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发布时间:2015-01-05 16:05: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拉开序幕,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

关键词经济 改革开放

一、劳动者与社会主义的本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非凡的胆识和魄力进行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及时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社会主义,作为劳动者联合的主义,与资本主义一样,都是理论、运动和制度的统一,但在本质层面上看,社会主义应该更多的被理解为是一种运动,即劳动者为争取实现社会主体地位以及个体自由发展而联合起来与资本统治进行的不懈斗争,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环节和阶段。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谈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概念时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劳动者在争取建立、完善公有制和民主制的进程中实现其社会主体地位和个体自由发展。其中,公有制和民主制是保证劳动者社会主体地位和个体自由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制度。

二、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与民主制的内在统一

劳动者的“个人主义”即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现,有赖于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公有制和民主制的建立、健全、完善和统一。所有制,就是以所有权为核心的经济权利体系。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所有权,首先是劳动者对其劳动力的所有权,并由它派生出对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改革的根本,应是使劳动者的两个所有权得以明确和强化,并切实地制约行使占有权的机构,不断解决所有权与占有权之间的矛盾。今后,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发展还会经历若干次改革阶段,但改革的主要内容,在制度层面上都是针对这个矛盾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核心问题,就是所有权主体如何控制行使占有权的机构和个人的问题。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公有制与民主制的内在统一。

三、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和目的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和总结以往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开放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明确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和目的,首先需要明确改革的主体。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主体,就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中国社会主义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强化劳动者的民主权利,并通过民主权利来保障劳动者的所有权。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根本权利就是劳动者的劳动力所有权,正是这个权利保证了劳动者作为企业主体的地位,因此,国有企业改革,必须从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出发,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遵循劳动价值论,明确并强化劳动者的两个所有权,加强对占有权的控制。

坚持社会主义,说到底就是坚持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实际上,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就是劳动者个人所有权和民主权利不断确立、增长和丰富的过程。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制度到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发展和不断进步的过程,而其发展和进步的程度,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劳动者“自我实现”的程度,即劳动者权利的实现程度。只有明确和保证我国广大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和基本权利,才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就是改革、完善公有制,提高劳动者的经济地位和素质技能,实现其所有权和民主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劳动价值论原则的充分体现。

因此,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内容,就在于强化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民主权利,用民主权利来保障其所有权,即健全、完善公有制和民主制,实现二者的内在统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就是真正实现劳动者的社会主体地位和个体自由发展。从社会主体即劳动者的角度来衡量一个社会发展与否以及发展的程度,其基本标准,就是“三看”:一看劳动者素质技能提高的程度,二看劳动者权利实现的程度,三看劳动者自由发展的程度。在当代中国,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在经济上,主要表现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权利的实现,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以劳动者民主权利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民主制的确立和完善;劳动者的自由发展,在文化上,主要表现为以劳动者主体文化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壮大和成熟。这三者最终能否得到实现和统一,就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成败的关键,而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权利的实现和个体的自由发展,就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最终受益者,不仅仅是中国的劳动者,而是全世界的劳动者。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到今天,可以说是中国生产力发展速度最快、综合国力程度增强最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主要取决于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全球化发展规律和执政党变化规律的深刻把握和科学认识。这种规律性认识既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自于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更来自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本身。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概括了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个结合”,即“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推进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目前我国改革仍然处于攻坚阶段,要在体制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卫生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迈出新的步伐,还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改革推向前进,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797b9660b4e767f5bcfce4e.html

《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