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发布时间:2020-10-04 15:40: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政经复习资料

第一章 商品与货币

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的对称,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存在。商品经济虽然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经存在,但都是处于缓慢发展的过程中,从未处于支配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真正得到了高速的发展。

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什么关系?

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而言的,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强调的是交换。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讲的是资源配置方式,指社会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的。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才能产生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商品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存在,但是市场经济则出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因为有了社会化大生产才能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市场

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什么要从商品分析开始?

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

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起点。

商品包含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作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两重属性:

一是它作为有用物品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即它的使用价值;

二是它可用于交换别的产品所具有的社会属性,即它的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同种类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种商品也可有多种不同的使用价值。)

价值

任何一种商品撇开使用价值之后,就剩下一种属性,即它们都是劳动产品,在它们的生产中都耗费了人类的劳动。

※这里所说的劳动已不是某种具体形式的劳动,而是指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一切商品都凝结着这种人类劳动。这种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商品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商品的在属性,是交换价值的容和基础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是在的、抽象的、不能自己表现出来的,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获得表现,而交换价值则是外在的具体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第一,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必然没有价值。

第二,有使用价值的自然物品不一定有价值。

第三,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也不一定有价值。如:自用品。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同时归买者或卖者中任何一方所有,而只能分别归于。只有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东西才是商品

商品的二因素表明上来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本质上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例题判断:同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不同的社会形式中是不一样的。

使用价值本身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与它所处的社会形式无关。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考察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普通物品的使用价值相比有两个特殊性:

第一,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是社会的使用价值。

第二,它供给别人满足需要,不是无代价地奉献与赠与,而是通过交换转移到别人手里。因此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

例题 一只羊为什么能和两把斧子相交换呢?是因为羊的使用价值和斧子的使用价值相同吗?

不是。是因为一只羊和两把斧子的价值

1.2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的二属性,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

各种不同作用的商品,是由不同种类的劳动生产出来的,铁器由铁匠,木器由木匠。这些生产劳动都是在特定的形式下进行的,都有不同的生产目的、劳动对象、劳动手段、操作方法和劳动结果。这种在特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的性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具体劳动必须与物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所以具体劳动和自物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两个必不可少的要素。

抽象劳动 :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的性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

动的矛盾统一体,即是对立统一关系。不是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创造了商品二因素商品二因素是劳动二重性的体现。

(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自然物质和人的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就是人的劳动)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第一次科学回答了是什么创造价值。其次,劳动二重性学生为剩余价值理论奠

定了理论基础,进而阐明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资本有机构成等理论。

1.3 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它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的多少,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生产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的,而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平均必要劳动生产,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自发形成的,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运动,对于商品生产者的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但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

它是随着各个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

劳动生产率的是指生产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劳动生产率可以用两种形式来表示:

一用单位劳动时间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

二是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劳动时间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劳动者技术的平均熟练程度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分工协作、劳动组织、生产管理等)形式

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主要看生产工具)

自然条件的优劣

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生产的价值量。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每一个正常人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指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能的人才能从事的劳动

少量的复杂劳动可以等于自乘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少量的复杂劳动的产品可以和多量的简单劳动的产品相交换。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交换比例的折合,是在生产者背后,在无数次竞争和交换活动过程中自发确定的。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根源于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根源于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第二节 货币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价值形式演变的结果。

※简单价值形式的具体分析

1、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2、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绵羊)和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斧头)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

3、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价值形式的两极,它们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同时又是互相对立的;

一般价值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地、统一地表现在一种商品上。

货币形式 :某种商品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并固定地独占了一般等价物的地位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因为贵金属本身也是商品而且也具有价值。同时,贵金属具有最适合充当货币材料的自然属性,一是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和收藏。二是不易变质和磨损,便于长期保持,三硬度小,质地均匀,便于分割和合并

现代货币:中央银行或国家发行的信用货币就是纸币,现代社会,即20世纪以来的现代货币形式,主要有钞票和支票存款两种。钞票也就是纸币也称现金;支票存款也叫存款货币,是指在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现的活期存款。

信用货币: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证券。它本身并无价值,它的流通以信用为基础,其流通围和程度取决于发行人的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些国家里,信用货币的使用围非常广泛,比较大额的货币支付一般都使用

电子货币: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和电子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货币形式也逐渐从有形到无形。一些发达国家在广泛使用支票和信用卡的基础上,相当一部分交易都是通过银行电子计算机网络转账结算的,这种贮存在电子计算机中的存款货币,就是电子货币。电子货币是一种纯粹观念性的货币,不需要任何物质性的货币材料。这种无形货币,即迅速又简便,可以大量节省银行费用开支。

货币的职能:1 价值尺度 2 流通手段 3 贮藏手段 4 支付手段 5 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指货币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货币之所以能衡量商品的价值量,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充当价值尺度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就等于价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受到供求关系等的影响,价值是价格决定的基础。

辨析: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比如:土地,声誉,纸币。所以,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不一定具有价值。

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过程:W-G-W 商品的第一个变化形态是卖,即将商品转化为货币(W-G)。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使商品交换分解为卖和买两个过程。

贮藏手段职能:当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做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贮藏起来的职能。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既不能是观念上的,也不能是价值符号,而必须是足值的货币。(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不具备贮藏手段的功能。)

纸币的储蓄手段与金属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的区别

金属货币贮藏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而纸币储蓄则不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

金属货币贮藏会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纸币储蓄不能发挥这种自动调节作用,货币供应量的调节是由政府货币管理部门加以控制的。

支付手段: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产生前提:商业信用

世界货币:所谓世界货币,就是在世界市场具有普遍接受性的能够发挥价值尺度、流通性、支付手段、价值贮藏职能的货币。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最基本的职能

支付手段流通手段职能发展的结果以货币的储蓄和贮藏的存在为前提

世界货币: 以前四项职能在国的发展为基础

金属货币流通规律: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即为货币流通。货币流通规律也叫货币需要量规律,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的容:在一定时期,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

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同单位货币平均流通速度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1、商品中待售商品的数量;2、商品价格水平; 3、货币流通速度

纸币流通规律: 1、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为基础的。2、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纸币发行量和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相适应,纸币的购买力就会同它所代表的金属货币的购买力相等,纸币就能正常流通,物价就会保持稳定。

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就叫通货膨胀。反之,为通货紧缩。

第三节 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容和要求: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

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1)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价格与价值偏离的现象,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价格的变动始终是以它的价值为中心的;

从较长时期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还是一致的。

无论不同商品的不同价格怎样涨落,总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

第二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货币的拥有与投入是资本家进行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

资本家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也必须首先用其拥有的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但货币不一定是资本。

资本流通公司与商品流通公式的区别:

1)流通形式不同:商品流通形式是:商品(W货币(G商品(W

资本流通形式是:货币(G商品(W货币( G

2)流通目的不同:作为流通媒介的货币,是为买而卖,其目的是一种使用价格换取另一种使用价值,目的是消费,满足需要;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为卖而买,其动机和目的目的是为取得超过原先预付的货币超额的剩余价值。

3)买卖的先后顺序不同:作为流通媒介的货币,其运动过程是先卖后买;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先买后卖。

作为流通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流通形式的对比表

资本流通形式

通形商品流式

通形商品流式公式不同

GWG′

WGW

流通目的不同

为了实现资本的增值

为了获得新的使用价值

买卖先后顺序不同

先买后卖

先卖后买

起点不同

货币

商品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G W G′称为资本总公式。该公式可以概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各种资本形态的运动,所以被称为资本的总公式. 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作为资本的货币在买卖过程中奉行等价交换原则不能发生价值的增值. 一买一卖之间并没有遵循价值规律,实现等价交换,而是出现了价值增值。因为买卖过程是等价交换的,是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的,所以只有在生产环节才能产生。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必须要求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到一种商品,而这种商品不仅能创造与自身价值相等同的价值,还能创造多余的价值,这样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对资本家来说是最有利的,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第一,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有自由) 第二,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自由到一无所有)

劳动力商品的二因素及其特殊性: 劳动力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殊性。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包括:

第一,劳动者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第二,劳动者养育后代和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第三,劳动者受教育和培训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

一般商品在使用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或转换,其价值也随之消失或者随之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部分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的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资本的特殊性(增殖性)

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

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可分为两个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为自己劳动,再生产劳动力价值;

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剩余价值。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有很大不同。资本在生产过程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部分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形式存在。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己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称为不变资本C,它是生产剩余价值的物质条件。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带来了价值增殖,称为可变资本V

把资本分为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意义

第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只是

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这种剥削程度用剩余价值率来表示。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相对量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相对量:剩余价值率

m′=剩余价值(m)/ 可变资本(v)或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它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剩余价值的绝对量 : 剩余价值绝对量就是一家企业全体工人在剩余劳

动时间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数量。

这个数量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 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2)可变资本总量的多少

如果用M表示剩余价值绝对量,用V表示可变资本总量,则剩余价值绝对量的计算公式为:M=(m/v)×V= m′×V

增加剩余价

值绝对量的方法很多,但基本方法有两个:一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二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其实就是降低工人一天的工资,而工人的工资即工人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自资料的价值,所以缩短劳动时间就是降低工人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就依靠生产工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 所以,相对剩余价值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来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是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可获超额剩余价值→其它企业与其竞争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可获超额剩余价值→该行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该商品价值量降低→竞争和资本转移引起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整个社会商品价值量降低→整个社会商品价值量降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资本家普遍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第四节 资本主义工资

工资的本质:劳动力的价值

工资的基本形式: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相关概念:名义工资;实际工资

工资的假象:似乎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工资的本质: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工人劳动的全部价值,而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把握劳动力和劳动的区别是揭示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关键。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过程;

劳动力是一种商品,工人出卖的是劳动,是一个名词;而劳动不可能成为商品,它是动词,而且是在人类任何社会都存在的。

如果说工资是劳动的报酬,那就意味着资本家就不可能得到剩余价值,所以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是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而已。

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创; 即:=工人的工资(即劳动力的价值)+剩余价值

实际工资的变动状况往往同名义工资并不一致。表现为以下情况:

第一,名义工资不变,如果生活资料和服务的价格上涨,则实际工资下降;

第二,名义工资增加,如果其增加幅度小于生活资料和服务的价格上涨,则实际工资下降;

第三,名义工资增加,如果其增加幅度等于生活资料和服务的价格上涨,则实际工资不变;

第四,名义工资增加,如果其增加幅度大于生活资料和服务的价格上涨,则实际工资增加;

结论: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和工人的生活状况,不能只看名义工资的高低,要看工资与劳动力价值相符合的程度。

在剩余价值一定的条件下,工资与剩余价值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即使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都提高了,只要提高的幅度低于剩余价值增长的幅度相对工资就仍然下降。

工资的国别差异: 这是由各国的历史条件和经济文化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

本章知识要点小结

1、 GWG 是资本总公式,G =G +△G ,增值的货币额△G就是剩余价值。

2、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有矛盾。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先决条件,是剩余价值的产生,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先决条件。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看中的是这种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可以还原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者必需的生活资料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殖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即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只要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之上,工人在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就会超过劳动力价值,资本家就能够从雇佣工人身上榨取到剩余价值。

6、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7、资本的本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8、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作用不同。

9、剩余价值率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10、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是个别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综合反映。

11、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2、工资基本形式是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要考察工资的实际变化,要区分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第三章 资本积累与再生产

再生产:类不能停止消费,因而也就不能停止生产。为了不断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生产活动就必须不断重复和更新地进行。

连续不断的生产就叫再生产。

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从来都是再生产过程。

再生产容: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

3.再生产类型(按照规模划分):

简单再生产(不追加M);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扩大再生产(追加M);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区别在于:是否将剩余产品用作追加生产中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4. 扩大再生产的方式:1)外延扩大再生产: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来实现的扩大再生产;(2)涵扩大再生产:依靠生产技术进步、提高劳动效率以及改善生产要素质量来扩大生产规模。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关系

区别:简单再生产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使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扩大再生产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追加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了的规模上进行。联系: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基础。

总: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二、简单再生产

剩余价值全部被资本家消费掉,再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生产。

结论

可变资本是工人生产出来的。

不变资本是通过工人而转移其价值的。

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三、扩大再生产

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被消费掉,而是一部分用于消费,一部分用于追加的投资,再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生产。

扩大再生产的实质是资本家追求更多的超额价值。

第二节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积累的相关概念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积聚、资本集中)

相对过剩人口和失业问题、贫困问题。

1.资本积累:将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这就是资本积累,或者说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2. 资本积累的实质: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进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3.资本积累的外因:在的利益驱动 外在的竞争压力(价值规律)

4.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劳动力和土地是财富的两个要素,资本一旦控制了这两个要素,就有了扩能力,大大提高积累。

增加资本积累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提高的,因此科技进步是增加积累的重要因

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也是影响资本积累的重要因素。

预付总资本越多,越能增大资本积累。

二、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1.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的物质形态在生产资料和活劳动之间的比例关系。

2.资本的价值构成:以资本的价值形态反映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3. 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技术构成决定的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资本价值构成。可用c:v表示。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一种必然趋势。

如果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意味着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大,对劳动的需求显然会同等程度的增大。在资本开辟了新市场和获得新投资领域时,资本积累的规模会明显扩大,资本对劳动的需求甚至会超过工人人数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工资就会提高,在资本主义历史上确实出现过工人供不应求的时期,这样会使资本家的剩余价值大大减少,所以资本家必然会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用机器代替工人。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以资本积累为前提,资本积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资本积聚,二是资本集中。

4. 资本积聚:个资本依靠自己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资本总额。

资本积聚有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生产资料在单个资本家手中积聚的增进,受社会财富增长程度的限制;

第二,社会资本分散在各个资本家手中,他们作为独立和互相竞争的商品生产者互相对立着。而且,由于资本家家庭部分产等原因,原有的资本还会分散开来。

5. 资本集中:把原来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为少数大资本。资本集中的手段是竞争和信用。

6.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第一,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积累而增加,随着单个资本的积聚,社会资本总额也会增大;资本集中是现有资本的重新分配和重新组合,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第二,资本积聚受社会财富增长程度限制,增长较慢;资本集中不受社会财富增长程度限制,能在短时间集量资本。

三、相对人口过剩

1. 为什么会产生相对人口过剩:一方面:资本有机构成在不断提高,表明可变资本所占比重在相对减小,从而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小,有时甚至是绝对减少。

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劳动力的供给却日益绝对地增加。

注意:1. 这种人口过剩是相对于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需要来说已经过多过剩了,因而是相对过剩。2. 相对人口过剩,完全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

2.相对过剩人口的基本形式

一是流动的过剩人口:即在一定时 期时而被大工业吸收,时而又被解雇,经常处于流动状态的失业人口;

二是潜在的过剩人口:是指农村中那些靠经营小块土地和做短工维持最低生活的人口;

三是停滞的过剩人口:是指那些没有固定职业,依靠打零工来糊口的人。

3. 为什么说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的需要,起到蓄水池的作用。

第二,大量失业工人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迫使工人接受更苛刻的剥削条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

第四章 资本循环与周转

产业资本是投放在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物是投放在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

资本循环的定义: 是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相应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在运动中得到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 。每一种资本都会形成自己的独立循环,有了三种循环形态。

第一阶段:购买阶段

用公式表示为: GM <(A PM) 其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职能作用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1.购买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例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的。同时,注意在这一阶段购买了劳动力这种商品。2.资本由货币形态转变为生产要素的实物形态。)

第二阶段:生产阶段

Pm

W … P … W´

A

.这一阶段,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生产出含有剩余价值的产品。职能作用是生产剩余价值。 其职能式是生产资本,即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处于生产阶段的资本

第三阶段:售卖阶段

这一阶段的资本职能形式就是商品资本,职能作用是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二、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

(一)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

货币资本的循环:G——W---P---W’——G’

特点:明显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

片面性:价值增殖好象是货币本身具有的魅力,价值增殖仿佛是在流通中产生的。 G——G’

生产资本的循环:P---W’——G’——W---P

特 点: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片面性: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生产而生产。

商品资本的循环: W’——G’——W---P---W’

特点:揭示了生产和消费的在联系,包含了剩余价值的循环。

片面性: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流通过程在资本运动中占有首要地位。

总结:购买阶段:货币资本,为生产m准备

生产阶段:生产资本,生产m

售卖阶段:商品资本,实现m

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 使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三种循环形态时间上依次继起,即并存性继起性

并存性:产业资本家必须把他的全部资本按照一定比例,分成三个部分,使其同时并存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上。只有这样,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才能顺序的依次更替,循环的三个阶段才不会中断。

继起性; 并存着的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必须同时连续不断地顺次通过三个阶段,相应变更它们的职能形式并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并存性与继起性互为前提互为条件;一方面,如果空间上不并存,就不可能使每一部分相继进行。另一方面,如果时间上不连续,那么生产无法进行下去,它的各种形式上在空间上的存在也就不复存在。

※产业资本循环要点归纳:

①产业资本循环是资本运动三个阶段的统一。

②产业资本循环也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两个过程的统一 。

③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只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的三种不同职能形式,而不是三种不同类型的独立资本。

第二节 资本的周转

一、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资本循环就叫资本周转。而资本循环则是一次的资本周转。二者研究的目的不同:资本的循环研究资本运动历经的阶段、采取的职能形式和连续循环的条件。资本周转研究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及提高资本运动速度方法和意义。

二、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资本周转一次所用的时间,或在一定时间资本可以周转多少次数

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是周转速度的两种表示方法。

一年时间 (U)

周转次数(n)=---------------------

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 (u)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一是资本周转时间; 二是资本的构成,即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比例。

固定资本:固定资本是指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与生产过程,其价值却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

固定资本的磨损:

有形磨损:指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由于使用和自然力的作用而引起的磨损(自然磨损)

无形磨损:指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引起的贬值。

(原因,新机器出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所以,资本家为了防止机器由于无形损所导致的损失,便千方百计地提高机器的利用率,加速固定资本的周转,力求在尽量短的时间把固定资本的投资收回。同时,资本家还采取加大固定资本的折旧、提高折旧率的办法来减少无形磨损造成的损失。

折旧: 资本所有者依据固定资本的磨损程度逐次以货币形式提取的补偿,它是固定资本进行价值补偿的一种办法。

资本所有者依据固定资本的磨损程度逐次以货币形式提取的补偿,它是固定资本进行价值补偿的一种办法。

资本所有者依据固定资本的磨损程度逐次以货币形式提取的补偿,它是固定资本进行价值补偿的一种办法。

折旧费=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固定资本平均使用年限

折旧率=折旧费\固定资本原始价值

加速折旧法:

当固定资产处于较新状态时,效用高,产出也高,而维修费用较低,所取得的现金流量较大;当固定资产处于较旧状态时,效用低,产出也小,而维修费用较高,所取得的现金流量较小,这样,按照配比原则的要求,折旧费用应当呈递减的趋势。

小修理费用,属于流动资本,计入相应的成本类科目里,比如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里。大修理费用属于固定资本的局部更新,并增加了固定资本的原始价值,因而大修理费用包括在固定资本中,应由折旧基金补偿。

流动资本的含义及周转方式的特点:流动资本是指在物质形态上参加一次产过程后,全部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属于流动资本的这部分生产资料,在一次生产过程结束后,就丧失了原来的使用价值,它们的价值一次全部转移到了新产品中去,并在出售产品以后以货币形式全部回到资本家手中。

总结:

 1、划分依据:按资本价值周转方式

  2、固定资本:以机器、厂房、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特点: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价值是分次转移到产品中 ;磨损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

3、流动资本: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特点:价值一次全部转移或重新创造到新产品中,随产品出售而全部收回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关系

联系: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都属于生产资本,且只有生产资本可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区别:

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周转时间不同;

回收方式和期限不同;

物质更新方法不同。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的区别:

二者划分的依据不同 目的不同 容不同

四、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固定资本年    流动资本年

预付资本的 (周转价值总额) + (周转价值总额 )

总周转次数=————————————————

           预付总资本

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固定资本年周转次数╳ 预付固定资本额

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次数╳预付流动资本额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的快慢取决于:

★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

★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的速度。

归纳:

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因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均成正比)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 (与固定资本所占比重成反比

与流动资本所占比重成正比)

五、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加速资本周转,可以节省资本的投入量2.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通常用Mˊ来表示)。

年剩余价

值率Mˊ = 年剩余价值M( mˊ × v × n)÷预付可变资本V

M’m’的区别:从质上讲,二者反映的关系不同,年剩余价值率反映一个生产周期生产的剩余价值与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剩余价值率反映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从量上看,二者通常不等值

如何加快资本周转速度:

努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缩短生产时间,加快资本周转速度。

采用现代化技术,缩短流通时间。

合理分配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加快各自的周转速度。

简答题:产业资本顺利循环的条件是什么?

产业资本的循环,必须经历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循环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产业资本循环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形式的统一。 产业资本运动要不断进行,必须作到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相结合。并存性和继起性是互相联系的互为条件的。

论述题:试述资本周转的原理及其对加强社会主义企业资金周转的意义。

资本周转就是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考察资本周转,主要是分析资本周转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而与周转次数成正比。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有: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重,以及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资本家总是力图加快资本周转,因为加快资本周转,一方面可以节省投入的资本数量,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换句话说,可以更少的资本投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撇开资本主义形式,资本周转的上述原理,对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来说,是完全适用的,因为它反映的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原理。资金周转速度是影响社会主义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可以节省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五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1社会总资本及其运动 : a 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b 社会总资本运动 c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 d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运动

再生产类型(按照规模划分):

简单再生产(不追加M);

扩大再生产(追加部分M);

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区别在于:是否将剩余产品用作追加生产中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扩大再生产的方式: 1)外延扩大再生产: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来实现的扩大再生产; 2)含扩大再生产: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来实现的扩大再生产。

(一)单个资本与社会资本

独立地进行资本循环和周转的单个资本,称为单个资本(独立资本)。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个别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资本或称社会总资本

(二)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运动

单个资本运动:单个资本的循环周转

社会总资本运动: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与个别资本的运动的共同之处:

第一,运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价值增殖;

第二,运动都要经过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采取三种职能形式;

第三,运动过程都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社会总资本运动与个别资本运动的不同:

第一,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还包括个人消费。

第二,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而且还包括一般商品流通。

二、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及其实现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与物质形态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社会总产品的形态; 价值形态:不变资本(c) 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

物质形态: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价值补偿(该卖的卖掉了)

→实物补偿(该买的买到了)

价值补偿: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出售以货币形式回流,用于补偿在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要取得剩余价值

实物补偿: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进一步转化为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产品

三、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以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对社会总产品的划分:按照使用价值即最终用途,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生产资料室用于生产消费的物质资料,消费资料室用于个人消费的物质资料;按照价值构成:CVM

对社会生产的划分:以实物形态的划分为依托,分为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总和,第二部类是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的总和。

在以上划分的基础上,社会总产品可以用公式表示为:(C+V+M)+(C+V+M)

第二节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1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假定条件2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假定条件: 1 社会只有资本家和工人两大阶级2 产品全部按价值出售 3 生产周期为一年,不变资本价值在一年全部转移到产品中去4 没有对外贸易

第三节 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 的实现条件: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剩余价值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购买消费资料),一部分变为追加的资本积累(追加C与V),即:m=c+ v+m/x; 社会总产品就可以表示为:Ⅰ(c+v+ c+ v+m/x)+ (c+v+ c+ v+m/x)

前提条件:Ⅰ(v+m)> c 基本前提 Ⅱ(c+m-m/x)> v+m/x

Ⅰ(c+v+m)> c+ c c+v+m)> Ⅰ(v+m/x+ v+m/x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v+v+m/x=c+c (基本条件)

c+c+cc+v+m=v+v+m/x+v+v+m/x (派生条件)

两大部类积累的辨证关系

(一)两大部类积累的辨证关系

1、两个部类必须同时具有积累的物质条件

第Ⅰ 部类能够为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

Ⅰ(c+v+m=(c+c) + (c+c)

第Ⅱ 部类能够为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的生活资料;

(c+m)= (v +m/x) + m/x +Ⅰ△v+ v

2、两个部类的积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

3、两个部类的积累规模互相制约任何一个部类的积累都不是孤立的过程,而是一个有限度和有制约的积累过程

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比消费资料优先增长:a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b增长次快的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c增长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的生产

小结 ————

Ⅰ(v+m= c

Ⅰ(c+v+m=c+ c

Ⅱ(c+v+m=Ⅰ(v+m+ v+m

Ⅰ(v+m)> c

Ⅱ(c+m-m/x)> v+m/x

Ⅰ(v+v+m/x= Ⅱ(c+c

Ⅰ(c+v+m=Ⅰ(c+c+Ⅱ(c+c

Ⅱ(c+v+m=Ⅰ(v+v+m/x+ Ⅱ(v+v+m/x

第四节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 a社会基本矛盾突出体现为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b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 : a个别企业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b个别企业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和在矛盾决定的。第一,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使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工人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跟不上生产能力的增长。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周期性)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固定资本更新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等物质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由于磨损或其他原因而用新的物质形式来更换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新特点:a危机频繁、周期缩短 b同期性趋势相交织 c危机破环作用不如战前严重 d滞胀局面的出现

第六章 职能资本和平均利润

四个转化形式: a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b 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c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d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第一节职能资本

职能资本定义:职能资本是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实际发挥了职能作用的资本。包括执行生产剩余价值职能的产业资本和执行实现剩余价值职能的商业资本

职能资本是与借贷资本相对应的。

循环和周转: 职能资本在循环运动过程中,由于逐步折旧、持币待购和逐步进行资本积累等原因,会形成大量的闲置货币资本。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不能为其所有者带来剩余价值,这与资本本性是矛盾的。与此同时,在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有些企业由于扩大生产经营的规模、围及其它临时性需要,亟需补充货币资本。这样,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并形成为获取利息而将货币资本暂时贷放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借贷资本

借贷资本出现后,原来使用自有资本职能资本家,现在如果用借入的资本从事经营,就必须按期从获取的利润中取出一部分作为利息,支付给借贷资本家。剩下的利润余额,才是归职能资本家占有的企业主收入,即支付利息后的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商业资本(Commercial Capital,亦称商人资本Merchant Capital :一般指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资本(商品经营资本),还包括专门经营货币收付、兑换、登记、保管等业务的资本(货币经营资本)。

借贷资本(loan capital ):定义: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的货币资本。其来源是产业资本循环中产生的大量闲置货币资本。

第二节 成本价格和利润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

1、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

W=C+V+m W=K+m

成本价格(资本主义生产费用、所费资本、预付资本-k)

成本价格的经济意义 :

成本价格畴形成后,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消失了

本来是可变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现在却变成了成本价格K以上的增加额,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成本价格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2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m→p) 把m看作为预付资本的产物从量上 :m=p

从质上: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掩盖 了剥削。

两者的关系: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产物

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m′→P′)

1、利润率

利润p与全部预付资本k的比率。它是 m′的转化形式。

公式

P′=P /K

∵ P=M K=C+V

∴ P′=M /(C+V )

剩余价值率: m′=M /V

2、利润率p′与剩余价值率m′的联系和区别

反映出的经济关系不同

质:前者反映剥削程度,揭示剩余价值真正来源; 后者表示 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掩盖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量:利润率总小于剩余价值率

3、影响利润率的因素:a剩余价值率 在其他条件一定时,m′=m/V, p′=m/(C+V)b 资本周转速度 资本周转速度快,可提高年M′,增加年M,年p′

也高。 年p′=年M /预付资本

不变资本的节约: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c的节约能提高P′. P′= M /(C+V)

第三节 产业资本和平均利润

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一) 部门部企业之间的竞争与社会价值的形成

A、部门竞争是指生产同种商品的同一生产部门的各个资本主义企业,为了获得更有利的商品生产和销售条件,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提高利润率而进行的竞争。

B、市场上商品价值不是按照个别价值出售,而是按照这种商品的社会价值出售,当企业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时,其获得超额利润。资本的本性是追求最大限度的m.

资本

相互

转移

情况

原来P’高的部门

原来P’低的部门

资本总量增加

资本总量减少

产量增加

产量减少

供过于求

供不应求

价格下跌

价格上涨

利润率下降

利润率上升

平均利润形成

二)部门之间的竞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由于各个部门的P’不同,等量资本不能带来等量利润,这违背资本的本性,势必引起部门间的竞争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其结果使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率 = 社会剩余价值总额 / 社会总资本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

A、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

B、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平均利润率形成后的影响

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

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在平均利润未形成之前,商品是按价值出售的。随着p(利润)→平均p(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这时商品再不按价值出售,而是按生产价格出售。

1、生产价格及其形成

含义 商品的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构成生产价格。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k+平均P

可见,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也就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生产价格形成后,各部门的商品不再按价值出售,而是按生产价格出售。这样,各部门的价值与生产价格往往不一致。这违背不违背价值规律呢?

第一,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二,从全社会看,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第三,生产价格变动最终是以价值的变动为基础的。

可见,生产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而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基础,随供求变化而波动。

三、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

1. 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

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甚至是提高的前提下,平均利润率必然具有下降的趋势。这种趋势是生产力发展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所造成的必然结果。这就是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

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又称利润率下降但利润量同时增长的规律。

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周转速度减慢,平均利润率下降

注意: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并不排斥利润量增长,并不意味工人所受剥削程度的减轻和剩余价值率的降低!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

由于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所以分子剩余价值总额增长得比分母社会预付总资本增长慢,所以平均利润率会越来越低。如果有机构成不变,意味着分子剩余价值总额增与比分母社会预付总资本呈现同比例增长,平均利润率不变。

平均利润率下降并不代表m′的降低

例如,社会资本为100,原来平均资本有机构成为6:4,剩余价值率为100%,平均利润率为40%;如果剩余价值率提高到200%,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到9:1,则平均利润率下降为20%。

注意: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

平均利润的形成,不排除个别企业仍可 获得超额利润

平均利润反映的是部门之间的竞争关系

超额利润反映的是部门企业间的竞争关系

商品是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的,由于各企业的生产条件不同,它们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同。少数企业生产条件比较好,它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但商品按社会生产价格出时,它能获得超额利润。

超额利润的含义:少数企业生产条件较好,其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其一,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其二,工人工资的下降

其三,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 其四,生产资料价值的降低。

其五,对外贸易的发展。

2. 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后果

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在矛盾。

第一,加剧了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之间矛盾。

第二,加剧了生产扩大和价值增殖的矛盾。

第三,加剧了人口过剩和资本过剩的矛盾。

第四节商业资本与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Commercial Capital,亦称商人资本Merchant Capital) :一般指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资本(商品经营资本),还包括专门经营货币收付、兑换、登记、保管等业务的资本(货币经营资本)。

商业资本从它在运动中的存在形态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买卖商品,一部分用作流通费用。用于购买商品的这部分资本,是以预付货币资本开始,然后转化为商品资本,为了使周转不间断地进行,这部分资本不是将自己全部价值一次性购进,买而不卖,然后再一次性卖出,卖而不买;而是分批地不断地买,同时又不断地卖。这样,直接投在商品买卖上的资本又以两种形式──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存在

产生: 产业资本运动包括购买、生产、销售三个连续的阶段,并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资本形态。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由于生产规模不大,市场围狭小,产业资本通常是一身二任,自产自销。因此,总有一部分资本投在流通领域,表现为商品资本。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市场围的扩大,商品流通量的日益增加,需要建立庞大的商业机构、营销网络,需要雇佣商务代理人和大量商业店员。如果产业资本家仍坚持自产自销,不可避免地会增大商业开支,减少生产领域中的资本投入,降低利润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商业资本专门从事商品买卖,具有产业资本家所不具备的商品流通方面的特有优势,产业资本家就把商品流通的业务专门交给商人去完成,使商品资本职能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成为商业资本。

商业资本具有重要作用:

1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商业资本使产业资本家从商品销售解放出来,能够集中力量从事商品生产活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利润总额。

2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商业资本家能把商业活动集中起来,而且商业资本的周转速度快于产业资本,这就使社会总资本中用于流通过程的资本减少,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从而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利润的增加。

3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的周转。商业资本加快了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转化的速度,从而加速了产业资本的周转;同时由于商业资本的集中性,它的一次周转不仅可以代表一个生产部门许多资本的周转,还可以代表不同生产部门若干资本的周转,从而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4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商业资本家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对市场状况、流通渠道和商品行情都比较熟悉,因而可以加速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

2、商业资本的职能:商业资本的职能实际就是产业资本第三个阶段的职能

3、商业利润从何而来:a商业资本在流通领域中活动,不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只是实现剩余价值。b 商业利润是生产领域中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C商业利润的确定受平均利润率的支配。

商业利润获得的途径是售卖价格大于购买价格的差额。

商业利润的形成过程:

(1)商业资本不仅要获得利润,而且要同产业资本一样获得平均利润。

商业p′∠产业p′,

商业资本 产业部门

商业p′>产业p′,

产业资本 商业部门

(2)商业资本获得平均利润是通过商业部门与产业部门之间的竞争来实现的。

2、商业利润的实现方式

商业资本家按低于商品生产价格的批发价格把商品买进商品,然后再按商品的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通过两者的价格差额,获取商业利润。

3、平均利润率公式的修正

由于商业资本参与了利润平均化过程,于是平均利润率的公式变为: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产业资本+商业资本)

4、商业流通费用:

生产性流通费用,与使用价值运动有关的费用,保管、分类、包装费等。 非生产性流通费用,与价值运动有关的费用,广告、手续、经营管理、薄记费等。

生产性流通费用及其补偿:属于生产性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使商品价值增大,商品的生产价格增加,这样得到了补偿。

纯粹流通费用: 由商品价值形式变化引起的费用。它包括:

(1)买卖时间的花费

(2)簿记费用 从售卖的总额中扣除得以补偿

(3)货币费用

第七章 信用、银行与虚拟资本

民间借贷:贷款制度不合理确实造成了民间放贷盛行。因为在正常渠道贷不到款,中小企业只好在民间筹资。民间金融机构纷纷沦为高利贷放贷机构。中国的民间资本由于不规,有的甚至没有订证据,一旦违约不还款,民间资本就难以维持下去。而且,中国民间资本往往运作着运作着就变成敲骨吸髓的高利贷,对经济破坏力度很大。

一、借贷资本含义、来源、特点

含义:借贷资本家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独立资本形式。

借贷资本 来源:积累中折旧费闲置待用流动资本尚未投资的剩余价值

特点:1、商品的资本(资本商品)2、是一种作为财产的资本

3、运动形式(G—G`)

借贷资本完整的运动公式是

A

G-G-M< …P…W-G—G’ G——G——W—— G’——G’

Pm

二、利息与企业利润

1. 利息:利息是货币所有者(债权人)由于贷出货币而从借款者(债务人)手中获得的报酬。

利息的本质: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m的特殊转化形式,是职能资本家为了取得货币资本的使用权而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借贷利息实质上是产业工人创造的,由职能资本家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息引起平均利润的分割。

平均利润=利息+企业利润

3. 利息率:在一般情况下,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利息率也不能等于零。

决定和影响利息率高低的主要因素:首先是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其次是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利息率=利息量/借贷资本量

例假设有一个10000元的资本,平均利润率是20%,企业利润和利息之比是31,利息率就是5%,平均利润率下降到10%,利息率就是2.5%。

如果借贷资本供求平衡时企业利润和利息之比是3:1,利息率是5%,供过于求时是4:1,利息率是4%,供不应求时是3:2,利息率是8%。

利率的界限:0 <----------->平均利润率

利息从本质上讲就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是职能资本家为取得货币资本的使用权而交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着职能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一般只能获得平均利润。所以利息率只有低于平均利润,职能资本家才会通过借款来经营产业或商业。如果利息等于或高于平均利润,职能资本家借款经营就无利可图或得不偿失,也就不会借入资本。但利息的最低限不能等于零,否则就没有人借出货币资本。在最高限和最低限之间,其高低由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来决定。因此,利息只能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影响利率高低的因素: 借贷资本供求状况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

2、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是指在借贷契约或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率。

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的真实利率。

3、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4、市场利率、公定利率、官定利率

5、一般利率与优惠利率

6、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

市场利率、官定利率与公定利率的依据就是利率是否由市场自由变动的规律的标准来划分。市场利率就是随着市场规律而自由变化的利率。官定利率又叫法定利率,是政府金融机构或者中央银行规定的利率,是国家手中为了实现宏观调节的一种政策手段。公定利率是非政府部门的民间金融组织,如银行工会等所确定的利率是行业公定利率,这种利率对其会员银行也有约束力。官定利率和行业公定利率都程度不同的反映了非市场的强制力量对利率形成的干预。

所谓优惠利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国家拟重点发展的某些经济部门、行业或产品制订较低的利率,目的在于刺激这些部门的生产,调动它们的积极性,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利率与消费和储蓄: 货币利率较高时,生息资本的收益提高,居民会减少即期消费,增加储蓄;而高利率也会使企业缩减生产规模,导致公众收入下降,消费减少。

利率与投资:利率越高,投资成本越大,投资规模会缩小;低利率则会减少投资成本,使投资量增加。

利率与通货膨胀;高利率可抑制通货膨胀的发生,降低利率可防止过度紧缩

利率与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根据利率的变动调整自己的资产结构,使得中央银行利用利率杠杆调控宏观经济成为可能和有效。

利率与对外经济活动:对进出口的影响:利率水平较高时,出口产品价格会提高,出口竞争力下降,形成国际收支逆差;反之,降低利率,可以改善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对资本输出入的影响:高利率会吸引外国资本大量流入;低利率则会导致资本外逃。

第二节 资本主义信用

信用就是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

信用制度:是指以银行信用为主要信用形式的社会信用体系。信用制度中的不同信用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企业信用。信用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

信用形式:一、商业信用

(一)商业信用的概念: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在销售商品时,以赊销和预付形式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一种信用形式。

(二)商业票据:商业票据是以商业信用形式出售商品的债权人用以保证自己债权的一种书面凭证。

三)商业票据的种类:商业票据按出票人的不同分为期票和汇票。

2、商业票据的特点:抽象性;流动性;不可争辩性。

3、商业票据的贴现:是指票据所有者在票据到期以前,为获取现款而向银行贴付一定利息的票据转让。

计算公式为:客户所得现金=票据面额(1—年贴现利率x未到期天数/360天)

(四)商业信用的局限性:1、规模上的局限性。商业信用的规模以产业资本的规模为度,最大作用是产业资本的充分利用。2、方向上的局限性。只能由上游产品企业向下游产品企业提供信用。

(五)我国的商业信用:1、建国初期,有效利用商业信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家禁止商业信用的存在。3、当前,我国应有效利用和管理商业信用

第一、建立商业票据市场。

第二、确立市场参与主体,加强企业资信评级,按级划定企业使用票据的种类,按级限定票据的流通围。

第三、确定市场参与形式与运行机制。

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向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提供的信用。1、银行信用的特点是:a具有广泛的接受性b 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 c具有较强的计划性

2、银行信用是我国信用制度的基础

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所进行的信用活动。

广义的国家信用包括国信用和国际信用,狭义的国家信用只指国信用。

(一)国家信用的形式——国库券与公债券

(二)国家信用的作用

1、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

2、调节经济运行过程。

3、提高经济效益,培植后续财源。

(三)我国的国家信用: 1、我国利用国家信用的历史1950年,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1954——1958年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2、改革开放后的国家信用

第一阶段:1981——1988年,国债期限为五年。

特征:摊派购买;国债期限结构单一;国债市场开放后,黑市交易猖獗,国库券的形象受到影响。

第二阶段:1989——1993年,国债期 限为三年

特征:国债的市场化建设处于探索阶段;二级市场发展缓慢;国债市场监管与清算制度不完善。

第三阶段:1994年以后的国家信用。

1994年,国库券的期限结构实现多样化。

1995年,国库券规为三种:凭证式、无记名式和记账式。

1996年是国债改革之年。

四)国家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

1、国家信用有时可以动员银行信用难以动员的资金。

2、国债筹集的资金比较稳定,而银行存款的稳定性则较差。

3、两者的利息负担不同。国债利息由纳税人承担,而银行贷款的利息则由借款人承担。

消费信用; 是指企业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购买消费品的信用。

(一)消费信用的形式

信用卡——短期消费信用

分期付款——中期消费信用

消费信贷——长期消费信用

(二)我国的消费信用: 1、银行卡

是指由商业银行(含邮政金融机构)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帐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

(1)银行卡的种类银行卡按是否具备透支功能分为:信用卡和借记卡。

信用卡按是否向发卡银行交存备用金,又可分为贷记卡 和准贷记卡

贷记卡:指发卡银行给予持卡人一定的信用额度,持卡人可在信用额度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卡。

准贷记卡:持卡人须先按发卡银行的要求交存一定金额的备用金,当备用金金额不足支付时,可在发卡银行规定的信用额度透支的信用卡。

借记卡不具备透支功能。借记卡主要有转帐卡(含储蓄卡)、专用卡和储值卡三种。

2、分期付款:

1993年11月,银信服务公司成立,它是我国首家办理个人消费品分期付款业务的消费信用服务公司。近年来,分期付款主要用于购买汽车、房屋。

3、消费信贷:(1)个人住房贷款:是银行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自用普 通住房的贷款。贷款对象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的自然人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30年。

(2)住房公积金贷款:住房公积金贷款规定: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借款家庭成员退休年龄所交纳的住房公积金数额的两倍。

现行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为:excel

(3)耐用消费品贷款:银行提供的支付借款人用于购买家用电器、汽车、家具用具等的贷款。期限一般为3——5年。

(三)消费信贷的作用; 1、消费信用对生产有促进作用。

2、消费信用可以调节消费,调节公众在购买消费品时在时间上和支付能力上的不一致。

(四)我国消费信用发展的制约因素:1、经济收入低,且增幅缓慢。2、公众对未来预期不乐观。3、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起来。4、消费者消费观念旧。5、消费信用的发展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持

民间个人信用:民间个人信用是指城乡居民个人之间独立进行的信用活

(一)我国民间信用的形式

1、私人之间直接的货币借贷

2、私人之间通过中介人进行的货币借贷

3、有一定组织程序的借贷活动。如货币合会、民间标会、摇会等。

4、以实物作抵押取得贷款的“典当”

(二)民间信用的特点:1、民间信用的主客体是独立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体、组织及一般家庭个人消费者。2、民间信用的时间一般较短,活动空间有限。3、民间信用的利率具有较大的弹性。4、民间信用具有较大的自发性和风险性

信用的作用: 积极作用:

1.增加投资机会,促进了资本的自由转移,推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2.加速了资本的集聚和集中,促进投资规模的扩大。

3.加快商品流转的速度,节省流通费用。

4.信用工具及其衍生工具成为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

消极作用: 1.有可能造成虚假繁荣,触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2.可能引发货币信用危机。

3.信用会刺激投机,增加了市场的盲目性。

二、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银行资本与银行业务:

概念:是指银行资本 所有者经营银行所使用的全部资本

来源:自有资本和通过吸取存款的借入资本

职能: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

(二)银行业务:负债业务:吸收存款和吸收 资本资产业务:进行投放或贷出资本的业务(票据贴现、抵押贷款、长期投资)

票据贴现的相关概念:

期票:是指债务人向债权人开出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现款的债务凭证

汇票:汇票是由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的令其 向第三者或持票人支付一定款项的凭证。

票据贴现:票据持有者为了融通资金,将未到期的票据交给银行兑取现金

抵押贷款:以商品、提货单、有价证券和不动产等作抵押的各种活期或定期的贷款。

长期投资:以购买股票的方式向各种企业进行的投资以及银行购买政府公债和企业债券等。

二、银行利润及其来源

银行利润:银行资本不参与平均利润形成,但利润量与平均利润量要相等,否则会发生银行资本转移。银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银行利润:贷款利息与存款利息的差额-业务费用 +其他业务收益

银行利润是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的差额减去银行的费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eddab2b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e5.html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