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文马说习题及题答案

发布时间:2018-05-22 20:30: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马说》习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故虽有名马(因此)(即使)

2)只于奴隶人之手(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人才)

3骈死槽枥之间(一同死)(马槽)

4)不以千里也(著称)

5)才美不外见(表现在外面。见同“现”)

6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次)(有时)(吃尽)

7马者不知其能千里也(同“饲”,喂)

8马也(这)

9欲与常马不可得(犹,尚且)(等同,一样)

10求其能千里也(怎能)

11)食之不能尽其(才能才干)

12之不以其道(这里指用马鞭驱赶正确方法)

13执策之(拿着马鞭)(面对)

14)鸣之而不能其意(通晓)

2、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阅读全文,指出“千里马”、“伯乐”和“食马者”分别喻指什么。

答:“千里马”之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食马者”指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封建统治者。

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有怎样的作用?

答:①此句是全文立论的前提和基础②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千里马被埋没是因伯乐没有赏识它。

4、文章第一段,作者写千里马终生遭遇的目的是什么?

答:因为“奴隶人”的无知,致使千里马被终身埋没,从反面论证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从而阐述了伯乐在千里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5、第二段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以反问“安求其能千里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反问句的使用增强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对食马者的愤怒谴责,对千里马被埋没的伤感和无奈之情。作用:使语气更强烈,感情色彩更鲜明,态度更明确。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句属于哪种修辞手法?并说说其表达作用。

答:排比。表达了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强烈感情,在将其食马者的平庸浅薄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同时,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文章的表达效果。

7、“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一句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表现了食马者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答:作者通过对食马者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力食马者洋洋自得的神情和以知马者自居的心理。

9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答: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0清代诗人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答:不同。本文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的,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11本文第二段从反面论证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致使大批人才终生被埋没的愤慨。

12作者写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

答:“只辱于……之间”,表现千里马终身受屈辱以至含悲死去

“食不饱……不可得”,写千里马固吃不饱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

13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14第二段的三个“不”子的根源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目的何在?

答:食马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表达作者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激发人们的不平之感,表达千千万万有才能之士的悲愤之情。

15“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答: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6本文是作者为封建社会中不被重用的人才发出的不平之鸣,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巧妙的方式将自己的这种愤慨表达得淋漓尽致,请写出这种手法并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托物寓意,通过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来说明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不平,将见解和感慨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巧妙自然。

17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17a84b3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8f.html

《八年文马说习题及题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