盟军在北非战场取得重大胜利;意大利投降,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政治: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规定苏美英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2迟迟不开辟原因

开辟战场的条件和实力暂时还不具备;企图在战争中消耗苏联,谋求战后霸权

31944年开辟原因

军事力量对比有利于同盟国,希望尽早结束战争(1943形势取得根本性好转)

限制苏联影响,取得战后有利地位

4)诺曼底登陆 1944.6.6“霸王行动”

19448月巴黎光复,法国解放

1945430日苏军占领德国国会大厦

194557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文件

5)意义

拖住了法西斯德军大批兵力,有力地支持了苏军的反攻作战

消除了跨海征服英国的直接威胁;使法西斯德国处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加速走向灭亡

鼓舞了欧洲人民的斗志,促进了抵抗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4.太平洋战场1941.12-1945.8

1最迟开辟的战场,最早转折的战场,最早反攻的战场,最迟结束的战场

2)开始:1941127日,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战争爆发

转折:19426月,中途岛海战,美国开始掌握太平洋战争主动权

反攻:19428月,瓜岛战役,从此牢牢掌握太平洋战争的主动权

结束:《波茨坦公告》后,日本仍然负隅顽抗

美国投放原子弹 1945869

苏联对日作战 194588

毛泽东“对日寇的最后一击”

日本投降,1945.9.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5. 胜利原因

(1) 战争的正义性

(2)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及同盟国之间的密切配合,对迅速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政治上相互协调,经济上互相支援,军事上互相配合

3 同盟国的经济力量对轴心国形成压倒性优势

4 世界各国人民的浴血奋战。人民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矛盾)原因: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分歧;国家利益的冲突

焦点:第二战场的开辟问题,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

6. 二战后重要国际会议

(1) 开罗会议(1943.11 中美英

会议内容: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意义:中国人民坚持抗战,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利得到国际承认

(2) 德黑兰会议(1943.11 苏美英)

内容:决定在19445月由美英军队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战后处置德国;成立国际组织

目的:为了加速战争进程,早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3) 雅尔塔会议(1945.2 苏美英)

目的:加快取得胜利,解决战后问题

内容:彻底消灭德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民主化;战后建立联合国

苏联在欧战结束后3个月内对日作战

影响:初步确定战后世界秩序—雅尔塔体系;明显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4) 波茨坦会议(1945.7 苏美英)

内容: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精神;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5) 四大会议归纳

核心内容:合作行动打败法西斯;解决战后问题

国际关系:合作与分歧;反法与凌弱;民主与强权

原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家利益

对中国态度:肯定支持;破坏主权

原因:肯定中国在战场上的作用和地位;大国强权,瓜分世界

七、 二战影响

1. 空前浩劫

原因:范围广;参战人数多;军费开支大;珍贵文化遗产遭破坏

2. 日德两国对二战历史态度不同的原因

(1) 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不同

纽伦堡审判比较彻底,使法西斯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美国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对许多日本战犯免于起诉,并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度

(2) 受害国对法西斯的态度不同

欧洲受纳粹侵略和奴役的国家从未放弃对战争的索赔和追捕。亚洲受害国对日本过于宽大,不仅宽恕日本,而且基本放弃对日战争索赔

(3) 两国的宗教信仰不同

德国主要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徒不但不把“认罪”视为可耻,而且要求认罪者必须真诚“谢罪”,用行动“赎罪”。日本人主要信仰神道教,视“认罪”、“谢罪”为可耻

(4) 两国的文化思想底蕴不同

德意志民族富于思想,善于思辨,能对法西斯思想及其引发的侵略战争进行理性的思考。日本在神国观念和天皇崇拜思想影响下,对二战的认识十分短视,缺乏应有的政治远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f27368ffab069dc502201bb.html

《二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