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中学)模拟题114

发布时间:2019-08-08 13:27:5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中学)模拟题114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

1.学生的说谎、偷窃和欺骗等属于______。

 A.情绪冲动

 B.性格障碍

 C.情绪适应困难

 D.行为障碍 

解析: 说谎、偷窃和欺骗都属于行为障碍。

2.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A.教育与遗传

 B.遗传与环境 

 C.社会与遗传

 D.教育与环境

解析: 遗传与环境是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3.如果个体对成功或失败作任务难度归因,那么从归因因素角度讲,这种归因属于______。

 A.外部、不可控和不稳定归因

 B.外部、可控和稳定归因

 C.外部、不可控和稳定归因 

 D.外部、可控和不稳定归因

解析: 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任务难度,这属于外部的、不可控和稳定归因。

4.心理咨询的方式包括______。

 A.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和现场咨询等

 B.分散咨询和集中咨询;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和现场咨询等 

 C.分散咨询和集中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和现场咨询等

 D.分散咨询和集中咨询;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直接咨询和间接咨询等

解析: 心理咨询的方式有:分散咨询和集中咨询;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和现场咨询等。

5.技能的种类有______。

 A.工作技能和生活技能

 B.动作技能和操作技能

 C.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

 D.认知技能和操作技能 

解析: 技能可以划分为认知技能和操作技能。

6.学生已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再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这种学习属于______。

 A.符号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并列学习

解析: 这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这就是下位学习。

7.根据动机影响范围的大小可以把动机分为______。

 A.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B.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C.意识到的动机和没有意识到的动机

 D.广泛性动机和狭隘性动机

解析: 根据影响范围的大小,动机可以划分近景性和远景性动机两种。

8.最重要、最良性的学习动机是______。

 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

 B.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 

 C.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

 D.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

解析: 为教师的期待而学习的动机是外部的低级的动机。

9.顿悟说的奠基人是______。

 A.考夫卡

 B.魏特默

 C.苛勒 

 D.托尔曼

解析: 格式塔学派的代表认为,苛勒最早提出了学习顿悟说。他认为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这种知觉经验变化的过程就是突然的顿悟。

10.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储存方式是______。

 A.形象编码

 B.物理编码

 C.意义编码 

 D.语音编码

解析: 通过意义编码,信息得以储存在长时记忆中。

11.通过求诊者的观察和模仿来矫正其适应不良行为与神经症反应的方法是______。

 A.行为塑造法

 B.自我控制法

 C.强化法

 D.示范法 

解析: 题干正是对示范法的解释。

12.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是______。

 A.学校教育

 B.知识

 C.迁移

 D.应用 

解析: 应用是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

13.移情的动机因素是______。

 A.道德认知

 B.道德体验

 C.亲社会价值取向 

 D.信任

解析: 移情的动机因素是亲社会价值取向。

14.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______。

 A.教学过程

 B.教学手段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解析: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15.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______。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解析: 逃避条件作用指当厌恶刺激出现后,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

16.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有帮助的这种方法称为______。

 A.语义联想

 B.视觉想象

 C.关键词法

 D.谐音联想法 

解析: 根据谐音联想法的定义可知选D。

17.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称为学习的______。

 A.迁移 

 B.动机

 C.策略

 D.技巧

解析: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

18.在学习新材料时,先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词语,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观点,这属于______。

 A.复述策略

 B.理解一控制策略

 C.精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解析: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的新的知识结构。对材料进行系统地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词语,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观点,是属于组织策略中列纲的方法。

19.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称为______。

 A.有序问题

 B.无序问题

 C.有结构问题

 D.无结构问题 

解析: 研究者一般将问题分为有结构的问题与无结构的问题两类。其中,无结构的问题是指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

20.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品德的心理结构?______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解析: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道德观念并不属于品德的心理结构。

二、填空题(总题数:10,分数:10.00)

2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标志是1903年心理学家 1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解析:桑代克

22.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 1。

解析:性格的类型差异

23.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 1。

解析:认知能力差异

24.根据技能的性质和表现方式,可将技能分为操作技能或动作技能和 1。

解析:心智技能或智力技能

25. 1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解析:个性心理特征

26. 1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解析:变式

27.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 1。

解析:预测

28.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 1。

解析: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9.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1。

解析:心理变化

30.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 1等环节构成。

解析:迁移

三、名词解释 (总题数:5,分数:10.00)

31.自我意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部分: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

32.元认知体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元认知体验是人们在进行认知活动时伴随而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它包括了知和情两方面的体验,即一方面有认知活动进行时对知识获取的觉知;另一方面也有对认知过程中经历的情绪、情感的觉察。作为“关于认知的认知”,元认知被认为是认知活动的核心,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33.课堂管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34.准备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准备状态是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35.抑郁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四、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20.00)

36.良好态度与品德常用的培养方法主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案要点]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1)有效的说服。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同时教师还要发挥情感的作用,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应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

(3)利用群体约定。由于群体约定的约束力和群体压力的存在,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4)价值辨析。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37.合理进行复习的要求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案要点] 合理进行复习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及时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新学习的材料一定要及时复习,至少要在当天加以复习,以减缓遗忘的进程。(2)分散复习。复习有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两种。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间一次性重复学习许多次,分散复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3)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研究表明,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原因主要在于前者可以及时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点,获得很多反馈信息,从而在重复学习时,便于集中精力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薄弱点的学习。

38.简述学习策略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案要点]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方案。学习策略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它会随着学习者对学习目标期望和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的改变而灵活的选择。

(2)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学习策略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为提高学习的效率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讲,无论是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还是要学会学习,都必须运用一定的学习策略。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39.简述培养学生思考习惯的策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案要点]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时,应遵循以下策略:

(1)鼓励学生主动发问题。鼓励学生对平常事物多观察,不要被动地等待教师指定作业。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假设,重视提出的假设的数量,而不是质量。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要求学生自己反复推敲和分析各种假设、各种方法的优劣,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即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以有效地调控问题解决的过程。

五、论述题(总题数:2,分数:20.00)

40.论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现代教育实践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案要点]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有发展的潜能,而且有发挥潜能的内在倾向即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本主义学习观的代表人物为卡尔·罗杰斯。

(1)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学习的实质在于意义学习。

(2)对学习过程的认识。意义学习是一个没有结论的过程,它包含四个要素:①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考的过程,整个人都要参与到学习之中,既包括认知参考,也包括情感参考;②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起的,内在动机在学习中起到主要作用;③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以个性等都发生变化;④学习的结果是由学习者自我评价,他们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学到了什么。

(3)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①做一个学习的促进者要为学生创造一种环境来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点帮助学生明确他们想要学习什么,帮助他们安排适合的学习活动和材料,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建立并维持能促进学习的心理气氛。②教师要尊重学习者,无条件地接受学生,必须对学生有信心,相信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力,相信学生有能力自我发展;教师应当学会重视学生的意愿情感、需要、价值观,能够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同时也不把自己的要求强加到学生的身上。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41.如何理解态度与品德?它们各自有怎样的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案要点]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它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两者都是内部倾向。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它的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的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a3fbffc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52.html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中学)模拟题11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