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工业化循环水繁育养殖工程与关键技术研发”项目通过专家验收(PDF X页)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江西料 
等单位负责人和专家参加验收会,科研处副处长 李富超主持会议。海洋所研究员李勇代表项目组 汇报了项目实施总体情况,来自中科院水生生物 研究所、全国渔业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科学 
015年第5期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以三个与形态有关 
的基因Abdominal—B、bony和fed作为案例, 首次在蝴蝶中成功实现了CRISPR/Cas9的基因 
编辑,观察到了各基因的形态突变体。该研究结 果为今后的蝴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资源和 技术平台,奠定了蝴蝶作为优秀模型探讨形态进 化的关键技术基础。 
该研究结果于中国时间9月10日在线发表于 
研究院等单位的6位专家对项目进行了现场验 
收。 
该项目建成了国内首家淡水鱼工业化繁育 与精准养殖技术研发平台,构建了养殖水体达 500 m 的黄颡鱼“全雄1号”工业化循环水繁育 
Naur Communicaons(doi0.038ncomms921 
养殖系统,包括5套亲鱼繁育、2套苗种培育、4 
套实验等设施。该系统运行稳定,循环水利用率> 
95%,主要水质指标符合黄颡鱼亲鱼和苗种培育 
要求;母本养殖密度达到15kgm ,实现年产卵3 
次,繁殖期可持续7个月;卵黄苗密度达到10万 尾/m 以上,稚鱼(20mm)培育密度达1.5万尾/m , 
育苗成活率约为80%。 
该项目是海洋所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成 果在淡水鱼繁育、养殖中首次应用,为建立淡水 名优鱼类暨工业化循环水繁育、大规格苗种培育 和高品质精准养殖为一体的现代种业示范基地 奠定了良好基础 
(文章来源:海洋研究所) 
曰 组 
蝴蝶因其在自然界中多姿多彩的变异,自达 尔文时期以来就是进化研究的好材料。然而,长 
期以来其高杂合的基因组难以解析,对其也缺乏 有效的遗传操作技术体系,极大地限制了蝴蝶在 
进化学研究的深入广泛应用。 
为了使蝴蝶成为研究宏观形态进化遗传基 础的新模式生物,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 基因起源课题组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美国 芝加哥大学等单位合作。利用杂合组装的方法攻 克了高杂合基因组难以组装的难题。获得了柑橘 凤蝶fPapi xuthus)和金凤蝶fPapio machaon1两 个近缘种的高质量参考基因组。结合比较基因组 学和转录组学分析发现了一些在蝴蝶适应进化 和分化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的基因。 
在成功解析基因组的基础上.他们利用 
基因起源课题组的李学燕和刘贵春、深圳华大的 
范丁丁和张璐、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张蔚为该论文 的共同第一作者,昆明动物所研究员王文、芝加 
哥大学教授Macus R.Krnfort、深圳华大研究员 张国捷和王俊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 
项目、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B类)和云南省科技 厅项目资助。 
(文章来源:昆明动物研究所) 
  等 
对敏 锊 愚 
蟑螂是城市人居环境常见的有害昆虫,也是 

类严重的过敏原,是诱发哮喘的重要因素。 
964年第一次明确记录蟑螂过敏原的皮肤反应 试验,1979年证实气喘病患者与吸入蟑螂过敏原 
二者之间的关系。据统计在气喘好发的城市中, 40—60%的病患对蟑螂过敏原产生高量的IgE。蟑 螂过敏原对气喘病患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子,但 是到目前为止仅从蟑螂中发现9种过敏原,还有 大量的过敏原等待发掘。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赖仞领 导的课题组采用蛋白质组学等手段从美洲大蠊 的中肠中识别了2种新过敏原Pe  11和Per  2),并从美洲大蠊过敏病人的血清中发现了这 两种过敏原的抗体。这些过敏原的发现进一步认 
识了美洲大蠊过敏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并为 
诊断和治疗这类过敏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开发 治疗蟑螂过敏的药物奠定了重要基础。 
该研究工作由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和昆明理 工大学共同完成,房亚群、龙承波和白雪维为该 

47—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cf824c97375a417876f8fb6.html

《“黄颡鱼工业化循环水繁育养殖工程与关键技术研发”项目通过专家验收(PDF X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