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西部开发史:第二讲、欧洲列强在北美的探查与殖民争夺

发布时间:2010-12-25 21:17: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欧洲列强在北美的探查与殖民争夺

一、 欧洲人之前中国人和北欧海盗接触美洲

1、 中国人发现美洲

中国人与美洲的关系很早就已经开始了。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中国殷人航渡美洲的猜想,但这个已经成为历史之谜,迄今尚未解开。

根据中国史籍《梁书·诸夷传》,扶桑国史料提出的所谓中国僧人慧深早在公元5世纪时就发现了美洲(扶桑国)。这个观点由法国汉学家德·吉涅提出。后来北大著名美洲史学家罗荣渠先生专门著文驳斥了这种观点。

小学历史教科书:两种火箭的比较。

2、 北欧海盗发现美洲说

在公元11世纪初,活动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维京人(Vikings)曾一度从欧洲经过冰岛、格林兰岛踏上美洲北端,到达加拿大东北角的拉布拉多海岸、纽芬兰和新英格兰,经常出没于美洲捕鱼狩猎。但是,当时欧洲在政治、经济和技术上尚不具备向遥远的北美大陆殖民的条件。因此,这些早期的活动只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偶然事件,并没有引起美洲乃至整个局势的重大变化。

二、 北美洲的“发现”和欧洲殖民者的入侵

11516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巨变——欧洲海外扩张的三因素

在经济上,欧洲商业资本和资产阶级崛起,要求对外扩张以寻求财富,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攫取原材料——阶级基础;在政治上西欧各国摆脱了宗教神权和教皇的控制,民族国家开始形成——政治支持;在文化上,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以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精神动力。

2、 欧洲国家在北美的探查和争夺

1)新航路的开辟及其意义:

14928月,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意大利热那亚水手哥伦布率领88名水手的三艘船队从西班牙港口启航向西航行,企图向西找到通往遍地黄金的中国和印度。历时2个多月,船队于12月达到中美洲圣萨尔瓦多岛,之后继续航行到达古巴和海地。此后他又三次航行到西印度群岛。哥伦布到死都认为,他所到达的中美洲就是梦想中的印度,因此,这些岛屿也就被成为西印度群岛。后来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哥最早确定哥伦布抵达的并非亚洲,而是一个并不为人所知的新大陆。该大陆后来就以亚美利哥之名命名为亚美利加洲(简称美洲)。

1519年,葡萄牙船长麦哲伦在西班牙王室资助下,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沿巴西海岸南下,穿过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南美南端的麦哲伦海峡,横渡太平洋,抵达菲律宾群岛,在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

欧洲国家远航北美和环球航行意义重大:

首先它打通了西方国家向美洲、亚洲以及非洲殖民的通道,从此,西方国家开始疯狂殖民掠夺,极力向这些殖民地兜售商品,掠夺原料,殖民主义时代宣告来临;

其次,西班牙和葡萄牙以及英法的航行,也实现了世界经济重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太平洋沿岸。原来世界经济中心在地中海沿岸。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国家的货物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到达中亚和西亚地区,然后处于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希腊商人再周转将东方货物运到欧洲市场出售。地中海地区是东西方贸易的中间站,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当时意大利的城市共和国如热那亚、佛罗伦撒、威尼斯商业都十分繁荣。但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地中海商业逐渐衰落,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经济中心实现了转移。

第三,自从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逐渐由分散走向整体,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真正意义上世界历史开始了。此前的世界是相互隔绝的世界,各个大陆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很少。大规模的物质文化交流不多,其中值得一提的主要有东汉时期的远征匈奴,以及后来蒙古帝国崛起之后的横扫欧亚大陆。这些都对当时的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当时欧亚大陆上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大规模碰撞和融合。但是自从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日益紧密联系起来。欧洲强国的工业品出现在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广大殖民地地区,这些殖民地的原料也源源不断的输入欧洲。在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的同时,文化上的交流和碰撞也逐渐剧烈。东西方文化,白人文化、黑人文化等等多种文化不断的碰撞和融合。

与郑和七下西洋对比

从永乐1405年(永乐三年)到1433年,郑和进行了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到2005年,郑和下西洋已经有600年之久。距离哥伦布是1492年才开始向西寻找梦想的中国和印度的。时间上晚了将近100年。

国内学术界和媒体热炒郑和下西洋。它不但被视为中国昔日辉煌的标志,更是被看作中国对外开放的典型。

梁启超对二者的哀叹:“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君之罪也?”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朝贡贸易体制的产物,目的是营造“万国来朝,四夷咸服”的“天朝”气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平等贸易,其政治性远远超过经济利益,更多的是在制造太平盛世的局面,而不是到国外进行贸易和拓殖。他们每到一处就支付黄金白银,购买的是什么呢,是当地的土特产,郑和在下西洋过程中重视的不是能否赚到多少钱,而是所到之处的这些国家,在他们看来就是蛮夷之人能否归化,顺从天朝统治,如果蛮夷能够服从天朝上国的统治,那么他们是不惜重金的。

另外,郑和下西洋的动机,也是中央集权政府打击东南沿海民间贸易和海上流民的措施。其结果是“倾国力”进行的“下西洋”活动因国库告罄而无力继续,“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随之烟消云散,宋元时期国人方兴未艾的海外拓殖也为之中断。明朝政府也因此背向海洋,继续维持海禁政策。中央政府对东南沿海人民的海外拓殖事业的敌视,是明清时期国人海外贸易与移民扩张的最主要障碍,它使中国多次丧失向海洋发展的机会。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政治目的,在于威震四夷,远服藩国。经济只是手段,其目的不在于获取经济利益,进行海外拓殖。相比之下,西班牙、荷兰、法国和英国就大不相同了。他们寻找遥远的中国和印度,远涉重洋来到北美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传说的遍地黄金,梦想的就是发财致富。

2)西班牙:

16世纪前半期,西班牙在美洲进行了疯狂的殖民扩张。1519年,埃尔南多·科尔迪斯率领探险队由古巴出发,在墨西哥登陆进入北美内地,发现了印第安人的阿兹特克帝国,进行了疯狂的屠杀,在三年内控制了墨西哥。又逐渐向北渗透。16世纪末到达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并于1565年侵入佛罗里达。另外一个殖民者皮萨罗长期在北美探险。1532年,他率领100多名士兵侵入当时的印加帝国。印加首领受到皮萨罗的诱使,进行谈判。结果,皮萨罗背信弃义,逮捕了印加帝国首领,并以此为要挟,索取巨额赎金:能装满一间屋子的黄金和两间屋子的白银(相当于西班牙的1500万比索)。印加人在很短时间内集齐了天文数字的赎金。但是,皮萨罗在受到赎金后并未履行诺言,释放印加首领,而是处死了他们的首领,并迅速攻打其他城镇。印加人聚集的财富珍宝尽归西班牙人所有。

此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被打败后,西班牙人继续向南部殖民,到16世纪前半期西班牙占据了从格兰德河和加利福尼亚海湾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圣地亚哥,从北到南将近6000英里的广大地域,这就是西班牙在北美的新西班牙殖民地。1580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继承王位,西班牙国力达到顶峰。

2)荷兰:

17世纪前半期,统一后的荷兰迅速崛起,成为列强中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也开始插手北美殖民,1614年荷兰组建新尼德兰公司,把特拉华河和康涅狄格河之间的土地占为己有,后来又在奥伦治堡和新阿姆斯特丹(即现在的纽约)建立贸易据点。整个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扩大为新尼德兰。

3)法国:

法国人很早就开始在北美探查,但是具有重大影响的探查始于1534年卡蒂埃在北美的冒险活动。1534年卡蒂埃在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的下,来到北美,进入并越过了宽广的圣劳伦斯海湾,进入现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他在那里竖起了一个30英尺高的十字架,表示法王对这片土地拥有主权。1535年,卡蒂埃第二次来到北美,他越过了加斯佩,进入圣劳伦斯河口,并继续沿着圣劳伦斯河航行。并访问当地居住的易落魁联盟的一个村落,并命名这一地区为加拿大,圣劳伦斯河命名为“加拿大河”。

后来由于法国内乱停止了在北美的探险活动。到16世纪末期,法国亨利四世当政时期,法国重新强盛起来,在北美探查和殖民的活动重起。在这一时期的探查中,撒米·尚普兰扮演了重要角色。1603年,尚普兰开始前往加拿大的第一次航行,为法国贸易商在圣劳伦斯地区进行毛皮贸易。他探查了圣劳伦斯河水系,使得法国人的势力第一次到达五大湖区,在北美心脏地带建立了魁北克城。1634年,他又在魁北克上游建立了三河镇,为法国在加拿大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所以,尚普兰是新法兰西的创建者,在历史上被尊称为“新法兰西之父”。

1627年,法国成立新法兰西公司,由100名有钱的股东组成,历史上又称“百人公司”。法王授予公司对北美殖民地的统治权,其中包括行政管理权、商业垄断权以及组织移民的权力。至此,新法兰西殖民地建立了公司统治制度。但是由于经营不善,新法兰西殖民地在1660年代几乎陷入绝境。此时法国已经处于鼎盛时期,太阳王路易十四上台,对法国进行专制统治,疯狂进行对外扩张,企图建立一个拥有众多殖民地的法兰西大帝国。他结束新法兰西的公司统治制度,将之转变为皇家殖民地。在新法兰西建立类似于法国的行省制度,殖民地官员皆由国王任命。新法兰西殖民地的官员主要有总督、主教和省长。另外,为了减轻易落魁联盟的威胁,法国派遣正规军1000人到加拿大,城市防卫得到加强,并沉重打击了新法兰西殖民地的严重威胁易落魁联盟。鼓励移民殖民地,加速人口增长和发展经济。法国经常用免费船票和廉价土地吸引移民。同时,法国还通过法律,奖励早婚者,对晚婚者处于罚金。这些举措促进了殖民地人口的增长。1663年,新法兰西有2500人,1668年已达到6500人。

1700年以后,来自法国的移民已经很少,殖民地发展主要依靠自身人口的增长。1700年,殖民地人口约有15万人,到1760年被征服时已经达到6万人。

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初期,新法兰西的领土扩张达到了最盛的时期。1673年,毛皮商人拉萨尔从圣劳伦斯河顺流而下,横越北美大陆,抵达密西西比河口。1712年,法国正式建立路易斯安娜殖民地,1718年兴建新奥尔良城。这样,到18世纪中叶,新法兰西已经是一片广阔的领域,包括圣劳伦斯殖民地、大西洋沿岸的新斯科舍以及从大湖区到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广大内陆地区,形成了一个巨大弧形圈。

4)英国:

英国在北美殖民开始的较晚。开始于17世纪初期。实际上,英国很早就开始在北美殖民。早在1583年,沃尔特·雷利试图在北卡罗来纳海岸的罗阿诺克岛建立殖民地。这个殖民地曾经存在了数年,但是后来就神秘消失。后人对此猜测颇多,有人认为,这个殖民地是由于自然灾害或者瘟疫等原因,使得殖民地中的所有移民都死亡,最终殖民地就消失了;有人则认为当地印第安人袭击殖民地,屠杀了所有白人移民,殖民地也被夷为平地。

詹姆斯敦殖民地的建立

17世纪初,英国商业资本兴起,英国商人经国王特许开始组织海外贸易公司,进行海外殖民、贸易荷走私等活动。1606年,英王授权伦敦公司(又称弗吉尼亚公司)和普利茅斯公司(后与马萨诸塞海湾公司合并),以特许状,授权他们开发北美殖民地的特权。1607年伦敦公司派遣第一批移民到北美建立了詹姆斯敦,开始了弗吉尼亚的历史。这个殖民地很快就开始种植烟草,烟草在英格兰大受欢迎,价格上涨。

弗吉尼亚是最早实行代议制的。最初殖民地由英格兰弗吉尼亚公司委派总督实行统治。后来在移民的压力下,弗吉尼亚实行民选的议会制度,移民中的成年男子选举了弗吉尼亚议会——民众代表院。16197月,移民在詹姆斯敦举行了第一次会议,有22名代表同总督的参事会出席。它成为英属殖民地人民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利开创了先例。

16351660年间,英国输往北美的契约奴就达3.7万-5万人。但是这个殖民地并没有成功。

普利茅斯殖民地

1620年,英国移民102人,其中包括贫民、工匠、契约奴,以及不满英国国教压迫的清教徒35人,乘坐“五月花号”漂洋过海来到普利茅斯。在登陆前,英国移民订立了《五月花号公约》。在这104人中,只有41名成年男性签字。公约秉承宗教信念,表白对英王的忠诚,以此确立移民社会的合法性;本着契约的原则,自愿同意在上岸后组成一个“实行公民治理的政治团体”,制定公正平等的法律,服从合法的权威,以推进殖民地的共同利益。这是北美英裔移民第一个自愿签订的社区自治协议,其制定并非依据某种深奥的政治与社会理论,不过是出于避免社会失序所采取的权宜之计。但是,后来这项协议与后来美国更为宏大的政治传统发生联系。这个公约后来在新英格兰的殖民地中多次被仿用。当某一群居民迁徙到特许状规定范围之外定居时,往往制定类似公约。后来在康涅狄格、罗得岛和佛蒙特均曾实行。这些公约统称为拓殖地公约。这种思想扩张为自治殖民地的宪法,成为美国宪政体制的的基础。

162012月,这批移民本来按照伦敦公司的规定,是要移民弗吉尼亚,但是在后来到达的是普利茅斯,并定居下来。他们按照五月花号公约,成立全体居民参加的市镇大会,在市镇大会上选出总督和助理,负责市镇的公共事务。不久,其他市镇建立。1639年,这些市镇选出代表在普利茅斯开会。这就产生了代议制。

1691年,该殖民地合并于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

马萨诸塞殖民地

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建立是在查理一世实行严酷政治和宗教压迫的结果。清教徒多为商人、牧师和乡绅。他们在经济上富有,受过良好教育,在英格兰议会中拥有一定的力量。1628年,一些清教徒建立了新英格兰公司(后来改为马萨诸塞海湾公司),筹划到北美殖民贸易。1630年,4月,以约翰·温思洛普为总督的近千名英国离开英国,远赴北美大陆。在大西洋途中,温思洛普激情高昂的发表演说,鼓励移民团结协作,通过基督之爱的纽带联系起来,相互关心和帮助,组成适当形式的政府,致力于建立一个“山巅之城”,以不辜负随上帝的眷顾和恩宠。新英格兰公司由约翰·温思洛普任总督,在董事会的协助下进行管理,定期召开全体大会(General Court),选举官员,决定重大政策。公司的股东即“自由人”。后来随着管理费用增加,全体大会要求征税,遭到自由民的反对。后来决定由每个市镇选出两名代表,与总督一道讨论征税事宜。1634年,各个市镇代表参加了“全体大会”。1644年,全体大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由总督及其助理组成,下院由各个市镇选出的代表的组成。至此,议会制度建立起来,所有男性居民只要是清教徒,都是“自由民”。

英属13殖民地的分类:

清教徒由于受到英国国教的压迫而移居北美,但是一旦建立了清教徒自己的统治地位后,这些人又开始反过来迫害其他少数派宗教。17世纪30年代,这些少数派又从马萨诸塞殖民地分离出去,分别建立了康涅狄格和罗得岛殖民地。此后,英国又陆续在北美建立了数个殖民地。到1733年,乔治亚殖民地建立。这样,到18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在北美建立了13个殖民地。这些殖民地主要在大西洋沿岸。

英属北美13殖民地按照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形态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东北部为新英格兰,主要包括马萨诸塞(1690年英国在北美的第一个殖民地詹姆斯敦并入马萨诸塞)、康涅狄格、罗得岛、新罕布什尔等,东北部土地较为贫瘠,只能种植玉米、大豆等作物,主要依靠捕鱼业、畜牧业等。中部主要包括宾西法尼亚、纽约,后来从宾西法尼亚中分离出来了新泽西,中部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于农耕,主要农作物是小麦,有“面包殖民地”之称。南部则有马里兰、弗吉尼亚、南北卡来罗那以及乔治亚。这里作物主要是烟草,采用大种植园经营。在初期主要依靠北美土著印第安人做劳动力,但由于印第安人难以适应种植园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大量死亡,造成劳动力缺乏,最终开始从非洲源源不断地运送奴隶,奴隶成为南部种植园的主要劳动力。

三、 欧洲列强在北美的争夺:

3、 英国与西班牙的斗争

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实力增强。1588年,英国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削弱了西班牙的海上霸权。

西班牙战败的原因:

西班牙国内工业基础薄弱,经济相对落后,他们无力输出工业品和掠夺原料。这就使得他们更多地依赖于直接掠夺黄金白银等,以此充实国库。这样做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西班牙从非洲、美洲等广大殖民地确实掠夺了大量财富,运回本国,充实了国库,满足了西班牙王室贵族以及上层社会的无穷奢望。但另一方面,这造成了两个方面的不利影响。其一,西班牙本身经济基础薄弱,大量黄金和白银等通货的输入造成本国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本国人民生活更是雪上加霜,难以为继,同时也不利于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二,西班牙直接从各个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专制统治,造成大量土著人口和黑人死亡,殖民地经济发展难以为继,这不仅造成殖民地离心力加强,反抗不断,也进一步影响了西班牙对财富的渴求,造成其国力不断下降。

相比之下,英国在在国内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发展本国工商业,限制原料出口,鼓励工业品出口。这就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实力大增。对殖民地,英国更是推行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积极鼓励殖民地移民,殖民地经济不断迅速发展,这既增强了殖民地自我保卫的能力,也使得英国在与欧洲其他列强的争夺中有了坚强后盾。

2、英国与荷兰的斗争

17世纪初期,英国、法国、荷兰等展开了争夺海上霸权、争夺殖民地的混战。17世纪,英国的海上劲敌是荷兰。17世纪的荷兰扮演着“世界海上马车夫”的角色,一度成为世界商业强国。为了对付荷兰,英国16501651先后颁布针对荷兰的《海上条例》,禁止荷兰和北美殖民地做海上转运贸易,并通过三次英荷战争,彻底战胜荷兰,夺取了他在北美的殖民地。在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中,工场手工业发达的英国,战胜了商业资本占据优势的荷兰。

荷兰战败的原因:

1)荷兰国内工业基础薄弱,无力进行商品输出和原料掠夺,这就削弱了荷兰的国力,这一点与西班牙等早期殖民帝国都有相似之处;(2)荷兰没有强大海军力量,仅仅依靠的是各个殖民公司的武装船队,难以与英法强大的舰队相抗衡。

3、英国与法国的争夺

18世纪,英国同法国又展开了激烈的霸权争夺。17世纪末期奥格斯堡同盟战争(威廉王之战,16891697)、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安妮女王之战,17001713)、1744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乔治王之战)、17561763年对法国和印第安人的战争(英法七年战争)。

结果法国最终战败,被迫放弃新法兰西殖民地。1763年,根据英法签订的《巴黎和约》,法国退出北美、加拿大和墨西哥湾以北、密西西比和以东的地区,西班牙得到新奥尔良和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地区。1800年,法国同西班牙签订秘密条约,路易斯安娜以及新奥尔良重新归于法国之下。法国只是保留了圣劳伦斯湾的两个小岛,以及在纽芬兰北部和西部海岸捕鱼的权利。法属美洲帝国新法兰西已经不复存在。

英国战胜、法国战败的原因:

a) 人口因素:

英法战争中,英国具有更多的有利条件。法国占据的新法兰西面积太大,地广人稀,有限的人口不足以实行有效的控制,毛皮贸易是唯一有效的经济活动。

在尚普兰已经建立了法国在北美大陆毛皮贸易的基础上,法国移民也开始移居魁北克。第一户移民是化学师路易·赫伯特,1617年他举家移民到魁北克,开始在魁北克从事农业生产。但是,魁北克发展缓慢,10年之后也只有65名移民1663年,新法兰西有2500人,1668年已达到6500人。1700年以后,来自法国的移民已经很少,殖民地发展主要依靠自身人口的增长。1700年,殖民地人口约有15万人,到1760年被征服时达到6万人。

而且同当时农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相比,毛皮贸易也不需要太多的人手,如在新法兰西处于全盛时期的 1754 年,驻守西部的士兵有 261 人,直接与印第安人从事毛皮交换的早年有 200 人,到 18 世纪中期约为 600 人,这意味着不到 1000 人控制着当时从大湖到落基山脚下的大半个北美地区。哈得逊湾公司即便在其毛皮贸易的顶峰时期,全部雇员最多也只有3000 人。在 1811 年它同西北公司争夺加拿大西部的白热化斗争时期,在它的 76 个毛皮贸易站里,只有 320 名雇员。⑦另外,根据著名的毛皮商人亚历山大·亨利(A. Henry)的估计,1805 年,西北公司在内地的雇员有 1090 人,印第安妇女 368 人,儿童 569 人。在他自己的毛皮贸易站内,有 36 名男人,27 名妇女,67 名儿童。就连这样少的人员,毛皮公司还嫌人口增长太快,在 1806 年,禁止其雇员再同印第安妇女结婚。①因此,从事毛皮贸易的殖民地人口的发展异常缓慢。

相比之下,英属北美只要有13个殖民地,都集中于大西洋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展多样,具有较强的实力。在拓殖了 150 年后,双方人口出现了非常悬殊的对比。如下表所示,1760 年,法属北美殖民地虽然名义上控制着大半个北美,却只有 6 万多人,而北美十三州的人口则已经增长到了将近 160 万。即使英属北美13州中许多州不支持对法作战,仅马萨诸塞一州的人口就比整个新法兰西多。

(表一)英法北美殖民地人口比较(以千为单位)

英属北美殖民地人口迅速增加。经济不断发展,反对法国侵占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各个殖民地在英法作战中积极支持英国打败法国。而且,此时的英属北美殖民地也拥有足以影响战局的人力武力,这就使得本来就不占优势的法国更是败局一定。

b) 政府体制

就政府制度而言,新法兰西的政府是凡尔赛制定的,它只有在执行正确命令时才能取得成功,殖民地不习惯于自己做出决定,而这在战争期间却是必须的。英属北美相信自己的力量,新法兰西却依赖法国本土,缺乏组织能力荷主动性。此外,法兰西主要以毛皮贸易为主,殖民地社会需要的许多方面都依赖于本土,粮食只有在收成好的时候才能自给。一旦加拿大发生战争,民兵离开家园就意味着欠收荷挨饿。

英国是什么情况呢?英属北美很早就以《五月花号公约》和弗吉尼亚州宪法等为版本,建立了各自的殖民地政府,拥有自己的议会,拥有独立的财政权力。按照各个殖民地宪法规定,各州人民都享有一定的自由和权利,可以说当时英属北美,尽管也有宗教、政治等压迫,但与当时世界各国的情况相比较,人民还是最为自由的,拥有更多的权利。自认为身处自由体制下的英属北美,当然不愿信仰不同、政治体制迥异的法国打败英国,他们担心自己会受到法国专制统治的压迫。于是英属殖民地人民也纷纷拿起武器,捍卫自己的家园。

c) 军事优势:

最后,在争取本土支援方面,英属北美也更为有利。法国在欧洲大陆具有最为优秀和勇敢的陆军,应当说在战争中具有优势。但是北美争夺的第一步必须是首先越过大西洋,才能参加在北美的殖民争夺。此时的英国已经成为一个在全球各地都拥有殖民地的日不落大帝国,拥有足以傲视全球的强大海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880e301a6c30c2259019e98.html

《北美西部开发史:第二讲、欧洲列强在北美的探查与殖民争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