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章:社会问题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十三章:社会问题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问题
一、社会问题的界说
1、社会问题是指因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一般认为,社会问题的构成有四个要素:第一,某些社会现象产生了失调情况;第二,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正常的社会生活;第三,这种失调引起了相当多社会成员的关注;四,这种失调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综合治理。
2、社会问题与个人困扰的区别
第一,个人困扰必须和个人的自我联系在一起,只关系到个人直接体验的有限的社会生活领域,"社会问题所牵涉的事情超出个人的局部环境,超出个人一己的生活领域"第二,困扰只涉及个人,而社会问题涉及的是公众。第三,"个人困扰具有个人的特点,它只发生在个人与他人直接构成的关系区域里"而社会问题具有公众的特点,它常常包含着制度上、结构上的危机,也常常包含着马克思所说的"矛盾""斗争"
二、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1、社会性。社会性可从三个方面理解:(1)社会问题的产生。2)社会问题的影响。3)社会问题的消除
2、普遍性。社会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3、特殊性。这是相对于普遍性特征而言的。虽然社会问题时时刻刻存在,但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区,可能会产生特定的社会问题。
4、集群性。集群性是指社会问题往往不是单个独立地出现,而是呈群状出现。5、复杂性。任何一个社会问题的出现都不是一个单一的孤立的现象,其复杂性表现为问题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社会后果及解决条件的复杂多样。
三、社会问题研究的几个理论(一)社会病理学
社会病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社会有机体理论,它将社会比作为生物有机体,并按照医学模式,把符合自然法则因而也符合人们道德期望的社会安排视为"健康的"而把违背道德期望的人和事物视为"病态的",也就是社会问题。
对于社会病理学来说,社会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都是人的社会化的失败,个人的社会化结果违背了社会的道德期望。因此,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在于加强社会对个人的道德教育。

17


(二)社会解组理论
社会解组理论侧重从社会结构角度解释社会问题,其代表有库利、奥格本、托马斯和兹纳尼茨基等。所谓社会解组,是指社会中的各种规则对约束个人的行为失去了效力,社会既不能提供给人们以预期的奖赏和回报,也不能对违规的行为加以惩罚。社会问题就是由此造成的人们违背社会期望的一系列行为。
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无序状态,即社会生活中没有一套统一的合适的社会规范来指导人们的行动;二是文化冲突,即社会生活中至少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价值规范和规则,使人们无所适从;三是价值崩溃,即社会的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完全混乱。
(三)价值冲突理论
价值冲突理论认为,由于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既得利益的不同,人们对同一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和不同的立场、态度,因此在采取某种行为措施改变某一社会现象时,常常会引起矛盾和冲突,而这种矛盾和冲突往往发生在群体之间。而所谓社会问题,是一种被相当多的人认为是偏离于他们所持有的价值观念的社会状况。
价值冲突理论有三种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中存在的利益与价值分裂的情况:一是交涉,即对立双方就矛盾和冲突进行交流和协商;二是达成协议,即对立双方各自进行一些让步和妥协,作出有利于双方的决定;三是使用权力,即拥有权力较多的一方运用掌握解决问题的控制权,使问题的解决有利于自己这一方。
(四)行为偏差理论
行为偏差理论把社会问题看作偏离社会规范的偏差行为的结果。和社会病理学不同,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社会学家更注重从韦伯、涂尔干等的社会学经典理论出发重新思考社会问题的形成原因。
(五)社会建构理论
社会建构理论认为,不存在客观意义上的社会问题,所谓社会问题是人们主观建构出来的,社会问题仅仅是人们对某种社会情况的界定过程的主观产物,因此研究社会问题的社会学家真正面对的研究对象不是社会问题本身,而是某种情况如何被定义为社会问题的社会建构过程及其客观条件。
第二节当代社会问题
一、结构性问题
指社会制度或社会政策失调诱发的社会问题。(一)腐败问题

27


1、腐败是权力的滥用,即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政府和公众所赋予的权力和权威,侵吞、窃取、骗取或以其他手段为个人或个人所效忠的某个集团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1"腐败"的本意和延伸。2)《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界定。3)国外学者的界定。
4)国内学者的界定。一般认为,腐败是党政机关人员为维护和谋取私利,严重违反党纪政纪和国家法律,滥用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的行为。
2、腐败的危害。2002年《中国发展问题报告》指出目前中国腐败主要有六大危害:一"害党"腐败践踏党的先进性。二是"害民"腐败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害国"腐败破坏社会稳定。四是"害家"腐败导致民生凋敝。五是"害后"腐败影响新一代的成长。六是"害己",腐败危害贪官自身。
3、腐败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封建主义的特权观念、"官本位"观念、宗法观念、等级观念、裙带观念、人身依附观念等积习是党政干部以权谋私、腐化变质的思想病灶。
2)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乘隙而入,部分党员和干部经不起诱惑,走上了贪污受贿、走私套汇、嫖娼、吸毒、出卖国家机密等犯罪道路。
3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制度和机制改革迟缓或不彻底,特别是权力过于集中,传统权力结构还根深蒂固,客观上存在许多漏洞和薄弱环节,为权钱交易和权权交易等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提供了土壤和条件。
4)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一部分党员和干部中滋长,是腐败得以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贫困问题
1、贫困问题的概念。贫困问题是指人们在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获得基本生活资料的能力和机会的一种生存状态。
贫困有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之别。前者指低于维持身体有效活动最低生存指标的一种贫困状态;后者指低于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缺乏扩大再生产能力的一种贫困状态。
2、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难题。解决贫困问题是当代世界性课题。贫困不仅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政治问题。
3、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
1)状况。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农村扶贫对象规模大,相对贫困问题凸显。现在存在"四个并存",即绝对
37


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区域贫困与阶层贫困并存,乡村贫困与城市贫困并存,精神贫困与物质贫困并存。
2)原因。概要地说:一是历史因素,是自然因素,三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制约,四是制度政策影响,五是家庭及个人原因,六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这是根本原因)。
4、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
1)状况。城市贫困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经济改革过程中伴生的现象。
2城市贫困人口构成:一是下岗失业人员,二是低收入群体,三是老弱病残和"三无"人员,四是在校生和其他未成年人,五是进城务工的贫困农民工,六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地的贫困农民。
3)原因。我国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有:第一,从历史因素来看,新中国成立后,人口众多、决策失误、生产效率长期低下及"多子多孙多福气"思想观念影响等,是我国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深层的历史性原因。第二,从社会经济原因来看,主要是国有企业的制度缺陷造成大面积亏损,下岗失业人员迅速增加;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弱化了社会对城市贫困人口的救助,传统的就业用工制度妨碍了城市贫困人口的自主脱贫。第三,从收入分配原因看,行业分配不公与分配要素发生变化,导致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与贫富分化。第四,从失业原因看,失业意味着收入来源的丧失,进而导致陷入生活困境,而中国正处于一个失业(包括下岗)高峰期。第五,从个人及家庭原因看,单亲家庭,有残疾人、重病患者,无养老金的老年人的家庭,往往经济负担较重,容易陷入贫困;而孤寡老人和孤儿、残疾人、重症病人、受教育程度低者、无依无靠或无固定收入来源或收入极低者,则构成了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基本成分。
二、偏差性社会问题
一般指个体偏离或违反一定社会行为规范造成的社会问题。(一)毒品问题
1、什么是毒品?199734日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这个定义的基本点是:第一,毒品是麻醉药品中的一部分。第二,毒品的本质特征是能够使人形成瘾癖,产生对毒品的依赖。第三,毒品是国家规定管制的药品。第四,毒品的种类很多,有的是明确不能用于医疗的毒品,有的是可以用于医疗的,但滥用了就会成为毒品。
47


2、国际禁毒日。世界毒品主要来自四大毒品产区:位于泰国、老挝、缅甸三国接壤地区的"金三角";位于中、西亚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三国接壤地区的"金新月";位于南美洲哥伦比亚的"银三角"和黎巴嫩的"第四产地"
1987612日至26日,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有138个国家的3000多名代表参加的麻醉品滥用和非法贩运问题部长级会议。与会代表一致同意将每年626日定为"国际禁毒"
3、毒品的危害。第一,危害身体健康。第二,破坏家庭和睦。第三,败坏社会风气。第四,腐蚀政权组织。第五,妨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二)食品安全问题
1、食品安全的涵义。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
食品安全有绝对安全性和相对安全性两个层次的涵义:前者是指确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种食品而危及健康或造成伤害的一种承诺,也就是该食品应绝对没有风险;后者被定义为一种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量的情况下,不会导致对健康损害的实际确定性,但不能担保在不正常食用时可能产生的风险。
2、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近几年以来,国内先后发生了"苏丹红""毒猪油""毒泡菜""毒酒""陈化粮""地沟油""瘦肉精猪肉""染色馒头""毒豆芽""牛肉膏""墨汁粉丝"等众多恶性食品安全事件。
3、食品安全的危害。1)严重威胁了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获得安全、营养和健康的食品是每一个消费者的最基本权益;(2)造成生产经营企业重大的经济损失,对行业发展带来沉重打击;(3)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又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4、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具体的原因有:1)国家和国民的食品安全意识薄弱。2化学污染、环境污染、生物毒素筹,使农产品安全生产受到威胁,这是源头性的。(3)行业的诚信危机和社会责任缺失,惟利是图,违法生产、经营、流通导致"劣货驱逐良货"效应。4)政府监管缺位。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三、自然性社会问题(一)自然性社会问题的性质
自然性社会问题也就是自然灾害问题,指一种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造成的社会问题。自然灾害具有潜在性、突发性和有限性三个特征。(二)自然性社会问题的危害
57


在古代,人口稀少,虽然各种突变频繁,但对人类社会影响不太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密度的增加和全球交往的增多,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几乎每年都发生多次重特大自然灾害,社会损失惨重。
第三节社会问题的预防
一、社会问题防治的性质
实质上就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调动社会上一切积极因素,组织相关部门,分工协作,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科技和行政多种手段,对潜在或显露的社会问题进行科学分析,采取相应的对策,避免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或使社会问题得以缓解和解决的过程,也可称为社会问题的综合治理。
二、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
1)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和民众的安全感。2)可以避免和减少社会问题给社会造成的损失。3)可以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4)可以促进社会主义进精神文明建设。5)可以改善、提高有关机构的应对能力和效率。三、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思想
1、全球性思想。社会问题防治的全球性思想,就是要把社会问题的防治放在全球环境中进行考察。
2、全局性思想。社会问题防治的全局性思想,也就是要把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任务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3、长期性思想。社会问题防治的长期性思想,就是要认识到社会问题的长期存在和反复性,要有持久战的意志与毅力。
四、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措施
社会问题的防治必须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战略措施。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缓解和解决我国当代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改革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我们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结构的同时,必须改革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这是社会问题防治的根本途径之一。
第三,发展科学技术。社会问题防治需要相应的科学技术,结构性社会问题和偏差性社会问题需要科学技术指导、提供帮助,自然性社会问题更是这样。

67


第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缓解后顾之忧。各级人民政府都应该完善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减轻民众教育、医疗、养老等的负担,逐步缓解这种种后顾之忧。
第五,建立社会预警系统。社会预警系统既是社会问题预防的需要,也是社会问题治理的需要。社会预警系统包括调查研究机构、监测系统、社会干预中心、社会支持网、社会保障体系和警示教育体系等。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掌握以下内容:
1、社会问题的含义;社会问题与个人困扰的区别;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社会问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包括社会病理学、社会解组理论、价值冲突理论、行为偏差理论以及社会建构理论。
2、当代结构型社会问题,包括腐败问题、贫困问题;偏差性社会问题,包括毒品问题、食品安全问题;自然性社会问题的性质及其危害。3、社会问题防治的含义;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战略思想以及战略措施。

77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e1586a2cc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c0.html

《第 13 章:社会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