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诗欣赏中培养儿童诗性意识

发布时间:2018-09-05 17:06: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在童诗欣赏中培养儿童诗性意识

【内容提要】本文阐释了何谓儿童诗性智慧并分析其消失的原因,从儿童诗歌欣赏这方面来寻找儿童诗性意识培养的生长点,期望使儿童在生活中储备这样一种诗性思维,为诗意人生打下基础。

【关键词】诗性意识 儿童诗歌 欣赏

一.诗性智慧与儿童本性的契合

关于诗性智慧这一概念内涵,最早是在18世纪中期由意大利人文学家维柯所提出,他在自己的论著中强调,人类来自天性的智慧具备一种诗性特点。他认为在原始社会,即人类的童年时代,由于科学的落后,人类认识自然万物的方式大多由想象创造而来。这种智慧,更是全球各个民族所共有的一种所天生就有的智慧,其鲜明的特点即人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充分感知一些,并在这个过程中联想、想象。

很显然,这种诗性的智慧,与孩子们的本性发展具备契合点。在我国的古代,哲学泰斗老子强调,圣人认知观点中的智慧学说,从本质上来看和儿童世界的不断发展存在密切的管理,因此人类的教育活动往往从婴儿时期就已经开始。鲁迅也曾经指出,儿童们的心理很值得我们去敬畏,因为他们总是充满了想象。西方古典哲学大家弗洛伊德也强调,孩子们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尤其是他们在游戏、再想象的时候,就如一个思维开阔的大诗人。著名教育家大家福禄贝尔则认为,儿童可以成为我们这些大任的教师,他们不但内心单纯,而且善于想象,还从来不矫揉造作。从中外名人的这些认知观点可以看出,整个儿童群体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群体,孩子们在了解世界、观察万物的过程中,总是融进自己独特的想象、情感、生命意识,在他们的思维中,总是呈现出一种鲜明生动、具备各种色彩、充满浪漫情调、审美情趣的诗性特点。

笔者由此得到启发,儿童的诗性智慧是美好的、智慧的。其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最初的创新创造积极性的反映,在充满想象和智慧的同时,还往往对人们的一些认识习惯敢于冲破,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提出很多问题,并上虞表达自己的观点。

儿童诗性智慧消失的因由

1泛道德化:远离儿童的生活体验

教学一直按重视“将来时”而轻视“现在时”的框架内进行。教师大多关注教材有哪些变化,增删了哪些内容,教学视野仍然局限在“课本为中心”。因此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往往和现实以及实践严重脱节,导致教学效果缺少新颖生动,缺少一种生活情趣,这种枯燥、单调的教学形式,必然制约教育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实现。

2伪儿童化:缺乏主体之间的交往和对话

从当前的小学教育教学来看,对于知识本位的追求仍然是很多教师人员的价值取向,因此课本、课程几乎等同于权威这个词汇,在传授知识的过程,老师们所抓住不放的,仍然是教学目标的推进。学生更多的是依附教师的权威观念和思想,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早已游离在课程之外。

3唯智育化:遗忘了儿童的生命价值

目前在一些教师人员甚至是管理人员的心目中,其思维仍然停留在过多的灌输理性知识、单一增进知识积淀,而对于实践价值等等往往有所忽视。课堂注重的是通过学习知识如何让儿童适应外部社会发展的要求,以至于“教学成了塑造‘单向度的人’的一种工艺流程”。

三.叩问:童诗教育的意义

为什么要借助儿童诗来进行诗性教育呢?翻开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笔者看到了这样的描述:

在第一教学阶段,应该明确创设诵读课程,将童谣、儿歌以及相对浅显的古诗词进行辅助教学,并尽力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让他们从中获得一种最早的情感体验感,同时增进对语言美、诗意美的理解,该极端可以背诵优秀诗(词)文50篇(段)左右。

在第二教学阶段,应将重点放在启迪孩子们了解、熟悉诗文或者词段的大致意思,增进情感和知识积累。

在第三教学阶段,主要是引导孩子们去想象诗文或者词段中所表达的生活场景,感受作品中所弥漫的情感,进而受到这些经典诗文的激励、感染和启发,树立其美好、健康的思想认识。

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探索已经证实:在儿童的初期入学阶段,幻想,求知、好奇等等都是一种普遍现象,在这个过程中,还体现出较强的记忆力,因此是孩子们积淀知识、提升学习效果最佳时段。而且他们对美好的语言还有一种天生就有的情感,这是决定孩子们了解、学习语言往往效果最好的关键所在。

立足儿童认知的普遍规律视角来讲,他们在刚刚入学时,往往是口语表达逐渐向书面表达过渡。我国的一些经典诗文尤其是儿童诗内涵极为丰富,诗意表达上新颖生动、朴素自然,最适应孩子们刚刚理解和认知事物、树立美好情趣的特点,所以老师们应该有针对性多向孩子们推荐。

通过上述分析梳理可以看出,优秀儿童诗文的教育教学,是每一位教师甚至家长敬畏、尊重孩子们诗性智慧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

童诗欣赏:呼唤儿童诗性的回归

日常教学中如何激起孩子们对语言的热爱,对文学的兴趣呢?笔者力图从儿童诗歌欣赏这方面来寻找儿童诗性教育的生长点,使儿童在生活中储备这样一种诗性思维。

1诵读经典,沉淀儿童诗性智慧

在儿童的最初的思辨中,模糊与存疑,当然非常普遍,而解疑解惑的过程,则是开启孩子们智慧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增进知识和美好情感的积淀,积累一种“精神的、文化的、高级的生命能量”,[1]以帮助孩子拥有更多更好的未来成人精神的潜力。这种能量从哪里来,就从阅读中来,从一篇篇名家经典中来。

在学习与大自然相关的课文时,我喜欢和孩子们共读金波的儿童诗:小鹿披着花和叶的光影,一路与每一棵树“交谈着春天的消息”;森林中,“就连小雨点都会耍魔术,一掉下来就变成了蘑菇”......清新、素雅的语言让孩子们激起许多活泼的想象,产生爱与美的丰富联想。

如何让孩子们从儿童诗背后的故事和意境中,引发更多感悟和思考呢?我选取了美国谢尔·希尔弗斯坦的儿童诗:作业机//作业机/你是最完美的小机器/按下小按扭/等上十多秒/印出的小作业/干净又整齐……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总会禁不住微笑起来,而且从中联想到很多很美好的东西。

2对比阅读,丰富学习诗歌的经验

所谓的比较阅读,重点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将内容、形式临近或者相对的一组文章放到一起,在阅读中引导孩子们对比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们在比较中可以更好开拓视野、丰富联想,这样就可以提升学习效果。

如在组织学习雪野《树叶》时,就可以将那些很美的句子与王宜振创作的《树的苦恼》以及邱易东创作的《五个杈丫的小树》等等实施比较教学,孩子们在学习中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体会、想象那些非常优美的句子、那些生动自然充满情趣的场景,因此会牢牢地记住这些文章所表达的内容。

同样写树,雪野的有些哲理味,王宜振的偏重情感表达,邱易东不是写实物树,而是写精神树。通过“树”为主题的对比阅读,孩子们对树有了多种认识,在以后阅读诗歌时也能从多视角进行思考。

3体验想象,充盈儿童诗性逻辑

著名教学家杜威认为,孩子们的世界里,不仅存在着无数的秘密、兴趣,还存在着无数的情感、同情,但是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统一规律的 [2]鉴于孩子们的诗情逻辑总是巧妙地融入自身的感情色彩、丰富联系,因此,其总是充满审美情趣、诗意之美。

(1) 创设情境,感受意境。

要让孩子们真正领悟儿童诗中的想象,调动学生感官,如使用多媒体课件等形象化的材料,让学生从具体可感的图片中获得灵感。当然还可充分应用音乐进行渲染,让孩子们和诗人一道产生深刻的心灵共鸣,让他们可以尽快的进入到诗作的情境之中。

(2) 激活文字,品悟想象。

让学生们展开想象、理解诗意,是儿童诗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如,在林宪武笔下:夜空是花园,星星们每晚都在那里散步、乘凉……读完这样的诗句,孩子们都体会到诗中之趣。但这还不够,教师还要继续追问:你还觉得夜空是什么呢?谁又会在里面呢?充分把握诗歌中留下的空白与空间,引导学生激活文字背后的画面。

4品味语言,感受诗性的光芒

每一首诗歌是,都是表达语言的最好艺术,经典的儿童诗更是如此,其所闪烁的诗性光芒恰恰适合了儿童的特点[3] 孩子们对儿童诗的理性解读能力较弱,也无须对写作技巧作深入分析,如果欣赏只停留在朦胧的直觉感知阶段,则无助于他们欣赏能力的提升。因而,教师要引导孩子们抓住诗作的语言特点,进行适当的知性理解和探讨。如张怀存的《我的书包》:

先是写:我把/风儿/海水/装进了书包。再继续写道:我把/花儿/早晨的阳光/装进了书包。最后的一段很美,也很感人:我把/老师的声音/同学的笑声/装进了书包,我把/妈妈的爱/自己的梦/一起装进了书包。

书包这一司空见惯的东西,诗人不但写出了新意,而且耐人寻味。在这首小诗中,在初读时往往一下子就可以点亮孩子们眼睛,在品味、思考、想象中,使孩子们的知识得打积淀。

儿童诗歌的欣赏只是儿童生命构建与发展的进程中的一朵浪花。如何让孩子们的诗性智慧经由教育的悉心呵护并得到不断的开启、丰富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善于挖掘孩子们闪烁诗性之光的地方,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崧舟.诗意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版,49

[2][]约翰·杜威.学校与生活:明日之学校[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王立春.向着儿童诗的方向[N].北京:文艺报,2008-3-15

[4] 管建刚.一线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 包玲玲.论现代儿童诗性的失落[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ea9b9e0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4b.html

《在童诗欣赏中培养儿童诗性意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