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1)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1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给下列划线的词语注音。________________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众服为确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B.当求之于上流/生于忧患C.其反激之力/然则天下之事D.如是在啮/如其言
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沿河求之。(顺着河流寻找石兽)B.石必倒掷坎穴中。(用石头把坑洞填满)
C.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D.竟不可得。(最终没找到)
4)请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并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5)寺僧们、讲学家和老河兵分别代表了哪三种生活态度?【答案】1zhào2C3B
4)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不能片面的里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以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主题。
5)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们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自恃博才,空谈事理,不切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整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织合考虑各种因素,自信满满,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解析】【分析】(1)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

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如:倒塌。读“pǐ”,注意据义定音。2A项,前者认为;后者B项,前者;后者由于C项,两句中的是结构助词之意D项,前者;后者按照。故选C
3石必倒掷坎穴中译为: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不能理解为用石头把坑洞填满故选B。(4)首先要理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一句的大意: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来推断,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狮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狮子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5)对比三人不同的做法,究其行为背后的原因和行为结果,即可具体问题出是哪一类人。如寺僧们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因为他们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而讲学家代表的是据理整断的态度,因为他空谈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的理论。老河兵则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因为他能考虑到各种因素,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能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故答案为:zhàoCB
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不能片面的里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以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主题。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们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自恃博才,空谈事理,不切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整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织合考虑各种因素,自信满满,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时要读懂上下文,结合语境的意思,填写正确的字形。所以根据句意填写字形至关重要。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要梳理归纳教材中常见虚词含义、用法,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及作用把握。注意通读全文,结合文意理解句子,体会对揭示文章主旨所起的作用。
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解答即可。【附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國,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額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热尔。康肃忿然日: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构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肅笑而遣之。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________康肃忿然曰忿然:________康肃笑而遣之遣: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详略得当,详写卖油翁的酌油过程;略写陈尧咨的射箭。
B.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初步揭示了这两个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对待射箭技术的不同态度,这就构成了矛盾并使读者产生了悬念,由此,引出了进一步的叙述。C.作者连用”“”“”“”“几个动词,井然有序地而又十分简洁,十分准确地描述了卖油翁沥油的过程,表现了他傲慢、不可一世的态度。
D.卖油翁沥油是主体部分,陈尧咨射箭是次要部分,是陪衬。写陈尧咨善射十中八九

更加突出了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高超、精湛的技艺。【答案】1)放下;……的样子;打发
2老翁见他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微微点点头。我也没有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3C
【解析】【分析】(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放下。:打发。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发矢:射箭。:只是。:点头。
3表现了他傲慢、不可一世的态度错。作者连用”“”“”“”“几个动词,突出了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高超、精湛的技艺。故选C故答案为:放下②……的样子打发
老翁见他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微微点点头。我也没有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

3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

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节选自《朱子大全》)
(注释)下借指父母。汩:搅乱,扰乱。闻见,这里指相互探讨,增长见识。乡党:多里、家多的人。忝,辱。
1)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即是自不好学/可而不可即B.故令汝一行/两狼之并驱如故C.汝若到彼/孰若孤D.归见父母亲戚/归来见天子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朱熹让儿子离家千里从师的原因。【答案】1D
2)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3担心儿子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儿子,影响父子关系;担心儿子在家里没有朋友一起探讨,增长见识。
【解析】【分析】(1A.即:就/达到;B.故:所以/以前的,原来的;C.若:如果/比得上;D.归:回来。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译为: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3)文言文要点信息的提取。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可分析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等句,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故答案为:D
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担心儿子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儿子,影响父子关系;担心儿子在家里没有朋友一起探讨,增长见识。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参考译文】

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和在家里没有两样,以后回来,又仅仅是以前那样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面目来见你的父母亲戚同乡和老朋友呢?
记住!记住!勤奋学习,不要愧对了父母这一次行程,要千万努力呀!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解释划线词的意思。忽啼求之________即书诗四句________自是指物作诗立就________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本文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而《孙权劝学》中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的原因又是什么?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阅读两文后你又有什么感想?【答案】1)代书具;写;完成;相称,符合
2)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3)仲永虽然天资过人,但他的父亲贪图利益,每天拉着仲永拜访乡里人,不让他学习,以致他变成了一个才能平庸的人;而吕蒙能听从孙权的劝诫,发愤学习,所以有惊人的长进。从这里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要勤奋学习。
【解析】【分析】(1忽啼求之翻译为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词,指这些东西。即书诗四句翻译为立刻写下了四句诗意思是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翻译为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意思是完成

不能称前时之闻翻译为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意思是相称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句中意思是……感到惊奇意思是渐渐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意思是有的人。该句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3)本文中仲永虽然天资过人但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导致然众人矣;《孙权劝学》中吕蒙虽然开始才疏学浅,但在孙权的劝说下发奋学习之后,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两篇文章一正一反,都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据此理解作答。故答案为:代书具;写;完成;相称,符合;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仲永虽然天资过人,但他的父亲贪图利益,每天拉着仲永拜访乡里人,不让他学习,以致他变成了一个才能平庸的人;而吕蒙能听从孙权的劝诫,发愤学习,所以有惊人的长进。从这里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要勤奋学习。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附参考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注释)钱思公: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西洛:西京洛阳。小辞:指短小的诗词。1)下列句子中横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尔安敢轻吾射(轻视)B.徐以杓酌油沥之(慢慢地)C.其笃学如此(广博)D.少所嗜好(特别的爱好)
2)对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A.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B.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C.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D.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
4)两篇短文分别蕴含了什么道理?请结合材料分析。【答案】1C2B
3我也没有什么奥妙(技巧),只不过是手熟、技巧熟练罢了。钱思公虽然出身(出生、成长)于富贵人家,但是很少有什么特别的爱好。

4)甲文卖油翁因为手熟而能够把油从钱口注入葫芦,钱却不湿(陈康肃因为手熟而善射),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乙文钱思公出身富贵,却坐卧、上厕所都不忘读书(宋公垂上厕所书声琅琅,我的文章大多用马上、枕上、厕上的时间写出来),说明成功来自勤奋(或做事要集中精力,或要善于利用时间)。
【解析】【分析】(1其笃学如此:也是如此的好学。笃学:专心好学。笃:忠实,一心一意。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每

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译为:每当去厕所,一定夹著书,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无他:没有什么奥妙。:罢了。嗜好:特别的爱好。还有生长(于)富贵省略句的翻译。
4)比较阅读。考查两篇短文分别蕴含的道理。要答好此题,首先要阅读好两篇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分别归纳出两文的中心,看看两文到底都表明了什么主要观点。如《卖油翁》通过卖油翁自钱孔滴油技能的描写及其对技能获得途径的议论,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熟能生巧的道理。而乙文可从充分利用一切时间读书学习(甚至连上厕所也读书)等角度作答。故答案为:CB
我也没有什么奥妙(技巧),只不过是手熟、技巧熟练罢了。
钱思公虽然出身(出生、成长)于富贵人家,但是很少有什么特别的爱好。
甲文卖油翁因为手熟而能够把油从钱口注入葫芦,钱却不湿(陈康肃因为手熟而善射),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乙文钱思公出身富贵,却坐卧、上厕所都不忘读书(宋公垂上厕所书声琅琅,我的文章大多用马上、枕上、厕上的时间写出来),说明成功来自勤奋(或做事要集中精力,或要善于利用时间)。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文章中心的分析。疏通文意,了解内容,寻找两篇文章共同表达的道理,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要语言简洁,切中要点。【参考译文】(一)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

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二)译文:
钱思公虽然出身在富贵之家,但是没有什么不良爱好。在西京洛阳曾经告诉官员的家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书和史书,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的书籍,上厕所的时候就读短小的诗歌、小令。大概从来没有半刻放下书的时候。谢希深也说: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著书,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我于是告诉希深,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是在三上,就是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这是因为只有这些地方才可以集中思想吧。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炳烛夜读》)
【注】炳烛:点燃蜡烛。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权谓吕蒙曰________晋平公问于师旷曰________
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尔安敢轻吾射/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B.以我酌油知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C.公亦以此自矜/蒙辞以军中多务D.而钱不湿/结友而别
3)把【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4)写出【甲】文中流传至今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5)结合内容,分别写出【甲】【乙】两文给你带来的启示。【答案】1)告诉,对……说;向

2A
3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4)刮目相待(刮目相看);吴下阿蒙
5)示例一: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才能够不断进步。
示例二: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谓:告诉,对……说。是重要的虚词,这里是。(2A怎么。B代词,代前面说的道理/结构助词,此处无实际意义。C凭借/……为由。D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3)本题重点词语有:但,只,仅。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4)由文中的句子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可知两个成语,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现指才识尚浅的人。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睛。
5)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即可。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活到老,学到老。或者是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故答案为:告诉,对……向。A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刮目相待(刮目相看)吴下阿蒙
示例一: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才能够不断进步。
示例二: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从分析语法结构入手解释词义。有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不但意义不同,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也不同,明确它在句中作什么成分,有什么语法功能。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成语积累和解释。答题时应注意,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本文有刮目相待、刮目相看、吴下阿蒙。
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从中明白道理或得到启发。【附参考译文】
【甲】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经常读书,我认为有天大的好处。吕蒙才开始求学。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鲁肃遂拜见吕蒙的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
【乙】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年龄七十岁了,想要(再)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平公说:哪有作为别人的臣子(的人)戏弄他的君主的呀?师旷回答:我哪敢戏弄我的君主呀!我是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如同升起的太阳;壮年时喜欢学习,如同中午的太阳;年老时喜欢学习,如同点燃蜡烛的明亮。点燃蜡烛和在黑暗中行走,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的好啊!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燕策》)
【注】比:副词,接连地。一旦:一天。1)下列对文中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莫知之一句中的意思是没有,不B.“愿子还而视之一句中的意思是愿意
C.“一旦而马价十倍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这匹马的价钱一天就涨了十倍D.“伯乐乃还而视之一句中是表示顺承的连词。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这一动作神态隐含的意思是伯乐看马时的仔细。B.卖骏马者是一个机智聪明、善于解决问题的人。
C.这则寓言说明,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来发现和举荐。
D.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能盲目迷信专家,不加分析地崇拜。【答案】1B2A

【解析】【分析】(1B项,愿子还而视之一句中的意思是希望。故B错误,选B
2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这一动作神态隐含的意思是伯乐对马的不舍,反复的看,从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看出伯乐的动作神态目的是为了表现对马的喜爱重视,以此来抬高马的身价。故A错误,选A故答案为:B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B项,愿子还而视之一句中的意思是希望不是愿意
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从这一动作神态看出伯乐目的是为了表现对马的喜爱重视,以此来抬高马的身价。【附参考译文】
有个要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待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这人就去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我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你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临走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花费。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于是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涨了十倍。

8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見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
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
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本:根。善建不拔: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中立不衡: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体道:体悟仁德。虚受: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砥碗:磨炼。行:名节操行。树:栽植。庭实:原指将贡品或礼物陈列于庭,让人观赏。这里是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
1)下列成语中的含义与文中夫如是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实事求是B.唯利是图C.各行其是D.比比皆是
2)文章从竹之本固”“________”“心空”“________”四个方面启发君子之,气势磅礴;使用________的写作手法,以竹的特征象征君子的品质,物我交融。【答案】1D

2)性直;节贞;托物言志
【解析】【分析】(1夫如是的意思是这样A项,对,合理,与相对;B项,助词,把行为对象提前,表示只这样做;C项,认为对;D项,这样;故选D2)结合本文的内容,从关键语句竹本固”“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似体道”“节贞,贞以立志可知,是由竹的本固、性直、心空和节贞四个方面联想到君子之德。作者通过描写竹子的美德,来象征君子的美好品德,属于象征(托物言志)的写法。故答案为:D
性直节贞托物言志
【点评】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许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而展开的引申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本文作者通过描写竹子的美德,来象征君子的美好品德,属于象征(托物言志)的写法。【附参考译文】
竹子像贤能的人,为什么呢?竹根深固,根本深固有利于培养德操,有修养的人看到它的根,就会想到善于树立德操坚贞不拔的人。竹身剐直,刚直不阿有利于立身,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身,就会想到立身刚正不偏倚的人。竹心虚空,内心虚空有利于体察天地之道,有修养的人看到竹心,就会想到谦冲虚静处世的人。竹节坚贞,坚贞有利于树立志向,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节,就会想到磨砺自身名节在顺境逆境中都保持一致的人。像这样,所以有修养的人大多喜欢种植它来充实庭院。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陋室铭》的文体是________,《爱莲说》的作者是__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调素琴________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亭亭净植________
3)作者在《陋室铭》的开篇是如何运用类比手法引出全文主旨的?
4莲,花之君子者也。如果请你从《爱莲说》中选择一个四言或六言的句子代表莲的君子之风,你会选择哪一句?为什么?
5)表述志向和情操时,作者没有采用直白的方式,而是以物为喻,写的比较含蓄,这种写法是什么?请说说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1)铭;周敦颐
2)调弄;亲近而不庄重;形体,躯体;耸立的样子
3)围绕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引出回答即可。(原文语句来答亦可)
4)示例1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而没有沾染污秽,正如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示例2中通外直,写出了莲中间通达、外形笔直的特点,正如君子正直不阿、通达事理。

5)托物言志,《陋室铭》抒发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识记。《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3)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陋室铭》开篇几句从《世说新语·排调》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翻出新意,运用诗歌中常见的比兴手法引出陋室。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比兴陋室,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则比兴陋室之德。这四句是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颇有哲理诗的精警和含蕴。(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从《爱莲说》中选择一个四言或六言的句子代表莲的君子之风。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等均可。示例: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正如君子美名远播、自尊自爱。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正如君子谦逊、刚直、公正、纯洁、清誉。
5)本题考查写作手法与作者情感。托物言志是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陋室铭》全文

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故答案为:1、铭;周敦颐
调弄;亲近而不庄重;形体,躯体;耸立的样子
围绕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引出回答即可。(原文语句来答亦可)
示例1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而没有沾染污秽,正如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托物言志,《陋室铭》抒发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此题考查对比手法的作用。对比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取信息、分析问题及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在抓住答题要点的同时,还要做到表达清楚,语句通顺。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法的理解能力。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附参考译文】甲: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盛名;水不在于深,有蛟龙潜藏就显示神灵。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小屋,但我品德高尚、德行美好。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翠绿;草色映入帘栊,满室葱青。往来谈笑的都是饱学多识之士,没有一个浅薄无识之人。可以弹未加彩饰的琴,可以阅读佛经。没有嘈杂音乐的喧闹,没有批阅案卷的劳苦。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雄的玄亭。正如孔子说的:有什么简陋之处呢?乙: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10文言文阅读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奴子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望之如偃蹇老儒。一日,雅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或指所在复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意。曰:适在枯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倦而假寐。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夫僮仆读书,可示佳事。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食而不化,至昏聩僻谬害无穷,亦何贵此儒者哉!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迂缓:迂腐迟缓。惬赛:高耸,引申傲慢。针黹(zhǐ:针线活。昏聩僻谬:糊里糊涂,怪癖荒谬。
1)用“/”给乙文中画线处断句(限断三处或指所在复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
2)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老河兵闻之与成语闻风丧胆意思想同。B.“适在枯水井前中的与成语适可而止意思不同。
C.两只落入水中的石兽,过了十多年,未被河水冲到下游,反而到了上游数里外处。D.傅显知书达理,他看到小孩子有险情,急忙去找小孩子的父亲,小孩子才平安无事。3)联系上下文,结合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揣摩人物心理。(任选一句作答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4)读了【甲】、【乙】两文,你悟出了怎样的道理?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感悟。【答案】1)或指所在/复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2D
3)示例一:讲学家的是嘲笑的意思,嘲笑寺僧不能究物理,表现了他的自以为(或:自恃博才、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恃清高而轻视他人。示例二:②“大骇”“写出了魏三得知孩子可能遇险时的大惊失色急忙跑回家的心理。
4)示例一:读书是用来明理的,明白了道理是用来指导生活的。若是死读书不懂变通,不能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那是毫无意义甚至有害的。如【甲】文中的讲学家,空谈事

理不切合实际,于事无补;【乙】文中的傅显恪守封建礼教,碍于男女有别,舍,最终导致孩子落井。示例二:【甲】文中的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我悟出这样的的道理: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乙】文中的傅显恪守封建礼教,碍于男女有别,舍最终导致孩子落井。从中我悟出这样的道理:要学以致用,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不能墨守成规。(合理即可
【解析】【分析】(1)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句意及句子的语法结构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有的人指指示(魏三)所在的地方,(又迈着优雅的步履前往。等见到魏三,(傅显)喘息半天。。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或指所在/复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
2ABC叙述正确。D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可知魏三的小孩子已经掉到井里了。故小孩子才平安无事的说法不正确。
3)结合语境分析体会人物的心理,讲学家听说寺僧顺流求石兽,认为他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他认为应该在原地更深的地方求石兽,但事实证明他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因此讲学家的是嘲笑的意思,嘲笑寺僧不能究物理,表现了他的自以为是。合语境分析,当魏三听傅显说自己的孩子嬉戏井旁,与井相距三五尺,知道可能会有噩耗发生,因此心里非常的恐惧,因此大骇”“写出了魏三得知孩子可能遇险时的大惊失色急忙跑回家的心理。
4)能结合原文内容及实际生活分析获得的感悟,言之有理即可。如:【甲】文中的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我悟出这样的的道理: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乙】文中的傅显恪守封建礼教,碍于男女有别,舍最终导致孩子落井。从中我悟出这样的道理:要学以致用,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不能墨守成规。
故答案为:或指所在/复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D
示例一:讲学家的是嘲笑的意思,嘲笑寺僧不能究物理,表现了他的自以为是(或:自恃博才、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恃清高而轻视他人。示例二:②“大骇”“出了魏三得知孩子可能遇险时的大惊失色急忙跑回家的心理。
示例一:读书是用来明理的,明白了道理是用来指导生活的。若是死读书不懂变通,不能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那是毫无意义甚至有害的。如【甲】文中的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于事无补;【乙】文中的傅显恪守封建礼教,碍于男女有别,舍,最终导致孩子落井。示例二:【甲】文中的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我悟出这样的的道理: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乙】文中的傅显恪守封建礼教,碍于男女有别,舍最终导致孩子落井。从中我悟出这样的道理:要学以致用,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不能墨守成规。(合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

系;抓住”“”“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根据虚词进行断句;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原文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其说法是否与原文相符,最后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上下文内容,然后再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谈从中受到的启示。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乙】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杜处士好画》)
【注】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戴嵩:唐代画家。拊:拍。搐(chù):收缩。此指掉:摆动。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________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________一日曝书画曝:________尾搐入两股间股: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B.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C.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D.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沿河求之,不亦颠乎?处士笑而然之。
4)我们可以分别从【甲】【乙】两文中悟出什么道理?【答案】1)经历;事物的道理、规律;晒;大腿2C
3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杜处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4)【甲】文能围绕不可凭主观臆断来说明道理。【乙】文围绕留心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来说明道理。
【解析】【分析】(1)此题多是古今异义词,如,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股:大腿。阅:经历。
2)根据句意:有戴嵩画的一幅斗牛画,他特别喜爱,用锦囊装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故句子划分为: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故选C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颠:颠倒,错乱。然:认为……是对的。
4)【甲】文,《河中石兽》讲述的是人们找石兽的事。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说明了这些道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实践出真知。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同时也启示我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尽可能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乙】文,画牛必须懂得牛的习性;做其他事也应该先了解各种实际的情况。即使是名家的创作,也应该以真实的事理为依据。文章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也就是5个字:实践出真知。
故答案为:经历事物的道理、规律大腿C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杜处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
【甲】文能围绕不可凭主观臆断来说明道理。【乙】文围绕留心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来说明道理。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附参考译文】
【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读书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一幅斗牛画,他特别喜爱,用锦囊装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翘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杜处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12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

【注】谴:谴责,责备。任:承担责任。任:职位。1)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D.或阻之(或:有的人)2)翻译句子。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1A
2)(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路送他。3)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解析】【分析】(1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翻译为不受贿赂,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指的是公文,案卷。故选A
2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句中意思是离开。语序正常,据此翻译。3)从文中爱民如子”“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可见他爱护百姓;室无贿赂,案无留可见他清廉,勤政;以画竹,兰为长”“与文士畅饮咏诗可见他有才华。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A
(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路送他。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识记、积累,根据句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指的是公文,案卷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句中是赋分点意思是离开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性格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对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依据文本和具体的事例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附参考译文】
郑燮(xiè),号板桥,是清朝乾隆元年的进士,画竹和兰是他的长处。他曾经在范县担任县令,爱百姓就像爱自己的子女,不受贿赂,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甚至有时都忘了他是当官的人。郑燮后来被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郑燮打开官仓发放粮食来赈济灾民,有人阻止他,郑燮说:这都什么时候了,如果向上申报,百姓怎能活命?皇上怪罪下来,所有罪名,我一人承担。于是立即把粮食发放给百姓,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期到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为他送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bd00583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2b.html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