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上册主题《我自己》资源汇总

发布时间:2019-01-27 09:03:4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小班上册主题《我自己》资源汇总

来源:《幼儿园课程指导》

我们“幼儿园课程指导资源群”共享文件的空间有限,课程资源是无限的……抱歉无法一一上传至群共享但有更多更新的内容都会发到我们的“《幼儿园课程指导》资源网”上按住ctrl并点击链接即可查看:

主题说明

小班幼儿知识经验不够丰富,但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兴趣,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源于《幼儿园课程指导》的小班第二个主题活动《我自己》,让幼儿了解自己、喜欢自己,知道五官的功用和小手小脚的用处学会保护他们。通过开展此主题活动来引发孩子关注自己,更能关注周围的世界,为其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

小班幼儿,正是自我意识萌芽时期,已经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区别自己与他人,开始强烈的表现出自身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概念,初步感知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而且小班幼儿年龄小,有意注意开始形成,对周围事物极易产生兴趣进入情景,但又极易分散注意力。这就要求我们在预设和生成主题活动时,应以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为基础,选择生动有趣,浅显易懂,密切联系生活的内容。因此,本主题将带领幼儿探索《我的五个宝》和《小手小脚》两个小主题,在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从认识自己身体的外部特征和功能入手,梳理和明晰最自己身体外部特征和内心感受的初浅认识,从而喜欢自己,增强自己行动的自我意识和主动性、独立性。认识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并乐意尝试。

和主题活动同步进行的区域活动的开展,应考虑到孩子们的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要更多的关注每个幼儿在活动区中的操作情况,根据他们的表现选择适宜的区域活动来玩,也是培养幼儿爱上幼儿园,调动他们积极性的好方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玩中孩子的积极性参与活动的热情最容易得到锻练。

环境创设 (按住ctrl并点击链接即可查看)

参考照片

区域设置(按住ctrl并点击链接即可查看)

《我自己》区域活动计划表

《小手小脚》区域活动案例

家园共育

1、 在家教孩子做“指五官”等游戏.

2、 锻炼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尽量避免包办代替。相信幼儿的能力,尊重幼儿。

3、 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教给幼儿一些自救和自我保护的常识。

第一小主题 我的五个宝

部分活动方案及反思(执教老师的教学反思和建议,希望能帮助到老师们在组织活动时有所参考,根据周边环境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创造性的实施教学)

附相关资源(按住ctrl并点击链接即可查看)

社会:《我看到了我自己》

活动目标:

   1、产生观察自己的兴趣,喜欢自己

   2、用语言表达自己所观察到的,并积极参与游戏

活动重点:

   产生观察自己的兴趣,喜欢自己

活动难点:

   用语言表达自己所观察到的,并积极参与游戏

活动准备:

   1、《小朋友的书——我自己》

   2、大镜子1~3

活动流程:

   一、观察教师的身体各个部位

   教师动身体的哪部位,幼儿就说出其名称。

   二、引导幼儿照镜子

   要求幼儿把头抬起来,看镜子里的自己。引导幼儿使用另一种方式来认识自己。

   三、幼儿在镜子面前做不同动作,引导幼儿表述:我看到了自己,我喜欢自己

   四、游戏听指令做动作

   五、看书,引导幼儿边看边说其中的内容

活动反思:

  这是一个小班社会活动《我看到了我自己》,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观察,了解自己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所以本次活动我在幼儿的积极参与中还是比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在第一环节中老师指自己身上的部位,让幼儿来回答,孩子们还是可以很精确的回答回来的,但是当我用比较准确的量词来让幼儿回答自己身上的各个部位时,孩子们的这个量词还是用的不够精确,如:一双眼睛,一只嘴巴等,于是我针对幼儿的知识缺陷处进行了填充,没教几遍后,发现我们幼儿已经可以很好的运用这几个简单的量词了。也从指指点点自己的各个部位,说说看看自己的各个部位,产生观察自己的兴趣,喜欢自己。用语言表达的方式积极参与到了本次游戏中,从游戏中也学到了本领。

社会、艺术:《脸上有什么》

活动目标
感知自己五官的特点,激发幼儿对自身的喜爱与保护。
重点难点:
自我感受、探索,感知五官的特点。
活动准备:
1.望远镜、镜子、图书;香水、鲜花、臭豆腐;各种甜、咸、酸食品;小铃、沙锤、手鼓等物品若干。
2.眼罩、口罩、耳塞若干。
3.娃娃脸一个、五官。
4.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引发兴趣
我看见你们的小脸了。
我们的小脸上有什么?(幼儿讲述,出示娃娃脸,一一摆放。)
它们长在小脸的什么地方?
儿歌:小小鼻子本领大,长在脸的最中央。
鼻子上面是眼睛,鼻子下面是嘴巴。
耳朵耳朵最听话,长在我的头两旁。
小结:我们的小脸上有眼睛、鼻子、嘴巴、耳朵。
2.操作探索
师:旁边有许多东西,你可以自己找一个地方,用你的小耳朵去听一听、小眼睛去看一看、小鼻子去闻一闻、小嘴巴去尝一尝,看看有什么秘密。
3.交流协调
刚才你玩了什么?
你是怎么玩的?你用什么玩的?
小结:我们的小眼睛会看东西、小鼻子能闻味道和呼吸、小耳朵可以听声音、小嘴巴会吃东西和说话,它们的本领可真大!
4.操作探索
如果没有了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猜猜会怎么样呢?
这里有许多东西,你可以戴上试一试,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
5.交流协调

戴上了这些东西,感觉怎么样?
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小结:没有了眼睛、鼻子、嘴巴、耳朵,我们很不方便,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
6.拓展延伸
(放一段噪音,音量大一些。)
这个声音听上去怎样?
为什么要捂住耳朵?(保护)
那你们知道怎样来保护我们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
活动反思:

五官是孩子们身上重要的器官,他们无时不刻地感受着它们的存在,但对于小年龄的孩子来说,他们未必懂得去保护这些重要的器官。活动以此为出发点,注重孩子自身的体验,在体验中感知着它们的重要,逐步激发保护意识。

社会、健康:《眼睛看到了什么》

活动目标:

1.了解眼睛的外观结构

2.通过看眼睛,说眼睛,知道眼睛的作用和重要性。

3.懂的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活动准备:

一双眼睛、红眼睛,戴眼镜的眼睛图片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激发兴趣。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让幼儿猜一猜这是小朋友身上的一样什么东西?

二、认识眼睛的外观结构和特点

1.请幼儿互相看看,并说一说,眼睛长在哪里?上边毛和下边毛是什么?黑葡萄是什么?眼睛哪里会动?用手摸一摸感受眼球会转动。

2.请幼儿闭上眼睛,睁开眼睛分别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初步感受眼睛的重要性。

3.幼儿互相讨论眼睛的重要性。

三、欣赏小故事,进一步感受眼睛的重要

1.出示红眼睛的图片,提问:这双眼睛是什么颜色的啊?你们知道为什么这双眼睛是红眼睛吗?让我们一起来听个小故事吧!

提问:(1)为什么这双眼睛是红色的?

2)那你喜欢红色的眼睛吗?

2.出示戴眼镜的眼睛,提问:这双眼睛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有眼镜在上面架着呢?

欣赏小故事。

总结:你听了上面两双眼睛的故事后,有什么话想对你的眼睛说的吗?(教师可以示范:我想对我的眼睛说:我以后不会用脏手揉眼睛,然你变成一双红眼睛,我会保护好你的)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是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的一个活动,通过教学活动,幼儿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眼睛。在活动开始,以谜语的形式引题,并揭晓谜语,引导幼儿说出了黑葡萄,上边毛和下边毛具体是什么。此环节不但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而且也了解了眼睛的外观结构;在幼儿说说眼睛能看到什么时,他们的参与度很高,幼儿积极的发言使活动变得更加的活跃有趣,在睁开眼睛和闭上眼睛的环节上,对比的效果使幼儿知道眼睛的作用和重要性,在第三环节处,通过红眼睛的图片进一步认识眼睛的重要性,借用图片,幼儿能直观的感受到眼睛受伤后的样子,不仅进一步的加深感受眼睛的重要,也很好的引入下一环节,懂的保护好自己的眼睛。本次教学活动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通过活动的开展,感觉游戏的环节欠缺,虽然借助了猜谜语和图片的方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但是在活动中,还是有个别幼儿走神,不能集中注意力,如果能将活动提升,做到动静交替,可能教学环节可以变得有趣丰富,也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了,幼儿能更加投入的到活动中来。

健康:《耳朵听到了什么》

活动目标:

1.感受耳朵的重要,了解爱护耳朵的简单常识。

2.听辨同伴的声音,发展听觉的灵敏性。

活动重点:

使幼儿感受耳朵的重要性,了解爱护耳朵的简单常识。

活动难点:

听辨同伴的声音,发展听觉的灵敏性。

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出课题

左一片,右一片,隔座大山看不见。

二、游戏“猜猜我是谁”

1.教师讲解游戏的玩法:

请一位幼儿趴在老师的腿上,请另一位幼儿走到该幼儿旁边说“×××,猜猜我是谁?”让猜的幼儿根据声音说出对方的名字。游戏依次进行。

2.幼儿进行游戏

当幼儿才不准确时,教室根据性别、外貌特征或衣着打扮给与适当的提示。

3.提问:游戏时眼睛看不见为什么还能猜出小朋友的名字?(引导幼儿说出耳朵能听出不同的人发出不同的声音)

4.教师小结:小耳朵真好,能帮助我们分辨出许多不同的声音。

三、耳朵还能听见什么声音?

1.你的耳朵听到过什么声音?(引导幼儿说说声音是什么样的,请幼儿学说象声词)

2.请幼儿听听磁带中的各种声音,说说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并学一学这些声音。

四、看看我们的耳朵

1.引导幼儿互相观察耳朵,摸摸伙伴的耳朵。

2.出示耳朵的图片,进一步认识耳朵。

3.教师小结:我们的耳朵能听见各种各样的声音,小耳朵真是我们的好宝贝!我们要爱护它。

.爱护我们的耳朵

1.说说我们该怎么爱护自己的耳朵呢?

2.请幼儿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3.教师小结:不往耳朵里塞小东西;听音乐、看电视音量要适中;不对别人大喊大叫等。

活动反思:

活动一开始以谜语引出,让幼儿来猜一猜,引起他们的兴趣。由于生活经验不太丰富,幼儿几乎猜不出来。最后由老师揭开谜底,并简单说了一下理由。由谜语来引出“耳朵”。

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了,通过游戏的形式,使幼儿感受到耳朵的好处:能听出不同的人发出不同的声音。也通过图片,简单认识了耳朵。

在讨论如何保护我们的耳朵时,大部分幼儿都能说出主要的几种保护方法。

活动的不足之处: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不足,对象声词的认识不够,以至于孩子没东西可说,如果在课前对各种象声词先丰富一下,可能效果会好一点。

另外在讨论怎么样来爱护我们的耳朵时,也因幼儿经验的缺乏,让幼儿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也是比较困难的。

附:小班健康《玩具不能塞耳朵》

艺术:《乐器声音真好听》

活动目标:

1、探索生活中的声音。

2、发现身体部位可以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并大胆进行尝试表现为音乐伴奏。

3、萌发喜爱打击类音乐活动。

活动准备:

各种打击乐器4-5件。音乐伴奏带、录音机。嘴巴、手、脚图片标志各一个。

活动过程:

一、情景表演,引题。

师:小朋友,今天有为小客人要来我们班做客,老师去给客人倒杯水,他来了,小朋友记着告诉老师哦。“当当当,当当当”,你们怎么知道他来了?

1.引导幼儿说一说生活中的声音。

2.那在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好听的声音?

幼儿自由交谈,有汽车的声音,笑的声音、下雨的声音等.教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好听的声音。除了生活中有声音,我们小朋友会不会发出声音呀?

二、认识身体乐器。

师:这些打击乐器可以发出美妙的声音,其实我们的身体也是可以发出很多好听的声音的,也是一件乐器。

1.认识“嘴巴”乐器。

A引导幼儿用嘴巴发出多种声音:弹舌头、搓上下唇、弹上颚等。

B播放一段音乐,用嘴巴乐器来为音乐伴奏。

2.3环节为:认识“手”乐器和认识“脚”乐器,方法同1环节。

三、表演用身体乐器为音乐伴奏。

.集体自由选择嘴巴、手、脚中的一种乐器为音乐伴奏。

.集体自由结合几种身体乐器为音乐伴奏。

.游戏:看指令,选乐器。

游戏分两次进行:第一次请部分幼儿参加游戏,其他幼儿观看。第二次请全体幼儿参加游戏表演。

活动反思:

在小班《我自己》这个主题活动中,我们开展了艺术活动《乐器的声音真好听》,活动的预设和实际的授课情况,使我对小班孩子的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首先,这一活动从选材上来看,选择这样一个活动的开展是符合我们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的,各种各样有趣的乐器、物品,是孩子们平时就喜爱的,加上他们会发出的各种各样的声响,进一步增加了孩子的兴趣点,为我们能够顺利开展教学做好了准备,符合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能力水平。为达成两条目标,我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认识了由我为其提供的各种乐器。在说一说乐器名称、听一听乐器所发出来的声音,再闭着眼睛听辨乐器发出的声音等几个小环节后,其实第一条目标就已经实现了,对于孩子来说显得比较简单。而活动过程中三、四两个大环节的设计,我原先的想法是为第二个目标设计的,而通过实际的活动和,我却发现了以下的问题,使得第二个目标形同虚设,例:三、听听不同乐器的演奏。教师:乐器有很多种,用我们的小耳朵听听不同乐器演奏的曲子吧。欣赏乐曲。(每一段乐曲欣赏前或后,教师可以把乐器名称告诉小朋友,让小朋友感受到耳朵能听出不同的音乐)活动过后,我思考发现,孩子的快乐体验应该建立在自我实际操作中,与其让孩子被动的使用各种现成的乐器,为什么不能让孩子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个性乐器呢?于是我对活动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首先是活动的目标1.认识一些简单的乐器。2.知道不同的物体会发出各种不一样的声音,萌发制作简单乐器的欲望。3.体验和同伴一起用自制乐器伴奏的快乐。经过调整,我为孩子提供简单的易拉罐、豆子、不干胶等材料,在听了各种各样好听的声音后,让孩子猜一猜一个空罐子能不能发出好听的声音,给孩子足够的想象空间,然后,教给孩子制作小乐器的方法,让孩子们在乐曲的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乐器,最后,再带着自制的小乐器来为音乐伴奏,这样,孩子不仅仅充分展现了自我的动手能力,在伴奏的时候,孩子那种成功的满足感溢于言表。整个活动的过程也是顺其自然的,孩子的能力在自然而然中得到锻炼和发展。有时候,我们往往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在不经意间忽视了孩子发展的良机,只要经过思考,不怕麻烦,我们多等一等,让孩子们多试一试,孩子们的表现会出乎我们的意料。

附:小班科学《小耳朵听一听》

附:小班数学《我帮乐器找位置》

语言:《小熊醒来吧》

活动目标:

1.理解作品中的事情和人物形象,学习作品的语言。

2.感受作品中小熊和妈妈之间的情感,体会母子间的爱和默契感。

活动准备:

根据故事内容自制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引题。

1.出示森林图片,引出活动。

 2.出示图片(小熊睡觉)提问:“小熊在干什么?”(睡觉)

你们喜欢小熊吗?想不想跟它做游戏?我们来叫醒它吧!咦?真奇怪,我们叫了这么久,小熊还是没醒,究竟谁可以叫醒小熊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分段欣赏故事,学说“……小熊醒来吧”

1)出示图片一(小鸟)
师:谁来叫小熊了呢?听一听,小鸟是怎么叫小熊的?(“嘀里里,嘀里里,小熊醒来吧,小熊醒来吧。”)小鸟是怎么叫小熊的呀?(重点学说,嘀里里,嘀里里,小熊醒来吧,小熊醒来吧)
师:小熊醒来了吗?幼:没有。
2)出示图片二(公鸡)

师:呼噜噜,呼噜噜,小熊正打着呼噜呢。谁又来叫小熊了?幼:公鸡。
师:公鸡会怎样叫小熊呢?幼:喔喔喔,喔喔喔,小熊醒来吧。听一听,公鸡是这样叫的吗?(老师说,喔喔喔,喔喔喔,小熊醒来吧,小熊醒来吧。
师:我们和公鸡一起来喊吧。

师:小熊醒来了吗?幼:没有。
3)出示图片三(小狗)

师:小熊翻了个身,呼噜噜,呼噜噜,睡得可香啦!谁来叫小熊了呢?
师:小狗会怎样叫小熊呢?(汪汪汪,汪汪汪,小熊醒来吧,小熊醒来吧。)

4)出示图片四(大象)

师:小熊睡的很香,什么也没有听见。就在这时,大象来了,大象走路会发出什么声音呀?大象走起来蓬蓬蓬,声音可大呢,像地震一样。我们学着大象的样子,来叫小熊吧。(蓬蓬蓬,蓬蓬蓬,小熊醒来吧,小熊醒来吧。)

师:小熊还是没有醒,猜猜看还有谁会来叫小熊呢?(拓展幼儿的想象)
5)出示图片五

师:呼噜噜,呼噜噜,小熊睡得可香啦。看,谁来叫小熊了呢?幼:熊妈妈
师:熊妈妈回家了,轻轻地对小熊说“小熊醒来吧!”小熊听得很清楚,说:噢,妈妈!我睡得多香呀!”小熊醒来了!

教师提问:

1)最后小熊醒来了吗?谁叫醒了小熊?熊妈妈是怎么说的?小熊说了什么?

2)为什么熊妈妈不用大声叫,大声喊,只要轻轻地说一声“小熊醒来吧”,小熊就醒来了呢?(因为他是小熊的妈妈,每个孩子对自己妈妈的声音都是最熟悉的)

三、完整欣赏故事。

四、老师带领幼儿游戏。

1)师:现在我来做熊妈妈,谁愿意做我的熊宝宝,把眼睛闭好,听见“妈妈”说“小熊醒来吧”你就醒过来,要说:“妈妈,我睡得多香呀!”好吗?

2)师:现在你们都是我的宝宝,把眼睛闭好,听见“妈妈”说“小熊醒来吧”你们就睁开眼睛,跑到老师身边对我说:“妈妈,我睡得多香呀!好吗?

五、结束。

师:宝宝们都睡醒啦,现在妈妈要带你们到外面去晒太阳做运动咯,我们出发吧

活动反思:

故事《小熊醒来吧》,内容浅显易懂,比较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故事中的小动物都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形象生动的图片教具吸引着每个幼儿,我有趣儿的模仿声也吸引着孩子的神经。他们始终跟着我的思路和节奏认真地聆听着,积极地和我互动着,学着小动物的叫声,兴奋的跟着我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孩子们的兴奋感染着我,我的用心感染着孩子们。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都是那样的尽兴,在活动中我利用直观的课件展示,利用游戏与幼儿互动的方式将故事内容一步一步地呈献给孩子,让孩子从中理解故事,感受故事的内涵及寓意。也许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只是受到只字片语的促动,但是相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活动的不断体验,慢慢地孩子们会对这样的爱产生更深的理解,获得更真切的感受。那么活动也就值了。

:小熊醒来吧PPT

科学:《鼻子闻到了什么》

活动目标:
1.学会用鼻子闻物体的气味,能用简单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感受。
2.通过给气味瓶找朋友的活动,判断气味,学会正确的闻气味的方法。

3、懂得爱护自己的鼻子。
活动准备:
每组一套不透明的瓶子,里面分别装有:香水、醋、酒、风油精。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对气味的感知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鼻子有什么用吗?(呼吸、闻气味)拿起一只
瓶子,假如我想知道瓶子里有什么东西,应该怎么办呢?(看或闻)
2.引导幼儿感知各种各样的气味。
1桌子上有很多的瓶子,你们知道里面都是些什么吗?

2)我们不打开盖子有什么方法能知道里面藏了什么吗?
2)请小朋友闻一闻瓶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闻好一个,再换其它的瓶子闻,等一会儿告诉大家,你闻到了那些气味?

3)学习闻气味的正确方法,不要将鼻子直接贴近瓶子,而是用手轻轻将味道扇进鼻子。
4)幼儿交流自己刚才闻到了什么气味。
4)老师请每组一个小朋友找出醋的气味?(或其它气味)的瓶子,看谁先闻出来。
3、给气味瓶找朋友,

1)出示原味瓶,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呢?它们有什么味道?

2)把刚才你们闻到的气味瓶,送到和它一样味道的朋友那里好吗?

4、讨论鼻子的用处,感知鼻子的奇妙用处

1)你的鼻子能闻出香水、醋、酒的气味,还能闻其他什么气味呢?

2)小朋友你在家里或别的地方还闻到过什么气味?请你告诉大家。

我们的鼻子用处可真大,可以呼吸,还可以闻到很多的气味,所以我们要保护自己的鼻子。怎样保护鼻子呢?(不挖鼻子、流鼻涕用手)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的嗅觉感官经验较少,他们对气味的概念停留在好闻与不好闻、香与臭的水平上,即便有也是潜意识里积累的,很少有探索各种物品气味的机会。通过这次探索活动“我闻到的气味”,旨在给幼儿提供一个积累嗅觉经验的机会,让幼儿了解各种物品的气味。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本节活动的重点是了解各种物品气味,难点是将同种气味的物品归类。

第一部分是导入部分,因为在活动前幼儿已做了相关的知识储备,所以在活动一开始就采用直接提问的方法,把话题引到:“你都闻过哪些气味?因为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他们的表达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这时候老师引导是非常关键的,老师要及时鼓励或肯定幼儿的回答,并对幼儿的回答及时小结。根据幼儿回答,我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运用更多的形容词来形容各种气味,如:香香的、臭臭的。这样既增强了这个环节的趣味性也潜意识的丰富幼儿的词汇。

第二部分是幼儿自由探索阶段,这也是本次活动中的重点所在,为了更好的帮助幼儿运用感官感知各种气味,解决本节活动的重点问题,在本个环节我采用了小组探索讨论的方法来进行,每组有针对性给幼儿提供不同的气味,每组幼儿在探索时相互交流。因为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平时这种交流分享的机会不多,所以本环节也是对小班幼儿的一种交往能力培养的积极尝试。老师注意观察幼儿活动,并及时给幼儿提供引导。这一环节幼儿通过探索各种气味,嗅觉经验方面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第三部分就是运用游戏的方法对已有这些气味进行分类。这一环节对小班的幼儿有一定难度,这也是整个活动的难点所在。所以我根据这些实际的情况,为幼儿提供了简单的两组气味的配对,这样也更能够提高幼儿的积极性。整个环节重点运用了游戏法和操作法,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气味的不同,帮助幼儿解决了分类这个环节。幼儿分类后做简单的分享后结束活动。

附:小班健康《保护鼻子》

科学:《嘴巴尝到了什么》

活动目标

  1.通过味觉体验,使幼儿知道舌头可以感觉各种不同的味道。

  2.品尝酸、甜、苦、辣、咸的不同味道。

活动准备:

  1.装有5种不用味道的水(如:柠檬水或醋、糖水、苦瓜汁、盐水、姜茶等)若干组,筷子或吸管(超过幼儿数)。

  2.画有不同表情人物的脸谱

指导要点

  1.教师讲述《酸甜苦辣咸》的故事。

  2.邀请幼儿大厨师,试着找一找桌上酸、甜、苦、辣、咸5个小朋友躲在哪里。

  3.幼儿自由选择一个水杯,用筷子(或吸管)蘸一蘸水杯里的水,尝尝它们是什么味道的,并说说自己喜欢哪种味道。

  4.幼儿根据自己对味道的感受,在图上把与味道相应的表情连线。

  5.说说嘴巴对人们的帮助。

活动反思:

嘴巴是孩子们每天都要用到的,吃东西要使用到它,讲话要使用到它。嘴巴到底长得怎么样的?他有什么本领呢?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引导与发现,让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与兴趣。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东西,因此让他们大胆表述也成为可能,使他们有话可说,愿意说。让他们品尝各种味道的食物,使孩子们记忆犹新。孩子亲身去品尝各种味道,直接感知并建立认知经验,幼儿学习主动、积极,并且能在品尝的过程中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认知,较好的实现了教学目的。通过活动,幼儿感到原来嘴巴还有这么多作用,注重幼儿体验,使幼儿在做中学,学中玩,玩中建立认知。 活动中还引入儿歌,让幼儿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来构建经验,不断地兴趣刺激引发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导幼儿互相发现嘴巴是怎么样的。并上下嘴唇碰一碰,互相数数牙齿碰一碰,伸伸舌头卷卷舌头。同伴间互相观察与交流,可以增加同伴间的交流与友好的氛围。引导幼儿在品尝过程中,说出自己尝到的味道。首先个别尝,再全体幼儿尝。让幼儿有一个检验的过程,和刚才一位小朋友的感觉是否相同。在幼儿在直接品尝中感受各种味道,让幼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结合幼儿用书帮助幼儿对儿歌的理解,并让孩子们用动作模仿,更具形象性。乐于幼儿记忆。结合幼儿用书,说说途中嘴巴在干什么。同时并进行小结,使幼儿对嘴巴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第二小主题 小手小脚

部分活动方案及反思(执教老师的教学反思和建议,希望能帮助到老师们在组织活动时有所参考,根据周边环境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创造性的实施教学)

附相关资源(按住ctrl并点击链接即可查看)

科学、语言:《小手摸到了什么》

活动目标:
1、触摸不同材料的物品,尝试表达自己触摸的感觉。
2、在游戏活动中感受发现的快乐。
活动重点:
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触摸的感觉。
活动难点:
用尽可能完整的话表述自己触摸到的感觉。
活动准备:
百宝箱:放些简单的物品(比如:瓶子,毛绒玩具,雪花片;有硬的、有软的、有热的、有凉的等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百宝箱,提问引发幼儿猜测。
教师:这是一个神奇的百宝箱,里面有许多宝贝,猜猜会有什么呢?(幼儿回答)
教师:怎样才能知道里面有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摸一摸吧!小精灵儿童网站
二、小手摸一摸。
教师伸手摸一摸,并告诉大家摸后的感觉,如软软的,很硬的,圆圆的等,请幼儿猜猜是什么物品。
教师:接下来我请幼儿摸一摸、说一说,引导其他幼儿猜一猜。
三、玩一玩。
与伙伴交换摸到的物品并玩一玩。
建议:投放材料时,要结合自己班级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如:各种大小不同的纸,积木,平时经常能够看到的水果……那么在活动第二个环节中孩子们就能够猜出百宝箱的物品,从而体验到猜对后的快乐,情感目标就很容易达成。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小手摸到了什么》,重点是引导幼儿触摸不同材质的物品,尝试表达自己触摸的感觉。知识经验方面,为了更好为活动作准备,我们将一些常见的词语,如冷热、软硬、粗糙、光滑等词汇介绍给幼儿,活动前,我收集了许多生活中具有冷热、软硬、粗糙、光滑等不同特征的东西。这些准备工作,为幼儿探索提供了条件,也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在活动中,我以百宝箱的出示引起幼儿兴趣,并提问引发幼儿猜测这是一个神奇的百宝箱,里面有许多的宝贝,猜猜会有什么呢?”“怎样才能知道百宝箱里藏了什么东西?”引出幼儿用小手摸一摸的行为,鼓励幼儿大胆触摸。并且一触摸就能很好的说出来。在出示冷热武平时,幼儿能迅速说出自己摸到的冷热的东西,我发现幼儿对于冷热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因此,没有做过多的讲解,只是将幼儿的一些经验进行了提升。而对于软硬的东西,在幼儿触摸过这些东西以后,我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受,但是还有部分幼儿不知道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述。因此,我重点进行了介绍,而且边示范边向幼儿讲解软硬的不同软的东西我们用手摆弄可以让它变形,而硬的东西我们用手怎么摆弄它都不会变形,边说边把软硬的词语教给幼儿。为了检验我的方法是否有效,我又出示了几种物品,请幼儿去摸,然后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受,幼儿按照老师的样子去触摸东西,一会幼儿就说出了哪些是硬的的,哪些是软的,通过这种方法,幼儿很快就分清了软和硬。在介绍粗糙和光滑的时候,发现幼儿对粗糙的东西的认识经验比较少,摸完以后也是说不出,因此,我向有介绍了粗糙和光滑东西的特点,如:粗糙的东西,手摸在上面给人不舒服的感觉,而光滑的东西摸上去,手就很舒服,有种滑滑的感觉。为了丰富幼儿这方面的经验,我还准备了许多具有这些特征的物品,让幼儿去触摸,给幼儿更多感受的机会,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

不足:在活动室里摸一摸,由于人数较多,可以改为游戏时个别幼儿分组进行。便于老师指导和观察,而更利于幼儿扩大探索的空间。对于刚刚进入小班的幼儿来说,在科学探索方面,幼儿的知识经验还不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也欠缺,对一些科学活动的操作规则缺少经验。这些都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活动中注意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不断完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艺术:《花手帕》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渲染的方法装饰手帕,感受作品的美感。

2、幼儿提高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自信心,体验渲染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宣纸若干张,报纸垫在桌上。

2、各色颜料(每组四种)、哭笑脸表情一个。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下垂嘴的娃娃,引出主题。

1、师:小朋友们看,今天娃娃来和我们一起玩,咦?娃娃怎么不开心?老师来问一问。

(噢,原来是娃娃妈妈给娃娃一块没有花的手帕,娃娃不喜欢。)

2、教师出示裁好的宣纸一张。

师:瞧,手帕在这里。小朋友我们来帮帮娃娃把手帕变漂亮吧!小朋友你们愿意吗?

3、提问:那可以怎么帮娃娃呢?(幼儿自由想办法回答)

二、教师示范制作方法。

1、教师总结幼儿说的办法。

师:小朋友想了这么多办法都是我们平常做过的,但是今天,老师叫小朋友一样新本领来装饰手帕。

2、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并提出注意点。

师:小朋友们看现在老师手中拿了一张正方形的宣纸(宣纸侧翻),宣纸特别软和手帕一样,小眼睛看仔细咯,小耳朵也挺好了,现在老师要变魔术了:将宣纸对折成三角形,然后把折好的宣纸一角放到颜色盘中染一下,时间不能太久,再换一种颜色染,颜色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然后小心地打开,平躺在报纸上。

(提醒幼儿染色要掌握好时间,宣纸浸染时间太久会浸烂,时间太短会染不上去;提醒幼儿宣纸浸染打开时一定要轻轻的小心。)

三、幼儿操作,动手染画。

1、师:现在请小朋友来帮娃娃把手帕变成美丽的花手帕,好吗?老师相信豆豆班的宝贝都很能干的,对吗?小朋友现在把凳子搬到自己的水果宝宝旁边,就可以开始了。

2、教师一边巡视鼓励幼儿大胆操作,一边提醒幼儿:选颜料的时候要小心,别把颜料打翻了,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来装饰手帕。(把娃娃嘴换上嘴角向上的嘴)

四、展示欣赏花手帕,结束活动。

师:小朋友变的手帕真漂亮,每个都不一样,看娃娃现在可开心了。我们一起开小火车一起来欣赏一下我们的手帕吧!

(师幼自由交谈说说喜欢哪一幅作品,以及理由)
附:小班艺术《花手帕》说课稿

附:小班科学《能干的小手》

附:小班语言《大拇指 小拇指》

综合:《我的小脚丫》

设计思路:

小班阶段幼儿知识经验不够丰富,但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兴趣,探索世界不妨从幼儿最贴近的自身开始。小脚是每个孩子都有的,却很少有机会去仔细观察它,创设这样的机会让孩子感受,在游戏中萌发对身体的初步探索兴趣,着实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根据小班幼儿"认识很大程度依赖于行动"的特点,我在活动形式的安排中,着重幼儿的直接体验,注重他们的感受、探索。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通过看、说、摸、闻、跳等形式,让幼儿充分感知、观察、比较、体会任何事物都会变,从谈话、讨论中引申出我们会长大,脚会变大,从而激发幼儿对生活、对自己成长的热爱与渴望。根据小班幼儿好奇好动、什么事都想亲自探究、操作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科学、艺术、语言等有机地整合起来,为幼儿创设自由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幼儿在探索、操作中构建知识经验。通过创设情境、探索操作、游戏等形式,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体验同伴间合作、交流的快乐,从而让幼儿获得自信,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活动目标:

增进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幼儿合作、表达、交流的能力。了解脚的外形特征、作用,进行保护脚的安全教育。感受小脚丫带来的乐趣,产生初步的探索兴趣。培养幼儿爱护脚,保护脚,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重点和难点:

了解脚各部分的名称,用手印制脚印。

活动准备:

欢快的音乐,小中大三幅脚丫图、脚丫宝宝一个,录音机、音乐磁带、彩珠若干,报纸、水彩笔、绘画纸。

活动过程:

  1、谜语引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这儿来了一个特殊的小客人,它是谁呢?请小朋友猜一猜。谜语:我有两个好朋友,会蹦会跳也会走。离它谁也不能走,你有我有大家有。(小脚)

  请小客人出场:"小朋友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小脚丫,我每天躲在鞋子、袜子里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今天,我想和小朋友一块玩玩,你们愿意和我一起玩吗?我们一起把小脚露出来吧?

  附:脱袜子:缩起小脖子(脱袜筒至脚心),拉长小鼻子(拉出袜头),弯弯小身子(对折),住进小房子(放进鞋子)。

  2、小脚丫做游戏

  ⑴、动一动小脚。

  录音机里传来一段轻快的音乐,师幼一起来做游戏。小脚说它最喜欢跳舞了,我们一起来跳一跳好吗?:双手撑住地,两腿放轻松。小脚小脚动一动,小脚小脚跺一跺,小脚小脚勾一勾,小脚小脚绷一绷,小脚小脚碰一碰,小脚小脚摸一摸,小脚小脚挠一挠,左三圈儿,点点头,右三圈儿,点点头,左摇右摇点点头;一前一后真有趣,前前后后点点头;脚趾娃娃快快来,一起和我跳跳舞。活动完了小脚,在老师的建议下,孩子们一起脱掉了袜子。

  ⑵、数一数小脚。

  孩子们把袜子脱掉以后,兴奋极了,一个个摸起了小脚。我便故意大声地边点脚丫边数数:"12345,呀!我有五个脚趾。"孩子们被我这么一说也纷纷数起来。我便让他们互相数数,并提醒他们,要慢慢点、慢慢数,点一个脚趾数一个数。

  ⑶、挠一挠小脚。

  "孩子们,我们刚才数小脚,知道了每只脚都有五个脚趾,现在我们来挠一挠自己的脚,再挠一挠旁边小朋友的脚,看看有什么感觉。"

  ⑷、闻一闻小脚。

  挠了大约三四分钟后,我稳定了孩子们的情绪,然后提议"孩子们我们来闻一闻小脚有什么味道",再想一想"有的小朋友的脚为什么有味?用什么办法让我们的脚干干净净,舒舒服服"?(要天天认真洗脚,天天换袜子,还要换鞋子,这样我们的脚就不会有难闻的味道了)

  3、了解小脚的特征

  提问:这里都有什么呀?(珠子、报纸)提出要求:用脚丫把它们捡起来,把报纸撕碎。让幼儿相互商量捡、撕的办法,鼓励幼儿用多种方法探索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幼儿。

  交流探索过程。提问: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捡的?用脚丫的什么地方捡的?(引导幼儿大胆交流)幼儿说到哪个部位,教师就引导幼儿认识哪个部位(出示脚丫宝宝的示意图)。(脚心、脚面、脚掌、脚跟、脚趾)

  4、用游戏、表演的方法巩固脚丫的外形特征游戏:指小脚

  教师说哪个部位小朋友指哪个部位,看谁指得快又对,并探讨脚丫的作用。

  游戏:指小脚。教师说哪个部位小朋友指哪个部位,看谁指得快又对。

  集体活动,朗诵并表演儿歌:

  脚趾脚趾,点点头,弯弯腰,

  脚面脚面,弓一弓,像小桥,

  脚心脚心,左挠挠,右挠挠

  脚跟脚跟,踮一踮,问个好

  提问:脚都会干什么?让幼儿用动作表示出来。师幼共跳《脚丫舞》,体验快乐。

  5、探讨如何保护脚丫

  ①(出示脚丫宝宝)提问:我们平时怎么样来保护我们的小脚呢?(幼儿自由讨论,教师指导。)怎样保护脚丫?如果没有脚会怎么样?

个别回答:你有什么好办法?(常洗脚、换鞋子、袜子、穿鞋子……

附:小班健康《有趣的脚印》

艺术:《小脚丫(印画)

活动设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观察到幼儿对颜色非常有兴趣,总是在寻找机会来涂一涂,画一画。而小班的幼儿更是对色彩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在活动的时候弄的满手都是颜料也乐此不疲。由此,我设计了这节用手来印画的《可爱的小脚丫》活动,让幼儿用自己的小手用不同的方法(握、点的技能)充分来印画,满足幼儿的好奇和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其次,是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印画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握、点的方法来印画小脚,同时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2、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印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颜料、小毛巾人手一条、衣服若干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幼互相问好。  
教师说一说孩子穿的衣服上有些什么图案。  
二、出示范画,了解脚的特点和用途。  
教师出示印有小脚的衣服,提问:这是什么呀?  
1、那小脚印上有什么呢?(5个脚趾和脚掌)教师引导幼儿了解脚的特点。  
2、我们的小脚会干些什么事呀?(走路、跑步)教师引导幼儿了解脚的用途。  
你知道这件衣服上的小脚印是怎么画出来的呢?  
教师总结:用小手蘸上颜料印出来的画就叫手印画。  
三、讲解作画步骤及要求。  
学印小脚印:  
①伸出一只手,握拳;  
②用拳头底部蘸上颜料;  
③印在衣服上,擦掉手上的颜料;  
④用一个手指头蘸上颜料画上5个脚指头。  
请一名幼儿上来尝试印画可爱的小脚印。  
要求:  
1、蘸颜料时要轻轻地蘸,不要甩,会弄脏衣服。  
2、印画时,一只手按住纸,另一只手印画。  
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活动结束。  
教师把打扮的漂亮衣服送个孩子们,离开活动室。

健康:《小脚丫的旅行》

活动目标:

1.观察小脚丫,了解脚的结构和作用。

2.练习脚步的各种基本动作,锻炼脚部肌肉。

3.激发探索身体奥秘的兴趣,体验同伴间相互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张报纸,标靶,布置大森林情景,小椅子16张。

活动过程

1.交代任务,激发兴趣教师指导语:今天,我们要到神秘的大森林去旅行,谁愿意和我一起去呢?别着急,我们还得先练练本领,特别是小脚丫的本领。现在,我们把鞋袜脱掉,让小脚丫快快乐乐地玩一玩吧。

2.观察小脚的外形特征,了解脚的作用

(1)提问:小脚是什么样的,由哪些部分组成?(幼儿互相观察、讨论)小脚有什么用呢?

(2)小结:脚由脚趾、脚面、脚底、脚跟等部分组成,我们的小脚不仅有走、跑、跳、踢、跨等本领,还会做小脚操呢!

3.边念儿歌边做小脚操,锻炼脚部肌肉小蜘蛛,走钢丝,(两脚脚尖点地)走来走去真自如,(脚尖点地来回走)掉下来,别着急,(两脚来回摇摆)嘴里咬根保险丝。(两脚脚趾一张一合)小鸭,小鸭,(两脚来回勾脚尖)去捉大虾。(两脚脚趾一张一合)心里痒痒,(一脚脚趾挠另一脚底两下)翘翘尾巴。(两脚轮流勾脚尖)嘴巴一张,(两脚脚趾用力张开)大虾蹦啦!(两脚打开用力翘起)

4.游戏碰碰小脚丫幼儿(师生)之间相互用小脚丫碰碰对方的小脚丫,感受快乐。

5.练习夹报纸走和跳

(1)出示报纸,启发幼儿尝试用脚趾夹住报纸走或跳。幼儿四散练习时,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帮助能力弱的幼儿。

(2)情景练习:夹着神奇的魔纸去大森林旅行。提醒幼儿注意:一路上要小心,不能将魔纸撕破,先绕过大树”(小椅子),再跳过陷阱,走过独木桥,看谁先到目的地。鼓励能力强的幼儿绕过全部障碍,允许能力弱的幼儿选择较为平坦的路径走到目的地。

6.练习用脚撕报纸,锻炼脚部小肌肉

(1)教师示范用脚撕报纸。

(2)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练习撕报纸,要求:尽量用脚将报纸撕碎,并将撕碎的报纸捡起团紧。

7.游戏夹纸团跳

(1)自由练习,尽量投远。

(2)组织比赛,看谁投得远。

8.游戏砸标靶

出示标靶,幼儿用石块(纸团)砸。随后,幼儿听音乐舞蹈,庆祝胜利。

活动结束

引导幼儿尝试用小脚从事各种活动,如用脚画画,用脚捡地上的东西等。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一是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主要体现在将枯燥的脚部训练设计成“小脚丫去旅行”的游戏活动,以双脚夹报纸跳、双脚撕报纸、双脚夹报纸团砸标靶等活动贯穿起来。由于不断变换脚部的运动方式,大大增强了幼儿练习的兴趣。使幼儿在充分的自主活动中获得了积极的经验,既愉悦了身心,也充分锻炼了脚部的肌肉。二是活动形式自由、开放。整个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光着脚丫做各种有趣的游戏,没有严格的队形变换,没有明确要求应完成的动作难度,而是不断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动作,充分活动。同时,脚部的基本动作从易到难,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了锻炼的空间一物多玩又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

语言:《光脚板》

活动目标:

1. 理解儿歌内容,学习儿歌。

2. 感受儿歌的趣味

活动准备:

1. 挂图6号,《小朋友的书.我自己》,CD

2. 和幼儿一起寻找周围环境中的你弟,并挖鼻带回班中。

3. 丰富有关田坎的经验。

活动过程:

1、 出示一盒泥,观察泥巴上的印迹。

(1) 教师和个别幼儿在泥上用手指留下各种印迹,引导幼儿观察印迹像什么?

(2) 设想小脚才在泥巴上会留下什么印迹?

(3) 请个别幼儿用脚后跟在泥巴上留下印迹,引导幼儿说说像什么,引出儿歌、

2、 出示挂图,理解图意

孩子们在干什么?

他们用脚丫踩出了什么?

像什么?

3、 教师朗诵儿歌,请幼儿说说听到了什么?

提问:

光脚板在田坎上踩个窝窝做什么?

光脚板在田坎上踩个窝窝当什么?

光脚板在田坎上踩个窝窝种什么?

4、 幼儿跟念,学习朗诵儿歌。

5、 请幼儿看《小朋友的书.我自己》第26页“光脚板”,边看边朗诵儿歌。

附儿歌:光脚板,踩田坎,踩个窝窝做饭碗。光脚板,踩田坎,踩个坑坑当小船。光脚板,踩田坎,踩个洞洞种大蒜。

活动反思

一看到这一首诗歌,顿时觉得那么的生动、自然、形象。这首诗,虽然简短,但描绘出了田园的景象,孩子们光着小脚丫,踏着泥土,踩出了深浅不一的小洞洞,又把它们形象地比作生活中的饭碗、小船、蒜洞,品读这一首诗,就像体验着孩子们快乐、充满趣味的田园生活。

这首诗对仗格式重复出现,“踩个**怎么样”这一句式结构是本首诗的重难点,同时,现在的孩子生活在钢筋水泥之中,甚少接触田地,更别说是光着脚踩田坎,所以为让孩子体验这首诗的生动有趣,必须感受“光脚板,踩田坎”。这对这些重难点采用了一下手法:

1.图谱,结构凸显法

    为突破“踩个**怎么样”的难点句式,我采用了欣赏+提问+图谱法。第一遍欣赏提问:光脚丫,踩田坎,踩出了什么?幼儿回答,教师在相应的位置出示“饭碗”、“小船”、“大蒜”;第二遍欣赏提问:踩个什么做饭碗(当小船、种大蒜),幼儿答,教师如上出示图片;最后,问孩子“这首诗中哪一句听到的最多?”出示“光脚板、踩田坎”——用小脚丫图片代替,放在最前面居中地方。在图谱的帮助下,我们的句式结构一览无遗,形象生动的帮助孩子们掌握、突破了重难点。

2.想象,启发创造法

“你们踩过光脚板吗?如果是你,你还会怎么踩,把它当作什么?”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想像驰骋,有的说:光脚板,踩田坎,踩个洞洞做摇篮;有的说:踩个坑坑做花篮……

附:小班社会《认识我自己》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ce3b476c1c708a1294a4422.html

《小班上册主题《我自己》资源汇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