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发布时间:2019-08-23 12:28: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以《狂人日记》为中心,阐释

1.狂人有几个身份,其指向或内涵为何?具体论述

首先,狂人的初始身份是(病人、发疯、发狂、异想天开之人)受害者,具有强烈受害意识的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的人”,感觉自己自己时时处于被迫害的境况下,于是不断地产生疑惑与恐惧,心绪上,不得安宁。他无时无刻地全神贯注于“吃人”,觉得别人要吃他,于是便惶惶然不可终日。借狂人这一身份,鲁迅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对几千年来的封建压迫的罪恶本质进行深刻的揭露。

其次,狂人的身份还是具有现代性形象的觉醒者,狂人具有现代人的意识,是一个启蒙者。狂人意识到“吃人”的事实,对“吃人”事实的惊醒,所以他疾呼、呐喊从来如此,便对么?”“救救孩子”,这震惊了几千年封建文化及其代表势力,否定与怀疑像是一把利剑试图划破中华民族的阴霾。所以,正如鲁迅所认为的,一个意识到不能容忍吃人的人存在的世界,一个人的意识获得了觉醒的世界。

第三,狂人是一个反叛者,是反封建斗士,他对青年人和大哥进行劝告:“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尽管无效,但精神可嘉。从这也可以看出,鲁迅对当时社会深刻的期望,对社会改革用笔触表达了强烈的希望,对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表示了彻底的反抗。

“狂人”形象唤醒了中国人沉睡的灵魂,激发国人摆脱懦弱无能的个性。

2.从受害者(意识)到加害者,狂人“罪的自觉”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

(多疑、质疑)

《狂人日记》中狂人发现“我也吃过人”这一意识上被称为“罪的自觉”,鲁迅在自己身上看见了妖魔,虽然是惊鸿一瞥,但是他也感觉到了自己灵魂的毒气。其价值在于以“狂人”特有的心理躁动深刻地揭示出觉醒者向封建文化的宣战,亦即“表现的深刻”“狂人”的后期,也知道了自己不但是“被人吃”的“被害者”而且也未必是无意中“不但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的“加害者”。“狂人”无比震惊的“我也吃过人”的发现,一种关于自身罪的觉醒过程。对自己与旧时代的无法割裂的深层的维系,使得鲁迅在无数的质疑之后,把尖锐的矛头指向了自己

3.“小序”与“正文”的关系如何,如何理解“小序”?

《狂人日记》由两部分构成 :一是文言小序,一是白话正文,小序与正文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狂人”也是两个不同的人,从而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叙述者,两重叙述,两重视点。《狂人日记》的小序和正文的对应构成了小说的二重文本。

白话语言载体里表现的是一个“狂人”非正常的世界,主人公却表现出疯狂中的清醒,处处显示了对旧有秩序的反抗;文言载体却表现了一个“正常人的世界”,主人公最后,成为候补。这样,小说文本就具有了一种分裂性对立因素相互嘲弄与颠覆、消解,形成反讽的结构。

小序用了古文,这是狂人在清醒状态下所作。狂人已康复,当然要回到正常的日常规范中来。这说明狂人已被正常世界收编。

文言的小序是现实社会的象征。文言是旧的社会秩序、文化秩序的象征。在旧的文化秩序和社会秩序中,狂人已经不是狂人,而是一个正常的人。他不是与社会秩序、文化秩序对立,而是融合,或者说是亲和,是一个普通的封建知识分子。他的“迫害狂”精神病已经痊愈,去某地候补了。从这种社会现实立场去看,他的日记都是胡言乱语,唯一的价值是供医生研

究精神病。

小序的作用:小序对“日记”形成“反讽”;小序是对“日记”的结构;小序充分的显示了鲁迅对个体作用有限性的认识;小序是对“日记”中绝望情绪的深化;小序的存在使文本存在两个叙述者,使主题丰富而多元。

4.狂人经历了哪两次觉醒,其内涵是什么?

吃人的觉醒;反叛的觉醒(参考狂人的多重形象)

5.“格式的特别”指哪几个方面?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狂人日记》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而以狂人的十三则“语颇错杂无论次”,“间亦略具联络者”的不标年月日的日记片段连缀而成,按照狂人的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在艺术表现上,作家不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去描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而是通过主人公的自由联想、梦幻,直接剖露他的心理;也不像传统小说那样,作者的叙述和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之间界限分明,而是使作品中所有叙述描写都带有主人公的感情色彩,都渗透于主人公的意识活动中。

《狂人日记》富有创造性的尝试是小说“日记本文”采用了白话文体,却又精心设计了一个文言体的“小序”,从而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叙述者,两重叙述,两重视点。这样,小说文本就具有了一种分裂性对立因素相互嘲弄与颠覆、消解,形成反讽的结构。

《狂人日记》一方面遵循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出现在我们面前,是一个从心理特征到言语、行动都很真实的狂人;另一方面,又非常巧妙地在实写狂人的心态神情时融入了象征寓意,正是这种依附于写实的具有象征寓意的描写,格式特别,激发了读者的联想,触动了作者的心弦,从而大大地扩展了作品的思想容量。

鲁迅的《狂人日记》“取法”于安特来夫、果戈里和尼采,但同时又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6.“忧愤深广”其内涵是什么?

“狂人”身体复原后“赴某地候补”,由激烈地反封建宗法制度及其文化开始,中经被迫害致狂,留下“语颇错杂无论次,又多荒唐之言”的“日记二则”,最后病愈做官去了。“狂人”通过他的人生三部曲,走向了他的归宿,委曲求全,抛弃致狂前的思想、立场和原则。《狂人日记》的“忧愤深广”最终寄寓于此。

鲁迅为改革者们发出了无比悲愤的呐喊,一方面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一方面让他们照“狂人”这面镜子以自鉴。鲁迅说自己的《狂人日记》比果戈里的《狂人日记》要忧愤广深,其蕴含的严于解剖民族解剖自身劣根性的深旨。

鲁迅的“忧愤深广”,正是通过一个清醒深刻的思想者被封建宗法制度强行剥夺自由思想独立人格而致“狂”,进而刻画了传统势力和礼教“迫害妄想”症患者病发时的种种表现都不容许存在。最后,封建宗法制度与传统文化体系居然将“狂人”治“愈”,将原来与制度、文化格格不入的反对者驯服为其忠顺的维护者与奴才,以此揭露封建主义“吃人”的凶残、虚伪与“高明”,制度与文化体系的根深蒂固,从而警示改革者必须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具备坚强的心理素质

.以《野草》为中心,阐释

1.何为“求乞者”?

“求乞者”是一种人生方式,总是被赠与,总是被得到,不劳而获,消极否定心理。本义是首先指向人的此在的生存。一定现实的(此时此地的)生存状态。隐喻义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存在,人总是在当下的(此在)生存状态,指向浓郁的、阴暗的、蒙昧的、落后的、消极的人类的生存状态。从表面上看是某种人的生存方式,求乞式的生存状态,从而引申出来的引申义是这种现实无法选择,某种历史文化传统形成的文化语境也无法选择。

从隐喻义、本义来看,可以看出“我”眼中所看到的某种生存方式,“我”怎么对待人类的这样的方式,怎样对待蒙昧的额、落后的、阴暗的生存状态,“我”眼中的世界与现实,对这样的现实“我”的态度。从而出现了“我”为何变成求乞者这样的转折。生活在现实环境中的人,求乞式的生存方式,人类这样的生存状态无法逃避,当下的历史环境无法选择,无法从这种环境中逃出,只能生存在某种现实,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所以,“我”也只能生存在一定的历史中,“我”也变成一个“求乞者”,只能深陷其中,现实历史在身上打下深深的印记。鲁迅所否定的,所悲哀的正是某种历史性某种现实性的意义都在人身上打下印记。所以这具有极大的讽刺,否定的东西又指向自身,否定某种现实性的状态,人总是束缚在某种现实状态中。鲁迅通过对黑暗社会里的“求乞者”所象征的人生态度的断然否定,书写了自己决绝抗争的战斗情怀。

2.《求乞者》鲁迅存在主义的几重内涵?

3.以《聪明人》为例,阐释如何冲破主奴模式?

聪明人象征着封建统治阶级的维护者,他表面上同情奴才的遭遇,其实是给他们以精神上的麻醉。傻子则象征着封建统治的坚决反抗者。奴才则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受害者,他象征着那些安于现状、愚昧无知、不知反抗的病态社会中的人们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产生了两种很坏的东西,即奴才和流氓。随着封建专制和帝国主义压迫的日益深重,中国的奴才性也日益发展,日益恶化。对此,鲁迅深恶痛绝。在这篇散文里,鲁迅对这种甘心供人驱使,对上献媚,甚至为虎作伥奴才哲学作了无情地批判。

4.诗人(鲁迅)也是奴才

.以《孔夫子有胃病》为例,阐释

1.鲁迅从哪几方面定位和评价孔子?

鲁迅在分析和评价孔子时,一方面指出了他的“深通事故”和“中庸”之道;另一方面也注意到了他的“改革”、“进取”的精神. ,鲁迅曾论及了孔子的中庸之道.他说:“圣人为什么大呼‘中庸’呢?”“孔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以孔子交游之广,事实上没有法子只好寻狂狷相与,这便是他在理想上之所以哼着‘中庸,中庸’的原因”(《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学匪”派考古学之一》).孔子欲得的是,中道之人,但不可必得时,便求其次,即急于进取之人,又其次,为洁身自好者.这是非常明显地指出了孔子追求的是中庸之道,但对积极进取者也不反感. 鲁迅做为文化革命的伟人对孔子思想和人格上某些积极因素的肯定和认同,与他对儒家传统的虚伪道德观念的否定和批判,是并行不悖的.岂只如此,鲁迅做为有着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素养的启蒙主义思想家,还必然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孔子学说中汲取营养,以为发扬传统文化,建设民族新文化之需.

鲁迅对孔子学说中消极因素的批判是严厉的,对其积极因素的拿来、承继、发扬也是自然的,合乎规律的。

2.鲁迅(评价时)的矛盾之处,如何解释?

3.鲁迅这样评价孔子(历史人物)有何启示?

4.结合《故事新编》,进一步阐释鲁迅对中华文明源流的认识

5.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何以可能”?

6.《孔夫子有胃病》体现了鲁迅杂文艺术哪几个方面的具体特征?

单纯的历史考察和单纯的现实解剖的出色篇章,但大多数是历史的反思和现实剖析相统一的,这是鲁迅杂文辩证的理论思维的重要特征。

坚忍不拔地暴露攻打旧社会和旧文明的匕首和投枪,充满着批判和战斗的激情。

议论的理趣化单看这个长题目,谁都会觉得好笑。本篇是应林语堂编的《论语》而作的。文章从缠足谈起,分为两派,一派说起源早,一派说起源迟。说早的一派,看他的语气,是装成缠足的,事情愈古愈好,所以他一定要考出连孟子的母亲,也是小脚妇人的证据来说迟的一派却相反,他不恭维缠足,据说,至早,亦不过起于宋朝的末年,这一派也是贵古而贱今的观点来论证的。鲁迅说两派的话,都错,也都对的,错——从汉唐的图画,女人脚上有圆头履,有方头履,可见是不缠足的,对呢——汉朝确有一种利屣(舞鞋)穿久就形趾敛。缠足,还不够,并且勒令它(9小)起来了,最高模范,还竟至于以三寸为度。这实在是过火,鲁迅由此引出所谓中国人之非中庸。可见中庸,然而孔夫子这样的为什么要大呼要中庸呢?鲁迅的推论是,因为大家并不中庸的缘故,鲁迅随手举了两件大事来说明这个道理:穷教员养不活老婆了,于是觉到女子自食其力说之合理,并且附带地向男女平权论点头,富翁胖到发哮喘病了,才去打高尔夫球,从此 主张运动的紧要。 

根据这个理论,人们要记起肚子,大致犯了胃病了。孔老夫子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因此,鲁迅推论他得过胃病,并且还找出促使他生病的客观原因。 

严密的逻辑性 

生动的形象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0b7191a04a1b0717ed5dd45.html

《鲁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