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简介

发布时间:2019-09-16 07:45:5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丁肇中简介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127日-),美国实验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华裔美国籍,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名誉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物理文献中习惯用来表示电磁流的拉丁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丁肇中,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安娜堡,他的父母本想让他出生在中国,不过当他父母在访问美国的时候,他提前出生了,所以,丁肇中成了美国公民。

在出生的两个月后丁肇中随父母回到中国。由于中国那时是在战乱时期,丁肇中童年没有接受到传统的教育,直到他12岁,主要由他的父母在家里教育他。

丁肇中12岁到了台湾,经过不足一年的刻苦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台北市成功中学。一年后转学到建国中学读书。1955年高中毕业后,丁肇中考进台南市国立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

1956年,由于其中一个科目被当,心有不满的他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修习工程学、数学和物理学。1959年,获得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博士学位。1963年,他获得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

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5年成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教授,1969年任教授。1977年起任托马斯·达德利·卡伯特讲座教授。1970年任美国物理协会粒子和场研究项目顾问,并任《核物理通报》副主编。

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他所领导的马克·杰实验组先后在几个国际实验中心工作。

2000年受聘为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

2005618日,受聘为曲阜师范大学名誉校长。

2005618日,蜚声中外的物理学大师丁肇中携妻将子回到故乡山东日照寻根祭祖。

20111221日,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201212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咨询委员会主席。

201339日受聘为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特别顾问。

20141018日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名誉教授。

丁肇中的思维与交流方式极其独特,初次与其交流会让人觉得他思维混乱。但仔细听来就会了解到,他的思维并非混乱,而是他想说的事情过于复杂以至于无法用语言合理表示出来。这点是想必听过他讲座的人都深有体会。

201343日,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及其阿尔法磁谱仪项目团队宣布的成果,让人类在认识暗物质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丁肇中团队借助阿尔法磁谱仪已发现680万个正电子,这些正电子可能来自人类一直寻找的暗物质。

发现J粒子

1965年起,丁肇中领导的实验组在联邦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束流能量为7.5×109eV)上进行了关于量子电动力学和矢量介子(ρ,ω,φ)的一系列出色的实验工作,其中包括光生矢量介子、矢量介子衰变的研究、矢量为主模型的实验检验、ρ、ω、φ介子光生相位的测量和ρ、ω介子干涉参数的精密测量等,推进了对矢量介子的认识(见介子)。还在实验上证明了量子电动力学的正确性。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3.3×1010eV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

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质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因为“丁”和英文字母中的“J”形似。与此同时,美国人B 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1975)人:O们就把这种粒子叫作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的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为此丁肇中和里希特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

量子电动力学

丁肇中的研究工作以实验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为中心。

到目前为止,他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有:(1)反氘核的发现;(2)25年来进行了一系列检验量子电动力学的实验,表明电子、μ子和τ子是半径小于1016厘米的点粒子;(3)精确研究矢量介子的实验;(4)研究光生矢量介子,证实了光子与矢量介子的相似性;(5)J粒子的发现;(6)μ子对产生的研究;(7)胶子喷注的发现;(8)胶子物理的系统研究;(9)μ子电荷不对称性的精确测量,首次表明标准电弱模型的正确性;(10)在标准模型框架内,证实了宇宙中只存在三代中微子。

热心培养高能物理人才

1981年起,丁肇中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合作组——L3组,准备在欧洲核子中心预计在1988年建成的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将在质心系能量为1011eV能区中寻找新粒子,特别是电弱理论预言的黑格斯粒子(见黑格斯机制),并研究Z0及其他粒子物理新现象。L3组共有包括中国在内的约13个国家近400名物理学家参加。

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选拔中国青年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领导“阿尔法磁谱仪”实验探索反物质

199862日,美东部时间凌晨6时零9分,发现号航天飞机腾空而起,机内载中、美等国共同研制的“阿尔法磁谱仪”进行运行实验,此举揭开了人类第一次到太空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的序幕。阿尔法磁谱仪实验是一个大型国际合作科学实验项目,实验由丁肇中教授领导,包括美国、中国、意大利、瑞士、德国、芬兰等国家和地区的37个研究机构的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参加,仅中国参加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就不下200人,其目的是寻找太空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

这次在航天飞机上运行的“阿尔法磁谱仪”传回的数据,从接收到的1%数据判断,它工作正常,并出现了预想的反质子,但由于数量太少,尚无法说已经发现了反物质。阿尔法磁谱仪将随航天飞机返回地面。下一次将在2002年再一次进入太空,并在太空逗留3—5年,下半年将组建阿尔法太空站,第一批组件将于19981120日首次进入太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9c5972c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d4.html

《丁肇中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