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4-16 07:06:3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大田县鸿图中学 郭传福

设计思想

   本节课设计本着“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走向社会”这一主线展开,从生活中的浮与沉现象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分组实验让学生明白物体的浮与沉的条件。通过学习浮与沉的实际运用,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知道密度计、潜水艇、热气球的原理,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应用浮力方面的具体事例,培养爱国热情。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九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习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材首先通过图示的方法激发学生想到“物体的浮沉究竟取决于什么?”这个问题,接着由这个问题出发联想到物体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以及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顺理成章地安排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活动,并有意突出了实验方案的设计环节。最后,为了让学生明确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意义和价值,专门安排了关于浮沉条件的应用的四个方面的实例,即密度计、盐水选种、潜水艇和热气球。

教法分析

本节的特点是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发现物体浮沉条件,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教师应首先以趣味浮力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应善于及时、自然地引导由观察浮沉现象进行理论思维——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是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决定的,从而设计、实施有目的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会分析,并加强表达、说理能力的训练。教师还应多举一些我国古今劳动人民利用浮力解决问题的事例,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学法分析

学习本节内容时,除了积极参与到实验探究活动中,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外,还应学会分析、学会表达、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分析说理,解决问题。另外,学习本节内容时,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易的密度计和潜水艇的模型,以加深对密度计、潜水艇原理的理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

   ②知道鱼、潜水艇、飞艇和密度计的沉浮原理;

   ③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过实验,观察玻璃瓶的上浮、下沉和悬浮,使学生建立起三种状态的概念,并且通过逻辑推理得出产生三种状态所需的条件;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解释密度计、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难点

理解物体的浮沉与其受力的关系,物体的浮沉与其密度及液体密度的关系

教学媒体及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一只新鲜鸡蛋,25盛水容器和25个玻璃瓶。视频、图片、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泡沫或木头被压入水中,放手后要上浮,铁块在水中要下沉,潜水艇或鱼儿在水中就更自由了,可以下沉,又可上浮,还可以停在水中任一深度处。那么,物体是怎样实现浮沉的?这就是本节要学的内容。

举例、思考、讨论。

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引入新课。

进行新课(板书课题)

(一) 演示实验

取一只新鲜鸡蛋,放在清水中,观察它在水中沉浮的情况,向水中慢慢加些盐,并轻轻搅拌,观察到鸡蛋怎样运动?如果再加些清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a) 鸡蛋放入清水后,它是上浮还是下沉?

   (b)加盐轻轻搅拌的目的是什么?(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以供参考)

    •  盐水溶于水后,变成盐水,密度比水的密度大;

    •  加盐会导致液体的密度的增大;

   (c)随着不断地往水里加盐,有什么现象出现?

   (d)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以供参考)

    •  可以对鸡蛋做受力分析;

    •  这里有两个状态,一个是鸡蛋下沉的状态,另一个是鸡蛋上浮的状态;

    •  在两个状态过程中,鸡蛋的重力没有发生变化;

    •  鸡蛋只受到浮力和重力,重力没有变,那么肯定是浮力的变化引起它下沉和上浮;

•  当浮力小于重力时,鸡蛋下沉;当浮力大于重力时,鸡蛋上浮。

(a)学生观察回答。

(b)教师引导得出搅拌的目的,一步一步让学生建立起加盐水是改变液体密度的概念。

(c)学生观察发现,鸡蛋上浮了,有的学生很吃惊。

(d)学生思考。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让他们分析出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培养学生善于交流与合作的精神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要求:用盛水的容器和玻璃瓶完成实验,并填写观察的结果。

教师矫正学生总结出的物体的浮沉条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它所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① 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

② 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

③ 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

学生动手实验,发表见解,讨论交流。自己总结物体的浮与沉条件。

亲身体会,建立经验,获取实验数据

(三)浮沉条件的应用

1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图918图,从受力分析的角度让学生弄清密度计的原理。

2让学生观察“潜水艇”模型课件,引导学生总结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将较复杂的问题形象、直观地表示出来,使学生容易接受。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弄清热气球的工作原理。

思考与讨论:你煮过饺子吗?生饺子被放入锅中时便下沉到锅底,煮熟的饺子浮起来了,如果把凉的熟饺子放入锅中,又沉到锅底,这是为什么?

看书,讨论分析密度计的原理。

观看放映,总结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列举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浮力解决问题的实例。

通过实际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强调重要内容及注意事项,特别强调要从受力分析的角度让学生弄清密度计、潜水艇、热气球等的工作原理。

紧扣目标,回顾一节课的收获,提出学习的困惑。

学会梳理知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d46cce4915f804d2a16c154.html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