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人眼里出西施谈对美感个性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发布时间:2018-11-15 02:54: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从“情人眼里出西施”谈对美感个性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从情人眼里出西施说开去

常言道:情人眼里出西施。为何一个像貌平平的寻常女子,在情人眼里却美若西施?是情感态度让他做出这样的审美判断。这涉及到西方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纯粹感觉的领域,趣味问题,无可争辨。在这里,趣味等同于鉴赏能力(审美)。
_} ]_\'O.d_J0  休谟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认为:美诉诸情感而非理智。理智所看到的事物就是自然中的事物,不增也不减。趣味(审美)所发现的事物却产生(生发开去)新的东西,并用情感的色彩装饰对象。理智一是一,二是二,仅仅是冷静的认识自然对象,不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动力;趣味(审美)对自然对象有增减,能使人幸福或痛苦,促使人选择、行动。顺着休谟的思路我们发现:美因人而异。不同的心灵可以看到不同的美。似乎每个人只应当承认自己的审美感受。结论是——美不是客观存在于自然对象的属性,他只存在于鉴赏者的心里。美术博客 - 最大免费艺术注册空间_Q_i_C K:A g6@2美术博客 - 最大免费艺术注册空间
G+q__9a9w z美术博客 - 最大免费艺术注册空间_sa_c
N${3P2{{_k5Q_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上述古老的美学命题,却经常被今人用来为自己审美偏见作辩护。若是遇到和自己意见相左的评论,只需回应一句趣味问题,无可争辨。既显得自己大度(不和你一般见识),又避免了自己理屈词穷的尴尬。美术博客 - 最大免费艺术注册空间_^_v/R1Z2m_}_m_E#m_k)E:E.v6o"C_美术博客 - 最大免费艺术注册空间3K"W:b_B

实践经验使我们不得不承认,休谟的美因人而异的论述确有他的道理。但是又隐隐约约感到有些不妥:美——难道就仅仅是个人的主观感受?美和审美对象真的就没有一点关系?如果审美对象本身不存在,我们又怎么能凭空感受到……美术博客 - 最大免费艺术注册空间_h_K_n
j8t!U_X_s
  感谢狄德罗,他仅仅通过逻辑推理,轻而易举解答了我们的疑惑。他认为,美就是我们对无数个事物所用的一个字眼。要么是我们用错了这个字眼,要么这许多事物中确实存在。这只能说明确实存在一种东西,事物有了它就,离了它就不美。他还认为,美是关系。事物的关系是客观的,所以美是客观的。他发现有两种美,一种是外在于我的美,一种是我所见到的美(实际上指美感)。
_a_K_l2P,Y_L_F2[0  二位先哲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的精彩论述实际上互为补充,为后世的美学研究起到开拓与奠基的作用。他们之后的美学论著,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主客观两方面做文章。

情人眼里真的出西施吗?

两情相悦不过是一种催眠

当月下老人将一对男女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双方都可以找出一千条非他不嫁、非她不娶的理由,正所谓天作之合。这些理由是真实的吗?这些理由靠得住吗?这些理由是理性的吗?没人会对热恋中的人们提这样的问题,那会自讨没趣。可我们若是冷静地细加剖析,则可发现爱情原来是盲目与非理性的一种鲜活的写照。因为,那些热恋中的人们(这里指的是真正的热恋,而非因功能利目的想得到对方)几乎无一例外是处于类催眠状态。

  且看心理学家对爱情的一些研究:

  心理学家对爱情的特征是这样描述的:爱情体验主要是由一种温柔、挚爱的情感构成的,一个人在体验到这种情感时还可以感到愉快、幸福、满足、洋洋自得甚至欣喜若狂。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倾向:爱者总想与被爱者更加接近,关系更加亲密,总想触摸他拥抱他,总是思念着他。而且爱者感到自己所爱的人要么是美丽的,要么是善良的,要么是富有魅力的,总而言之是称心如意的。在任何情况下,只要看到对方或者与对方相处,爱者就感到愉快,一旦分开,就感到痛苦。也许由此就产生了将注意力专注于爱人的倾向,同时也产生了淡忘其他人的倾向,产生了感觉狭窄从而忽视其他事物的倾向。似乎对方本身就是富有魅力的,就吸引了自己的全部注意和感觉。这种互相接触,彼此相处的愉快情绪也表现为想要在尽可能多的情况下,如在工作中,在嬉游中,在审美和智力消遣中,尽可能与所爱的人相处。并且,爱者还经常表现出一种想要与被爱者分享愉快经验的愿望,以至平时常听人讲,这种愉快的经验由于心上人的在场而变得令人愉快。

  读过以上描述,我们是否可以认定爱情就是一种类催眠状态呢?

  关于爱情与催眠,弗洛伊德在《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一书中有一段精当的表述:从爱到催眠只有一小步之隔。这两种情形相同的方面是十分明显的。在这两种时刻,对催眠师,对所爱的对象,都有着同样的谦卑的服从,都同样地俯首帖耳,都同样地缺乏批评精神,而在主体自身的创造性方面则存在着同样的呆板状态。没有人能怀疑,催眠师已经进入了自我典范的位置。区别只是在于,在催眠中每一样东西都变得更清晰、更强烈。因此我们觉得用催眠现象来解释爱的现象比用其它方法更为中肯。催眠师是唯一的对象,除此别无他人。自我在一种类似梦境的状况中体验到了催眠师的可能要求和断言的东西。这一事实使我们回想起我们忽略了自我典范所具有的一个功能,即检验事实实在性的功能。

  英国科学家还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解释了爱情为什么是盲目的?研究发现,脑部扫描可显示当情侣沉溺爱海时,会失去批判能力,扫描显示爱情会加速脑部奖赏系统特定区域的反应,并减慢作出否定判断系统的活动。当奖赏系统想及某人时,脑部会停止负责批判性社会评价和作出负面情绪的网络的活动,这就很好解释了爱情的魔力,也很好地解释了爱情的盲目性,即处于一种意识恍惚的类催眠状态之中。

  下面,我们将从为什么情人眼里出西施为什么热恋中的人几近疯狂 “为什么英雄难过美人关为什么初恋最难忘怀为什么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在这几个问题的讨论中,进一步阐释爱情中的一类催眠现象。

西施,是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相传越王勾践采用谋臣范蠡的计策,将西施献与吴王夫差;致使夫差因而荒淫误国,西施的名声因此流传,成为后世美女的代称。情人眼里出西施意思是说,恋人之间产生了好感,就会觉得对方像西施一样美丽无比。关于情人眼里出西施,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个体差异所所致,正所谓: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女作家夏绿蒂在她的小说《简爱》中也曾说过:美与不美,全在看的人的眼睛

  美学家普洛丁认为,至于最高的美不是感官所能感觉到的,而是靠心灵才能体验到。心灵判断它们,美并不凭感官。他的看法是把人的外在形体排除,强调要了解人的内在美,须靠心灵来判断。情人之间的审美,由于接触较多,彼此理解,自然了解得较深。不仅熟知其形体美,也深知其内在美。比起一般人来,有时还会有美的独特发现。可见,情人眼里出西施,要基于深入地了解所爱对象,要用心灵去感应。有了美的独特发现,才会更加钟爱其人。西施有时就是这样才发现的。凡不是情人的局外人,就终隔一层,由于仅能从外在的形貌去看其美,所以了解和发现的就很有限了,而且眼里也就出不了西施了。

  情人眼里出西施。如果把这句话转换为心理学术语,那就是在爱情状态中,人们的知觉被歪曲,直至被严重歪曲。关于人们知觉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日常概念中是有误解的。人们常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真实的情况是:耳听固然有虚,眼见也未必是实。究其原因,在人们的知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心理定势的影响,受先前经验的左右,受情绪状态的干扰。所以,你眼中的世界本来就不是一个完全真实而客观的世界,这还是你在意识清醒的时候。而恋爱中的人们,情感高度卷入,他眼中的世界实际上是一个他想看到的世界,而不是真实的世界。他,当然希望她是白雪公主;她,当然也企盼他是白马王子。好的,既然你这么想,在你眼中也就真的如此了。于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效应也就出现了。

  伊丽莎白.芭莉特是19世纪40年代英国伦敦的一名著名女诗人。她的诗作使许多人感动,也有许多人慕名求见。而芭莉特却是个终年卧床不起的瘫痪病人,她身躯娇小,瘦得皮包骨头。因此她把自己关在家里以避开那些倾心追求她的人。故而到了40岁,还是个老姑娘。可一位青年诗人白朗宁却打开了这位女诗人的心灵之锁。白朗宁知道她比自己大6岁,仍深爱着她,爱她写的诗,爱她的灵魂。在经过几个月信来信往的倾心交谈后,两人终于见了面,见面的那一天,白朗宁就说:你真美,比我想象的美多了!为什么在一般人眼里并不漂亮的芭莉特,在白朗宁眼里却是美极了。这可谓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一个经典例证。

  分析上例中白朗宁为何把一个比自己年长的、并不漂亮的、而且是终年卧床不起的瘫痪病人当成一个大美女,其原因何在呢?其机理又是什么呢?让我们先来介绍一下社会心理学中所说的晕轮效应。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月晕效应或者以点概面效应。它是指在人际认知中,对他人的多数判断最初是依据好坏得出来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此人的其它品质特性。如果一个人被判断为是好的,他将被一种积极的、肯定的光环所笼罩,被赋于一切好的品质与限的特性;反之,则被一种消极的、否定的光环所笼罩,被认为具有其它坏的品质、不良的特性。美国心理学家戴恩等人一项研究证明了这个效应。他们让被试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分别是很有魅力的、无魅力的和魅力中等的。然后让被试在与魅力无关的方面评论这些人,如他们的职业、婚姻状况、能力等。结果发现,有魅力的人在各方面得到的评分都是最高的,无魅力者的得分最低,这种漂亮的就是最好的是晕轮效应的典型表现。

undefined undefined

  

  总之,情感的高度投入,加晕轮效应的存在,直接衍生当局者迷,进而导致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现象的产生。

  白朗宁的情况在形式上与上述实验相反,但本质上却是一样,那就是,因为她是最有才华的,因此她也是最美的。

  还看到过这么一篇网文——果然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文章的大意是:

  我的一个好朋友,是个男的,属于高大英俊,条件好的那一种。所以择偶的要求很高,极有原则的那种……可是最近这小子说自己谈恋爱了,电话里都可以感觉到这小子兴奋的表情。我就一直要求见见那位幸运的女孩,可是我这个朋友说自己的女朋友特别多疑,所以不敢让她轻易见我。所以喽,我就叫上了我的男朋友,我们四个约好一起吃饭。

  见面后发现这女孩各方面条件很不怎么样。长相,实在很是一般,而且还有很多密密的青春痘,身材?一般,瘦瘦的,要什么没什么,个子?高不高矮不矮,家庭条件?好像父母都是工人吧,工作?在一家小企业打工当出纳,学历?职业中专毕业……这些到还罢了,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她的无理与无赖。咱们是初次见面,她却不顾基本的社会礼仪,对服务员更是飞扬跋扈。最过分的时在饭店里她非要让我的朋友给她喂饭吃。我和我男朋友面面相觑,都快崩溃了。看看我的朋友,还是一脸幸福的表情……呵呵,幸福?!

  在回来的路上,我和男朋友下意识的握紧了手,说:真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呀……

别想不通!你的朋友不是搭错了神经,而是被催眠了。在催眠状态下不要说是产生知觉偏差,就是出现错觉、幻觉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这种知觉偏差的存在本来就很普遍,意识清醒的普通人,也不见得就能做到公正客观。做教师的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下课的时候,有两个女生蹦蹦跳跳地从你身边走过,你对其中一个女生印象不错,你的感觉是:小女孩活泼可爱;你对另一个女生印象不好,你的感觉是:这女孩疯疯傻傻。再如,自己的孩子再丑,在父母的眼里都是可爱的,别人家孩子虽然很好看,在你眼里还得打点折扣。也不能完全把这理解为是人性的弱点,如果人的认识都高度客观,这个世界要少了多少乐趣,要少了多少故事。

【布洛】

  【布洛】 Edward Bullongh1880—1934)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1902年任英国剑桥大学教授,主讲意大利文学,兼通包括中文在内的六种语言。1912年于英国心理学杂志第五卷第二期发表《作为艺术的一个要素与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一文,提出心理距离说。布洛受现代社会科学影响,接受实证主义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对以往的心理学作了彻底批判。他根本否认美的纯粹客观性,放弃对美的本质,美的客观因素的追究,只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从美感效应上研究美。他认为只有从这种角度去考察美,才不会造成用客观标准、准则和范畴来抹杀掉丰富多彩的美感事实,使人们更加重视美感效应所表现出来的差异,然后才从这些心理事实出发,考察种族、气候、地理环境、社会教育、宗教等社会方面对心理的影响,这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对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有影响,而且对鉴赏力的品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布洛在批判传统美学拘泥于美的客观性的基础上,专注于由对艺术品的观赏而生的心理效应——审美意识或态度,于是他提出了心理距离说。首先,他对传统的距离概念加以否定,这种概念通常在艺术上指空间距

  离”——观赏者与艺术品之间的实际空间距离。而美学距离是一种心理距离——即介于我们自身和那些作为我们感动的根源或媒介的对象之间的距离。我们观赏者对于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保持的距离,这种距离由于消除我们对作品的实用态度而使美感有利于快感,因而使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布洛认为它是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气质的特征和审美过程中审美意识的主要特征。他认为这种心理距离又有一种矛盾,即切射又带有距离距离矛盾。欣赏者或艺术创造者与作品既要有切射身感而不是冷眼旁观,又要带有一定距离。为了解决距离的矛盾,他提出差距超距两个概念。差距是指主客体之间的距离太近,从主体方面说,是欣赏者不能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艺术品只能引动人的普通的情欲;从客体方面说,是因为过分写实。超距是指主客体之间距离太远,它给人造成不可能、造作、空洞、荒谬等印象。差距超距都是审美活动中的失距现象。他称这种距离的质变点为距离极限。凡是超出了距离极限而进入失距领域的欣赏活动,都不会获得美感。由于差距超距之间有一个很大的范围,所以应当允许人们在欣赏活动中存在个性差异,即距离的可变性。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的实质是指出人的审美活动和人的现实活动的本质区别;强调审美活动中的普遍差异性。为审美活动的独特性和非规律性寻找理论根据。完全排斥对美的本质的追究,强调审美活动中主体方面的美感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性。他将西方主观论美学的各派学说加以重新融合,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一定借鉴价值。

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美感能力,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不同时代、阶级、民族和地域的人,固然有不同的美感;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也会因文化修养、个性特征等的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异性。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线性和可感性。离开了具体的形象,美感就不存在。但人的态度、思想意识和道德感等,也无不以形象思维的方式,渗入到美感的形象里面,构成美感的具体内容。因此,美感是形象思想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是人们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是对事物美的体验。

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的禀赋,而是在人的自然的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美感产生的过程

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的本能,却超越了动物的本能。美感的历史起源是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联的。首先,美感是适应人类社会实践的需要;其次,审美的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活动,体现为精神上的满足;再次,人类的美感活动不断扩大发展,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意义;第四,美感有起点,但没有终点。

美感的生理基础

视、听、味、嗅、触。夏夫兹别里认为人的视听器官之上还有属于心灵和理性的感受器官,即人的内在器官,或人的第六感官

美感的形成原理

  什么是美,美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有的客观事物能够使人感觉到美,有的客观事物不能够使人感觉到美?为什么有些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认为不美?为什么过去人们认为美的事物,现在又认为不美?对于这些关于美学现象的最普通的问题,从来都是那些善于思考问题的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从古到今,有许多人用超人的智慧和努力来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个看似非常普通的问题仍然没有被任何人真正解决。本文利用观念主义的哲学思想,试图为解决这个千年难题探索一条途径。

  一,主观感觉

  人的正常的社会行为的发生,是以人类文化为基础的。人类文化是人类通过长期的认识和积累逐渐形成的。人类文化,从功能上分为知识文化、技术文化和观念文化等三种文化范畴。观念文化是人产生自我感觉的文化基础[1]

  人以自我形态为根据,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感觉行为,称为人的主观感觉。人的自我形态,取决于人的观念形态。人在主观上拥有什么样的观念形态,人就会形成什么样的自我形态,人就会以一定的自我形态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一定的主观愿望(欲望),由一定的主观愿望对一定的客观事物产生一定的主观需求,由一定的主观需求对一定的客观事物产生一定的主观感觉[2]。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主要有两种形态,这就是快乐感觉痛苦感觉。当客观事物满足了人的主观需求时,人就会产生快乐感觉。当客观事物损害了人的主观利益时,人就会产生痛苦感觉。

  当人感觉到客观事物满足了人的主观需求时,客观事物使人产生出的快乐感觉,称为好感。如,一个喜欢吃卤猪肘的人在吃卤猪肘时,卤猪肘使人所产生的快乐感觉,就称为好感。当人感觉到能够满足人的主观需求的客观事物的存在时,客观事物的形态特征使人产生出的快乐感觉,称为美感。如,一个喜欢吃卤猪肘的人看到一只刚出锅的卤猪肘时,卤猪肘的形状、色泽和香味等使人所产生的快乐感觉,就称为美感。当客观事物没有满足人的观需求时,人因此而产生出的痛苦感觉,称为缺憾感。如,一个喜欢吃卤猪肘的人在非常想吃卤猪肘而没有吃到时的饥饿焦急感觉,就称为缺憾感。

  当人感觉到客观事物损害了人的主观利益时,客观事物使人产生出的痛苦感觉,称为坏感。如,一个人被蛇咬伤后所产生出的痛苦感觉,就称为坏感。当人感觉到能够损害人的主观利益的客观事物的存在时,客观事物的形态特征使人产生出的痛苦感觉,称为丑感。如,一个怕蛇的人看到蛇时,蛇的花纹、形状和动作使人所产生出的痛苦感觉,就称为丑感。当人感觉到能够损害自己主观利益的客观事物远离自己或不存在时所产生出的快乐感,称为安全感。如,一个怕蛇的人被告知没有蛇时所产生出的快乐感,就称为安全感。

  二,主观欲望

  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产生于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需求。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需求,产生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观欲望。人的主观欲望,产生于人的一定形态的自我与一定的生活环境所发生的关系。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在主观上通常有十四种较为典型的生活欲望,这就是饮食欲、性欲、安全舒适欲、运动欲、情感交流欲、认知欲、求新欲、欣赏欲、征服占有欲、表现欲、嫉妒欲、复仇欲、自由欲、社会改良欲等。在社会生活中,人的一切主观行为,绝大多数都源于这十四种主观欲望[3]。一定的客观事物,如果满足或损害了人的以这十四种主观欲望为根据所产生出的主观需求,人就会相应地产生出一定的主观感。如,食物能够满足人的饮食欲而使人产生快乐感觉,女人能够满足男人的性欲而使男人产生快乐感觉,朋友能够满足人的情感交流欲而使人产生快乐感觉,成就能够满足人的表现欲而使人产生快乐感觉,灾祸能够满足人的复仇欲而使仇人产生快乐感觉,社会动乱能够满足人的社会改良欲而使社会底层的人产生快乐感觉等等。反之,人就会产生出痛苦感觉

  三,主观需求

  人以主观欲望为根据,对具体的客观事物的需求,称为人的主观需求。人的主观需求,有些是由人的原始需求和文化需求共同构成的,比如饮食欲和性欲等等。有些是由人的文化需求单独构成的,如表现欲、社会改良欲等等。人天生对性行为的需求,就是人的原始需求。而需要什么样的性对象,是同性的还是异性的,是胖的还是瘦的等等,就是人的文化需求。文化是人在后天的生命活动中通过认知行为获得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文化通常有两大途径:一是人对自己生活经验的认识和积累,二是在与他人的文化交流中获取他人的文化创造和积累。不同的人,其文化积累的内容和数量都是不同的。由于具有不同的文化积累,不同的人,其主观需求往往会大不相同。同样是需要食物满足饮食欲,南方人多喜欢甜味的食物,而北方人多喜欢酸辣味的食物。同样是需要女人满足性欲,有的年代或有的地方的男人喜欢肥胖体型的女人,有的年代或有的地方的男人则喜欢削瘦体型的女人等等。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是以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需求为基础的。而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需求,又会以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为根据。能够给人带来快乐感觉的客观事物,人在主观上就会表现出需求的欲望。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和主观需求,最终体现为人的文化创造和积累,尤其是观念文化的创造和积累。

  四,主观感觉成因

  人对一定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的形成,源于人相应的观念文化形态的形成。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观念文化形态的形成,通常有两种途径。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的形成,也分为两种途径:一是通过人对自己或他人生活经验的认识所创造出的观念文化形态,从而形成的对一定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这种途径形成的主观感觉,称为经验型主观感觉。如,从没吃过卤猪肘的人,吃了卤猪肘后,或是看他人吃卤猪肘时很好的神态表情后,人就会认为卤猪肘很好吃和很有必要吃,并且很想吃。此后,卤猪肘使人产生的美感和缺憾感,就称为人对卤猪肘的经验型主观感觉。经验型主观感觉的本质特征,是其的产生完全依赖于人与客观事物发生关系的亲身经历。二是通过人与他人的文化交流而获得对一定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这种途径形成的主观感觉,称为文化型主观感觉。如,从没有吃过芒果的人,听他人说芒果是如何的好吃,如何的珍贵。人就会认识到芒果很好吃和很有必要吃,并且很想吃,此后,芒果的出现,就会使人产生美感和缺憾感。这就称为人对芒果的文化型主观感觉。文化型主观感觉的本质特征,是其的产生完全依赖于人与他人的文化交流。

  五,好感与美感

  好感与美感,都是客观事物给人带来的快乐感觉。但是,这的两种快乐感觉,既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又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好感与美感的本质区别在于:当客观事物满足了人的主观需求时,人所产生的快乐感觉才是好感。客观事物给人的好感,通常使人在主观上感觉到舒服”“痛快”“过瘾”“等等。当人感觉到能够满足自己主观需求的客观事物的存在时,客观事物的形态特征使人产生的快乐感觉才是美感。客观事物给人的美感,通常使人在主观上感觉到迷人”“诱人”“动人”“牵魂摄魄”“令人神往等等。好感是客观事物对人的功利价值的真实的存在和表现,美感是客观事物对人的功利价值的虚幻的可能。如,吃卤猪肘真实地满足了人的主观需求,使人产生出好感。而看卤猪肘则不能够真实地满足人的主观需求,只能是有可能满足人的主观需求,就只能使人产生美感。通常情况下,人在主观上的第一需求是吃卤猪肘,而不是只是看看卤猪肘而已。当然,在吃不到卤猪肘的情况下,看看卤猪肘也是非常需要的。

  好感与美感的内在联系在于:使人产生好感的客观事物就一定会使人产生美感。任何客观事物,只要使人产生了好感,其形态特征就一定会使人产生美感。客观事物给人的好感越是强烈,其形态特征给人的美感通常也会越是强烈。客观事物的美感,通常会激励人的主观意志去努力争取该客观事物,并且会使该客观事物带给人的好感在程度上有所增加。当然,具有美感的客观事物并不是都能够给人带来好感的。如,一只涂上颜料的生猪肘在外观上也会是很诱人的,但它却会给食用者带来痛苦感觉。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具有美感的客观事物是否能给人带来好感,人们都会满怀激情、义无返顾地追求具有美感的客观事物,以期获得相同程度的好感。客观事物的美感虽然是虚幻的,但它却能够非常有效地激励人们的生活热情,明显地增强人们的生活信心,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

  八,美感的表现形态

  美感,是由于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特征使人产生出的一种快乐感觉。美感,反映的是人的自我对客观事物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需求。人需要客观事物给自己带来某些方面的好感,人又根据某种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判断出了该客观事物具有给自己带来所需要的好感的功利价值,该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就会使人产生美感。这就是说,客观事物对人所表现出的美感,从本质上讲,就是人对客观事物能够给自己带来好感所具有的功利价值,通过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在认识层面上的判断和确认。如,女人对男人表现出的美感,是因为女人在功利价值上能够满足男人的在性行为上的主观需求,这种功利价值通过女人的形态特征被男人所确认。

  

  十,审美

  对于产生出美感和好感的客观事物,人们通常都会给予着意地关注和细致体验。人对客观事物的美感和好感给予着意关注和细致体验的行为,就称为审美。审美,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美感和好感所进行的细致感受和深入认识行为。在文化层次上,审美分为欣赏和鉴赏。

  

  十一,主观感觉的相对性

  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取决于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需求。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需求,取决于人的观念文化形态。人的观念文化形态的虚幻性和不稳定性,决定了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的相对性。随着人的观念文化的不断积累和创新,人的观念文化形态会发生变化,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需求就会发生变化,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就会随之发生变化。还有,人的主观需求被满足的程度不同,人对相应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也会不同。

  比如,对于喜欢吃卤猪肘的人,一只刚出锅的卤猪肘就会非常好看,非常好闻,也非常好吃。如果被告知这是一只瘟猪的肘子,或这只肘子是从泔水桶里捡出来的。对于一个非常讲究饮食卫生的人,这只卤猪肘给人的好看、好闻和好吃的感觉通常就会立刻消失,甚至让会人感觉恶心。

  对于一个喜欢吃卤猪肘的人,在饥饿的时候,卤猪肘给他的美感和好感会非常强烈。但是,当他看到旁边的人有比卤猪肘更好吃的食物时,卤猪肘给他的美感和好感就会减弱。然而,当他看到旁边的人的食物比卤猪肘差得远时,卤猪肘给他的美感和好感就会大大增加。当他把卤猪肘吃得很饱以后,如果再逼他吃一只卤猪肘,此时卤猪肘给他的美感和好感程度就会大大下降,甚至会变成丑感和坏感。对于一些忌禁猪肉的宗教人员,由于观念形态的不同,一只非常好的卤猪肘对于他们就只能产生丑感和坏感,而不会产生美感和好感。

  十二,美学的基本任务

  什么是美?美是对于人的主观需求有功利价值的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特征使人主观上产生出的一种快乐感觉。美是怎样产生的?人在主观上认为某种客观事物能够满足自己的某种主观需求,该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就会使人在主观上感觉到某种美。人在主观上认为能够满足自己主观需求的客观事物,其外部形态就能够使人感觉到美。人在主观上认为不能够满足自己主观需求的客观事物,其外部形态就不能够使人感觉到美。人的主观行为的产生,是以人的观念文化形态为根据的。不同人的观念文化形态是不同的,并且每个人的观念文化形态总是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认为不美,人们过去认为美的事物现在却认为不美的根本原因。

现在先来看一下,李泽厚如何否定美和美的事物的个人差异性。“又如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里,描写安得列月夜听娜达莎唱歌前后见到的同一棵老橡树,有两种根本不同的感受:去时觉得橡树丑陋古怪,是对青春的一种嘲笑;来时的感受则恰恰相反。当然这也不是说这棵老橡树的客观社会性有了什么重大改变,因此才产生安得列两种不同的美感。相反,这里主观心理状况起了决定作用;同样,今天人们对自然欣赏因人因时而有差别(即所谓美感的个人差异问题),也不能把它归结为自然的客观社会性(与人们的生活的客观社会关系)的问题。在这里受时代、阶级甚至一时生活环境、事件所制约的社会心理及个人心理起着决定作用。”(《关于当前美学问题的争论——试再论美的社会性和客观性》《学术月刊》1957年第10期)。在这里,李泽厚只承认美感的个人差异性,而不承认美和美的事物的个人差异性。本来,安得列对老橡树前后发生的丑感和美感,是一种典型的情感反映,而且老橡树也根本没有什么“客观社会性”。李泽厚坚持有这种“客观社会性”,只是他不可能让它在一两小时内,发生从“丑”到“美”的“重大改变”,否则“社会属性论”就要变得荒谬绝伦。但按照他的“反映论”,如果老橡树没有这种“重大改变”,安得列对它前后发生的丑感和美感,“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不可能存在”,所以李泽厚仍然没有从唯心主义的泥沼中摆脱出来。在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一直主张,客观事物只是一个条件,只有加上人的主观意识形态作用,才能产生美感。然而这却被李泽厚指责为是“心借物以表现情趣”和“主观心灵创造”,并扣上“主观唯心主义”的帽子。现在他把“主观心理状况起了决定作用”从美学后门放进来,并用它来解释美感的个人差异性,立刻就成了唯物论,可见这实在是有欠公平。承认或否认美感和美的事物的个人差异性,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梵高画向日葵,都显示着艺术家的不同审美个性,而没有这种个性,全部艺术就会变得不可思议。“客观论”不能解释这种不同审美个性,因而在理论上一无可取,于此可见一斑。《学术月刊》1957年第10期)。这意思是说,从六朝到隋唐、五代和两宋,在这近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全部士大夫和艺术家,都变成了没有变化的“人”,山水花鸟等自然事物与这个“人”的生活关系,又都凝固成没有变化的“美”的“客观社会性”。其间美感和艺术的变迁的原因,被归结只是“社会心理”、“精神面貌”和“心理状况”等意识形态的作用。在此我们再一次看到,“社会属性论”第三次把一种“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心借物以表现情趣”和“主观心灵创造”的美感,偷偷地从美学的后门放进来。但人们要问:既然事物的“美”的属性,一不能解释美感发生,二不能解释美感变迁,你为什么一定要把承认它是“客观存在”,作为美学的最高信仰呢?其实,人们这近千年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显然是不断变化的,特别是对美感和艺术的变迁,起着直接作用的意识形态,例如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和艺术等观念,其变化就更为明显。带着偏见的“客观论”难于理解的是,山水花鸟等自然事物,在美感中之所以能与人的生活发生关系,正是要通过主观意识形态才能实现。例如,北宋隐居杭州西湖的林和靖,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花,来寄托他的清高脱俗、顾影自怜的精神境界;南宋受主和派打击后回到家乡会稽的陆游,以“骆驿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梅花,来寄托他的无可奈何、孤芳自赏的精神境界;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北京与国际反华大合唱斗争的毛泽东,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来寄托他的不屈不挠、满怀豪情的精神境界。说梅花不但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甚至认为北宋、南宋和当代的生活,都有已经客观地存在于梅花本身之中,成为美感的无所不包的来源,这种理论怎么能让人接受呢?

我谈情人眼里出西施

我们听过这样一句话,情人眼里出西施。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中的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吧。她的貌美是大家一致公认的,广大男性也当然希望自己的另一半也能貌美如西施。但西施不会太多,既使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相同级别的美女,也只能是少到了极点。但为什么在有情人的眼中,那些在外人看来相貌并不十分出众的人却在情人眼中分外美丽呢。

原因很简单,人是有感情的动物。

1、人有感情。人是一种感情相当丰富的动物,他不会把自己的注意力只是投到某一个方面上。在爱情上,人们关注异性,相貌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们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面对一个十分美丽的人,我们看第一眼感觉真是惊艳。但我们随着交往的深入,其它的各个方面都会让我们对她加深了解,而我们也会对她的相貌变得习以为常。也许一段时间后,我们会注意到她其实并没有我们第一眼看到的那样漂亮。还有,我们看一些美女的照片,很多眉清目秀,很多五官端正的照片可能很好看,但与那些我们附近一个论相貌比不上她们的却活力四射的女人相比,我们还是会关注活力充沛的身边人。这是因为我们在关注那些好看的图像或是像片的时候并没有直接接触,我们感知到的东西并不是实实在在的。我们找对象,相貌可能是排在第一位,但我们同时也要注重其它的很多方面。比如:性格、能力、脾气和爱好等等。而对一个人产生好感也正是这各个方面在一个人身上的集中体验,集中的展示。而这些方面都没有相貌看起来那么直接。都是需要有情人在交往中不断摸索,不断发现的。作为外人,我们当然无法真正了解这些方面,只能关注到最直接的相貌方面。这也就是很多有情人感觉自己的另一半优秀到了极点,而在外人看来,却似乎并不相配。

2、人有情感。人的情感是相当丰富的,而决定人的情感的却是我们身上的很多器官。可以说在爱情方面,人身上的一些器官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医学界研究表明,人体的内分泌可能在背后控制着爱情的发展,推动我们对异性相吸的世界。当一位英俊的男士进入女性的眼帘后,她的视觉神经便会向大脑通风报信,把看到的影像输送到大脑中去,大脑便会下令各部分的分泌腺加强活动,肾上腺、扁桃腺等都会一一增强工作和活力。说白了就是看到一个漂亮的人,我们会感觉全身一震,感觉很舒服就是这个道理。情人相会时,就会出现血压升高,心跳加快,骨骼肌肉处于紧张状态,令人感到不可思异。激烈的情感会使血液中的特殊激素的含量急剧增加,这也让人的感情是极微妙和难以捉摸的。好些情侣或夫妻既不是郎才女貌,甚至可以说无论在哪一个方面都不大相称,但他们却恩爱异常、卿卿我我,亲密和幸福的过着婚姻生活就是这个道理。

科学家承认,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这种印象一旦成功的进入对方的感官中,就会相当的难以清除。要想去抹掉这些,想去忘记这些都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这也让其它那些个异性朋友无论多么的优秀,无论多么的漂亮都难以进入到双方的感官中,当然也就无法去占据他们的心。

其实人是一种特别复杂的动物,我们考虑的事情很多,去享受的事物也很多。美丽的事物我们都喜欢,但美丽的下面往往会有更多的其它因素。毒蘑菇很好看,但我们不会去考虑。而随着我们与异性交往的加深,很多内在的表现都会把相貌遮盖,这也是我们情人眼里看到的不仅是相貌,还有更多的优秀一面。

有一道歌唱的好,生活它就像一团麻,总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两个人生活在一起,相貌其实已经落到了后面。而排名靠前的却是那些并不起眼的性格、秉性之类的。久闻不知其臭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美丽只是表面的现象,喜欢外表的美丽太浮浅。而肤浅的事物往往不能长久,不能耐久,不能经受得住各种艰苦考验。

我喜欢看美女,也喜欢与美女交往,但我不会把这些看的很重。外在美永远比不上内在美,深入内心的美往往只有心爱的人能感觉到。情人眼中的西施,其实看到的不是外貌,是真正美好的内心世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963c6a10029bd64783e2cb1.html

《从情人眼里出西施谈对美感个性差异的认识和理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