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舜故里考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虞舜故里考
作者:陈坠
中国历史上,朝代自夏禹始,之后为商,再后为周,史称三代(或称三王,争议几无。但三代以上,则纷纭众说,莫衷一是。不过,大多都归纳出五帝,五帝之中,排在末位的通常都是虞舜。这说明,关于舜的文字记载,已明显与神话传说拉开了距离,而接近于寻常人家之生活插曲以及英雄人物之传奇故事。有鉴于此,我们才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舜是人而不是神。因此,关于舜之故里的证实,就不再是子虚乌有的了。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使一些有识之士,重新考虑到:余姚乃虞舜故里,中国历代文献,有关于舜与余姚的文字记载,余姚至今仍流传有许多虞舜古迹。但联想与揣测,不能代替事实与结论。本文依据先秦文献中的蛛丝马迹,以及民间传说、考古成果、风土地貌等等,拟对此作一粗疏大略的罗致,以就教于方家。
一、姚墟姚水姚姓有虞
中国先帝之姓大都从水:黄帝成于姬水而姓姬,炎帝长于姜水而姓姜;所以,舜帝因长于姚水而姓姚,也就顺理成章。姚水今称姚江,又称舜江、舜水;源出余姚西南太平山及菁山,东流至甬入海。姚江成于何时,不得而知,推测大致与河姆渡遗址第一文化层相去不远,距今约5200-4700年左右。舜降世时,姚江已经形成,但河姆渡已成废墟,故称姚墟。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所谓姚墟,恰恰是先留下的废墟;而余姚之“余”,在古汉语中写作“馀”,意思是剩下的,引申为遗留、遗存,李白诗中有“城荒古迹馀”。由此可知余姚之名,是姚墟遗存之意。姚江之名,想来也与之不无关系。姚江虽然不大,但一直远近闻名。北魏郦道元,把姚江释为《夏书》中扬州三江之一:“江水又东迳余姚县故城南,县城是吴将朱然所筑:南临江津,北负巨海;夫子所谓沧海浩浩,万里之渊也......江水又东注于海,是所谓三江者也。故子胥曰:吴、越之

国,三江环之。”①姚墟与姚水合称二姚。《离骚》中有“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少康乃大禹后裔,曾封少子无余于越,以留守会稽之禹冢。屈原《天问》云:“舜闵在家,父何以鳏?尧不姚告,二女何亲?”当尧听了来自姚墟姚水的人们有关舜的种种美德的报道后,便断然把自己的两个女儿下嫁给当时还只是布衣的虞舜。
氏的本义,应与氏族部落有关,氏暗示着事功成就与氏族特征,同时也兼有行家里手之意:“氏,犹家也。譬如,炎帝称神农氏,意谓“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②;黄帝称轩辕氏,意谓“黄帝始垂前裳,有轩冕之服,故天下号轩辕氏”③。另外,构木为巢被称为有巢氏,钻木取火被称为燧人氏,疱厨杀宰被称为疱牺氏。舜姚姓而有虞氏,故对有虞氏的合理解释,或许应该是这样的:有,乃大有,即大丰收。有,在古文字中,从手而持月,月乃刺田工具,耒耜之类;令人想起有虞氏所独有的“舜耕历山”之说法。上古时,江南土地已十分肥沃,出产丰富,有河姆渡遗址作证;有稻谷丰收,才有储米仓廪,才有舜涂廪之故事;而仓廪实则知礼节,所以才有舜大孝之美谈。“昔者,舜区夫也,土地之厚,则得而‘有’之”④,说的正是此意。而有虞之“虞”,唯一涉及事功方面的解释,便是“古代掌管山泽的人”,如《史记》中“益主虞,山泽辟”。恰恰也只有江南一带的山泽,最值得一管,同时也只有谙熟大山深水的人,才委以“虞”任。《史记.五帝本纪》“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说文》解释道:“舜入山林之官,勤于职事,虽风雨而不误。”正因为舜从小就在江南山泽躬耕渔猎,所以才能“纳于大麓,烈风雨而弗迷”⑤。相反,舜若生长于中土冀州,便不可思议,因大禹治水之前,冀州正处于“汤汤洪水方割,浩浩怀山襄陵”《吕览.为篇》有:“昔上古龙门未辟,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野,平原谢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可见,其时中土,还是一片不毛之地。舜之都于蒲坂,是在为尧起用且水治告成以后,故许多记载都

曾强调:舜一陡成聚,二陡成邑,三陡成都。
二、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中国最古老的艺术珍品,都与山清水秀的南方结下不解之缘。从流传下来不多的与舜有关的文艺作品来看,便透露了舜与东南古土间的血肉联系。
刘勰在《文心雕龙.祝盟》中,清晰地载有舜“耕于历山”时的悠然情调:“舜之祠田云:‘荷此长耜,耕彼南亩,四海俱有。”已有专家认定:与北方旱地之“锄耕农业”相对应的,正是南方水田之“耜耕农业”而河姆渡出土的大量骨耜与稻谷,恰好又表明了余姚乃“耜耕农业”的发源地。又,《吴越春秋》保存下来的上古诗歌《弹歌》,一开口就反映出鲜明的南方特征:“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淮南子》谓:东南之美者,有会稽竹箭。《史记》中,舜之能以两笠死里逃生的记载,想来也只有在多竹之东南一带才成。上古诗歌中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活脱脱如河姆渡先民之生活情景的生动写照;在河姆渡第二文化层内,人们发现有一口为我国最早的木结构水井。较早记下这首诗歌者,正是与余姚毗邻的上虞人王充,他在《论衡》一书中,至少两次记下此诗。《老子》中那段关于上古之时“小国寡民”的记述,显然也只能发生在南方;理由很简单,当尧之时与之前,中原一带,“十日并出”“洪水振天”,居处条件十分恶劣,是不可能有此番太平景象的。《庄子.让王》“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毛皮,夏日衣葛希。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书.禹贡》中所称扬州(古越州“岛夷卉服”“岛夷”即东南沿海居民,而“卉服”正是“葛希”之谓,也解作“斗笠、蓑衣”《淮南子》“匈奴出秽裘,于越生葛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8096d83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e4.html

《虞舜故里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