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新闻报道

发布时间:2019-02-28 00:33: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经济类新闻报道

【篇一:中外财经类报纸新闻报道竞争力比较】

中外财经类报纸新闻报道竞争力比较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从财经报道竞争力角度对中外财经类报纸的新闻报道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国内财经报道在专业性、深度性和开拓性方面与国外财经报道相比有着显著的差异,并分析了存在差异的原因,以作参考。

[关键词]财经报道 竞争力 比较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媒体特别是财经媒体竞争的硝烟亦见弥厚。2002年,面向当地或区域性市场的财经类报纸成为投资热点。2004年底,《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等财经媒体的兴办在传媒业再次掀起阵阵热潮。一个不容回避且日益紧迫的课题摆在了众多竞争者的面前:怎样提高自身实力以应对挑战?要探讨中国财经报纸的发展与出路,有必要深入研究国外财经报纸的发展道路与成功经验,寻找一条与中国本土经验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从而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报道层面上来说,财经报道的竞争力,简言之就是其满足观众需求、那么,观众喜爱什么样的财经报道呢?一家网络公司对网民的调查争取市场份额的能力。

投票显示,人们喜爱的五种经济新闻是:对经济重大世界迅速而且详尽的报道;介绍最新企业动态的报道;有深刻剖析的经济评论;敢于作前瞻性预测的报道;语言平实,老百姓能看得懂的报道。从中我们可归纳出财经报道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专业性、深入性和开拓性。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财经报纸在这三个方面的表现,我们有必要将其同国外财经报纸作对比分析以求更好地提高自身竞争力。

二、竞争力比较

1.专业性比较

既然是专业媒体,专业性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专业化的内涵包括:新

【篇二:中国经济新闻报道史】

中国经济新闻报道史

一、 古代社会的经济信息

在缺乏大众传媒的时代里,谕旨和诏书中的内容是古代社会最为权威和森

严的信息。当时谕旨和诏书中的内容是相对综合的,包含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诸多方面的信息。

《三国志》卷47《吴书》中有一则:非民不立,民非谷不生。顷者以来,民多征役,岁又水旱,年谷有损,而吏或不良,侵夺农时,以致饥困。自今以来,督军郡守,其谨察非法,当农桑时,以役事扰民者,举正以闻。

官员奏疏中的经济信息也不少,如明末一位地方官员迫于百姓生活极度痛

苦的现实,上疏请求免征粮食:数年来,臣乡无岁不若荒,无月不苦兵,无日不苦挽输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

此外,邸报萌芽于唐代,正式产生于宋代,到了明清已经是一种很成熟的

古代报纸形式了。邸报中同样包含大量的经济类内容。

如:自今朝省及都水盐司寺,凡下条贯,并令进奏院摩印,颁降诸路。

仍每年给钱一千贯,充镂板笔墨之资。乞。

二、明清时期在华传教士的国际传播

明清时期的在华天主教传教士群体是当时向世界传播包括经济信息在内的

中国信息在内的重要力量。

1597年,西班牙传教士庞迪抵达澳门,他在《庞迪中国》产的:如果说

哪个国家无须与邻国贸易而能知足长乐地生活,那就是中国。他表达了当时中国物价相对欧洲低廉的多。

1640年,葡萄牙天主教传教士安文思抵达中国,他对当时中国的航运和贸

易的印象极其深刻。据《中国新史》(安文思著)说写道:在利用水路运输进行商品贸易方面,世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和中国相比。

嘉道年间,明朝出现了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随之新式报刊产生,促进了经

济新闻的发展。1815年,马礼逊创办世界上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1827年,英文商业周刊《广州纪事报》在广州问世,马礼逊被聘为特约撰稿人;1832年,裨治文创办英文《中国丛报》;次年,郭士立创办《东西洋考》。

《丛报》经济新闻和信息大致可以分为知识性介绍、时事要闻介绍,以及

财经政策的分析讨论。1835年以《广州漫步》为题分六期连载了裨治文日记,介绍了广州包括海关、码头、十三行街、人口、鸦片窟等情况;1839年有关于郭士立所著《开放的中国——中华帝国概述》的书评,内容广泛,涉及商业、制造业等等。

其中,《中国丛报》反映了西方传教士基于西方价值观基础的对包括经济

体制在内的清政府一整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蔑视和不信任。据《中国丛报》18404月第12期篇二记载:它们产生于一个穷于心计的压迫体制,这一体制将自己装扮得似乎很合理,其实全都是骗人的谎言和狡诈的伎俩......他们同意进行贸易仅是出于恻隐之心和乐善好施。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丛报》属于经济内容的报道一般包含在时事日志

栏目中,有时也有专文谈经济情况的,如184310月的《英华贸易的前景及其特点》,以及11月的《介绍中国沿海居民的捕鱼业》,18441月的《鸦片的赔偿》,9月的《鸦片贸易的增长》,19455月的《福州的商业》等。

总体来说,传教士进行的包括经济新闻在内的传播活动,设想把中国拉入

到国际资本主义国家设计的政治经济和宗教秩序中。

三、晚晴时期的经济新闻传播

186895日创刊于上海,周刊。创办人是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

因专言宗教,销路不广,在18749月出至第301期改名为《万国公报》,内容较为综合。近代史上为人熟知的孙中山给李鸿章的改革呼吁书《上李傅相书》的原文,也分两期连载于1894910月的《万国公报》。

林乐知刊于《万国公报》上的《基督教有益于中国说》,是一篇鲜明的倡

导宗教和经济相结合的评论。文中说:中国向为习俗所囿,致失其治理万物之灵。论世者美曰:中国矿产之煤铁,实多于欧洲。特上之人愚而不明,狃于风水之邪说,坐令弃于地中,甘失富强。为可惜耳??”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之一。1872430日英国商人美

查创办于上海。《申报》创刊号表达了刊登经济新闻报道的意愿,有上关皇朝经济之需之说,并于第二期刊登了一则属于论说性质的经济新闻《议建铁路引》。窃思上海一邑,实为中华一大名区。盖自中西各国通商以来,几于无物不至,无美不臻。何也?盖由水陆教会,地理便易也??”

戊戌变法运动期间,中国兴起了创办近代新式报刊的高潮。这些报刊积极

鼓吹变法图强,要求清政府进行君主立宪形式的政治变革和大力发展私人资本主义近代工商业。在众多报刊中,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湘报》、《时务报》的影响很大,尤其是《时务报》。

《时务报》高度重视经济新闻的报道,《时务报》所载《湖广总督张制军

之洞创设商务公所札》就反映了张之洞在汉口设立商务公所、劝勉工艺的情况:如何相机推广,筹本集股,购置运销,统由商人自筹办理,官不预闻。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主办《新民丛报》,也很重视经济新闻的

地位。

1901年之后,清政府推行新政,在新闻传播领域中,从中央到地方,

官有、民办的官报大量涌现,如《北洋官报》等。

《民报》作为一份大型月刊,创办于190511月的日本东京,是孙中山

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政治机关刊物,是以政论为主的综合性杂志。

《民报》上的经济内容,有五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正面阐释中国社会主

义经济问题的理论文章,如《从社会主义论铁道国有及中国之官办私办》;再有是写经济问题有关的时评,如《张之洞之卖矿》等。

四、北洋政府及五四和大革命时期的经济新闻传播

《新青年》1915年创刊于上海,陈独秀主编。《新青年》上较大篇幅的经

济类理论文章和社会调查的篇目相对较少,但每一篇都是精华,直指当时中国的主要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在当时的中国就是居于思想界的领先地位的。

1917年《新青年》第三卷第2号刊登了章士钊的一篇经济类论说文章《经

济学之总法则:在北京学术研究会之演说》,提出经济学的总原则即以最小之劳费,而求最大之效果。他分析说,中国今日之根本大弊一为才不得其用一为财不得其用。具体说来,社会之经济能力不

充,机关不备,以致物价腾踊人才为社会虚荣所侵伐,又无途以致用

《现代评论》是北京乃至全国知识界很有影响的刊物,是综合性杂志,包

含政治、经济、法律、文艺、科学各种文字。

1925年五洲惨案发生后,《现代评论》刊登了唐有壬的《对英经济绝交》

一文,提出以经济斗争手段对付英国的暴行,具体做法:组织一个英货调查会排斥英国的轮船;对于汇丰等英国银行,也应一律办理。那办法便是拒用该行等钞票,提取该行等存款,向该行等断绝交易行为,并督促政府收回关款盐款的经管权还有一件极要紧的事,便是英国在华的工厂公司矿山等,应一概罢工。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国民党和共产党这两大政治力量开始对中

国新闻事业产生深远影响。共产党报刊和国共合作报刊中对工人反抗资本家剥削、罢工以争取合理经济权利等的报道都应视为经济新闻的范畴。

1924511日彭湃曾就广东海丰农民运动写了一封私人信件,因信中

所谈的情况的具有指导农民运动全局的意义,所以当时的党报《向导》第70期刊载了这封信,半殖民地中国国民革命便是一个农民革命,换句话讲,半殖民地中国国民革命运动便是一个伟大的农民解放运动。在经济的观点上和群众

的观点上,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国民革命能否进展和成功,必以农民运动能否进展和成功为转移。占人口最大多数和占经济地位最重要的农民如果不起来,中国的国民革命绝对不能有真正成功的希望。所以农民运动在中国革命运动中,是占一个最主要的地位,农民运动问题是国民革命运动中的根本问题。

五、抗战前的经济新闻传播

《中央日报》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创刊于192821日。

《中央日报》上的经济稿件是有一定地位的。1935101日第一张第2版与经济新闻有关的报道包括:《柴米河三道新堤又溃 东海县政府封扣民船救济难民》、《许世英返京谈话 募义赈款结果甚佳》等文章。

《独立评论》是一个综合性的时事评论周刊,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很有

影响的一份杂志。《独立评论》上的文章大多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都是针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实际问题所进行的评论或调查。翁氏发表的几篇文章均属材料扎实、见解透彻的经济类评论和第一手的调研资料,计有《日本人如何取得铁矿的供给》、《中国人口分布与利用》等。

据研究,1929112日新记《大公报》创设了第一个与经济建设有关

的专门性副刊市政周刊1928年到1937年间《大公报》创办过几个专门的经济类副刊和综合性专业副刊:中文统计月刊,专载经济方面的统计资料;经济周刊等。

六、全面抗战时期的经济新闻传播

全面抗战时期《中央日报》在宣传民族抗战大业上的表现是值得充分肯定

的。《中央日报》对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强烈的谴责和深刻的揭露。

《中央日报》将日本直呼为敌国暴日,对日本国内深重危机的

报道非常之多,仅193912月间即有专题报道《敌国民不聊生》(12.4)、《敌国劳工缺乏 半数工厂停开 明年将征用童工》(12.6)、《敌国财政益陷困境 横征暴敛以图弥补 米荒极严重 将引起暴动》(12.7)等。

当时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先后是《新中华报》,以及由《新中华报》和延安

的《今日新闻》于1941516日合并创办《解放日报》。

《新中华报》重视经济报道。在对各生产领域的报道中,绝大多数是对具

体经济现象和实际情况的反映,如《奠定边区工业基础,边区银行积极发展工业,国民党政府补助经费二万元已成立工业合作社十余个》等等。

从经济报道的深度和广度看,《解放日报》对解放区的经济报道是其他国

家和地区报道所不可企及的。对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观照得十分详细甚至是详尽。仅以19431-12月《解放日报》农林水利报道领域为例,对比如下:

解放区的农林水利大项细分出好多报道领域,包括农村经济建设概况、

农场、互助合作、农业生产竞赛与英模、农业生产(春耕、麦收、锄草、秋收与秋种、植棉、移民开荒、生产救灾)、农村副业生产(养蚕、熬硝)、妇女

参加生产、农业技术(农具、积肥、施肥、品种介绍、农业气候)、植树造林、水利、畜牧等等。有深度有广度。

七、抗战胜利后的经济新闻传播

《中央日报》重庆版在抗战胜利后是一份六版综合报纸。中国百废待兴,

加上国民党忙于内战等原因,经济形势可说是险象环生。

194594日刊登《蒋主席胜利日文告》,强调农工养息,实施民生

主义政纲政策105日又刊登《政府正在计划救济 战时管制决予废止

营工厂可承办部分敌伪工厂》。107日刊载消息《蒋主席关怀工业状况》等。

纵观《解放日报》解放时期的新闻报道,可以看出在忠实执行中共中央解

放战争时期的路线、纲领和政策,认真贯彻落实毛泽东制定的宣传方针和所倡导的经济新闻思想。《解放日报》关于经济新闻的报道有一特点是强调经济形势大好,特别是民营经济利好的原因在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如《中国共产党帮助私人工业生产——密勒氏评论周报记者鲁波》(1946.1.18)、《邯郸政府扶植私人资本,汽车、酒精等厂转让民营》(5.11)等。

抗战胜利后的一段时间,民营报刊异常活跃,如《客观》、《观察》等。

《观察》1946年创刊于上海,主编储安平。栏目大多相对固定,其中有关经济类的栏目文章有如《从黄金风潮论经济对策》、《小康经济》、《福田农业建设的轮廓》等等。

大跃进时期的许多经济报道浮夸成风,违反新闻真实性原则,十分低

级可笑。《人民日报》1958111日第3版头条是关于江西临川上游水库的经验《上游水库自造器材争得上游 赤手空拳办工厂 冲天干劲找材料 水库修得快又好 供给农田吃个饱》;112日第一版头条报道河南大炼钢铁的

成就《炉子成组化 群炉工厂化 生产基地化 河南三天出铁三百多万吨》等。

文革是一场极左的政治运动,文革期间经济工作变成了政治的婢女和

附庸,唱政治高调是一种高尚,而抓经济工作和业务工作则显得不很光彩,经常面临着被重新扣上走资派还在走的可怕的政治大帽子,导致文革期间经济报道缺失,同时全国报纸数量大减。

1976年,即文革十周年,《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也极少有关国内经

济经济的报道,讽刺的是《人民日报》在国际版刊登了《朝鲜农村忙插秧 争取农业好收成》和《第三世界国家自力更生发展农业生产》两篇新华社稿件。当年总是喋喋不休编造所谓文革极大地解放在社会生产力谎言的新闻媒体,居然在文革十周年之际把经济新闻放在如此不重要否认位置,充分说明十年浩劫的经济报道的极度凋零。

八、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事业文革后第一份专业经济类报刊,出现于1978年。这份报纸的名字名

为《财贸战线》。

【篇三:关于经济新闻的深度报道】

谈谈经济新闻的选题

一、关于经济新闻的选题

济新闻到哪里去找题、到哪里去选题、选什么样的题、哪里是选题的切入点、怎样把经济新闻写得厚重些?这些常常是许多通讯员在工作中颇费心思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果把这些问题搞懂搞透了,写起新闻来就能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在报刊上见到的稿子就不只是轻飘飘的小豆腐块

首先,到哪里去找题?

一是到上面去选题。一个记者选取题材的能力,决定着你的工作水平,你的能力和水平就体现在选题上。所谓到上面去选题,就是到领导机关、到重要会议上去找选题。

二是沉到下面去选题。但到上面找选题只找到一半,或者说只到上面找才能确定选题方向。下一半在哪里?就在基层。这没有别的捷径可走,只有沉到基层去,才能真正找到另一半选题。二者有机结合,选题才是完整的、真实的、正确的,这样的选题才经得起历史和事实的检验。

第二,选什么样的题?

一是百姓关心的。百姓都关心什么?

二是政府关注的。政府、领导机关都关心些什么?

三是具有普遍性的。所采写的经济新闻中稿率高,刊登的位置好,能引起读者广泛关注,肯定是具有普遍性的。

四是具有全局性的。所采写的经济新闻能引起领导机关和领导的关注和重视,也一定是带有全局性的,而不是个别情况或个例。

选题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经济新闻的选题不一定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但首先必须是百姓关心的,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因为经济新闻是针对群众需要和领导机关的决策或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而讲话的,所以选题自然要与百姓生活贴近,目的在于使群众的难题能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并得以妥善解决,使领导机关的决策得以顺利实施。

第三,怎样选好经济新闻的切入点?

这是一个基本功的问题,做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分析新闻、观察新闻、判断新闻的能力,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你就可能不知从何说起,不知切入点在哪里。讲到切入点时,要先说说新闻的

有些新闻要,而有的新闻则要。动态性的、转瞬即逝的新闻要抢。不抢别人就发在您前面了,不抢新闻就变成旧闻了。这样的新闻一定要抓紧时间发。国外新闻机构是分秒必争,发得早就很有价值,发在别人后面可能就一文不值。这就是为何要抢的原因。

相对静止的、经验性的、渐进式发展的新闻,报道时机不成熟就要,等待一个较好的报道时机。有许多通讯员只会写动态性新闻,不善于写经验性、渐进式发展的新闻,原因就在不善于分析、观察、判断、总结事物。动态性新闻绝大多数通讯员都会写,当然写好,写出彩来也十分不易。最考验记者功夫的是经验性、渐进发展的新闻

切入点的选择,这类新闻一般选择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取得一些经验,或者基本形成事实,有一个相对重大的动态新闻事实发生的时候,这个时候作为经济新闻的切入点比较好。比如去年采写的《全国最大的棉花交易中心为何没在新疆?》,新疆人包括兵团人经营意识不强,经营能力差、市场建设滞后,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确确实实是新闻,但它不是动态性的,它是一个渐进形成的事实。我长期分析、观察这一情况,但一直没合适的切入点,我去年10月份无意中在《人民日报》一版看到一条只有200字左右的消息,报道说湖北省天门市投资60多亿元建设了一个综合性棉花交易市场,而且是全国最大的棉花交易市场。我选择去年湖北天门市建设棉花交易市场这个切入点,我认为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获得2011年度新疆新闻评论类一等奖。这些年就新疆和兵团的棉花,我分别写了《谨防棉花成为结构调整的紧箍咒》《仅仅是16亿元拾花费的事吗?》《新疆棉花站在十字路口》,这些稿件都获得了新疆新闻一等奖。这些新闻稿件哪一篇都不是动态性新闻,要靠平常的观察、分析、提炼、总结。

同一题材,不同切入点。重大新闻题材,往往随着时间的变化,事物发展的变化,还可以选取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多次,不同侧面的报道。有的通讯员往往疑惑,同一题材如何选取不同切入点进行报道,这方面我的体会较深、感受颇多,如近年的红的葡萄产业方面的报道,近年我先后以通讯、述评体裁采写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e062d98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2f.html

《经济类新闻报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