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能力的构成因素主要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9-02-01 13:08:4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创造能力的构成因素主要有哪些

一、什么是创新和创新能力

人们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最早主要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熊彼特。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作为资本主义灵魂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或者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而这种新组合的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即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异的经济周期。他认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熊彼特认为,先有发明,后有创新;发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而创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只要发明还没有得到实际上的应用,那么在经济上就是不起作用的。熊彼特一开始提出的创新主要是指技术上的创新,后来逐渐演变成包含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等在内的广义上的创新。应该说,熊彼特的创新是狭义的创新,主要是指在科学发现、发明之后的应用上的创新。现在人们更多地采用的是广义上的创新,广义上的创新不仅包括在科学发现、发明之后的应用上的创新,而且也包括在此之前的科学发现、发明。从理论上讲,我们也应该采用广义的创新,因为创造一个新的思想、理论也该看作是创新。本文所采用的也正是广义的创新概念。

从学术上讲,我们可以对创造和创新加以区分:创造可以主要是指原创,而创新则侧重于在原创基础上的再创。尽管我们从学术上可以对创新和创造这两个概念加以严格的区分,但在实践中人们对这两个概念经常混用,人们在实践中已把这两个概念等同了。按照约定俗成的做法,我们可以把创新和创造看作是同一个概念,并没有必要非得对两者进行学究式的严格区分,因为这样学究式的严格区分毫无实际意义。

何谓创新或创造呢?《辞海》中对创造的解释是: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1]】517这是正确的。有人更进一步地说:创新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成果的基础上,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前所未有的全新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2]]也是对的。

很多人经常将创新和创新思维混为一谈。这容易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混乱。我认为,创新和创新思维严格说来不是一回事,对这两者进行区分有助于人们对创新和创新思维进行分别的研究。创新思维是指思维上的创新,是指创造(或者说是产生生产)一个新的思想、观点、知识等。创新是指创造一个新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一个新的思想,也可以是一个新的事物。如果创新指的是创造一个新的思想,那么创新就是指创新思维;如果创新是指创造一个新的事物,那么创新思维就是创新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因为要创造一个新的事物就必须先在思想上进行创新。如果创新仅仅指前一种含义,那么这种所谓的创新就是狭义的创新;如果创新包含前面两个方面的含义,那么这种所谓的创新就是广义的创新,我们一般讲的创新是广义的创新。正因为创新具有这两方面的含义,从而容易导致人们将创新和创新思维这二者混淆。影响创新(广义的创新)和创新思维的因素是不一样的。创新不仅要求思想上的创新,而且要把创新的思想变成创新的实践,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和身体因素等,而这些因素对创新思维的影响作用则相对较小。

创新的关键是创新思维,因为人的一切创新都始于思维的创新,在实践中的创新每一步都离不开思维上的创新。很多人之所以将两者混为一谈,也主要是因为创新的核心是创新思维。[[3]]37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新的思想、将新的思想付诸实践创造一个新的事物的能力。

二、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对于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划分。王立认为,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基础、创新智能、创新方法和创新环境等。温寒江等认为创新能力包括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动手能力。高福安等认为,创新能力包括独创能力、捕捉创新机遇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知识及信息获取能力等。李世海等认为创新能力的要素包括创新学习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张志勇认为包括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4]】从以上所列举的关于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论述大多提到了创新的这么两个构成要素,即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由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两个基本的要素。从以上这些论述中也可以看出,它们都没有提到创新能力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创新思维能力(智力)和创新实践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且又不能归结为这两个要素,因此应把它单独列出来作为创新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当然,也已有人把它看作为创新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

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新的思想、将新的思想付诸实践创造一个新的事物的能力。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如何,取决于他的基本素质。按照心理学上的划分,人的素质分为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按照我们的研究,人的智力主要就是指产生新思想的能力,也即创新思维能力。[[5]]11-17因此创新能力的主要要素也可以看作是由创新思维能力和非智力因素构成。当然,仅有这两个要素还不够,因为人要将新的思想付诸实践创造一个新的事物,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这主要包括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等关系的能力。而有了创新思维能力、非智力因素、创新实践能力这三个要素,一个人就能创造一个新的思想,并且能创造一个新的事物,因而也就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

1、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就是产生新的思想的能力。行成于思,行为的创新始于思维的创新,思维的创新是行为创新的初始的关键的一环。

我们根据对智慧本质的理解,也即是从新思想的产生这个角度来看,认为构成智慧的内在要素主要有知识、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能力这么三个。[6

1)知识

要具有产生新思想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要在某一领域产生新思想就必须具有相关领域的知识,要产生较高层次的新思想(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必须具有较高层次的知识。知识是人类思维的原材料,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把人类的思想用语言符号等形式固化起来,便于后人和他人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继续向上攀登。没有或缺少知识作为原材料的思维是贫乏的、空洞的。因此我们反对中国古代禅宗所谓的不立文字。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表明,没有以文字符号等来表示的知识的出现,就不可能有人类思维的巨大进步和质的飞跃,也就没有人类今天这样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般说来,一个人的知识储备越丰富,可供调动的知识越多,运用起来就可能越灵活,产生新思想的可能性就越大,能力也就越强。古人把智慧等同于知识虽然是错误的,但却也说明了知识对智慧的重要性。为什么在在学校教育中要传授给学生那么多知识呢?我想我们决不是为知识而知识。我们传授给学生知识一方面是为了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但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灵活地运用知识,创造新的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这个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世界并改造世界服务的。

2)非逻辑思维能力

要具有产生新思想的思维能力还必须具有一定的非逻辑思维能力。如果没有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参与,也就没有新思想的提出。非逻辑思维仿佛思维的雷达,没有它我们就不能捕捉到未知的对象。实际上,很多人也常常把有没有悟性看作是人的智慧的主要衡量标准。许多人之所以不能超越自己,打不破自身已有的思维框架,原因在于悟力不足难以前进。悟性……往往来自非理性和非逻辑。7217

尽管非逻辑思维所得出的初步假设和猜想很多都是错误的,但是这些初步假设和猜想并非是毫无价值的。因为通过非逻辑思维提出的新思想越多,新思想产生的机会就会越多。假定一吨矿石含金量为一克,那么如果含金量相同,则两吨矿石含金量为二克,十吨矿石含金量为十克。对于采金者来说,自然是含金的矿石越多越好。同样,对于新思想的产生来说,当然是提出的新思想的数量越多越好。

非逻辑思维对于新思想产生不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前人们过多地强调了逻辑思维在人类思维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非逻辑思维的地位和作用。这正如以前人们过多地重视左脑而忽视右脑一样。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了非逻辑思维的重要作用,很多人把它看得比逻辑思维还要重要,特别是在新思想新观点的产生过程中更是如此。这也正如人们现在越来越重视右脑一样。

现在看来,越来越多的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了非逻辑思维的重要作用和地位,非逻辑思维确实是新思想产生的关键。过去,人们看不到或忽视非逻辑思维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与人们不认识非逻辑思维有很大关系。现在,人们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了非逻辑思维的地位和作用,这反过来也说明,人们对非逻辑思维有了越来越多地认识。这为我们进一步探究非逻辑思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逻辑思维能力

要具有产生新思想的思维能力还必须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没有逻辑思维能力,新思想提出后就不会得到论证,新思想的产生过程就不完整,这样的新思想就可能不正确、不科学,对人的言行就没有多少指导作用。因此我们也反对种种形式的逻辑虚无主义。

构成创新思维的内部要素主要就是这么三个。这三个要素对于人的创新思维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将其称为内在要素。其它在外部对人的创新思维发生影响的因素,我们称之为影响人的创新思维的外在因素。一个人只要具备了创新思维的三个内在要素,就一定会拥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即智慧。有知识作为原材料,人的思维就有了基础和内容;有了非逻辑思维能力,人的思维就能越出已知的领域向未知的领域探索、前进,从而提出新思想;有了逻辑思维能力,人们提出的新思想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证明,就能把非科学的思想发展成为科学的知识。而这又为人类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了这三个要素,数量多的、质量高的新思想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人的创新思维水平也就会不断地得到提高。反过来,缺少其中的一个,人的创新思维水平就会受到很大影响。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增长知识,训练和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弗朗西斯·培根就把心灵的能力分为记忆、想象和理性三个方面,并把历史和诗歌等学科分别划入记忆和想象的领域,把科学划归理性的领域。培根的这一观点和我们这里提出的智慧的三要素观点是比较相近的。

2、非智力因素

与对智慧及其要素的认识一样,人们对非智力因素是什么,有哪些因素构成也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人们使用的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等。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则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等。不过,我国学者大多认为非智力因素是指智慧因素以外的、影响智慧活动效果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五种基本的心理因素,并且都要以基本智力为基础才能显现出来。情感、情绪与其他一些因素如意志、性格、兴趣、动机等可以说都直接或间接联系在一起。因此,现在有一些人把非智力因素主要看作是情商。

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就是说在认识过程中,非智力因素不直接承担对机体内、外信息的接收、加工、处理等任务。非智力因素对认识过程的直接制约表现在它对认识过程的动力作用和调节作用中,对创新人才的成长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强化等多方面的功用。

3、创新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就是对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及方式上直接起稳定的调节控制作用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个体实践能力以其解决问题的层次和质量为衡量指标。广义的实践能力包含了个体在实践中获得成功所需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狭义的实践能力是指动手能力,是指个体在实践中获得成功所需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外的、与实践有直接关系的因素,这些因素有很多,对于即将要走向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来说,主要是要具有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等关系的能力。

广义的实践能力包含了智力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智力因素的影响,但两者又有着显著的区别。在传统的智力因素(以智商为衡量标准)并不能反映人的智慧水平的情况下就更是如此了。 智商是就个体学业智力或学业能力倾向而言的。实践能力则是就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和潜能而言。个体在学业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却不一定能顺利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反之亦然。研究指出,“IQ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系数是0.40.7,而与日常生活能力及工作表现的相关系数也只有0.2而已。” “美国学者D ner和他的同事在一连串的研究中发现他们始终无法去证实智力测验和日常生活的解决问题能力有显著的相关。他们提出,智力测验是一种拙劣的智力指标,这些测验与我们是否能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有聪明的表现无关。虽有人主张IQ测验和特殊的心智能力相关,然而这些特殊的心智能力却不是在实际生活中成功的要素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塞缪尔·萨拉森(Seymour.Sarason)曾在一所弱智学校进行智力测验。刚一开始,一些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为了避开智力测验,采取各种巧妙的方式聪明地躲过了学校严加防范的安全措施,逃跑了。经过一番努力,把所有学生召集起来后,萨拉森对他们进行了鲍特斯迷宫测验(一种书面智力测验,要求被试寻找迷宫的出口)。测验的结果是,刚刚骗过老师,从教室逃跑的学生,却不能在测验中找到最简单的迷宫的第一个出口。[8

创新实践能力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新事物活动的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也属于实践能力的范畴,它具有一般实践能力的特征。人的实践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不过,人的创新实践能力是和一般实践能力相比则更强调创新性,也即更加重视人的行为的创新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1dd8059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31.html

《创造能力的构成因素主要有哪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