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论《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9-02-01 11:35: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方面。目前,教育改革的热点也集中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之上,而各个学科课程标准修订也以其为主要目标。
思想品德(2011版)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道德与法治》也就是思想品德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发挥着独特作用。为此,我主要围绕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的解读,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知识的关系,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路径讲三个方面内容,供老师们参考。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思想品德学科即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应包括五个层面的内容。国家认同(政治认同);理想思维(理性精神);健全人格;法治意识;社会责任(公共参与)五方面的内容。
   国家认同。重点是: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理性思维。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健全人格。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就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健康身心以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养成正确认识自我、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坚强意志等道德品质;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珍爱生命、悦纳身心变化,正确对待压力、挫折,顺利度过青春期,在日常生活中以一颗平常心去应对日常的烦恼和不幸;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学会与同学、与异性、与老师、与父母交往的方法与技巧,在集体中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发展、成就自己,向着最好的自己前进。 
  法治意识。对于初中生来讲,法治意识主要是指未成年人应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共规范,遵从社会公德,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加强自我修养、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加强未成年人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会运用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都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内容。
   社会责任。重点是: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
二、学科核心素养、学科素养与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
学科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学科的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它是一切素养和能力的载体。学科素养是调动与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  学科素养不等同于学科知识,但学科素养与学科知识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具体讲,学科知识的积累,是造就学科素养的条件;   学科素养的形成,是学科知识积淀的结果。积累越丰富,积淀越深厚。唯其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纲”,更要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
学科核心素养是基于学科知识、学科素养基础上的升华,但它不独立于课程之外,它寓于学科素养之中并通过学科素养表现出来,因此需要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合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我们思想品德课程的核心素养也可以理解为公民素养。围绕公民素养需要培养学生四个关键能力:思辨力、调试力、信念力和行为力。
何为思辨力,是指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运用知识储备进行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思维活动。具体包括(1)信息处理、发现观点冲突的能力。(2)比较质疑与甄别选择的能力。(3)分析与综合能力。(4)反思与修正能力。所谓行动力,包括五个要素。(1)行动动机(2)行动目标(3)策划力(4)执行力(5)评价力。学科核心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是在学科教学的的过程中逐步累积起来的。
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有了核心素养,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落实,如果没有好的实施载体,那么核心素养无非就是几句高高在上的口号而已。核心素养需要通过教学的方方面面加以落实,而课程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最佳途径。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教学中居于类似“宪法”的权威。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方向,引导学生获得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基础的理论常识,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品德政治素养。
   为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四个方面,首先是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具备公民意识、公民品德、公民常识;其次是方法的指导,如何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并加以实际运用;再有,就是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最后就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方向性引领,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新课程改革主要有以下改变:课堂教学发生变化,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强调课程整体育人功能和价值。实践活动发生变化,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包含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课程发生变化,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提供满足孩子现实生活、未来发展的课程,特别关注核心价值观、生活指导、金融理财素养,突出学生是现实生活中“完整的人”。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施过程中既要做的求同,又要做到求异。
1 求同: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架构,深入发现和挖掘现有教学过程中符合核心素养理念的内容和做法,结合现实发展的实际状况,积极探索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路径即共性的一般规律。
2 求异:基于学段差异和学科差异,基于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点,充分研究学科核心素养的“独特价值”,充分探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本学科、本学段的核心价值表现。
3 结合:既要积极关注和参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推进和科研进展,又要在当下的教学教研过程中增强自我意识,努力让自己从当下开始的每一堂课,更接近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理念要求,更有利于学生整体素养的培育。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深化改革,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如何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要求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将涉及课程标准的所有环节。例如: 它是知识、能力、情感 态度价值观 “三维一体”表达课程目标的新模式; 是整合与呈现课程内容的逻辑框架; 是规定与描述质量标准的关键依据; 是引领和主导课程实施的主心骨。因此,唯有聚焦上述话题,先把核心素养说明白、想透彻,达成共识,才能真正纲举目张,探讨所有环节的所有话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d4d7039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c7.html

《论文:论《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